一、赞美粽子的经典诗句
1、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2、大家纷纷登场,吟诵经典诗歌,展示才艺,弘扬爱国精神,赞美美丽江都,共谱和谐乐章。
3、安排六个月,偿足二。已过春中闲,看看到粽子。
4、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让我们乘着诗歌的翅膀飞翔。相约在白塔河休闲度假庄园,与经典为伴,与诗歌同行!
5、◆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6、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7、五月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到端午,我们不由想起这一首经典儿歌。在这诗意栖居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来,把粽子快乐包起来!
8、空山共泣,滴翠不言,艾叶难留。谁管怀王,酣醉酒、玉箫金管,歌舞红楼。妖言惑众,笑问天、曾几时休?罢罢罢、揽清风晓月,随波去去,一任东流。
9、望庐山五老峰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西湖留别(唐)白居易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梅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10、端午,我们的节日,你知道多少
11、好不容易找到的,古代描写粽子的句子不怎么多:
12、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13、“时于粽里见杨梅”是苏轼的诗句。宋朝时,宋人的想象力特别丰富,别出心裁地就在粽子里加上果品,就有“蜜饯粽”等,即果品入粽。而苏轼其实不只是一个文豪大诗人,在吃方面也确实是一个行家,从“东坡肉”、“东坡肘子”等就可以得见。诗人苏东坡在尝到果品入粽的粽子时,甚感美味,于是有了“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句诗只单独一句,是在端午佳节赞美别出心裁的用果品入粽的粽子的诗句,确实是风雅而又形象得多。
14、今日端午谢街坊,时节因缘要举扬。莫问腕头缠百索,且将粽子吃沙糖。——《偈一百二十首其四十一》宋代:释怀深
15、看到纷飞的柳絮,明白什么叫“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酒”;
16、端午,共同感受传统节日的无穷魅力
17、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
18、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19、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20、舞似柔丝绕我心,唯有一颂来解听。江南,充满了神秘的风情,拥有着深远的文化。似水的江南美女更是自古便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一曲汉服诗唱《梦里水乡》,把那些缠绵的往事化作一缕轻烟,消失在远方。
二、赞美粽子味美的句子
1、南京师范大学与南京市第一中学的学生
2、同心合力,打一场扫黑除恶人民战争
3、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4、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5、醉里惜幽拘。吟罢怀沙日又徂。记得弇州诗句好,非诬。
6、在孩子们稚嫩的朗诵声里
7、虽然看似寻常物,怎晓情于内里藏。
8、五彩绳、放风筝、情思悠
9、上片写端午节的景象。端午节下着小雨,诗人独自一人,比较冷清,回忆往日的热闹时光。
10、作为国内四大传统节日和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承载着2000多年华夏文化的记忆,承载着神州大地代代相传的习俗。端午节内涵丰富,从众多别名中可见一斑,天中节、龙舟节、重午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寄情端午,留下佳作。今天,我们就从古籍经典、诗词佳作中寻觅端午的民俗趣味。
11、门掩绿阴无个事,起来烧过午时香。
12、“快乐数学行”夏令营招募学员啦!名额有限,欲报从速,就今日。
13、我们每个人都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开拓者、传递者,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龙岩师范附属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用歌声、京剧和戏曲舞蹈表达了对端午的祝福;以诵读经典诗词,让人们近距离地感受诗人屈原忠贞爱国的情怀;用五彩的画笔,描绘出端午浓厚的文化底蕴。各文明家庭代表、各文明单位代表、各社区居民代表组成的强大比赛阵容,以包粽子的竞技比赛,形成了一幅幅鲜活的文化符号,唤起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14、少年们坚定有力的朗诵响彻云霄
15、相传楚俗试兰汤,一枕南薰日正长。
16、水风吹殿送微凉,竹叶金盘粽子香。
17、瞧,一群花样少女在翩翩起舞;娇俏俊美的小花旦们以优美的舞姿演绎的舞蹈串烧,拉开了本次活动的序幕。
18、千钧一发!假警察要验资,真蜀黍霸气拦截,为止马营派出所点赞
19、《端午》文秀(唐代)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0、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中说:“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陆游的《乙卯重五诗》中有:“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据记载,唐时用米已“白莹如玉”;宋时可见“蜜饯粽”,苏东坡诗中尝记“时于粽里见杨梅”。碧绿的粽叶里包裹着像珍珠一样的江米,再用五颜六色的丝线缠起来,放在金色的盘子里,这样香甜可口、美丽诱人的粽子,谁不想尝尝啊!
三、关于赞美粽子的诗句
1、白塔河生态度假庄园、中国银行江都支行、吴桥镇团委
2、非遗古琴艺术金陵琴派传承人桂世民
3、共同汇聚成一个美丽的名字
4、南京,素有“诗国”“诗城”“诗都”之美誉
5、粽香艾蒿碧,鼓擂龙舟驰。“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成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
6、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杜甫《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
7、请用一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荷的形象(必须用一种修辞手法。)那一枝洁白的荷花,笔直地伫立于圆形的绿叶之上的,迎风轻摆,犹如一位纯洁的少女在绿色的舞台上缓缓起物。用诗句填空。(1)荷之美,在于它随风拂来的淡淡清香: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2)荷之美,在于它清凉甜润的自然味道: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3)荷之美,在于它风中举伞的明媚舞姿: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莲花代表着高洁.
8、粽叶飘香,你追我赶争上游
9、紫锦香囊金屑暖,翠罗舞袖掌文寒。端午素有佩戴香囊的传统习俗,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古代,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来侵扰,这就是香囊的雏形。接下来,我们的义工们与战士们合做香囊。
10、2018年端午诗会圆满落幕,明年的端午,我们再以诗歌的名义欢乐聚会。再见!
11、莫问腕头缠百索,且将粽子吃沙糖。
12、在古曲《平沙落雁》悠悠琴声中
13、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14、“持艾簪蒲额头王”,端午时节用雄黄酒在额头上写“王”字,意在消毒防病。在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中,说到端午使用雄黄酒的另一种风俗——放黄烟子。在炮仗中灌上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丢在橱柜下面,据说可以熏五毒。
15、《四块玉·带月行》年代:元作者:马致远带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16、《浣溪沙·端午》北宋文学家苏轼
17、TheDragonBoatFestival
18、3: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19、看到一场大雪,明白什么叫“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20、爱的传递如龙舟竞渡,人间温情随粽叶飘香,整场诗会用诗的情怀,爱的力量,歌颂了和谐盛世,在场的朋友们一起共度美好的端阳。
四、《端午》古诗
1、在中国南方一些城市,端午节放纸鸢也是一种习俗。端午时节,儿童放风筝称之为“放殃”。
2、1007星光读诗会、1007帮帮团体验包粽子的乐趣
3、唐代殷尧藩的《端午日》
4、网上有人问,到了现在我们为什么还要念诗?
5、不为君王为屈平,年年端午照盘明。
6、民间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五月五正是“五毒”出没之时,所以要辟五毒。南京人辟五毒的形式很多,比如在门前挂菖蒲和艾叶,或在房间里贴五毒图,再用五根针刺在五毒上,并给孩子穿上绣有五毒图案的肚兜。还有就是佩戴香包,香包里放上白芷、川芎、芩草等中药材和雄黄、艾叶等。
7、吃粽子比赛冠军:立立风中
8、诗的语言,典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9、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10、重午王文辅送米食张云卿送新酒来因成绝句
11、6: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宋杨无咎《齐天乐端午》
12、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小盘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13、《端午日》殷尧藩(唐代)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
14、朗诵起诗人刘禹锡留给南京的传世名作《乌衣巷》
15、每逢端午献玉身,一份真情一寸心。
16、俞律老先生声情并茂地吟诵《入朝曲》
17、一股浓浓的粽香悠悠飘来,一双双娴熟的手,从容地选好粽叶,凹出造型,放米包裹,捆扎出一个个粽子。
18、南京各种端午节非遗民俗一一呈现
19、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
20、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
五、赞美粽子的诗句古诗大全
1、军人,不是高山,却有着比山还豪迈的雄心;不是大江,却有着比江水更澎湃的激情;不是诗人,却挥洒出无数壮丽的诗篇;不是哲人,却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讲述着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奉献。小红妈团支部孙静一曲《东西南北兵》,以其深厚的美声功底,诠释了军人的可爱与伟大。
2、如秦淮河上竞渡的龙舟,创新进取、奋发有为
3、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4、可口非因香味美,身有正气誉乾坤。
5、平生只为屈魂事,坚守初衷古到今。
6、龙舟绳结、艾叶香包、葫芦画
7、其中描绘得为壮观的,当属宋代黄裳的《喜迁莺·端午泛湖》一词:“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浩大的江面上,急鼓声中水花飞溅,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人声鼎沸似地动山摇,直到夜色降临,人们才依依不舍地闻着袅袅荷香踏月而归,兴致盎然。
8、端午节情思悠悠。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浪漫诗篇深入人心,感人至深;激情又浪漫的诗人们,常常与屈原心意相通。宋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端午即事》中写道:“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既感叹屈原以身殉国的壮烈事迹,又暗喻自己的爱国之心像屈原一样坚贞不屈。明代边贡也在《午日观竞渡》一诗里写道:“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既为屈原怀才不遇、颠沛流离的一生鸣不平,又赞美了他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对后世影响深远。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热血男儿传承着屈原的诗风、弘扬着屈原的精神,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9、水团粽子恰登门,白酒持来更满樽。节物人情总堪醉,况归田里已承恩。
10、原文: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11、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包裹而成,形状多样,主要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古时候在北方称为“角黍”,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12、忆得亲庭谁共语,应怜游子未还家。
13、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14、赛龙舟丨祭龙丨采草药丨挂艾草丨吃粽子
15、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16、唐代的殷尧藩《端午日》中有写:“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苏轼的《六幺令·天中节》一词中也有:“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可见端午日饮菖蒲酒、雄黄酒是由来已久的风俗。《荆楚岁时记》中说道:“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更能辟邪解毒。仲夏映日,榴花照眼,饮一盏菖蒲酒,暑气全消,清凉宜人。
17、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
18、悠悠南北各天涯,欲望乡关眼已花。
19、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20、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六、赞美粽子的经典诗句
1、活动在1007星光读诗会的西西、阿平朗诵的阿平原创作品《白塔河畔颂瑞阳》中拉开了序幕。
2、汨江吟,载秋千古悠悠,可叹一曲离骚,装不进九州。欲共楚乡低诉,却话风光好,再展歌喉。问世间种种,一腔意绪,谁解心愁?
3、太阳红,毛主席亲,一代伟人,万世敬仰!时空为您赞美,东风为您而醉,泰豪国际大酒店为我们带来的舞蹈《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庆祝我们敬爱的毛主席诞辰125周年。
4、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苏轼《殢人娇·或云赠朝云》
5、“破红眼”就是防治红眼病。端午的正午时分,在清水中放入少许雄黄和鹅眼线钱两枚(六朝时的小铜钱),用野花束洗眼,全家人洗过后把水泼出门外,信能一年不生眼疾。
6、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乙卯重五诗》宋代陆游
7、再一次与范家塘说再见,很难
8、《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民间习俗认为,端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因此我国不少地方有端午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
9、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
10、这是一场“诗意之城”南京纪念屈原的吟诵
11、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诗的世界
12、玉粒量米水次淘,裹将箬叶苎丝韬。炊馀胀满崚嶒角,剥出凝成细纤膏。
13、“空惆怅”慨叹了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14、1: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15、译文:回忆在苏州的那段日子,经常一起在夏日去吃宴席。粽子的粽叶香气扑鼻,竹筒饭鲜嫩滑口,烤好的小鹅鲜美无比。
16、节过端阳日,蒲觞满自斟。
17、是几乎所有南京人童年记忆中都有的画面
18、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19、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20、“端午插艾”是我国一项民间习俗,以艾草悬插于门户、堂屋、床头等处,起到辟邪祈福的作用。丰子恺的《端阳忆旧》中便提到,端午的早晨要制造蒲剑,选取像宝剑的叶,加以剑柄,预备正午时和桃叶一并挂在每个人的床上。
1、水风吹殿送微凉,竹叶金盘粽子香。试向濯龙门上望,不教车马胜南阳。
2、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传播亦甚远。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据说,“端午食粽”是为纪念屈原形成的。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据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其中的“角黍”便是粽子的古称。可见到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包粽子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梁实秋散文集《雅舍谈吃》中,更是直接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
4、愁剧意模糊。粽子还能益智无。且碾朱砂浮药玉,胡卢。
5、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6、《屈原塔》苏轼(宋代)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7、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8、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
9、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10、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成为了端午节庆食物。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亦传播甚远。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的习俗。
11、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12、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
13、“其实,你早就知道答案”,朝天宫街道各界人士童趣“粽”生庆端午
14、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15、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挖掘端午文化内涵,唱响“我们的节日”这一主题,根据中央、省、市、区文明办有关部署,2018年6月16日上午,春风社区党总支、小红妈爱心社流动党支部、兵哥哥创(就)业流动党支部、区武警中队党支部主办,常州泰豪国际大酒店、小红妈爱心社、创世纪情缘婚恋服务中心、金色阳光幼儿园、瑾婧艺术、啄木鸟益工社、乐高果园联合举办2018年“歌吟端午诗意金沙”端午诗会进警营主题活动。
16、元代舒頔的《小重山·端午》
17、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18、译文:到处采撷艾蒿、蒲草繁忙,谁家的青年男女,准备过端午节?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唱歌跳舞。我内心惆怅,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过去的事不要评论衡量,屈原忠义气节,可与日月相比。读完了《离骚》总能感到悲伤。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树荫底下乘凉。
19、但看世上芸芸客,能守初衷有几人?
20、今日端午谢街坊,时节因缘要举扬。
1、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