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咏史诗
1、二十七人同举义,几人全得旧功名。
2、E.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4、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后一个霸主。
5、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6、咏荆轲这首咏史诗,表现的是悲壮,豪放,读罢使人泪下。田园诗表现的多是田园的风光以及诗人的日常生活状况,对社会的感叹等,一般比较质朴,自然。
7、名与诸公又不同,金疮痕在满身中。
8、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大都用在情怀激烈的情况下,非如此不足以宣泄胸中愤慨。杜牧年青时议论式的诗大都採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以二十七首古诗居多。直的表达颇能发挥其豪迈刚直的性格。如题《乌江亭》。
9、曾佐徐陵向北游,剖陈疑事动名流。
10、陈望僊阁(唐•孙元晏)
11、借史咏怀,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追怀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
12、江州楼上月明中,从事同登眺远空。
13、卢循若解新亭上,胜负还应未可知。
14、唐至五代咏史诗还有敦煌诗歌,蒙书中以诗歌体编撰的《古贤集》全篇以八十句七言诗成篇,相似与胡曾、周昙的大型咏史组诗,此敦煌诗歌材料可结合咏史、蒙书、诗歌等,也开拓了中国文学敦煌变文研究讲史性变文(如《孟姜女变文》、《王昭君变文》、《伍子胥变文》等故事题材)的发展,采讨如何从咏史、讲史到历史演义。
15、彼此英雄各有名,石头高卧拟争衡。
16、主要有《咏荆轲》、《咏二疏》、《咏三良》、《咏贫士》七首、《读史述九章》、《读山海经》;又《饮酒》二十首和《拟古》九首虽为饮酒或拟古咏怀之作,然《饮酒》其《拟古》其五却是借史抒怀,具有强烈的咏史性质,亦可划归咏史诗。
17、紫茄白苋以为珍,守任清真转更贫。
18、纳谏廷臣免犯颜,自然恩可霸江山。
19、如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20、义士要教天下见,且留君住待袁昂。
二、咏史诗名词解释
1、固知生计还须有,穷鬼临时也笑人。
2、代表作家作品:骆宾王《于易水送别》杨炯《广溪峡》陈子昂《白帝城怀古》《登幽州台歌》《燕昭王》
3、典型格式:怀古伤今.既通过描写以前的事来反衬,比喻,对比...现在的事,是古诗类型中的一种,大多是现实主义诗人会写咏史诗(如杜甫)
4、此诗以小见大,以微见著,语言流畅,朴素自然,却又给人以历史的深邃和凝重,不愧为千古佳作.
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6、齐王伦之(唐•孙元晏)
7、第792期总编辑:安建功
8、惜得裹蒸无用处,不如安霸取江山。
9、苦谏将军总不知,几随烟焰作尘飞。
10、齐朝太守不甘降,忠节当时动四方。
11、“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一句将诗人的伤秋之情与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之情自然地连接起来.诗人没有写出与友人分别的具体情境,以虚笔“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写分别之实事,诗人假设友人问自己“为何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则是诗人的回答,不要说我没有送你离开,我的心已经随你远去,倘若相送,又如何忍心与你分别?寥寥数笔,勾勒出二人离别之时的大致情景,又给读者留下无数想象的空间.
12、一千朱翠同居此,争奈恩多属丽华。
13、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它直接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歌咏的题材,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某种议论或见解。咏史诗体兼文史,属于一种边缘诗歌.
14、C.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15、重要诗人:张九龄高适王昌龄李华刘长卿
16、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17、商鞅变法:商鞅(yang),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
18、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19、二有关抒发情志(抒发个人情志)
20、晋祚安危只此行,坦之何必苦忧惊。
三、咏史诗和怀古诗区别
1、怀古诗则需有历史遗迹、遗址、或某一地点、地域为依托,连及吟咏与之有关的历史题材”。
2、亥为屠肆鼓刀人,赢乃夷门抱关者.
3、姚兴侍女方承宠,放出宫闱若等闲。
4、争教不霸江山得,日月征曾入梦来。
5、咏史诗(怀古诗)常用的典故:
6、破产移家事亦难,佐吴从此霸江山。
7、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2)东。
8、到头委付何曾是,虚把罗襦与彦回。
9、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10、●那英的优点和缺点都是……
11、江海(湖州)第四句望昭陵,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唐太宗,文治武功都很赫,
12、此时忠节还希有,堪羡君王特地容。
13、被他青盖言相误,元是须教入晋来。
14、赵括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命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15、宋王方平(唐•孙元晏)
16、陆公高论亦由衷,谦让还惭未有功。
17、(点评)阅读古诗文做到五必看:
18、由于出身公相家庭,少小孜孜,早就培养了对政治、军事等才能。对经世济民、国家兴亡多所关心。五岁家道衰落对民间疾苦有所体认。晚唐国势衰颓,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异族入侵,加以仕途失意,这些都丰富了杜牧的生活,丰富了杜牧的诗。尤以借古讽今,抒发议论的咏史诗成就大。这和他刚直有奇节的个性,有王佐才的识见,生长时代,生活的经历,思想倾向及文学主张,不无关系。
19、吴濡须坞(唐•孙元晏)
20、怀古咏史诗的构思是不尽相同的。常见的是先即事即景,由此引发议论或抒发感慨。也有诗中史实的叙写不多,却以议论为主的。
四、咏史诗左思
1、更奠子将幷孺子,为君千载作知音。
2、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
3、特点:一是艺术技巧趋于成熟;二是咏史怀古诗的题材更为广泛,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4、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5、莫言有个濡须坞,几度曹公失志回。
6、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7、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8、借历史人物抒发个人感慨,此类诗虽与国家兴亡无关,却能表现独特的见解与
9、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这些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畴。
10、岂知三阁繁华日,解为君王妙破除。
11、(注)(1)悰:欢乐,乐趣。(2)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2、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13、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4、诗人经过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写下以地名为题的咏史怀古之作。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周瑜为此战的英雄人物。周瑜用火攻,借着东南风的方便,大胜曹军。这样一场大战役,杜牧只用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假使东风不来,历史就要改写。写出不同于一般人不断贊美周瑜的看法。前二句借一支折断的铁戟,沈没水底沙中,经过一番磨洗,确定是赤壁之战遗物起兴。后二句是议论,不写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设东风不来,则成败易位,东吴美女将被曹关在铜雀台供其玩乐了。二乔一为孙策夫人,一为周瑜夫人,二乔入魏暗喻吴国灭亡。
1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6、任他车骑来相访,箫鼓盈庭似不闻。
17、所谓咏怀诗就是,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怀古诗是古代汉族诗词中内容,思想较沉重的作品。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18、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生命酬.
19、依凭金地甚虔诚,忍溺空王为圣明。
20、人久久去思索此中真味。清代潘德与评杜牧桃花夫人庙一诗曰「余尤爱其掉尾一波,生气远出,绝无酸腐态也。」
五、咏史诗
1、怀古诗多因景生情,抚迹寄慨,所抒者多为今夕盛衰人事沧桑之慨;
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舖。
4、谢公情量已难量,忠宋心诚岂暂忘。
5、三阁相通绮宴开,数千朱翠遶周回。
6、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珮月如襟。
7、尚主当初偶未成,此时谁合更关情。
8、咏史怀古诗借古讽今或者借古喻今,写出了人是变化的,而自然景物是亘古不变的。
9、唐宣宗大中四年,杜牧任湖刺史时,凭弔中唐着名文人沈亚之的诗作,沈亚
10、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
11、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12、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3、汪遵与胡曾同时同辈,《全唐诗》中收录他的咏史诗五十九首,全属七言绝句,风格与胡曾近似。其诗绝大部份为怀古诗,表达了对历史问题的见解。寄托了对实际生活的深沉感慨。有藉历史人物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又有藉描写历史兴亡故事来警告统治者,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
14、会猎书来举国惊,祗应周鲁不教迎。
15、可惜教君仗旄钺,枉将心地托牢之。
16、当时堪笑王僧辨,待欲将心托圣明。
17、“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18、陈结绮阁(唐•孙元晏)
19、陈王僧辨(唐•孙元晏)
20、壮观的行宫,宫外一名专使电掣般奔来,宫内妃子笑了。妃子笑颇有深意,周幽
六、咏史诗
1、武昌鱼美应难恋,历数须归建业来。
2、(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3、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
4、又如《汉武帝》:“谥褒孝武不虚名,盖世武功史册铭。附益推恩强帝制,尊儒察举集群英。西通诸国丝路达,北扫匈奴边地宁。郊祀封禅迷神道,稍逊风骚是精评。”这首诗叙述,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和附益法,独尊儒术,加强君主专制,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打败匈奴巩固边防,晚年沉迷神道等几件事,后借用《沁园春·雪》的“略输文采”一语对汉武帝作总评。
5、唐代咏史怀古诗是“诗”与“史”,“咏史”与“言志”,“古”与“今”的结合和统是咏史怀古诗所独有的艺术特征.
6、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7、杜牧含蓄婉转表现手法,使其诗具有不同的风格。对富有政治思想内容的诗,
8、涤荡齐宫法令新,分张宫女二千人。
9、曾步金莲宠绝伦,岂甘今日委埃尘。
10、中唐以后律诗盛行,音节和谐,风调圆美,杜牧恐流于弱,特开豪宕峻峭一派,力矫时弊,明清以来,对杜牧豪健俊逸诗风更是推崇。
11、百口宝刀千匹绢,也应消得与甘宁。
12、总结:唐代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
13、到头分命难移改,解脱清襦与别人。
14、◎“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
15、晋庾悦鹅炙(唐•孙元晏)
16、⑷晚唐咏史怀古诗
17、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18、诗歌|散文|小说|随笔|
19、而咏史诗多因事兴感,抚事寄慨,所寓者多为对历史人事的见解态度或历史鉴戒。”咏史与怀古的区别即歌咏的触发点不同。此外,二者以正式名目出现在诗题上,时代亦有先后,相距几乎有四百年光景”。
20、显达何曾肯系心,筑居郊外好园林。
1、“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情。
2、(参考答案):(1)BC
3、这首诗并没有单纯的咏史写事,在诗中寄寓着作者渴望有人赏识的心理和对建功成名的热望.
4、就中堪爱羊玄保,偏受君王分外知。
5、杜牧出于世家望族。先祖杜预为晋朝有名的镇南大将,曾编纂《左传集解》
6、(分析)(1)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7、投稿邮箱:xwxqnhytg@1com
8、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
9、嬿婉回风态若飞,丽华翘袖玉为姿。
10、齐王僧虔(唐•孙元晏)
11、吴孙坚后(唐•孙元晏)
12、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13、自家妻父犹如此,谁更逢君得折腰。
14、(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5、后,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怀古咏史诗取材常是一人、一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取材于与京口(现在的镇江市)有关的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故事,其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与京口无关,属于诗中用典。元曲中一些以“怀古”为题的小令,又常常组合几个典故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16、黄金车与斑斓耳,早个须知入谶来。
17、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18、晋七宝鞭(唐•孙元晏)
19、晚唐诗人杜牧《赤壁》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先生此诗自发表以来,便被誉为咏史诗的佳作妙构。但是,挫大式的史家在评论它的时候却认为它牵强附会,不合史实,经不起细究推敲,因为历史的事实真相是,三方赤壁决战是在汉建安十三年(208),而铜雀台始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冬季,至十七年(212)春才完工建成。台尙未有,何言春深,又何言锁二乔?
20、樊川集共收录杜牧各体诗四百其中七言绝句共二百十八首。其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