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出自:苏轼所作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全诗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参考资料
3、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4、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杜甫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在春天之际,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脍炙人口的诗作。
5、蝶恋花·过雨春波浮鸭绿
6、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7、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8、背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9、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10、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1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2、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13、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
14、此诗精华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通过新颖和精准的比喻,赋予西湖美人特色,使西湖成为美的化身,西湖之美得到升华,其描写手法之高超,不由得令人赞叹。
15、春江水暖鸭先知?呵呵,俺到现在也不知道,是看见静静学姐这个问题,才想起曾经有一个诗人好象这样说过。
16、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
17、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18、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
19、这些野生鸭类,通常栖息于水生植物丰富的湖泊、河流、池塘、沼泽等水域中;冬季和迁徙期间,也出现在水库、沙洲和海岸附近沼泽和草地里。除繁殖期外,它们喜欢集群生活。活动也多选择在水边、沼泽地区的草丛之间。它们以各种杂草种子、茎根为主食,有时也兼吃昆虫、软体动物等食物。
20、《惠崇春江晚景》作者:苏轼(宋代)zhúwàitáohuāsānliǎngzhī竹外桃花三两枝,chūnjiāngshuǐnuǎnyāxiānzhī春江水暖鸭先知。lóuhāomǎndìlúyáduǎn蒌蒿满地芦芽短,zhèngshìhétúnyùshàngshí正是河豚欲上时。满意望采纳
二、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谁写的
1、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2、这首诗是苏轼七律的代表作,是苏轼经过渑池时,针对其弟弟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的一首唱和诗,全诗精练隽永,富含哲理,意境高远。
3、●《思远斋》重视名家,同时大力扶持草根,欢迎各界文友投稿。
4、竹村外有盛开的桃花三两枝,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春江水暖戏水的鸭子先得知。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这正是鲜美的河豚快要上市的时候。
5、这首诗名句是“一树梨花压海棠”,极具戏谑趣味,被后人引用颇广。
6、数千年来,野生鸭类乃至被驯化的家鸭,一直不断地为人类提供着蛋、肉和羽毛,人们将它们作为狩猎、娱乐、乃至饲养的对象。而且,在人类文化中,它们的影响范围,早已涉及到了音乐、舞蹈、诗歌、散文等多个领域。
7、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8、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9、顺带看看苏辙这首《怀渑池寄子瞻兄》:
10、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1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2、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13、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14、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
15、这是一首写景诗,是描写西湖的众多诗歌中,流传广、受人喜爱的一首。
1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7、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18、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19、苏轼这两首诗把春天写活了,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接着诗人描绘: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20、北宋名僧惠崇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三、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是怎么写的
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2、全诗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3、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作者)苏轼(朝代)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5、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6、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绘画者高超的技艺深表钦佩的浓烈的思想感情。
7、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8、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9、此诗精华句是“白雨跳珠乱入船”、“望湖楼下水如天”,描写鲜明、生动、清新、壮丽,可以在脑海中想象一下此景,壮观而富有情趣,是一首写景名诗。
10、总体来说,苏辙这首诗也是不错的,但离他哥哥的和诗还是有不小差距,苏辙确实少有经典名诗流传。
11、《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也有另一说法此诗作于江阴。
12、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3、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4、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15、这是一首题画诗,是题写惠崇《春江晚景》这幅“鸭戏画”的,此诗精华句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16、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17、诗到了第四句,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诗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
18、这首诗将哲理融于景色中,景、理相生,融为一体,手法令人赞叹。此诗精华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堪称真理,流传极广。此句寓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生活中、工作中有多少人曾经说过这句诗?数不胜数。
19、《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20、这是一首状物写景诗,用拟人手法,写出海棠的高洁、美丽,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知名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四、绝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
1、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2、采茶寻远涧,斗鸭向春池。
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从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两首诗常合并做七律出现。
4、苏轼通过此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精华句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用雪泥鸿爪比喻人生,真是恰如其分。这和“天空中有鸟儿飞过,未留下一丝痕迹,但鸟儿确实曾经飞过”一个道理,这写的不就是人生吗?
5、如今各千里,无计得相随。
6、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7、●《思远斋》开通了赞赏功能,赞赏金60%作为稿酬返回作者,40%留作平台基金。
8、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一首,因而第二首已鲜为人知,实际上,第二首也写得很好。第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依依不舍,差点掉了队。并且在下一句,把这几只雁比作了“北归人”,是形象的,这就画活了景象。
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0、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惠崇和尚的一幅《春江晚景》画作上所写的一首题画诗。虽说,原画作早已失传。然而,这首题画诗却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留传至今。特别是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佳句,更广为人们千古传颂。
12、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13、面对如何表现“春江水暖”中“暖”字这个难题,诗人巧妙地用“鸭先知”来加以描述。这样一来,就把画家没法画出的水温,描绘得鲜活而传神,令人击节称叹!这首诗有实有虚,虚实相生,既真实地再现了“春江晚景”,又通过想象,弥补了不好表达的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极富生活气息。
14、在岭南时,苏轼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对荔枝尤其喜爱。此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精华句,脍炙人口,并入选中学课本。
15、2019年2月14日于艾墨轩
16、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的活力,惹人怜爱。
17、“鸭无泥滓”,表明诗人品行的高洁;“阶前缓行”,表明诗人处世的从容;“羽毛独立”,表明诗人的才能足以立世。而“黑白分明”,则表明诗人有着旗帜鲜明的是非观。虽说人世间,特立独行的人,常会遭到俗人的忌恨。对此,诗人依然不屑一顾,当然更不会被那微薄的官俸所诱惑。全诗表面是描写一只花鸭,其实,这不正是杜甫的人生写照吗?从这首小诗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与生俱来的那种刚直不阿的秉性。这种宝贵的品质,着实令人敬佩。
18、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9、春暖花开,诗人沿河散步,见到一只与众不同、黑白相间,羽毛光鲜的花鸭。它独来独往,神态悠闲地慢慢地走着。旁边的鸭子见状,都驻足观看,心中似乎充满了忌妒之情。看到前面的食物,他们便说:“要吃你就吃,可千万不要叫,一叫主人就可能将食物拿走了。那时候,你就是再漂亮又会怎么样呢?”
2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见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这两句大意是:竹林外边,开放着两三枝桃花;鸭儿先知道一江春水已经变暖,在那里欢畅地戏游。原作二首是苏轼为画家惠崇所绘《春江晚景》而写的题画诗。画有两幅,第一幅大概是《鸭戏图》,所以诗人有这样的诗句。惠崇的画早已不存,而苏轼的这两首题画诗却千古流传,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特别是这两句,清新浅淡,情趣盎然,尤为人们所赏识,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后世常引用以表述春天到来,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一句还常被借用,表达某种生活体验和生活哲理,说明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五、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
1、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全篇用语优美清丽,立意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尤其“春宵一刻值千金”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常被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暂和宝贵。
3、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又加入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4、全诗意思: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作者)苏轼(朝代)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6、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