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怜九月初三夜的下一句
1、从时间的跨度上看这首诗,诗人由描绘夕阳余晖映射的江面,到赞美深夜的弯月和江边的露水,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
2、到了三候时,也就是寒露节气的后五天,金灿灿的菊花开遍了枝头,“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两句诗正描绘了寒露时菊花开满长安城的壮景。
3、二候时天气寒冷,很多鸟雀都飞到南方过冬了,而这时海边出现了很多蛤蜊,因为蛤蜊和鸟雀的花纹颜色很像,所以古人认为蛤蜊是鸟雀入水化成的。
4、叶嘉莹有一个观点,凡是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整个生命去写诗。成就一首好诗,需要真切的生命体验,甚至不避讳内心的软弱与失意。
5、「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6、可怜九月初三夜的下一句为露似真珠月似弓。出自《暮江吟》原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7、后两句,描写了新月初升的夜景。
8、想着,合黑下露水的时候和新月当空的时候,我是不方便再来湖边散步的,竟有一种恋恋不舍之意。
9、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10、是冬季。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出自《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译文: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11、用这个观点去观照白居易的《暮江吟》,别有一番风味。
12、九月初三的黄昏,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他陶醉在这壮美瑰丽的景象中,不忍离去,直到月牙当空,才回过神来,然后吟成一首七绝,让这转瞬即逝的美景成为了永恒。下面让我们欣赏一下这首《暮江吟》。
13、前两句,描写了夕阳落照中的江水。
14、(鸣谢:上海江东书院)
15、白居易在锻字炼句这方面的表现是出彩的,他善于运用关键字去适应诗歌的情境,创造诗歌的意境,增加诗歌的情趣,关键字的成功运用成为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
16、2020年10月19日
17、诗人抓住了江面的两种颜色,描写了残阳映照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万变的景色,把自己的愉悦之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中。
18、诗人远离朝政,心情轻松而愉悦。他伫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一转眼,夕阳隐没,月亮初升,一幅更美的画面便呈现了出来:岸边草丛间的露水像珍珠一样,在月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而月亮了,虽不皎洁,却如眉弯般温柔可爱。诗人连用了两个新颖而贴切的比喻,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迷人的秋江夜景图。
19、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就是这类诗作中出类拔萃的,他的诗歌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蕴情调,如诗如画的美妙意境,赢得世人的交口称赞。他的《暮江吟》一诗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20、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二、可怜九月初三夜的下一句怎么写
1、下一句为: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个是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可怜的意思是讨人喜爱,整句意思是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这首诗大约是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顿感轻松惬意,于是写下此诗。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这一句不仅点出了这首诗创作的时间,还很自然地使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
5、而在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山泉煎茶有怀》中,有“坐酌怜伶水,看煎瑟瑟尘”的句子,这是诗人用“瑟瑟”来形容煎茶时出现的碧绿色的浮沫。
6、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就写道:“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7、是时盗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扰。白居易上疏,请亟捕贼,洗刷朝廷耻辱。小人言白居易越职上疏,并拿他的文章《新井篇》说事。一贬再贬的白居易,写了《琵琶行》。白居易的不易处在,他失志后,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超脱形骸之痛。河北兵乱,白居易再进忠言,不被采纳,这一回,他请求外任,去杭州做刺史。这首小诗就是赴杭途中所作。摆脱了纷扰的政事,天地之间似乎只有一个快乐的小我。照朱自清所说,就是“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从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傍晚绚丽,到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夜深朦胧。时间的跨越剪辑,可见心情之愉悦跳跃。任世事纷扰,我自逍遥。
8、虽然这是一首纯粹写景之作,然而只是一味地描摹景色,即使刻画得再细致生动,如果没有感情的投入,终究会显得有些淡而无味。所以,在诗作第三句“可怜九月初三夜”中,诗人只用了一个“可怜”就将前后诗句连贯了起来,是整首诗由单纯写景转向了情景交融。
9、可能正是因为把这个地方跟日常连了起来,我从来不觉得它是“公”园,更多的时候,我把它当“私”园。就像家里的一个成员,就是那样的一个存在。它静还是闹,都是它的天性。因此,我不觉得公园上空高速的车来车往很吵。前两年,贯穿着公园的施工,工期长,到处坑坑洼洼,有人担心园子会不如从前,我也淡淡的,更好了固然好,没有更好,它也还是家庭的一部分。心态如此,我就乐意跟它分享我的日子。
10、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刻画,营造了和谐、宁静的境界,用新颖精巧的比喻为大自然敷彩着色,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绝妙画卷。
11、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诗人在去杭州任职刺史的路上创作的。此时朝廷政治灰暗,牛李党争猛烈,诗人尝尽朝官滋味,自求外任。诗人远离朝堂后心情轻松愉快,便作得此诗。
12、这里面包含了古人独特的生命观。他们相信生命是循环往复的,一段生命结束之后会以另一种形态重新开始,所以就把鸟雀的消失和蛤蜊的出现联系了起来。
13、《诗书画》系列新书现已面世
14、正是一年好光景,橙黄橘绿,江南的秋风不燥,阳光很好还不刺眼睛。那个我常去走走的湖边,洗洗刷刷的和锻炼的人们,还是老样子。有熟悉的面孔,也有新面孔。可能,我也是他们眼里的新面孔,这几个月,我来的少了些。那个唐氏儿童和他的妈妈,还是一前一后不紧不慢地走着,他的妈妈很温柔,总是笑盈盈的。
15、日出江花红胜火的下一句: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全文作者:白居易(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可怜九月初三夜的下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全文作者:白居易(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6、夕阳笼罩下的那一片江面呈现出红色,另一片江面离夕阳距离较远,受光面积较少,呈现出碧蓝色。
17、诗人留恋不舍,直至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眼前呈现了一片美好之境。弯腰一看,江边的绿草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一滴滴清露,就像是镶嵌在绿草上的粒粒珍珠。
18、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9、一个极普通的“铺”字,放到秋晚的江面这个特定的情境中,便神形毕现,光彩夺目,既无雕琢的痕迹,又无牵强扭泥的姿态。一个浅显平易的“铺”字,彰显了诗人平中见奇的语言运用能力。
20、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三、可怜九月初三夜的下一句是什么季节
1、“瑟瑟”是古代的一种宝石,是绿松石、蓝宝石或青金石中的一种,但具体是哪种,至今没有定论。后来,“瑟瑟”就有了碧蓝色的含义。
2、戴口罩勤洗手不串门不聚集
3、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4、这九月初三的夜色可爱迷人。江边的草地上,布满了如珍珠般晶莹剔透的露水,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
5、第一句,写残阳照于江面之上,诗人说“铺”而没有说“照”,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面,几乎贴着地面照耀过来,犹如“铺”在江水上,形象;“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描绘出秋天夕阳特有的柔和,给人一种亲切、安闲之感。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7、第二句,天朗气清,江水缓慢流淌,江上掀起了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地方,呈现的是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的是深深的碧绿色。
8、防范新型肺炎从我做起人人有责
9、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10、(挺好的一个纪录片,用声像形式,再看一遍诗词人生路)
11、江边空气湿润,草木上凝结着露珠,这些露珠像珍珠一样洁白莹润。诗人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描绘出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
1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13、后一句“露似珍珠月似弓”。意思说: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秋天的江边夜色降临,空气湿润,草木上都凝结起露珠,“露似珍珠”,写出秋叶特点。九月初月亮刚出现,还是月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
14、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15、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16、《暮江吟》这首诗中的“瑟瑟”,其实是诗人对没有受到夕阳照射的江面颜色的描摹。诗人通过“瑟瑟”一词写出这样一种美妙奇特的境界:没有照到夕阳的半面江水,呈现出碧绿晶莹的如瑟瑟一样的色彩;照到阳光的那半面江水,呈现出璀璨绚烂的如霞光一样的色彩来。
17、白居易的这首写景小诗颇为后人称道,是唐诗中的千古名篇,也是白居易的一首经典代表作。整首诗意境唯美,如梦如幻,为读者描绘出了几幅不同的秋夜景色:夕阳西沉下的江面、晚霞倒映在江水中、夜半初升的弯月、岸边草间的露珠……所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透露出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18、草长莺飞二月天,湖堤杨柳醉春烟
19、画家在绘制这幅《寒林浮霭图》时,重在表现雾霭笼罩下山林朦胧的意境和美感,所以笔墨浓淡的运用就显得重要。近处的树木、坡石就由浓墨绘成,浑厚庄重。
20、书法:中央党校教授钟国兴
四、可怜九月初三夜的下一句
1、开篇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绘的景象是:快要落山的夕阳,将余晖洒向大地、山川、河流,夕阳掩映下的诗人站在江边,柔和的光线平铺在江面上,一半江水呈现出如绿宝石一般温润而泽的妩媚色彩,另一半江水呈现出如霞光一样流光溢彩的动人姿色。
2、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3、我是一个很念家的人,我经常认为乡愁在离家日。刚读研期间,到了浙江,一个人都没有认熟的情况下,我又觉得这首诗又何其惊艳。
4、紧接着夜色这一主角登场,她缓缓地拉开黑色的帷幕,将一轮弯月绣在了这幕布上,暗淡的月光下,露水像珍珠一样一颗接一颗地凝结而成。她们在月色的掩映下熠熠生辉,晶莹剔透的“珍珠”挂在每一片江边的草叶上,江边又呈现出另一种动人的景象。
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6、画家用淡色的墨线勾勒出树木、楼阁的轮廓,用淡墨晕染出山石、江洲的体积感,仿佛这些景致就仿佛真的处在氤氲的雾气中,显得缥缈迷离。
7、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深秋,气温降低,水平运动的暖湿气流经过地面,冷却形成雾气,而寒露时节更是雾天频繁的时期。
9、我写过很多回的这个公园,其实,我到的次数还不够多,到的范围也不够大。真的挺向往,我退休后,每天像上班一样来这里消磨时光。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固定的节奏和主题,随大流生活,有一种放心的安稳。
10、突然想到飞花令“月”之一字,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以下。
11、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12、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13、“露似真珠月似弓”,真珠是珍珠的另一种写法。这一句,是诗人对秋晚的景色做了进一步的描绘:江边草地上的露水像晶莹的珍珠,一弯新月挂在碧蓝的天幕上,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14、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15、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16、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误把珍珠写为真珠,诗中的真是真假的真,而并非珍珠的珍。这里的真珠即珍珠。
17、“瑟瑟”的第二个含义是指一种碧绿的宝石。如《唐书·于阂国传》中的记载:“德宗遣内给事朱如玉之安西,求玉于阗,得瑟瑟百斤。”这里是用“瑟瑟”指碧绿的宝石。
18、寒露时节,秋意正浓,天地间一片萧瑟,而落日时分,夕阳的余晖使这份秋意更显萧瑟。但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眼中,这就是惬意的时光。
1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20、可怜九月初三夜”的下一句是“露似珍珠月似弓”,诗句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暮江吟作者:白居易年代:唐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五、可怜九月初三夜的下一句诗句
1、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意味着已经进入了深秋时节。
2、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3、本来,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九月初就像我日常的买菜散步。但是,因为多念了几遍诗人偶然为之的一句话,看了一个诗词人生的纪录片,这个的九月初三又到底有些不同。
4、而且“铺”这个字,将夕阳余晖逐渐扩散的、正在进行的运动轨迹体现了出来。诗人选用的这个“铺”字,确实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这个字把诗人眼前的景物写活了。由此可见诗人高超的锻字炼句的本领。
5、而第三句中的“夜”字,了无痕迹地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黄昏时分的夕阳衔接,下与出现弯月、露水的深夜时刻相连。
6、今天九月初不由自主地,就吟诵起“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生活是离不开柴米油盐的,可一样也离不开风花雪月。我买好了萝卜白菜,决定去大桥公园走走。
7、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9、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0、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11、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
12、诗的第二句,首先描绘出一幅夕阳斜照江面的绚丽画图。“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残阳,将要落山的太阳。铺,铺设,这里是斜照的意思。瑟瑟,本是宝石名称,颜色碧绿,借指碧绿色。
13、点击蓝字|关注这里,关注孩子未来
1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5、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16、当然,我也很喜欢《春江花月夜》,《滕王阁序》这些,不管怎么读,就是很惊艳啊。
17、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18、在这两句中,诗人将夕阳余晖洒向江面的美轮美奂的景色渲染了出来,而且诗人准确地将光学现象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在夕阳余晖映射下的江面,江水背光的一面色彩会暗淡一些,受光的一面色彩会明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