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写雨的诗
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2、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3、诗词小筑为您解答:作者是通过前两句的描写来带出雨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运用了互文、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夜雨一点点、一声声滴落在梧桐叶上、打在芭蕉上那种惹人愁思不断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4、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水墨画。能否请求高高的梧桐树和烧残的灯烛细做掂量,不要在此时再添人的愁绪池塘里,荷叶已经被秋风吹残,那今夜谁来代替荷叶为鸳鸯们遮风挡雨呢?你将上路远行,从此旅途劳顿,梦醒之时,唯有悲切的寒蝉声相伴。
5、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春日游湖上》
6、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7、大地万物再绵绵春雨的润泽下,春天悄悄的来了。
8、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9、“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于此可见这是在仲春时分。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雨景中添一对“妇姑”,似比着一双兄弟更有诗意。
1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里的雨也是适时而下,适应的是清明这个节气。同时,纷纷细雨,更让人在这样的一个节日里,在这样的环境中,心绪纷纷。
11、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 —— 姜夔《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12、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1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两句好就好在诗人写惜春却不伤春,当然四句诗是严丝合缝、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14、译文:梧桐叶上的每一滴雨,都让人感到浓浓的秋意。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声,都使得愁思更浓。夜里做着的归家好梦,一直延续到三更之后。灯花落下,棋子还未收,叹息又将滞留在这新丰客舍。十年宦海奋斗的情景,江南家乡父母的担忧,一时间都涌上了心头。
15、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6、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17、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
18、 暗灯凉簟怨分离,妖姬,不胜悲。 —— 阎选《河传·秋雨》
19、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20、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二、描写雨的诗有哪些
1、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2、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莫酣。
3、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4、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5、 夜来风雨洗春娇。 —— 吴文英《浣溪沙·琴川慧日寺蜡梅》
6、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8、关门南北杂戎夷,草木秋来即出师。落日风沙长暝早,穷冬雨雪转春迟。 出处:唐·李频《朔中即事》 翻译:关门的南北两面杂居这戎敌于蛮夷,待到草木凋谢就要出师打仗。夕阳落日之下风沙长久,寒冷的冬日雨雪纷纷,让人看不到春天的迹象。
9、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情。
10、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1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12、“雨里鸡鸣一两家”。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风味。这首先与“鸡鸣”有关,“鸡鸣桑树颠”乃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但倘若是平原大坝,村落一般不会很小,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唱。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人户也不会多。“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
13、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14、 远风吹散又相连,十二晚峰前。 —— 毛文锡《巫山一段云·雨霁巫山上》
1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
16、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 岳飞《满江红·写怀》
17、 须信风流未老,凭持酒、慰此凄凉心目。 —— 史达祖《八归·秋江带雨》
18、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19、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20、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三、描写雨的诗句二年级
1、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
3、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
4、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
5、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说到春天的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春雨,春雨和古诗词是密不可分的。
6、雨歇林间凉自生,风穿径里晓逾清。
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语言清新隽永,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
9、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10、 青岩碧洞经朝雨,隔花相唤南溪去。 —— 孙光宪《菩萨蛮·青岩碧洞经朝雨》
11、盼望着银河的出现,入夜的时候却偏偏下起了悲凄的秋雨。刹那间,园里的蝴蝶和蜜蜂纷纷飞起,匆匆躲避。是暖是寒。入秋夜雨本是等闲之事,但今晚那丝丝点点的雨声却令人搅断柔肠。应该是因为此时正是别离送友的时刻,所以这秋雨才这样让人断肠吧。
12、译文:长安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一年之中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13、惠崇春江晓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4、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
15、 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 —— 史达祖《八归·秋江带雨》
1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7、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8、 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 —— 杜甫《雨不绝》
19、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0、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四、描写雨的诗句古诗
1、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2、花时闷见联绵雨,云入人家水毁堤。昨日春风源上路,可怜红锦枉抛泥。
3、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
4、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5、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6、“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显出山居的“深”来,并让读者随诗句的向导,体验了山行的趣味。在霏霏小雨中沿着斗折蛇行的小路一边走,一边听那萧萧竹韵,潺潺溪声,该有多称心。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跟前。这是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溪沟不大,原不必张扬,而从美的角度看,这一座板桥设在竹溪村路间,这竹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桥,却是天然和谐的景致。
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