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赏析
1、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2、《无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此诗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先言相见难得,离别难堪,再以百花无力象征为离别相思之情所困扰,情绪低落;颔联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言相爱之深切凝重,生死相以;颈联设想象所怀念对象的生活情景,暗含离人相思,心心相印之意,并示关切、珍重之意;尾联说相距本不远,但既难相见,又难通音信,希望能有人代为传递信息,带去问候。全诗“别”字为通篇文眼,绵缈深沉而不晦涩,华丽而又自然,情怀凄苦而不失优美。
3、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4、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多无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
6、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7、⑶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8、⑽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
9、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10、其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九死而不悔的痴情苦意。
11、相见机会本已难得,别离时苦分舍更难;何况正当暮春时节,百花凋残。
12、不过,此句现常被用来形容教师等群体鞠躬尽瘁、敬岗爱业的奉献精神。
13、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1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思:春蚕只有到死的时候,吐丝才会停止,蜡烛只有烧成灰的时候,蜡泪才会流干。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
15、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16、⑶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17、两句诗以春蚕和蜡烛为喻,表现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和无穷无尽的思念,并且在动人的形象中隐含着象征的意义,使得它已经超越了爱情,具有了歌颂执著人生的永恒意义。也正因为如此,这一联成为李商隐诗中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句。
18、⑷蜡炬:蜡烛。泪:指蜡烛燃烧时滴下的脂油。
19、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20、意思是形容有些人的无丝奉献就象春蚕一样死了也要吐出后一口丝,而且还把自己给裹了起来,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二、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什么修辞
1、“奉献精神”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对个人而言,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全心全意为事务工作服务,履行党和奉献:“奉”,即“捧”,意思是“给、献给”;“献”,原意为“献祭”,指“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两个字和起来,奉献,就是“恭敬的交付,呈献”
2、还记得那些年老师教过你的古诗吗?
3、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4、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郑州。
5、这两句诗是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是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创作背景: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朝,当时很多地方信奉道教,作者年幼时也被送往玉阳山学道,期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且隐去题目,创作了这首《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首诗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整首诗都是围绕第一句的“别亦难
6、《无题》首联以缠绵悱恻的爱情落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打一成语”望文生义想到两个:鞠躬尽瘁是而后已回答后到网上又搜索了一下结果不一而足,如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诗写的是对人的思念之情.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大致可以解释为春蚕(代指作者本人)直到死的时候他的丝(思念)才到了尽头蜡烛(代指作者本人)直到烧光了他的泪才流干无私奉献呕心沥血毫不保留作茧自缚春蚕到死丝方尽——不绝如缕蜡炬成灰泪始干——油然而生
8、蜡炬:蜡烛。泪:指蜡烛燃烧时滴下的脂油。
9、文字上:asilkwormwillonlystopproducingsilkwhenitdies;acandlewillonlystop"crying"whenitturnsintoash.寓意上:IwillonlystopthinkingofyouwhenIdie.IwillonlystopcryingwhenIdie/turnintoash
10、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
11、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12、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所以能够古今传诵原因。
13、诗中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1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5、⑿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16、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
17、《无题》作者: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
18、青鸟:神话传说中传递消息的仙鸟,为西王母的使者。殷勤:情意恳切深厚。探看(kān):探望,看望。
19、(作者)李商隐(朝代)唐
20、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赏析200字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唐.李商隐的《无题》。
2、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3、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爱情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原文如下:
4、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更是因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
6、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督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7、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8、⑺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9、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1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出自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丝:和“思”谐音。方:才,始。蜡炬:蜡烛。泪:蜡泪,在此比人泪。这两句大意是:春蚕直到死亡才停止吐丝,蜡烛燃成灰焊蜡泪才算流干。上句以春蚕自比,丝、思相谐,喻相思无尽,至死方休;下句以蜡烛自比,以蜡泪比人泪,泪尽之日,正是身为灰烬之时。上句侧重写相思之缠绵悠长,下句侧重写相思之痛苦深重。比喻贴切,语义双关,感人至深,是千古称道的名句,表现爱情的忠贞不渝时常常引用。现在还可借用来形容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痒、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
11、⑻青鸟:神话传说中传递消息的仙鸟,为西王母的使者。《山海经·大荒西经》:“沃之野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曰少鵹,一名曰青鸟。”“皆西王母所使也。”殷勤:情意恳切深厚。探看(kān):探望,看望。
12、“春蚕”这一形象具有多种比喻的意义,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13、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14、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15、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出生于河南省沁阳。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河南省济源市西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为著名的一篇。
16、“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17、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18、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