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应台目送
1、啊?不是说还能坚持两三天的嘛?不是说可以缓解的吗?不是说好了再等等的吗?为什么不叫我起来,为什么没让我看后一眼,说后一句,道后一别?为什么我睡的那么死,居然那么大动静都没醒?为什么,为什么,那么快、那么匆匆······
2、一个社会只追求“精英”的人生,寻找成功的典范,期许富有的生活。那就像一个幻境,一个美梦,沉醉其中,但却不切实际,甚至扭曲灵魂。近的电信诈骗徐玉玉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警示。要知道,徐玉玉是在报完警后回家的过程中猝死的,为什么恰巧是在回家的路途中。因为,她大概想到了可能即将面临的狂风暴雨。
3、这个社会的准则就是,自己犯的错,做的事,受的伤,请找个没人的地方自己慢慢疗,好好舔。没有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有力的拥抱,请自己孤独的前行,因为所有人都将在孤独中徘徊,在孤独中寻找,在孤独中死去。
4、作者简介:龙应台,被誉为华人世界有影响力的一支笔,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台湾成名的女作家。喜欢旅行、摄影,其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评,也有对母亲、孩子、兄弟、朋友等亲情、友情的款款深情。主要作品《野火集》《目送》《孩子你慢慢来》等散文集。
5、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了,你闭上眼,不忍注视。
6、目送,让我们共同去经历,一起去相互目送,一起相互慰藉,在这浅长而又深邃的日子里,在亲情的温暖中,在这浩茫的人生里!
7、金门的美,怎么看都带着点无言的忧伤。一栋一栋颓倒的洋楼,屋顶垮了一半,残破的院落里柚子正满树摇香。如果你踩过破瓦进入客厅,就会看见断壁下压着水渍了的全家福照片,褪色了,苍白了,逝去了。一只野猫悄悄走过墙头,日影西斜。
8、《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
9、龙应台在短短不到1400字的篇幅里,写了6次目送,5次背影,儿子的3次背影,我们没有读到龙应台的泪水,却读出了更多的震撼和沉思:幼稚园,初中的,大学;父亲2次:当年父亲用廉价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教书,父亲觉得小货车太不适合送教授,于是在校门口放下她的行李便转头而走,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轮椅中暮年父亲的背影,多年后父亲过世,细雨中,她目送着父亲的棺木慢慢滑入火葬的炉门,消失在火焰中,这是目送也是背影,是父亲精神的背影。
10、通过这些事,她开始理解个人生命中私密、深埋、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并在文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11、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背影
12、那些离开《奇葩说》的人,都过得怎么样了?
13、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目送第一篇讲的是龙应台目送她的孩子——华安小学到大学,然后作者的父亲住院还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让人心酸和感动的文字说了:年幼的孩子长大到成人,让她牵挂、让她失落、让她懂得怎么放手。和她父亲的去世,在火葬场后一次目送她父亲的时候,也就是说她和他今生缘分也就终止了。龙应台《目送》经典语录有:
14、开头写了“我”几次目送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样的失落,让“我”联想到了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以及“我”后目送父亲进火葬场的那一刻。这两幅场景表面上看似乎并无多大关联,却有着内在的契合,作者在这里叙述的其实是一个生命完整的过程。“我”目送儿子从幼稚园到小学再到美国作交换生,直到儿子进入大学,这一过程,是一个生命的开始,成长与自立的过程。而作为女儿的“我”,目送日渐衰老的父亲背影,是以”我”的经历连接着儿子的生命轨迹,走向生命的衰老与终点。这样在看似散乱的行文中写出的却是人一生的生命与情感历程。在父女母子这些人间至情的深情注目中,人终完成了生命的全部过程。
15、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的道路,不论是孩子也好,父母也好,终归是需要由自己一个人去行走的。孩子再依赖父母,也总有成长到离开父母怀抱去独自面对世界的一天;父母再不舍孩子,也总有放开孩子的手让他(她)去独自面对世界的一天。
16、“可是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寒色》
17、《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18、作者写父亲时,父亲已经走了;写母亲时,母亲已认不得自己;写孩子时,看到的只是他们的背影。于是她说:“人生走在这样的年龄阶段,是四顾苍茫,唯有目送。”每个人都是生命中的过客,无论你在谁的生命中曾经占据怎样重要的地位,终有一天,会化作那穿梭的风,寂寞的云,以另一种形式遨游四海八荒。
19、时政作为文化部长的龙应台,对于政史是愤慨而热烈的。深处明争暗斗、暗流涌动之中心,看的自然比寻常百姓更透彻,更直观。那些人前打躬作揖,做尽谦逊礼让之态,背后中伤设陷、落井下石、伤口涂盐之举。她看的太多,太多了。
20、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
二、龙应台目送是几年级的课文
1、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2、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3、“或许是一个十年不逢的老友。久不通讯,但是你记得她在小院里种的花香,记得她念诗时哽咽的声音,记得她在深夜的越洋电话里谈美、谈文章、谈人生的种种温情。”
4、1952年生于台湾,自小在台湾苗栗苑里长大。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毕业后,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梅西学院、国立中央大学英文系、淡江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
5、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
6、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7、龙应台说,有了对生死的经历之后,开始觉得大部分社会议题其实都只是枝微末节。不过,她说“评论与文学,两者都是我”,而无论笔下书写的是什么,都总有一个核心。
8、孙晓云: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
9、结语本以为这该是本闲言碎语的生活纪实,不料却在其中看到了许多沉重的话题,尘封的历史,久远的回忆。不知是幸还是祸,这让我更想探究那段历史,寻找些许真实。这是收获,也是开始。正如龙所说: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10、2004年,龙应台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与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
11、要读书,更要发声!不论你是想吐槽还是有疑惑,有观点还是想表达见解,都欢迎私信我们畅所欲言,伴读君每周精选精彩问题汇总。
12、在《目送》中,龙应台明显地将笔触伸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说着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她娓娓述说,述说着亲情的血浓于水,也述说着亲情离去的无奈与锥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诉人们亲人的重要与亲情的珍贵。
13、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14、我的父亲过世,第一次上课就是这重大人生事件。”这时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15、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16、歌曲:你给我的爱多歌手:张学友专辑:吻别目送你离开有无限感慨对你的思念永远不会更改花若不再开夜将会无奈若是没有你的爱我会日夜期待不懂说天长地久不懂说为我停留在这寒冷的风中望着模糊的笑容我心已随你走不懂如何说出口不懂如何表白自我即使在多年以后你若还会记得我我将不再让你离开我一生之中真心真意难得回忆里总是你多是情是爱是缘是痛永远都长留在我心中其实你而只有你留给我的爱多。。
17、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18、梁启超:为什么劝你在业余时间练书法?
19、晚上睡前和学护理的姐姐聊天,说爷爷注射杜冷丁了。
20、而且,他们常常是作为学生,作为孩子,作为失业的父亲,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骗进来的。这样被骗进来充当战争机器零件的人,战败的国军中尤其多。那些当年被“国军”骗上战场的台湾原住民,一被俘虏,换顶帽子就变成了解放军,回头打国军,五十年之后才回到家乡。作为个人的生命,在战争的庞大的战争机器面前是显得多少渺小无助。日本投降之后的国共内战,其实是一个民族的悲剧,无论败者还是胜者,其实都是反映了民族的劣根性。日本人面对他们走后的中国的自相残杀,他们对自己的南京大屠杀怎能不释然放然?这使我想起龙应台先生的一篇文章《教育要学会与人类的灾难赛跑》,《目送》、《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就是与人类的灾难赛跑的力作。
三、龙应台目送原文与阅读理解
1、第三次:龙应台看着窗外等公车的儿子华安,目送他上车.
2、审稿:温州市第二十五中学张雅
3、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4、http://www.zhijiayoucom/14019801845238html您好:请参考这网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5、客服QQ:535757222投稿邮箱:139024489@qq.com
6、朱自清的《背影》表达出的是纯粹个人式的对亲情的感性把握,而龙应台的《目送》在对亲情感性续写的基础上更多倾注了个体对于生命的一种理性的冷静审视与思索,这也使得《目送》的主题意蕴更加丰富厚重。
7、“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一切都必须是自我承担和接受。于是在感悟与悲痛间写下了散文集《目送》。
8、“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9、主旨: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与缅怀,对生活的感受与体会。
10、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11、外面下着倾盆大雨,但是此时此刻,却是龙应台先生在中山大学梁球锯影剧院里就纪录片《目送》的交流、对话的时间。尽管整个中大几乎都成了泱泱泽国,有水漫金山之势,但是,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的听众却络绎不绝。龙应台先生自己倒是被大雨阻挡在珠江河岸,使得交流会推迟了半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