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前言」里"人"的分类
2、深谋远虑的造势行为当属教育,在这方面孔老夫子就很有经验。因此,面向全民的性·教·育就是重中之重。我在这里说的全民,就是不要落下任何一个人,哪怕是锁在胎盘里的婴儿。是的,我们就是像女娲补天那样,用洪荒之力培育观念的水位!
3、"习惯夜行,习惯观看沉睡的万物,对于查拉图斯特拉的白天也是一样的,那些无法听懂还洋洋得意的末等人们同样是沉睡着的,只不过在白天他们睁着眼睛。他的话语无法被听见,身着锦衣,不是习惯夜行,而是只得夜行。"
4、然而正如姜宇辉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尼采的生命正如其书,并非一路平坦或无限高扬,相反呈现出波动状,起起伏伏,不断跌宕。在其生命重新跌入低点时,尼采冷静下来,开始写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5、与世人相处的过程很痛苦,他还要面临着被世人同化的巨大危险,所以鹰和蛇的出现再次为它带来希望。
6、2015年a:《尼采著作全集》第4卷,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
7、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8、另一条是对自我予以了否认,不愿意作为众人崇拜的偶像,希望弟子具有独立的人格。“我奉劝你们:离开我,对查拉图斯特拉进行抵制吧!好是:为他感到惭愧!也许他骗了你们。”“你们尊敬我;如果有一天你们的崇拜垮掉了,那会怎么样?当心,别让一尊倒下的雕像把你们砸死!”
9、给个赞鼓励一下吧!!!❤
10、第三部从查拉图斯特拉登船返程开始写起,他一路对基督教传统、对旧的道德和现代社会进行猛烈批判。他感到关于“永远回归”的思想正在成熟。
11、由伙伴转为宠物,在经历这么多之后,他对脱离世俗的欲望更加急切了。
12、正要被推上车的时候,我才反应过来,赶紧问神秘人:“这到底什么情况?”
13、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
14、(4)海涅,1974年:《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海安译,商务印书馆。
15、查拉图斯特拉的言语,将尼采对宗教道德的反叛表露得淋漓尽致,尼采认识到这样做会更加危险和被世人孤立,查拉图斯特拉说:“从羊群中骗走许多羊——我就是为此而来。群众和羊群将会对我恼火:查拉图斯特拉将会被牧人们叫做强盗。”“这些一切信仰的信徒!他们恨什么人?是把他们的价值之石版打碎的人,那个破坏者,那个犯罪者——不过,他却是创造者。”
16、◆“你们自身中还留有混沌。”——世俗社会的自在观
17、它们来探听查拉图斯特拉是否还活着。
18、话又说回来了,按理说,现在观念的水位还很低,基础还很稀薄,可我们为什么还是急不可耐地要呼吁这些东西呢?
19、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丨阿福行记特别篇(求转发分享)
20、用文字,建构精神家园!
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为什么看不懂
1、“我记得你以前拉小提琴的,怎么改吹箫了?”
2、然而,真的只有顺从或者叛逆两条路吗?即使类比日常和父母的关系,恐怕也不尽然吧。
3、此刻,大名鼎鼎的查拉图斯特拉先生就在我对面,他可能十几天都没有洗澡了,蓬头垢面地坐在我面前,手里握着一根竹箫。他左眼皮老跳,腿抖得厉害。
4、“沿江、钻洞、很美。值得一去。听说双找过你,你们聊得怎么样?”
5、在山上住了十年之后,查拉图斯特拉达到了单独而产生的狂喜、纯洁、独立——这是他有别于其它的觉醒者的之处:当他们发现了,他们还是停留在高处。查拉图斯特拉开始「向下走」,他回到群众之中。
6、瞧啊,我是闪电的宣告者,从云中落下的一滴沉重的雨点:而这个闪电就叫做超人。
7、他们的土壤,用以培植幼芽,还是够肥沃的。可是,这片土壤,有一天会变得贫瘠无力,再也长不出高树。之物都与金钱和闲暇无关。创造出美之物的,总是那些经过打磨的感知力,着眼于日常生活的目光,以及不懈努力的双手。
8、我已经厌倦与那些诗人,我觉得他们都是十分肤浅的小海洋。他们从来没有深思过,因此就无法感受到大海的底层。
9、太阳啊!如果没有你所照耀的人们,你的荣耀又在哪里呢?
10、查拉图斯特拉用上帝的要求请求他向自己施舍食物和住所。
11、两个人都在害怕单独。你难道认为你们在一起时,你们的单独就会消失吗?它们只会加倍,或者也许是好几倍;因此所有的人际关系都会导致更多的悲惨、更多的痛苦。
12、现在,我要你们将我遗忘而去寻找自己。唯有当你们都摒弃我的时候,我才会回到你们的身边。
13、这本书,尼采使用狂热的格言体散文诗写就,看似并无逻辑严谨的论证。
14、综观全书,尼采要否定的,是以信仰和服从为准则的旧价值体系,他要肯定的,是以生命和人的意志为准则的新价值体系,前者的立足点是上帝,后者的立足点是大地。尼采将即要到来的时代比喻为人类开始觉醒的时代。人类精神仿佛处在由忍辱负重的骆驼向雄武强健的狮子变形的过程之中,它预示着超越人类的赤子新生命的到来。
15、*翻译家钱春绮经典译注本,译笔文采飞扬又极忠原文,适合大众阅读
16、第三部:查拉图斯特拉离开幸福岛,登船走向归程。在船上他对人们讲述他对永远回归的预感,(《幻影和谜》)。随后,她回到山上,他在山洞里赞美孤独,痛骂山下的人类社会,在《三件恶行》中对世人所谓的恶性重新估价……
17、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Nitzsche,1844—1900)
18、1881年夏季,尼采因健康恶化辞去教授职务,来到以空气调节胜地著称的瑞士的恩加丁,那里有为细长落叶松覆盖的山坡,清新明净的空气,嶙峋的岩石,寒冷的冰河。在这种环境里,尼采感到心旷神怡,思绪如泉。他总是将散步或登山时萌发的想法抄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回去后加以整理,有时总要忙到深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这样创作的。它的第二卷都以十天时间一气呵成,第三卷在法国尼斯也以十天时间写成,第四卷则在1885年于蒙顿写成。
19、10所有的神秘家都为了寻找单独而到过山上。单独是一种正面的感觉,那是感觉到你自己的本质,那是感觉到你对你自己来说是足够的——你不需要任何人。
20、比如说在毕业的时候,真正是为了要与老师同学分离而哭泣的人不一定是全部,跟朋友一起看电影不一定认为情节很感人,但到后大多数人都哭了,这又是为什么?有人认为这也许是一种“氛围性泪点”,一种被大家所感染的情绪。其实这正是一种刻奇。
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德国哲学家
1、《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有代表性的一本惊世之作。全书以散文体写就,是尼采美文的代表,但又绝顶怪异和野蛮,不被传统所容纳。虽然刚问世时不被人接受,但他自己却视作可与莎士比亚、圣经媲美的“诗作”和“第五福音书”并终成为经典。全书借口下山布道的先知查拉图斯特拉,用寓言的形式表达了尼采的系列思想,其中充满反讽、双关、隐喻、暗示、象征、影射等文艺手法,采用了戏剧叙事的艺术技巧,故不仅在哲学而且在文学上都有着独特的建树。
2、面对这个失败者、对地狱满怀恐惧的濒死者,查拉图斯特拉安慰他:“凭我的名誉起誓,朋友……既没有什么魔鬼,也没有什么地狱。你的灵魂将比你的肉体死得更快:现在什么也别怕!”在尼采看来,宗教将灵与肉分离,注重灵魂轻视现世的生活方式需要质疑。尼采认为灵魂是肉体的一部分,人首先得过好脚踏实地的生活。
3、对于从未听说过的事还有耳朵倾听的人,我要用我的幸福使他的心感到沉重。
4、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冲动,驱动我去研究人类的服务业发展史吧。
5、对性的野蛮控制、以婚姻为约束的计划分配,长期压抑着人性真实的需求,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禁而不止”的现象。宏观来看,服务业的总量并没有下降,它只是从光明的阳光下转向了黑暗的角落里。再加上近三十年中国社会的裂变,新思想的冲击,民间结构的重组,使得这一行业呈现出更繁荣、更复杂的面貌。真可谓是:权力与资本合谋,暗·娼共流·莺齐飞。
6、人类伟大之处在于它是桥,而非目的。人值得被爱——在于他是过渡,是没落。
7、“他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8、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
9、④尹冥译《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8月初版;
10、“再走一次”是尼采把过去人生体验转化为自我克服、自我超越意志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查拉图斯特拉登上山顶,以“超人”姿态为人类立法:“打碎那些古老的法版吧!”“我把这块新的法版放在你们的头顶上!”(同上,第239页)“古老的法版”是圣经中摩西立法的法版,也包括现代社会的政治规则。尼采说,人类社会就是探求发号施令者的“一种试验”,而“不是什么‘契约’!驳倒,给我驳倒这些软心肠和半吊子人物的这种言论吧!”(同上,第251页)近代以来政治思想的主流是社会契约论,虽然说法不但无不肯定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在尼采眼里,这些不过是“同情”(即“软心肠”)和人性肢解(“半吊子人物”)的一场失败试验,结果让末人成为发号施令者。
11、然而不幸的是,尼采的学说往往受到曲解,甚至一度成为法西斯理论的支柱,与尼采自诩“我是后一个反政治的德国人”的立场背道而驰,这与他妹妹的随意篡改和对政治的狂热不无关系,直接把尼采拉入了历史的泥潭。尽管20世纪初,我国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陈独秀等人对尼采的思想和论说予以了赞扬,但20世纪50年代,尼采被定为反动哲学家,介绍和研究成了禁区,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后才解禁,现在国内关于尼采的研究盛况空前,各类文章、书籍、译本不断涌现。
12、人是必须要被超越的东西。
13、领头的神秘人拿着电棍走向查拉图斯特拉。电击之下,他全身抽搐、口吐白沫。我闻到一股恶臭味。是的,查拉图斯特拉尿裤子了。
14、末等人的世界,基于互相靠近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触手可及的快乐,这为他们带来幸福。那些活在当下的享乐主义者,很容易得到精神世界的满足,就像广场上的看客一样,实际上他们却从未进入真正的幸福之内。而精神的贫瘠正是末等人永远发觉不了的脆弱。
15、10凡是追求盛名的人,应当适时舍弃那些虚浮的荣耀,而表现出难得的艺术——及时而退。
16、查拉图斯特拉紧握竹箫,语无伦次:“快走,快走!”手忙脚乱的他,偷偷塞给我一个小纸团。
17、再来狮子,狮子与骆驼相比有了更多的自由,虽然他无法完全自由地创造,但是他有力量来为自己争取一定的自由;尼采对于狮子的画像是,挨饿,凶猛,孤独,不信神。而孩子,则像一个自转的车轮,有着对于一切正邪的肯定,这是真正的创造的道路。
18、指导这条超人之路的,是道德。这个道德不是世俗的道德,更不是和法律并驾齐驱的道德,而是内化为自己一部分的道德,是生命所依托的东西。道德是因人而异的,是指导自己不断舍弃旧我,超越自我的信仰。通过经历生命不断锤炼自己,在道德的指引下,终实现“超人”的目的。
19、人应该牢牢抓住自己的心:因为对它放任了,很快他的头脑也就失去控制了!
20、你们这些今日的隐士,你们这些离群索居者,有朝一日,你们也会自成一个民族。高的道德是难得而无价的,同时还散发着柔和的光泽。
四、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解读
1、把超人作为生存的意义,就是要表明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生命自身的创造。离开生命,便没有创造;离开创造,生命便没有价值。为了创造,人应当热爱生命;也只有为了创造,人才值得牺牲生命。
2、我想是我改变得太快了,今日的我推掉昨日的我。
3、因此,尼采深刻地思考重新评估一切价值,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倾吐。
4、一条依旧是希望弟子们摆脱宗教的压制和束缚,不要期待观念中天上的世界,转而赋予此生意义。“我的弟兄们,恳求你们,不要让你们的爱与认识从地上飞去、用翅膀拍击永恒之墙!像我一样,把飞去的道德带回大地吧——是的,带回给肉体和生命吧:让道德给大地赋予意义、人的意义!”
5、7个本子中,目前较为通行的是楚、徐、黄的译本,且尤以梵澄老先生的本子为著名,这个本子是《查》书所有中译本中做了点疏解的本子(收录了《查》书中部分与《圣经》相关的引文),但译文并不十分(林同济与冯至早在1930年代末期就已经对这个译本作出批评);而新的黄明嘉的译本,译本较为通畅,但也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翻译错误。个人认为,目前的中译本没有一个很好地展现出了尼采原著的文笔与气象(读了尼采原著,再读中译本,你定会有此印象),所以即便是把《查》当作人生哲学或哲理散文来读,读原著也是好的选择。
6、较早期的香港电影中,关注这个话题的《性·工·作·者十日谈》还有一些内容和生存、温饱、教育缺乏有关,但到了近些年的《同班同学》和《踏血寻梅》中出现的少·女·援·交现象,她们则多了一份虚荣和孤独的内在因素。
7、◆“道德是灵魂深处的真实。”——追求内心之德
8、查拉图斯特拉对徒弟们讲述了很多他关于世间假相的观察和见解,在十字路口,他决定和弟子告别,继续独行。离别之时,查拉图斯特拉对弟子们提出两条期望。
9、他们自己不想去爱,却要依赖于爱而活。
10、广场即将开始一场走钢丝的表演,来到这里查拉图斯特拉对群众宣说“我教你们何谓超人:人是应被超越的某种东西。你们为了超越自己,干过什么呢?你们走过了从虫到人的道路,你们内心中有许多还是虫。从前你们是猿猴,就是现在,你们比任何猿猴还更加是猿猴。”“超人就是大地的意思。你们的意志要这样说:让超人就是大地的意思吧!我恳求你们,我的弟兄们,忠于大地吧,不要相信那些跟你们侈谈超脱尘世的希望的人!他们是调制毒药者,不管他们有意或无意。”
11、尼采说:“你们的道德就是你们本身,不是什么身外之物,不是皮肤不是外套,而是来自你们灵魂深处的真实,你们有道德的人!”
12、人是一根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子。也就是深渊上方的绳索。走过去危险,停在中途也危险,颤抖也危险,停住也危险。
13、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14、说,他的枕边一直放着一本书——《马上沉思录》,那时我念初中,跑遍了长春的各个书店,终于找到了《沉思录》,它也因此成了我哲学上的入门之作(然而当时年幼,把它读成了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