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萨特名言
1、萨特在前期的思想中是具有唯我主义(个人主义)和悲观主义倾向的,在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影响。譬如,萨特眼中的人似乎都在倾其全力扮演一种角色,而且他说,“我时刻逃避存在,然而我存在”,这种人的自由本性在社会机器中被压抑的的状态显然是来自弗洛伊德的“潜抑”学说的影响。这种说法本来也是一种悲观的论调——弗洛伊德认为“一切心理活动皆由潜意识的冲动与社会(可理解为萨特的‘他人’)对这种潜意识的压抑构成“。“他人即地狱”的意思即是,当人的意志受到他人意志的干扰,两种意志就陷入一种水火不容的不可调和状态中。
2、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中学哲学教师学衔,并到勒阿弗尔一所高级中学任教。
3、人有压抑他人的天性。而且人生而自由,这种自由是选择的自由。
4、趁现在还来得及,我想看清楚自己。——《恶心》
5、“只凭阅读本身并不能提高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能力。如果一生中能读到一本好书,在阅读中又感到乐趣,这种乐趣又把我们引深到思考中去,在思辨中再得到更大的乐趣,这才是一本好书应有的价值,也是它真正存在的意义。”——罗素(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6、人在生存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被动工具。——霍尔巴赫
7、如今在巴黎,上了年纪的人都不无感慨地怀念着当时那个人文荟萃的左岸,怀念着咖啡馆里咖啡飘香,烟雾升腾,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年代。
8、无需赤热的烤架,地狱就是他人。
9、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莱布尼茨
10、幸福就是肉体苦,灵魂无纷扰。——亦壁鸠鲁
11、C试题分析:本题以萨特的名言为依托,强调人在社会中生活,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而C选项是正确答案。A选项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概括不够准确,与题干的关系不如C选项明显,因而应排除;B选项的说法太,也应排除;D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承担社会责任不应以享受权利为前提,因而应排除。点评:本题属于说明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题干材料的理解,在把握背景材料的基础上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此类型的选择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12、我只是存在着,仅此而已,而且我觉得恶心。
13、人不外乎是他意图成为的东西。人实现自己有多少,他就有多少的存在。因此,他是他行动的总体,是他的生活。
14、萨特是当代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20世纪世界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文学界的首要人物。在数十年多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中,他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政治评论和文学作品的创作。
15、现实的精华就是匮乏,一种普遍而永恒的欠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不够人们受用。食物不够,爱不够,正义不够,时间永远不够。
16、这就是是时间,赤裸裸的时间,它慢慢来到存在中,它让你等待,可是当它来到时,你感到恶心,因为你发现它早已在这里了。
17、拷打别人的人竭力去摧毁他的同类的人性,作为后果,他也摧毁了自我的人性。
18、好的文章分享给那些迷茫困惑的人.点击右下角《在看》
19、萨特说,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无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都是一种选择,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你选择了不选择。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的选择是无条件的,不需要什么根据和标准。因此人愿意自己是什么,他就能成为什么,“懦夫是自己变成的懦夫,英雄是自己变成的英雄。”
20、“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加缪(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二、萨特名言经典语录
1、因此,的男士加尔散就成了她的救命稻草。而伊内丝则与这两人有所不同。如果说这两人是心甘情愿受别人目光的支配,那么伊内丝则是热衷于以自己的目光来支配别人。她一方面把艾丝黛尔视为猎物,要求后者把她当成镜子,当成自我评判的标准;一方面又冷酷地揭示加尔散的懦夫面目,不让他获得安宁,进而也要挟他不让艾丝黛尔获得安宁。
2、其次,海德格尔在胡塞尔的影响下,创立了存在主义哲学。然而有两个问题,第海德格尔过于强调自我,这很容易被外界看作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哲学;第海德格尔曾经很有影响,当上了大学校长,可是在希特勒纳粹掌权以后,他很快臣服于纳粹政权的淫威下,还率领一些大学教授向希特勒宣誓效忠。这不仅令人们对海德格尔侧目,也对存在主义哲学颇有微词。
3、“他人就是地狱”理解:
4、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他并没有创造自己,但却是自由的。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他就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
5、《存在与虚无》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创作的哲学著作,出版于1943年。
6、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萎靡不振,浑浑噩噩,彷徨苦闷,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罗康丹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人物。短篇小说《墙》(1939)通过对西班牙反法西斯战士格里在监狱里等候处决时的种种心理活动的描写,说明对死亡的恐惧是生与死之间的一堵墙,只要克服这种恐惧,就能获得生的自由。
7、萨特是个值得钦佩的传奇式人物。
8、如果我没有弄错,如果所有这些迹象堆积起来预示着我的生活将发生新变化,那么我很害怕。这倒不是说我的生活很丰富,或是很有价值,或是很可贵。我害怕那个即将产生、即将控制我的东西——它将把我带往何处?难道我得再次出走,放弃一切,放弃我的研究和书?难道在数月、数年以后,我将精疲力竭、心灰意懒地在新的废墟上醒来?趁现在还来得及,我想看清楚自己。
9、人,生没有意义,死亦没有意思,人本身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即:存在先于本质。
10、一旦暴露,便无顾忌,三人间形成了一向相互追逐,另一向相互排斥的双向型三角关系:加尔森希望得到伊内丝拒绝艾丝黛尔;伊内丝希望得到艾丝黛尔拒绝加尔森;艾丝黛尔希望得到加尔森拒绝伊内丝。三个痛苦的灵魂像坐上了旋转木马,永在相互追逐又永远追逐不到的“境况”中,
11、“人就像是骰子一般把自己投掷到人生之中去。”
12、“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我们的痛苦都是由自己造成的。我们都认为是这个世界亏欠了我们,使我们没有能得到幸福;在我们得不到幸福时,我们就把责任怪在靠近我们的那个人身上。”——威廉·福克纳(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3、思想不是你要它来它便来,而是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来去。——叔本华
14、萨特的剧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剧本《群蝇》(1943)以奥瑞斯忒斯铲除篡位的暴君并为父报仇的古希腊传说为题材,阐明人要用意志和行动去争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
15、人有压抑他人的天性。而且人生而自由,这种自由是选择的自由
16、1945年,萨特创办了《现代》杂志,传播存在主义思想。
17、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我觉得孤独得那么可怕,以致想去自杀。把我克制住的是这样的想法,就是没有人,没有人会对我的死而感动,我死后会比生前更孤独。
18、我活着,是因为我诞生了。我诞生,是因为我的父母孕育了我。我自己并没有要求诞生。但一旦我诞生了,活着,就必须适应周围的环境,追求尽可能好的结果,并尝试着给一开始就被扭曲的自由以正确的方向——这是每一个人都希望去做的。我说自由被扭曲了,是因为父母在孕育我们的时候,就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他们设想我们将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职业,等等。我们的自由被扭曲,也受教育的影响,受新闻每天提供的信息影响。
19、《禁闭》是萨特著名的哲理剧代表作,其深刻含义和深远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戏剧范畴。萨特在这一剧作中探讨了他在《存在与虚无》中重点探讨过的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以戏剧的形式重申了他的存在主义观点。
20、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三、萨特名言经典语录英文
1、要是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了,弄糟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世界上的确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他们太依赖别人的判断了。但这并不是说和别人就不可能存在另一种关系。改变自己的行为是极其重要的。
2、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源于海德格尔,但萨特特别强调了“自由”的因素。
3、地狱里没有刑具、烈火,折磨和约束他们的便是他们互相的关系。他们彼此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下,并且没有黑夜,这种目光的注视是永恒不可逃避的。加尔散力图要证明自己不是懦夫,他想通过他人的目光来使自己得到解脱。在艾丝黛尔那里,他得不到真心诚意的回答,因此他试图通过说服伊内丝来完成自己的解放。艾丝黛尔在没有镜子的情况下惶惑不安,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还存在。作为色情狂的她,只能从男人那里证明自己的魅力和存在。
4、那么,这种互相折磨、互相敌对的人际关系困境,是否无法摆脱了呢?萨特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说,“‘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话总是被别人误解,人们以为我想说的意思是,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时刻都是坏透了的,而且这永远是难以沟通的关系。然而这根本就不是我的本意……”
5、对于过去我无能为力,但我永远能够改变未来。
6、人有选择的权利,人通过选择获得自己的本质。
7、只有什么也不干的人才不会弄脏自己的手!我想只要心灵不脏,手赃了可以再洗,只要记住它是怎么脏的,下次才不至于犯同样的错误。
8、写作的欲望包含着对生活的欲望。
9、“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这句出自萨特《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名言,也是其存在主义之核心价值观。
10、我不能给自己或是别人提供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乐。这种快乐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也不能围绕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福柯
11、他比我大两岁—他从这两年中已赚到不少好处。
12、和平要求每个民族都获得独立,要求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我们的和平仅有一个意义,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能够支配自我的命运,也就是自由。在我看来,我们事业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要经过自由来建设和平,又经过和平使各族人民都获得自由。
13、现在来看三个主人公。三个主人公都是有罪行的人:加尔散是个胆小鬼,被枪毙的可耻的逃兵;艾丝黛尔是色情狂和溺婴犯;伊内丝是同性恋者和力图支配别人的心理变态者。三个人被送进地狱,他们所要进行的戏剧动作只有一个,就是力图避免地狱的折磨和痛苦;换句话说,就是要实现某种意义上的解脱,获取自由。整个剧作表现的,就是在上文提到的禁闭环境下,三个人寻求解脱的徒劳的努力和终的失败。
14、“所有的人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意见相同上。我的天,他们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萨特(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5、所有的人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意见相同上。我的天,他们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
16、萨特天生乐善好施,他似乎对于金钱没有概念也没有要求。战后他收入颇丰,按说应属于富人阶层,但他住小公寓,没有别墅和汽车,他将收入的六分之五都给了需要钱的人,他对金钱以及世俗的荣誉均是一种超然的态度。
17、可是房门打不开,不能拂袖而去;他们又想寻死,死掉一个就少了一重矛盾,可自己本身就是鬼魂,不能再死;鬼魂不用排泄不用送饭,于是永远不会有第四个人进入他们的生活,只有他们三个,面面相觑……于是三个灵魂恍然大悟:“他人即地狱!”这样无休止的生活是比上刀山下油锅更可怕的惩罚,是真正的地狱的生活。
18、如果你独处时感到寂寞,这说明你没有和你自己成为好朋友。
19、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20、第四部分理论源于“他人就是地狱”,分析人物的孤独和隔绝的境况。
四、萨特名言名句大全
1、(答案)C(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萨特的名言为依托,强调人在社会中生活,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而C选项是正确答案。A选项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概括不够准确,与题干的关系不如C选项明显,因而应排除;B选项的说法太,也应排除;D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承担社会责任不应以享受权利为前提,因而应排除。考点:考查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点评:本题属于说明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题干材料的理解,在把握背景材料的基础上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此类型的选择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不要由于别人不能成为我们所希望的人而愤怒,因为我们自己也难以成为自己所希望的人。”——托马斯·曼(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4、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5、我是个百依百顺的孩子,至死不变,但只顺从我自我。
6、叔本华曾把唯我论者称作"关在攻不破的城堡里的疯子",《禁闭》描写的正是关在攻不破的城堡里的、永受煎熬的三个疯子!正是在上述三层意义的基础上,萨特呼吁"争取自由"、"砸碎地狱",就是要唤醒人们不应作恶,以免扭曲与他人的关系;就是要唤醒人们,不要依赖别人的判断,作茧自缚,制造樊笼,成为"活死人";就是要唤醒人们,严肃认识自己,超越自己,鼓励人们以自己拥有的自由权利为武器,去砸碎这种精神地狱,冲破人为的灵魂牢笼,为自由的心灵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来。
7、保罗·萨特写下“地狱只和别人有关”时,他只说对了一半。
8、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司马迁
9、科学家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才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的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卡西尔
10、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案头总堆着些奇妙设计书刊,为什么我们喜欢观察人们的作品——其实就是因为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学到太多太多的东西。
11、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荷尔德林
12、1960年,萨特出版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这标志着他思想的第二次转变。这个期间,他读了不少马克思的著作,感觉深受启发,于是试图把个人的存在与社会历史及实践联系在一起考察。后来,一是忙于社会活动,二是身体状况逐渐不佳,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就未及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