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孟子说
1、这种气可以“塞于天地之间”,又是怎么回事?气是身体的内容,也是有形质的宇宙万物的共同因素。所谓“浩然之气”,是把人的生命力发挥到,抵达与万物相通的地步。孟子在另一处说:“真正的君子,经过之处都会感化百姓,心中所存则是神妙莫测,造化之功与天地一起运转。”(《孟子·尽心上》)这两处皆谈及“天地”,其意在描述君子在“任何时空”中,都可以从容自在,意即“嚣嚣”(悠然自得),所谓“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孟子·尽心上》)。
2、有学者认为:赵歧是要穷人家的孩子去升官发财,否则就是不孝。那无异于说:穷苦人家的子女都不孝顺。扭曲了赵歧的本意。
3、释义: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若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4、释义:因此,所谓的真心诚意,是天的道路;追求真心诚意,是人类的道路。有了至诚的心意而没有感动别人,是没有的。不真心诚意,要感动别人也是不可能。
5、孔、孟讲究“子为父隐”,但是赵歧“三不孝”中第一不孝,并不主张这“子为父隐”。曲意奉迎父亲,顺从他们的恶行,就是害了他们。
6、古时候,寒门子弟通常只有通过仕途才能出人头地,若是胸无大志,无法做官赚取俸禄照料奉养父母,便是不孝。儒家提倡“学而优则仕”,家有年迈的双亲,你不去考取功名吃俸禄,父母缺衣少食,不能安享晚年,这就是不尽孝道。
7、其实看完孟子的五不孝,我们会发现他总结得不是十分清晰。大致的意思就是说,有不良嗜好,不能奉养父母的人就是不孝顺的;自己行为不端,给父母招来祸事就是不孝顺的;自私、偏心,喜欢自己老婆超过父母亲的,就是不孝顺的。
8、这一条比较好理解,因为女子要体现“孝”,就应该给父母更好的生活。“亲老”恋家,可以理解为待在家里“啃老”。
9、解释: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
10、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好为人师,出发点是为人好.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则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11、君子有三乐,包括包括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2、来源:邹城市融媒体中心
13、陆游说得更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是理论性的,而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如果只会书本上的理论学习,不会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这种理论便是空洞的说教,于社会、人生没有任何意义。
14、解释: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15、你知道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这里的“三乐”指的是什么呢?欢迎留言讨论。
16、此外,还要坚持到底。他以比喻来说:“五谷是各类种子中的精华,如果没有长到成熟阶段,反而比不上稊米与粺子。谈到仁德的作用,也在于使它成熟罢了。”(《孟子·告子上》)他又说:“有所作为的人就像挖一口井,挖到六七丈深还没有出现泉水,仍是一口废井。”(《孟子·尽心上》)
17、“无后为大”的意思应表述为:
18、以:按,依,遵循,凭借。
19、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0、(出自):语出《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呜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二、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1、《孟子·告子上19》中孟子说“后羿教人射箭一定在拉满弓上提出目标要求,跟羿学射箭的人也一定在拉满弓上努力。技艺高超的工匠一定按中规中矩的要求教导人,学习的人也一定按中规中矩的要求去做”,谈的就是守规矩的问题。守规矩也是要付出努力的,拉满弓很累,按规矩做很约束人。
2、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中的“规矩”中原本指的是圆规和曲尺,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圆规和曲尺,就没办法画出方形和圆形的物品,后被人引申为要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4、释义: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5、首播:文化生活频道周一18:40
6、其实四端,全称是“四端之心”都是哪四个呢?
7、正确答案:C“君子有三乐”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因此C项正确。
8、这显然是错误的,与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观点相悖,因此得出了这个四端的学说。其实古时候对于人性是天生善良还是天生凶恶或者是没有先天只有后天影响,这样的辩论一直没有停止,显然孟子的观点更加被世人接受。也因此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9、孟子本人则只知道刍拳悦口,理义悦心,说得亲切生动,有滋有味,令人真想亲口尝一尝那理义到底是什么滋味。然而,美苦众生,凡夫俗子又有几人真能像圣人那样,体会到理义之乐如口福之乐一样呢?
10、于是我们也都可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了。
11、释文: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的,但就像登天一样,似乎高不可攀。为什么不使它成为可以攀及的因而叫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呢?”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羿绝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要射的样子。他恰到好处地做出样子,有能力学习的人便跟着他做。”
12、孟子这段话,成为二十世纪中叶理论界讨论“共同人性”。‘共同美”的主要依据之一。
13、这体现了孝道在中华传统思想中的进步。孔子《孝经》上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就是说,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顺从听话、唯唯诺诺。到了孟子时代,儒家思想已经开始反思,对一些经典表述进行完善和升华。孟子认为,对父母不能一味顺从,如果一个孝子,不能指出父母的缺失之处,不能帮助父母改正缺点,这就是大不孝。
14、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第37120210018号
15、首先,法先王,就是要求当政者要效法历代圣明君王的言行、制度。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者历来对尧舜禹等古代圣贤君王都抱有很深的敬意,言传身教,对弟子谆谆教导。但是推崇尧舜之道,对于施政者来说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毕竟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制度可能已经不合适,所以不能墨守成规的生搬。
16、显然,赵歧把孟子关于“后”的意思给曲解了。既然能为“大”,为啥不放在首位?在次序上都排位在后面,岂能称为“大”?很明显,赵岐把“无后”理解为了“没有后代”,意为没有后代是大的不孝顺。
17、孔子对曾子的行为虽然感到愤怒,但是终依然认为他是一个孝子。这是因为曾子并没有被父亲打死或者打残,那万一曾子被打死打残了呢?
18、孟子说:“斧斤以时入山林”。就是说;"伐木要择时,不能滥砍、滥伐"。这句话的标点错误怎么改
19、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20、但是,舜当时情况特殊,多次被偏心的父母“谋杀”。尧要将女儿嫁给舜,舜的父母肯定不会同意。于是舜背着他们娶了尧的女儿,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三、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虽然孔子的地位不容小觑,但是提到儒家思想,不得不说另一位更是深受欢迎,他就是孟子。孟子将孔子的观点继承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了一套更为完善的、服务于政治的体系。你知道孟子学说中:“四端”指的都是什么吗?今天就为大家仔细介绍一下。
2、先说”富贵不能淫,所谓的“富贵”并不是我们现在指的富贵,因为在古代,富和贵其实是分开的,也就是说,富归富,贵是贵,富了不一定贵,贵也不一定就富有。
3、人心不养,就会“逾矩”
4、三乐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论语》是后人对孔子言行的记录,里面关于他对“孝”的阐述,是不全面,不成体系的。有人因此批评赵歧的“三不孝”违背了孔、孟的“孝道”的思想,其实大可不必。
6、今天,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而容易明白的启发了。可是在孟子的时代,这恐怕还是空谷足音吧。其实还用不着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孟子这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引用的。
7、放到现代来说,在父母年迈、家庭比较贫困的情况下,做子女的如果不好好工作,若不能让父母过上不愁吃穿的生活,那必然是一种不孝顺的表现。
8、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9、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10、那么,他说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所诠释的是怎样的人生境界呢?
11、而墨家代表的普罗大众普通的社会阶层,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讲求兼爱、非攻、节俭等等,墨家的爱更倾向于“爱无差等”,从每个普通人民的自身出发,所以在儒家看来这种“爱”更自私。
12、法律顾问:山东匡衡律师事务所
13、前两种的认识尊崇赵歧,异议不大,关键是“无后为大”中的“后”如何准确的理解。“后”指后辈的本分和责任。意即:无论家境如何,做后辈的都要尽到照顾父母、赡养双亲的责任。这是对后辈的基本要求,应居其他孝道之首,是后辈的第一要务。
14、孔子的循循善诱与孟子的谆谆告诫,都足以彰显儒家的淑世情怀。他们的学说并非一厢情愿的意念,而是出于对人性的真知灼见,明白人生的幸福何在,再苦心孤诣提出合理的观点。(作者为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15、释义:浩生不害问:“乐正子是什么样的人?”孟子说:“乐正子是好善的人、做到‘善’的人。”
16、至于“无后为大”的思想,是古人重视宗族传承的结果。从今天看来,这是守旧落后的,但是在过去则是合乎情理的。
17、孟子义利思想辨析。如果把《孟子》中谈道义与利益的内容综合加以分析,就会看出孟子的义利观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片面偏激,只讲义不讲利。他的义利思想包含了先利后义、以利说义、先义后利三个层面。道德和利益的矛盾,是道德现象中的根本矛盾,也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矛盾。如何认识、处理具体的利益要求和具体的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古往今来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道德和利益的关系,用传统的学术术语,可归结为义和利的关系。作为道德现象中的根本矛盾和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义利关系应如何认识和处理早已为我们的先哲们所着重思考和论述。
18、孟子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的劳心者指的是全心全意为天下之民操劳心思又具有领导管理能力的人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里的劳心者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劳力者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做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人,做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孟子这句话的含义。这两句本义是说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地位不同,分工不同,劝导不同地位的人要各司其职,而主要又是劝导统治阶级负起“治人”的责任,其含有抬高统治阶级,睥睨劳动人民的思想。孟子这些话是反驳墨子学派中的许行主张人人应当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国君和人民应当“并耕”的空想主义而说的。
19、如何理解呢?为什么这两句话能够成为我们衡量一个人修养和境界的标准呢?也就是说,对于个人而言,这句话所诠解的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呢?
20、一般而言儒家的仁爱是一种“爱有差等”,因为儒家的仁爱的环境是社会处于一个有序的秩序之中,“礼乐有序”。
四、孟子说什么才能安定
1、出自《孟子·尽心上》,《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2、因为孟子这个人不仅口才极好,而且他能够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挥,体现出传承与创新的才华与超脱于群的能力,他提出的理论与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成为了我们衡量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的标准。
3、释义: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4、所谓的威,说的不只是,它更关注的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东西,一个人只有敢于打破常规,跳出约定俗成的轨迹之个,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活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一切的言行都只是按照着传统的路子在走,那么,高高在上的人就会永远的高高在上,地位低下的人也会一直低下,无法翻身,因此,唯有跳出原有的轨迹,才有可能创造新的起点,才有可能超越传统,胜过传统。
5、他描述了三种勇敢:一是“外发”,以外在的过人气势来彰显勇敢;二是“内求”,借着坚定内心必胜的意念而无所畏惧;三是“上诉”于人人心中共有的义理,务求放诸四海而皆准。这第三种正是孟子间接引述孔子所谓的“大勇”:“反省自己觉得理屈,即使面对平凡小民,我怎能不害怕呢?反省自己觉得理直,即使面对千人万人,我也向前走去。”当我们朗诵“虽千万人吾往矣”时,不可忘记这整段话所说的两种“反省”。
6、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出自《大学·第十一章》
7、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正大光明,眼睛就是明亮,心中不正大光明,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
8、那么,要如何进行修养呢?
9、释义:君子不讲诚信,怎么能够有操守呢?
10、译文:父母都健在,兄弟无故,一个快乐的。仰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两种音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的,三个快乐的。
11、经典的应用案例有:尉寮看秦始皇的眼珠子,曹操看司马懿鹰顾狼视,蔡京同志能大白天对着太阳看,都是眼珠子的问题。孟子真有见识。扩展资料孟子早在几千年前就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意思就是:心志正直,眼睛就明亮有光泽,心志邪恶,眼睛就会暗淡有阴影。所以,当你观察一个人时,再也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眼睛更好的了。
12、自从东汉的赵歧注释《孟子》之后,“不孝有三”正确的理解就变成了:明知父母亲做了不正确的事,而不阻止;明知家中贫困,还不思上进,不肯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环境;不结婚生子,导致家中祭祀无人主持。家族后继无人。
13、解释: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
14、国家通过法治与孝道,恩威并施地对臣民进行管理。孔夫子认为:一个人在家不孝,在外必不能忠君。所以,“孝”是维系古代国家管理的重中之重。
15、在有序的社会礼制等级中,每个阶层遵守每个阶层的“礼”,不能有僭越,从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出发,更是从上层的统治阶层出发,当然这和儒家理论代表的社会阶级利益有直接的关联。
16、出处:《大学·第九章》作者·曾参
17、如果对照道家的庄子对人心的描写,可知孟子也是所见略同。
18、听到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我们当下明白人心需要修养,否则从其所欲就会逾矩。那么在孟子看来,人心的情况如何呢?他首先引述孔子所谓“抓住它,就存在;放开它,就消失;出去进来没有定时,没人知道它的走向。大概说的就是人心吧!”(《孟子·告子上》)
19、君子的第二了指的是心地坦然,做人不愧于天地,君子只有在道德上没有瑕疵,做任何事情才能够坦然,可以说无愧于心是为人的高境界,将个人的品德修养做到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20、因为赵歧“三大不孝”的提法主要是由他自己总结出来的,所以很多人批判他的“三大不孝”和孟子、孔子关于“孝道”的说法相悖。
五、孟子说君子有三乐是哪三乐
1、所谓“知言”,是指听得懂别人的话,并且知道别人说话时的心理状态,以及别人的话将会产生何种后果。这种本事,绝非泛泛,它使我们想起孔子在《论语·尧曰》的话:“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儒家对人间的关怀与认识,亦由此可见。
2、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贝ij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故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先天所固有的。同时,“心”又是仁义礼智的载体和发动者。而“心”的概念,作为哲学范畴的提出和使用,孟子是。在儒家学说中,孟子以人性本善而成一家之言。在道德修养方面,孟子根据自己的性善理论,提出了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核心的道德修养论,并以人性本善为前提,人心中固有的本来善性要通过“尽心”“存心”“养性”来扩充、保存与培养心、性的善端。在孟子的心性观中,“心”是道德善性的源泉,心性本善,才能有后来的道德之善。
3、从美学的角度分析,美感的共同性来源于人的生理感官的共同性。孟子巧妙而有力的语言逻辑,否定之否定便是一种强烈的肯定。从味觉、听觉、视觉上对口感、声音和颜色进行比喻,烘托出对人性的感慨。
4、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这里的“三乐”指的是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5、重播:文化生活频道周二21:25
6、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将叫匡章,他的父母失和,父亲杀死了母亲,埋在马厩下面。后来,匡章当上了将军,齐威王劝他把母亲从马厩里面迁出来,找一片坟地安葬,他却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没有得到父亲的同意。
7、释义:没有礼法道义,上下的关系就会混乱。
8、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指出两点: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他在学习孔子学说方面,达到“道既通”的境界。东汉的赵岐注解《孟子》一书,认为此书无所不包,涵盖天地万物、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等,所以他直接以“亚圣”称呼孟子。司马迁以孔子为“至圣”,赵岐以孟子为“亚圣”,儒家传统由此确立。
9、你好!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10、事实上,只要不推到极端,不说得那么,共同的人性也罢,共同的审美感觉也罢,都的确是存在的,关键是我们在承认这些共同性的同时,也要承认个体的差异,承认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1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就是说,对受苦受难的人,如果没有同情心,不能算是人。
12、我们会不会产生疑问呢?孟子一会说“不孝有三”,一会又说“不孝者五”,这不是前后矛盾吗?一点不矛盾。“不孝有三”之“三”应该是多指,而不是特指。
13、只要明白道义何在,又能时时反省,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久之,自然坦荡荡而不动心了。
14、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大学·第三章》
15、(示例):历史可信吗?我们只能说:大体可信。如果说完全不可信,那就成了虚无主义。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古训,还是有道理的。
16、翻译: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
17、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孟子被人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可见孟子也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孔子,可能不会有儒学这一门学问,但是如果没有孟子,儒学很可能远没有今天这样的丰富与精彩。
18、这么说,并不是否认传统,而是强调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也要清除掉传统之中不好的成分。这就是孟子说“威武不能屈”的真正意思。
19、第二不孝是说:一个人生在贫家,还留恋家庭的温暖,不肯到社会上去奋斗。按古人的话说,叫做“不谋求一官半职”,这是很不孝顺的行为。
20、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要有坚定的信念,不为荣华富贵所诱惑,不为贫贱困苦所改变,不为威胁暴力所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起大丈夫。文天祥聚兵抗元,兵败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光武帝刘秀刘秀想把守寡的姐姐嫁给大臣宋弘,宋弘已有妻室,他对光武帝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只好放弃。管宁和华歆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六、孟子说
1、父亲没有说出同意迁葬的话就死去了,儿子如果这样做,就是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是不孝。可是天下人都认为他不迁葬才是不孝!
2、而“威武不能屈”所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地位不管如何低下,也不能小看自己,不能因为暂时的困境而抬不起头,更不能在或者武力甚至在传统面前屈报。表现一种不屈不挠,不断进取的精神。
3、孟子半身像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