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轼江城子
1、相顾,是相对面对的意思、十年代表着,间长忘不了她,千里孤坟距离远已经是阴阳两隔了、写这诗是作者梦见亡妻醒来之后所作、还乡梦到已前
2、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3、它们的填词格式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读起来发现,停顿感是一样的。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5、朗诵:方明鲍国安妍婷姝
6、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7、苏轼此处用张充出猎典故,首先表现了自身“左牵黄、右擎苍”的狂放不羁之情态和返老还童之乐趣。在众人的簇拥下,他打马飞奔,驰骋平冈,凌厉中原,豪气干云。然而,密州任上的苏轼,实则是受朝廷冷落的“下野”之人。此处用张充的典故,还隐含着几分自嘲的意味。苏轼戏说自己虽是老夫,却如青年张充一样疏狂不羁,一身两役,一事无成,事实上这也是他彼时的真实处境。
8、苏轼丨《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9、这个问题还是蛮笼统的,但是我还是想借此机会回顾一下大文豪苏轼的文采和思想。
10、我们都知道苏轼号东坡,那是因为他在黄州的东坡上干了不少农活。但苏轼这辈子干过多的农活是什么呢?
11、其二为“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2、杨过在绝情谷中等了十六年,等待与小龙女相会。过了约定的日子,却依然不见小龙女,失魂落魄之际,想起了这首《江城子》。杨过心想,苏轼是十年生死两茫茫,而自己已经和小龙女相隔十六年了;苏轼尚知爱妻埋骨之所,自己却连妻子葬身何处也不知。于是又想起下半阙,说的是苏轼夜晚梦到亡妻的情节,“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那正是柳永所说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啊。
13、《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对比:风格方面:一个是气韵高旷,一个是声情凄婉,风格迥异。表现手法方面:《江城子·密州出猎》主要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表示希望得到朝廷起用,委以边任,抗敌建功。《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梦”的形式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对忘妻的思念之情。意境方面:《江城子·密州出猎》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用小词写习武狩猎,将词从花间月下解放出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占有一定的地位。
14、(北宋)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1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16、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17、注:本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旨在弘扬中华文化,
18、苏轼有两首“江城子”为有名,都曾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出现过,且是“全文背诵”的那种,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
19、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20、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志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
二、苏轼江城子十年两茫茫
1、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
4、苏轼丨《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5、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这首词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6、诗人这首词:江城子.《悼亡妻》,首句点题,叙事与抒情结合,语言朴实无华,却撼动所有读者的心。此诗词成为千古名篇。
7、他说,我和你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不想陷入思念的悲伤,却又不由自主地却难以忘怀。你的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我没有地方和你诉说心中的悲苦和凄凉。假使我们今夜相逢,你也应该不会认出我,因为我四处奔波,早已灰尘满面,鬓发如霜。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故乡。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8、⑵乙卯(mǎo):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9、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10、其中《江城子·密州出猎》充分体现他豪放派特点“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11、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12、 三月的隋堤,春水缓缓。此时鸿雁北归,我却要到飞鸿过冬的湖州。回望旧地,清清浅浅的泗水在城下与淮河交汇。想要让泗水寄去相思的千点泪,怎奈它流不到湖州地。
13、苏轼丨《东栏梨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4、苏轼写下这首《江城子》时,是三十九岁,此时苏轼正遭遇他一生中第一次重大的坎坷。苏轼年少时名扬天下,意气风发,但这个时候,开始了熙宁变法,也就是王安石变法。苏东坡作为旧党成员,不被重视,只得外放地方,郁郁不得志。人到中年思及往事,对曾是贤内助的发妻王弗就更加思念。
15、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词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共列唐宋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16、苏轼|《江神子·恨别》: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17、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18、《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19、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20、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三、苏轼江城子写作背景
1、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2、Flushedwithwineandchestbaredinanexpansivemood,
3、江神子:词牌名,即“江城子”。
4、每次读到苏轼的这首《江城子》,我其实先想到的并不是东坡先生和发妻王弗的爱情故事,而总是先想到国学大师唐圭璋先生。唐老凭一己之力,耗十年之功,编纂《全宋词》,被称作“词圣”。而我一直觉得,在“词圣”之前,应该再加一个词一一情圣。
5、有一次,北宋文人党争中新党著名的成员章惇,在没有发迹的时候曾来拜访苏轼。王弗对苏轼说,这个章惇将来定是个大奸大恶之人,不得不防,但是苏轼却并不以为然。章悼得志之后,果然是个极偏激的人,苏轼等人都栽在他的手里。苏轼后来之所以被流放到惠州,被流放到遥远的海南岛,都是因为这个章惇。后来苏轼感慨说,还是王弗看人看得准啊。
6、原文:江城子苏轼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不思念吧,但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两人互相望着,没有言语,只有泪千行。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
7、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另解释为:天弓)
8、其一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9、听我的老师说,唐老至情至性,年轻的时候和他的爱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相识相爱,结成夫妻。可是发妻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因病而逝。后来唐老独自带着孩子们,艰难度日,一辈子都没有续弦再娶。据说每年清明时节,唐老都会带把洞簫,去妻子的坟上,为她吹奏她生前喜欢的曲子。
10、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纨,泪偷弹。且尽一尊,收泪唱阳关。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
11、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12、元稹之妻韦丛离开元稹的时候刚刚二十七岁,苏轼妻子王弗病逝的时候也仅仅二十七岁。这是美好的年龄,大概也正因如此才让她们的夫君痛彻心扉。
13、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14、我们是这么理解的,在那儿女情长的婉约词之外,苏轼大大地拓展了词的题材范围,他用词来写那些在诗中可以写的所有的生活,这就叫以诗为词。同时呢,也用词来写自己作为一个士大夫的那样一种情怀。所以我们说这个豪放啊,这个词本身因为它局限性很大,但其实这所谓豪放词,我认为它是除了婉约之外,更能表现广大生活题材的那样一种词的境界。
15、苏轼的其他“江城子”
16、⑸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孤坟”
17、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18、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可见作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颇具文学底蕴。
19、⑷思量:想念。“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ang。
20、(北宋)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四、苏轼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1、这首词没有什么典故,文采也不华丽,但情感真挚,字字血泪,感动了百年来的无数读者,是一首经典的悼亡词。
2、“江城子”是一个词牌名,并非具体的哪一首词。而苏轼以“江城子”为词牌名的诗有很多首,不知道提问的网友到底想鉴赏哪一首诗词。
3、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可见作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颇具文学底蕴。
4、我们互相望着,干言万语,却不知如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啊,就是我们相互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5、而另一首《江城子·记梦》是写苏轼对已逝妻子王佛的怀念“明月夜,短松岗……”充分体现了他思念妻子的柔情。
6、是年冬,苏轼作新词《江城子·密州出猎》,颇为自得,就给鲜于子骏写信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7、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8、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简析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
9、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10、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1、AyoungSunLang.
12、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3、苏轼丨《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14、So,Iwanttofollowourcountry.
15、北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为:
16、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17、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纨,泪偷弹。且尽一尊,收泪唱《阳关》。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
18、⑿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19、我们知道啊,北宋大的一个政治事件就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既有反对之,也有拥护之。对于苏轼和司马光这一派的人来讲,他们倒也并不是一味的反对变法,只是对于如何变法可能意见有所出入。但是当时宋神宗是全力支持王安石变法,这也有它历史的合理性。所以包括司马光和苏轼的弟弟苏辙在内的所谓的“旧党”人物,就遭到了排挤,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原因,苏轼来到了密州做知州。一方面,苏轼此时的心情不能算好;另一方面,密州此地比不得杭州,当然更比不得开封,社会经济条件也不好,自然灾害频发。所以,他在此间创作的很多词,都能让人们感觉到“一舒胸中块垒”之意。
20、译: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原文:《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五、苏轼江城子背景故事
1、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2、1江城子①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②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③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④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2苏轼《江城子•别徐州》“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3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差不多就是这些。
3、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4、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5、苏轼的《江城子》有多篇,其中5篇原文如下:
6、苏轼不是幻术大师,而是坚韧不拔的行动派。他在地方任上政绩卓著,以造福百姓、尽忠职守之举作为立身之本。他把自己交付大自然,以清风明月这无尽的宝藏荡涤身心,洗去烦忧。他把情感寄托于亲情、友情,在与兄弟、友人、乡邻、山僧等的交往中探讨人生的真谛,领略思想的妙趣,感受人情的温暖。他把快乐植根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一蔬一饭,一花一叶,一举一动,都因他的审美发现而意味无穷。他谐谑、疏狂,又认真、诚挚,他旷达、乐观,又深藏着人间世的痛苦,唯此,他才如此真实和生动。
7、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8、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9、但是豪气的苏轼也有柔情似水的时候。
10、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故不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
11、苏轼丨《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2、⑺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13、今天咱们一起来分享苏轼一首著名的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我们先来一起感受一下这首词。
14、海南儋州东坡书院内的苏东坡像
15、苏轼为可贵之处,在于他获得了在逆境中蓬勃生长的胸襟和改变逆境的能力。狂傲放诞、牢骚愤懑甚或云淡风轻,都只是对抗现实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态度,对于现实本身是无能为力的,但苏轼每每以顺应逆境来对抗逆境,终把逆境改造成为通达的人生境界。
16、▌来源:辉县部落综合网络
1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8、还有个小故事。我们都知道,苏轼是北宋书法四大家之苏黄米蔡。大家都喜欢他的字,当时有一个官员跟苏轼不熟,很想得到他的字而不得,于是,委托了一个苏轼的朋友跟他说好,你只要给我弄到一幅苏轼的字,我就送你一只羊腿。朋友一看这买卖划算呢,可是有一样,你天天跟苏轼要这个书法作品,也不太合适。这个人聪明,他想了个办法,天天给苏轼写信,苏轼接到不就得给他回信,一回信,这可不就是一幅书法作品吗?于是啊,隔三差五的给苏轼写信,苏轼隔三差五的给他回信。他就把这信送给那位提供羊腿的朋友,他得到的羊腿就越来越多。
19、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20、Towatchhimshoottigers,
六、苏轼江城子
1、这首词是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2、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3、苏轼是北宋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他的词多数都体现了豪放派的特点。
4、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5、四川眉山三苏祠内苏东坡像
6、有两首:江城子苏轼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苏轼在题记中说,“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所以这首词上阕写实,下阕写梦,是在词中怀念十年前已离他而去的妻子王弗。
8、及至调任密州知州,苏轼内心的苦闷之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解。作于密州任上的《寄吕穆仲寺丞》,更有沧桑之感:“孤山寺下水侵门,每到先看醉墨痕。楚相未亡谈笑是,中郎不见典刑存。君先去踏尘埃陌,我亦来寻桑枣村。回首西湖真一梦,灰心霜鬓更休论。”诗中叙写与吕穆仲同游孤山寺的美好回忆、不见友人时的自我宽解、友人将回京城而自己依旧独留桑枣村(密州)的淡淡失落,不禁感叹人生如梦,大有欲说还休之叹。
9、在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同一年,苏轼还有一首婉约的“江城子”留名百世,那就是悼念亡妻之作。
10、江城子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侍翁姑恭谨,对词人温柔贤惠,恩爱情深.可惜恩爱夫妻不到头,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年轻殂谢了.东坡丧失了这样一位爱侣,心中的沉痛,精神上所受到的打击,是难以言说的.父亲对他说:“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亡妻王氏墓志铭》)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