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净沙秋思
1、《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沃攀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块政关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边怕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2、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3、《天净沙·秋思》中将不同景物组接在一起,从正反两反面拱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用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旅图)的句子是:。
4、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早已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5、《天净沙·秋思》原文:元代:马致远。
6、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扩展资料:白话译文:
7、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8、人到中年,“献诗上龙楼”,据说他曾向统治阶层献上作品,谋得一官半职,有了一段羁旅岁月。羁旅行役的漂泊之苦也成了他创作的重要灵感。
9、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10、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也是一篇悲秋的典范。
11、(译文)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12、(作者)马致远 (朝代)元
13、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14、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15、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我们看这首曲子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纵观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
16、对于马致远的散曲风格,有学者认为是“豪放”的,其实当是“旷”。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一样,马致远散曲所表现的,更多的是和苏轼词中相似的旷达。
17、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18、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净沙·秋思
19、让我们一起,穿梭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古典诗词之中,尽情感受它们的美和韵味。
20、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当中的小令,其中天净沙是曲牌,秋思是曲名,其中马致远的有名,同名的还有其他的几首,也不错
二、天净沙秋思翻译
1、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2、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描写了9种景物。分别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瘦马、古道、西风。出自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一首小令。它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列出九种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是全篇的主旨,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3、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引起了后世文人的共鸣。
4、这首元曲的作者是(人名),号,元代戏曲作家、散文家。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描写自然景物的不朽之作,被誉为“”,为历代所传诵。抒发了诗人的情绪。
5、《天净沙秋思》体现了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
6、出品人:孙忠怀张坤郝史杰
7、经典咏流传:苏轼《定风波》
8、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论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此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并且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同时,也一起用了,寒鸦枯树等图景,代表着秋日的萧瑟气氛。
9、对比映衬。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10、这首小令描写了九种景象,渲染了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的异乡人的悲伤惆怅之情,表现全曲中心的句子是。
11、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12、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著名戏曲家、杂剧家。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曲词豪放洒脱,有“马神仙”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13、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14、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15、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剧中所抒发的人生情绪容易引起旧时代文人的共鸣,二是语言艺术的高超。
16、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7、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
18、《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扩展资料: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在至元二十二年到至元二十四年(9)(1285年—1287年)间曾担任江浙行省务官,元贞元年到元贞三年(1295年—1297年)间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等组织了“元贞书会”,与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
19、孤寂愁苦,思念家乡。
20、D.烘托抒情主体怅惘若失的心绪。
三、天净沙秋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账号ID:xxsd100
2、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3、刘丰和牛魔首先用牛奶、米酒制作了宫廷奶酪,这是一种在元明清时期珍贵的美食,被用作宫廷御膳。嘉宾们一边品尝着点心,感受当时元大都的味道,一边“回到那时”,聊起了元曲和马致远其人。
4、萧条,冷落,凄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6、运营项目经理:卢少芹刘怡霏
7、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8、意深,含蓄无限,玩味无穷;调高,心驰物外,意溢于境。是境,是景,水乳交融,情景映衬;是意,是情;相辅相成,相济相生。怪不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读;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9、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10、作者马致远(1250~1324),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曾参加大都的元贞书会,被推为“曲状元”。后曾出任浙江行省务提举官。晚年退出官场,隐居杭州郊外。著有杂剧十五种,今存《汉官秋》、《青衫泪》等七种。散曲有今人辑录的《东篱乐府》一卷,计小令一百○四首,套数十七篇。内容大多感慨世情,抒写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在愤激不平中夹杂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扩大了散曲的题材,提高了散曲的意境,对散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作品风格豪放俊逸,语言本色流畅而又兼具诗词的骚雅,为后世文人所推重。
11、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像是剪影,游子的形象开始在画面中出现了,尽管还不是正面的特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毕竟是他乡的风景,被枯藤老树昏鸦粗暴地隔绝在身外。属于游子的只有一条承载着古往今来商人士子梦想与失意的古道,只有一匹瘦削而疲惫的老马,而马上的游子没有看到,他自己的身影也与这匹老马一样瘦削而疲惫。
12、此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致远这首小令便是如此。
13、《天净沙·秋思》元人马致远的一首散曲,马致远号东篱,作有《汉宫秋》等十五种杂剧,同时他也是创作散曲的行家里手,《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散曲为经典的代表作。这首散曲流露出浓浓的诗意,数百年来深受好评,元人周德清就称赞这首散曲为“秋思之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传世佳作的魅力。
14、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5、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
16、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擅长用叹世超世的形式,虚掩其外,而愤世抗世的内容,则深寓其中。
17、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18、天净沙·秋思(其一)(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桥流水人家(5张)天净沙·秋思(其二)(元)·马致远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天净沙·秋思(其三)(元)·马致远西风塞上胡笳,明月马上琵琶,那底昭君恨多。李陵台下,淡烟衰草黄沙。
1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20、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