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精选文案142句)

一、孔子因材施教

1、每周日讲述“顺应天性的教育”。

2、孔子回答:“不行,有父兄在世,怎么听到了就马上实行呢!”意思是要考虑家庭情况,看父兄是否同意。

3、同样的问题,为啥孔子的回答不一样,另一个学生公西华也懵了:

4、所以有一些人觉得他好欺负,十分蠢笨。但其实事实上,颜回只是不善于表达自己,所以他的忠厚善良将他的聪明才智给掩盖住了。

5、闻斯行诸: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就当付诸实施吗?斯,此,指合于义理的事。诸,“之乎”的合音。

6、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7、孔子截然相反的回答使得另一个弟子公西华大惑不解,于是就去问孔子。孔子说:“求(冉有)也退,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

8、出自:先秦·孔子的门人《论语·先进篇》

9、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

10、早实践“因材施教”的人是孔子。“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佳发展。孔子因材施教进行总结概括的思想家是朱熹。他在《论语集注》中说:“孔子施教,各因其材”。早肯定了因材施教这种方法在教育史上的地位。而这个教学原则讲的就是孔子的两个学生——子路和冉有,“闻斯行诸”的故事:

11、然而,当冉有去问这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就很肯定地回答说:“听说了就要实行!”

12、为什么孔子对子路与冉求向孔子提出同一个问题:闻斯行之?孔子却给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答案呢?对子路,是退之,对冉求却是进之。原因是子路本身好勇上进,因此要打击一下他,而对冉求来说,他本来就是胆小怕事的,所以要鼓励一下他。

13、時間:2006年9月30日

14、冉有接着上场,结果又问了同样一个问题:“先生,听到正确的可以做的事情,是不是就马上做啊?”孔子说:“OK,OK,OK,对了对了对了,听到了就要马上去做。”冉有开心退下。

15、这个事情后来就成为孔子的美谈。后儒朱熹《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这当然是朱熹的美化。其实孔子的因材施教很明显,就是每个人都要达到他心中的那个标准。即太果断的人要打击他的自信心,而太犹豫不决的人要鼓励他的决断力。总之是要符合他的那个“过犹不及”,“执其两端而扣焉”的中庸标准。

16、第针对学生的实践差异,陆续推向社会。

17、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18、子路冒冒失失第一个发言:“先生,听到正确的可以做的事情,是不是就马上做啊?”孔子立刻回答:“NO,NO,NO,正确的事也不能接着去做,有父有兄在,岂能不商量就马上做呢?”子路悻悻退下。

19、《论语》是一本耐读的书,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的久了,便觉得在现实中,我们说的很多话,都是多余的。这样读下去,我自己产生了暮气。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暮气,所以,我要将《论语》的研读引向现代学术体系,特别是引向与现代学术机制相关联的方向,这样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因读《论语》带来历史的洞穿感而沮丧,避免因人性的滞着感让人过于冷静而缺乏热情;另一方面也为了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让他们尽早的熟悉现代学术规则。

20、不过,再进一步说,孔子虽然对“问仁”的回答,每次都用不同的话来表示,似乎有的话比较浅显,有的话比较深刻,但是如果我们慢慢去体会,浅显当中不失它的深刻,深刻里面它也地亲切,我称这样的现象,叫做“圆音”——圆满的声音、圆满的语句、圆满的教导、圆满的文章。“圆音”两个字是用佛教的说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法是面对众生说的,佛陀的每一次说法,一时当然只有一种表示,大家听到的当然是同样的话,但是听法的众生,“随类各得解”——随着各人的品类,随着各人的境界,各得其解。

二、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1、翻译:子路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

2、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鼓励他勇进;仲由平时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3、首先,因材施教的前提——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除了本身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大程度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应该是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于孔子而言,这种办学方法也许是为了培养出更多更多元的人才去适应社会变革里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但对于当时的整个社会乃至于后世中国、世界来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批出身贫贱的寒门学子拥有了与贵族子弟同样的学习的机会——人才数量的增加对于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由于入学几乎“无门槛”,这也就导致了孔子的学生们在年龄大小、出身地位、地区、道德修养、性格以及志向等方面上都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实施不一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4、同时,通过这一章孔子对学生有退有进的教育,大家应该对自己进行一番反思,如果属于临事退缩的,就要勇敢一点,做事不够勤奋的就要勤奋一点;

5、我们不但要“因材施教",还要“因人施教”。

6、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弟子。

7、无论怎样强调细节规范,也不可能像一样严谨;

8、“为什么老是出同样类型的错?”“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注分析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状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具有什么特点,等等。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特性。

9、因才施教可以说是教育方面的一种理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学生到了大学阶段,也是结合本人志愿才把其个人所喜欢的专业作为培养方向,能不能因才施教,大学的老师们才不管这一套。学不学由你,成才不成才管我何事,而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方面,一切取决于个人的自觉。

10、于是,这两三年,我便组织学生建立学术研讨小组,引导学生进行现代的学术讨论。近三年来,随着经验的积累,我看到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在研读过程中,我看到学生一年比一年更进步,他们研讨的成果学术性更强。我希望这样的阅读,能够持续发展,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供同道者参考。这样的阅读,更希望能给跟随我读《论语》的学生带来一些收获,在他们未来的学术与人生中,起到建设性的积极作用。

11、孔子说,冉有懦弱小心,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勇猛冒进,所以我让他谦退。

12、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

13、子路勇猛,不妨鼓励他去做需要勇气的事情,那是他的强项所在。压制他的勇猛,他就失去了一块人生优势。

14、提倡“因材施教”的隐含前提,实际上是认为只要教育得当,每个人都有成圣成才的潜质。这个教育理念,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有教无类”。这在那时的教育界是很前卫的;即使在今天,也毫不过时

15、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16、子夏更困惑了,很诚恳地对孔子说:“既然他们都超过了您,那怎么都来向您学习呢?”

17、因材施教拼音:yīncáishījiào典故: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例子:教师应当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以便~。

18、因才施教,如果从小学谈起,哪一个老师对Te所教的学生能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老师怎么知道Te所教的学生将来就能够成才或不成才,并且是哪个方面的才?没有一个正常的判断,如何才能做到因才施教,不得而知。

19、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20、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缘故。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

三、孔子因材施教的名言名句

1、小姚明如果脸皮薄一点,听完这话,必定羞愧难当,哪好意思继续打球,赶紧回到教室里,捧起书本,做思考状……后来的NBA江湖,也就不会有姚明的传说。

2、孔老先生笑而作答:“子路敢作敢为,鲁莽冒进,做事需要学会退让,所以叫他缓一缓,征求意见后再做。而冉求性格迟缓,做事退缩,所以叫他大胆放胆放手去做,不用瞻前顾后。”

3、而子贡问仁,孔子却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名端木赐,利口巧辩,善做生意,家境富裕。子贡有志于仁,每天想要博施济众,但徒事高远,眼高手低,不知从何做起。孔子教他应该从自身做起,可以说教给子贡一个“仁之方”。

4、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示例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女教》:“别类分门,~。”近义词对症下药反义词一视同仁。

5、做家长的,意识到孩子的劣势,总忍不住充满热情地努力帮他弥补。

6、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7、回复“甲骨文”,看泡爸讲语文之美之“发现甲骨文的故事”;

8、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作品简介与赏析论语·先进篇出自《论语》,共有26章,主要说明了“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以及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

9、C.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10、是啊,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有明显的劣势和缺点。

11、地点:北京蓟门饭店(四海读经师资研习营)

12、在上述孔门十哲中,目前关于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冉有、子路、子贡、颜回等弟子的教育上,很少涉及到对宰予、子张、子夏等的教育——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一些在某些科别上表现出显著才华的弟子的历史记载稀少,互文本的缺失给这些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再度蒙上面纱。另一方面,后世一些学者对历史的理解和解读掺杂了太多社会进步发展产生的新的价值观和个人喜好的判断,导致现在有许多历史观点有失偏颇,甚至产生曲解。

13、孔子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其中既包含了很多基本的教育理论,更有很多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孔子根据“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灵活施教,不拘一格,逐渐形成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原理,宋代理学家朱熹谈到“中人章”时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亦即“因材施教”。正是孔子这条“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给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在全民教育的层面上,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从而产生强大的生命力。

14、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品德好,聪明好学,领会能力强,所以孔子回答时就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强调讲“仁”就要依礼而行,这是“仁”的根本要求。“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要紧密结合。

15、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6、而自己没有地位却不觉得比别人低贱,礼貌平等的待人,不装腔作势,一定会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敬。交朋友要讲究忠诚和义气,能一起吃苦,不做那些无谓的承诺,团结一心。那些上古的圣人也不过是做到了这几点。

17、冉有懦弱小心,一定是个谨慎认真的人。这样的人,在注重细节的事情上,表现必然比别人好。激发他的优势,他能做得更好;生硬地为他补短,则削弱了他的优势。

18、因才施教从理论上讲,确实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方法。但在实际的教育工作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校和老师是根本就做不到的。

19、有一次弟子子夏陪着孔子说话。闲谈之中,子夏就把平时的疑问说了出来。他很认真地问孔子道:“夫子,您觉得颜回为人怎么样?”

20、先来看一下“因材施教”的典故:

四、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1、本文不是一篇孤立的文章,而是一组文章的一篇。这组文章来自“顺应天性”的教育思想。

2、弟子仲弓也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他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3、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着透彻了解,教育很富有针对性。如子路问孔子听见正当的事要不要立即付诸行动?孔子的回答是,有父亲兄长在跟前,岂能闻风而动?冉有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让闻风而动。公西华感到难于理解,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冉求性格柔弱,办事瞻前顾后,缩手缩脚,因而鼓励;子路性格鲁莽,风风火火,冲冲撞撞,需要降温。

4、(4)荣婷.浅论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J).教育综合研究.2008

5、按照这种思路,如果孔子遇到李白,他大概会说,“不学礼,无以立”。小李,你得改一改天马行空的毛病。

6、对于学习好、记忆力强的学生,我们布置的作业稍微多一点,提升一下难度,对于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我们作业就布置的少一点。对于体育有特长的学生,我们就鼓励他发挥特长,弥补不足。对于性格暴躁的学生,我们要多教一教如何更有耐心;对于比较娘的男生,我们应该对其多进行狼性教育等等。

7、(多选)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下列阐释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是()

8、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9、回复“外星人”,看泡爸讲万物简史之“外星人请不要来地球”;

10、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听到别人说某件事应当去做,那么是否应该马上行动呢?”

11、为了因材施教,孔子注意区分人在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把人的智力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说,中等智力以上的,可以给他讲授较难理解、比较深奥的问题;中等智力以下的就给他讲授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

12、孔子则从容地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不待宰予追问事先准备好的坑“这样会不会是‘不仁’”之类的问题,而直指要害地阐明观点:“君子可以为求仁而死,但不能被人陷害;他可以被欺骗,但不能被愚弄。”孔子的这一回答有两层含义——明面上进一步阐明仁人不该盲目跳井救人的道理,暗里还有警告宰予以后不要再用“构陷”的方式去出难题让别人上当的意思。

13、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有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卡在哪里了?”

14、中国历史上之所以会产生一千几百年的科举考试制度,恰恰是孔子的所谓“因材施教”的结果。因为科举考试就是要通过《四书五经》的教育,把所有的人都教育成一个模式。科举考试制度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那张恶魔的床。中国人到现在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恶梦,不能够从孔子因材施教的科举考试后遗症的高考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这肯定是与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密切相关的。

15、关注“文礼书院”深入了解文礼书院与读经教育

16、从暴虎冯河中浅析子路的“勇”与“谋”

17、与别人做朋友,更应该一起患难,一起吃苦。应该把这几条作为为人处事的标准。孔子赞扬了他的说法,他觉得颜回说的十分正确。

18、仲由为人耿直莽撞,他敢于向孔子提出批评,这并不是说他不尊敬孔子。相反,他十分尊敬自己的老师。但是如果对一件事情的对错、黑白、是非,他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或者看法,他一定会提出来,他与颜回、宰予不用,他从不隐瞒。

19、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么说有三季呢?”

20、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

五、孔子因材施教的句子

1、D.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习方式和对内容的选择

2、读经教材购买:www.idujing.com

3、(单选)因材施教的思想早是谁提出的()

4、颜回曾经文同志,他说他认为一个人虽然出生贫苦,但是不能以此为理由扰乱社会,应该安分守己,不应该把贫穷作为耻辱。自己不能自卑,也不能在比自己富贵、强大的人面前低三下更不能靠摆架子、耍威风来建立自己的威望。

5、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6、提問:請教王博士,孔子是怎樣因材施教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7、这就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具体学情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教育。时至今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8、(以上,为了便于记忆,为了好看,加了些昏话,请各位看官谅解。)

9、在孔子心目中存在着一个至善至美的标准。任何人都必须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裁剪。说白一点,孔子的标准就仿佛如那个古希腊神话中的Procrustean床。妖怪普罗克汝斯特斯用他的床杀死过往的旅客。初他看起来是个和善的主人,他将所有路经这里的人请到家里,让他们放松一下疲惫的筋骨,但当客人入睡后,普罗克汝斯特斯就开始折磨他们。他要求客人与床的大小正合适。如果客人的腿或脚搭在床沿上他就将其砍掉;如果客人太矮,他就将客人拉长,直至将人折磨死。在这里孔子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那个恶魔普洛克路斯忒斯,而他的因材施教就像他的那张恶床。每一个人都要按照一个标准裁剪。长了的要割短,短了的要拉长。直到完全符合那张床的标准为止。这恰好是不尊重每个人不同个性特点。

10、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子路坦率莽撞,可能属于胆汁质;而冉有谦虚谨慎,可能属于粘液、抑郁质混合型。班主任老师要能够同各种气质、不同性格的学生打交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1、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虚,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果断行事,!但是子路争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三四而行。’公西华听后十分赞叹,老师的教育方式。

12、时间:2006年9月30日

13、如孔子所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喜欢仁慈的人如不学习,难免愚昧无知;爱耍小聪明的人如不学习,难免放荡不羁;诚实憨厚的人如不学习,难免上当受骗;个性耿直的人如不学习,难免固执己见;性格勇猛的人如不学习,难免惹是生非;胸怀刚正的人如不学习,难免狂妄自大。孔子在肯定学生行为优势的同时,强调由于“不学”而产生的行为的负面,其目的在于激励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14、谈谈礼文化中“敬”与“简”的关系

15、比如,你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考上清华北大,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总有学生是跟不上的,这很正常,人和人是有差距的,五个手指头是不一样长的。所以,教师们一定要学会因材施教。

16、点击上面↑↑↑蓝色字免费订阅

17、他认为“雍也可使南面”(《雍也》),德行突出的仲弓可以当君王;善于政事的子路可以管理军政,“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公冶长》);善于交际的子贡可以从事外交,等等。

18、子路刚出来,另一个学生冉有就悄悄地跑到孔子跟前,恭敬地问:“先生,如果我听到了正确的想法,我应该马上做吗?”孔子立即回答:“是的,应该马上实施。”冉有离开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你是怎么回答同一个问题的?”

19、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20、是的。典故出于论语为政篇: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六、孔子因材施教

1、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九岁。

3、就是贵族学校,有说服力的就是古代的皇家学校。可谓是教师、教材、设施各方面都是的。老师们完全有时间有能力一对一的,对学生施行因才施教。从过往的历史中不难发现,皇家子孙们能够称得上人才的也是了若星辰。

4、春秋战国之变与“君子三变”的联系

5、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每种天性都有优势劣势。如果家长只从自己的天性喜好出发,给孩子的往往是逆天性的教育。逆天性的教育,制造纠结、矛盾、有问题的性格,也是亲子冲突的主要来源。

6、田泊识于2021年元旦

7、语义说明依据受教者不同的资材,而给予不同的教导。使用类别用在「因人而育」的表述上。例句01老师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予以因材施教。02孔子是历史上早实行因材施教理念的教育家。03老师们应该因材施教,否则可能会扼杀许多学生的个别发展。04李老师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用同一种模式来塑造学生。05每个小孩都有不同的特质,如何因材施教是所有父母们的共同问题。06同一家庭的孩子,智力、兴趣、性格等也各不相同,父母应该要因材施教。07小班教学的优点,是让老师更可依据学生的资质能力来因材施教,给学生更多的成长空间。收起

8、端木赐与战国策士之“辞”异同观

9、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的?

10、这个典故,就是因材施教好的例子。

11、孔子另一名弟子司马牛去请教什么是“仁”时,孔子却回答说:“仁德的人,说话往往是缓慢而谨慎的。”

12、A.课堂上教师要给予男女生同样的注意

13、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4、如果孔子遇到爱因斯坦,他可能会说,这位先生,闷在书斋里是不可以的,你得走出去,多交些朋友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5、从“三年之丧”看孔子与宰予不同的思维方式

16、“因材施教”出自《论语·先进篇》,原文:

17、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

18、百度百科—论语(中国儒家经典)字面解释: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我自己理解是..儒家学派主张的是"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令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但每人的水平与程度不同...注定了不可能以同一方式进行教育...所以就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说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教学,比如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快慢,而采取不同的教法等有教无类是说不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教,不分类别,主要针对的是以前“学在官府”,只教贵族的状况。

19、回复“天性”,听泡爸讲“不一样的天性,不一样的教育”;

20、A.不平衡性B.个别差异

1、字面解释: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我自己理解是..儒家学派主张的是"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令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但每人的水平与程度不同...注定了不可能以同一方式进行教育...所以就要因材施教

2、这话意思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定,这就是“仁”了。颜渊又进一步问道:“老师,怎么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

3、(欢迎点击批评:2020年冬读《论语》研究成果)

4、回复“兴趣班”,听泡爸讲“顺应天性的教育——不同天性的孩子,适合不同的兴趣班”。

5、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6、儒家的孝道及其现实意义

7、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智力较低的学生,就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

8、同一个问题,孔子却对不同的人却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

9、在多元竞争的时代,削平拉长的做法,无异于制造平庸。

10、诸:放在句中,解释为“之于”

11、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说话迟钝。司马牛问的是“仁”,而孔子答的却是“仁者”。因为司马牛多言而浮躁,孔子实际上是通过解释“仁”来告诫他,促使他以后注意改正缺点罢了。

12、因为司马牛“言多而噪”,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就强调说话要谨慎。司马牛这才明白,老师强调的是要言行一致,而不只是空谈“仁”。

13、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14、孔子回答说:“颜回很不错啊,他在仁义的方面,比我还强呢!”

15、自从2008年秋天开始,我带领本科二年级的学生读《论语》,迄今已经十三年了。我在学校的三水校区带领学生读《论语》,三水校区位于佛山三水云东海森林公园,环境清幽,远离市区,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跟随我读《论语》的每一届学生,表现都很努力,我自己也在反复阅读中收获颇多。

16、补短式的因材施教,专注于提醒孩子的缺点劣势,让他时时记得自己的不足。让他每欲展露天性,就听到一个批评指正的声音。这声音,让他失去自信,不喜欢自己。

17、这个声音,让我们大多数人认定,只有补足劣势、改掉毛病,才能更成功、才能内心安宁。实际上,比我们成功的人,毛病缺点都比我们大。不敢展示劣势,优势必然被掩盖。真正的平和,源于认清自己之后的坦然接受。

18、(5)郭德茂.宰予与孔子之关系论(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19、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20、现代基础教育,讲究的是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一个班级,动辄几十人,多则近百人,让老师们放下Te所使用的教材,对学生们因才施教,现实吗?可行吗?

1、如果自己是过于果敢、轻率的就要退缩一点凡事再思而后行,如果自己是过于勤奋休息太少的就要注意休息好、注意卫生之道。

2、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上一篇上一篇:有关老师的歌曲(精选文案99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