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年初一习俗
1、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2、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
3、初四开始进入走亲戚高峰期,初四一般是新郎带媳妇去姥姥家拜年,这天全家都去姥姥家,给姥姥,舅舅,妗子,表兄弟拜年,发毛巾,他们给钱,我们这里俗称拜姥娘。
4、春节习俗:大年初九拜天公寿诞
5、说是“初一斧子劈开柴(财),劈开再也回不来”。
6、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重要的节日。春节的文化醇厚绵长。中国人的“年”神圣、欢乐、祥和。每一天、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讲究和习俗。
7、正月初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同时,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
8、正月初俗称破五节,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因中国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
9、不能缝补:因为古时人们讲究,在初一这一天缝缝补补加上摸针会操劳一年,所以这一天父母都会把针放起来,不会动。
10、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11、正月初一(农历)的习俗有: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爆竹、发压岁钱等正月初一(阳历)的习俗有: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词早出现于《晋书》,但其含义已经沿用4000多年。中国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起为农历1月1日,中华民国起为公历1月1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亦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春节节日时间是农历正月初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隆重的传统佳节。
12、过去的传统穷人家才吃稀饭,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乾饭,表示家里整年度都会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万神盛会,表示所有的神出来拜年,因此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荤,要吃素,另外除了重病不得不吃之外,一般的补品补药初一好不要吃。
13、春节忌讳也是有很大的讲究的:
14、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15、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16、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7、大年初一的习俗是放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等。而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18、爆竹声中一岁除,鞭炮齐鸣,满地碎红,灿若云锦,红如鲜花,被称为“满堂红”,“满堂彩”。开门迎福,新的一年喜气盈门,喜气连连。
19、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人人见面互道一声“新年好”,这新的一年也就开始了。
20、大年初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二、大年初一的风俗
1、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毕竟现代人聚少离多,要珍惜在一起的机会。
2、大年初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3、大年初一吃年糕是中国人的传统,寓意着“节节高”。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4、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
5、全都是喜气洋洋的事儿!
6、我们这边是初一必须回娘家,娘家大。初二不能拜年,因为初二是上香的日子,给死去的人拜年的。
7、大年初一吃饺子的由来,饺子古代叫“娇耳”,民间有一个传说,说的是东汉末年,灾害严重,很多人患病,很多人患烂耳朵病。名医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看见瘟疫流行,于是他在冬至那天,找一块空地,搭起医棚,架起大锅,给人们舍药治病,救活了很多穷人。张仲景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以及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炖,炖好后,把它们捞起来,剁碎,再用面皮作成耳朵一样的东西,下锅煮好后,分给病人吃。人们叫这种东西为“娇耳”。人们吃下娇耳,再喝下一碗汤,便两耳发热热血沸腾,不久烂耳朵病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人们边庆祝新年,边庆祝烂耳朵的康复痊愈,就模仿“娇耳”的样子,做了过年的食物,在大年初一早上吃。
8、洗好脸之类,然后再穿好新衣服,先祭神,然后再开动吃早餐,早上北方吃水饺,南方是汤圆。
9、梁·宗慎《荆梦岁时记》也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杨”。
10、每逢过年,都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习惯要遵守,俗称年禁。比如大年初一这天忌杀生,因为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11、大年初一到初七的风俗如下:
12、大年初一的习俗是放鞭炮、拜神、吃斋吃素、饮屠苏酒、吃年糕;大年初一的禁忌是不能说不好的话,不能动扫帚和倒垃圾,不能洗头洗澡洗衣服。
13、吃饺子。除夕、正月初一吃饺子一般为北方习俗,不过,如今很多南方也开始吃饺子。在除夕时吃饺子,谓“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谓“为了一年交好运”。
14、大年初一去拜年,这是中国民族的传统习俗,延续了几千年,是尊重长者,尊老爱幼,辞旧迎新,赐福纳祥之意。
15、早餐忌吃稀饭、荤食及药品
16、春节习俗:大年初七人日捞鱼生
17、大年初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18、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民俗专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
19、我们生活在一个传统的国度
20、春节习俗:大年初一串门走亲戚
三、大年初一有什么年俗
1、清朝《燕京岁时记》载,正月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饺)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又《调鼎集》中,明确区分了饺子与馄饨,它们不再混为一谈。
2、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人人见面互道一声“新年好”,这新的一年也就开始了。
3、初五又被称为“破五”,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迎财神正是这天。“商店这天要开张,放鞭炮。”
4、饺子专用名称出现于明朝,据《万历野获编》载,谚语云:“细皮薄脆对多肉馄饨,椿树饺儿对桃花烧麦。”句中的“椿树饺儿”是北京的名食,也明确区别了馄饨、饺子、烧麦。又据刘若愚的《酌中志》载,饺子在明宫中称为“扁食”。正月初一“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
5、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在以前,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己识趣地走人。还有传说记载,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6、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
7、传说中,正月初三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入夜后必须早早熄灯就寝,以让老鼠家族举行婚礼;并在家中各处撒盐与米,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不许摔坏东西,若是不小心摔破了东西,赶紧说:“碎(岁)碎(岁)平安。”这是提醒人们过年别得意忘形,也应小心翼翼、以求吉利。忌打扫,忌将垃圾扫出门外。忌跟还在睡梦中人拜年,须等到对方起床后再拜年。
8、记得小时候,大年初一早上,去给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亲戚朋友去拜年。当然,高兴的事,是收到压岁钱,嘴上说着不要,心里乐开了花。
9、大年初五俗称破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天一亮,人们就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表示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10、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11、正月初一的节日和风俗是:
12、大年初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13、大年初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14、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15、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压住邪祟,镇恶驱邪,辟邪驱鬼。晚辈得到压岁钱,可以平平安安过新年,高高兴兴长一岁。
16、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少不了还要吃元宵以及猜灯谜。
17、大年初先放爆竹,开门炮仗,满街瑞气,喜气洋洋。寓意开门大吉,出门见喜,开门红,满堂红,年年红。
18、春节早晨,开门后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人人见面互道一声“新年好”。
19、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拜年。
20、汉族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四、大年初一的年俗
1、中国民间取八字的读音,将正月初八日演变成了敬八仙节。八仙即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李铁拐、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位神仙。因其不畏强权,藐视富贵,经常深入中国民间,解危济困,深受劳动人民喜欢。
2、正月初五俗称破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3、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如果这一天扫地,会扫走财运,将“扫帚星”召来,会遇霉运,因此不能扫地。垃圾、污水也不能倒在门外,这样可能会破财,很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这样的习惯。一般是除夕扫除干净,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准备一个大桶,用来盛放废水,当天不外泼。
4、正月初南方的习俗是吃汤圆,北方的习俗是吃年糕。其次南方的习俗是在家里过年,而北方在正月初一就开始走亲戚了。
5、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
6、大年初除了不允许放鞭炮,挂灯笼的也十分少见了。拜年的方式,大多是通过微信发祝福的;也有登门拜年的,但是,似乎很少。总体上,年味已经很淡了。
7、在中国民俗信俗中,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
8、拜年:随着新年的第一个清晨到来,人们都会穿上新衣服,前去给长辈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而给长辈拜年,更是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人们相遇时,满面笑容恭贺新年,会互相道出各种祝福词语。
9、按照风俗,大年初一早上不能洗衣服。大年初一尽量不要做洗衣服、打扫卫生等家务活。习俗认为洗衣服需要用水,据说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所以洗衣服可能会得罪水神的哦。也不要倒污水、垃圾、打扫卫生等,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倒掉。大年初一除了不能洗衣服,还有以下禁忌: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出嫁的女儿大年初一不可以回娘家初一早餐忌吃稀饭不要吃药忌动刀、剪和针线忌劈柴火忌借钱忌向人讨债忌被人掏东西
10、大年初一的早餐汤圆一定更具特殊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大年初一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因为在家乡话中,常常将“闯祸”称为“闯了‘汤圆’子”。
11、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12、大年初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13、大年初一的习俗是放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吃斋、饮屠苏酒、吃年糕、吃饺子、吃汤圆、吃面条、喝“元宝茶”、喝鸡汤、给压岁钱、不杀生,不扫除。拓展资料开门炮仗
14、大年初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15、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感谢有您!
16、拜年。古时正月初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17、大年初吃得风俗很多,主要是要吃饺子、吃汤圆,也有的吃面条、吃年糕等等。
18、拜年习俗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变化不断,如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等。
19、大年初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不少民众会到寺庙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20、饮屠苏酒。宋·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目,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幅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民俗风情画展现在我们眼前。其中“屠苏”即屠苏酒,可见,屠苏风俗已入宰相家。
五、大年初一的年俗有哪些
1、正月初二回娘家。这一天妻子和丈夫要带着新年礼物前往娘家,给娘家人拜年,并且吃午饭。北方的这一天还要祭祀财神,吃馄饨、吃元宝!
2、正月十一请紫姑,请子婿
3、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4、春节习俗:正月十一岳丈请女婿
5、“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新年的第一天早上,迎接新的一年到来,是开门大吉,出门见喜,喜上加喜。
6、贴画鸡。古代正月初一这天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据传,此风俗源于晋朝人著的《玄中记》:度朔山上有只天鸡,说是当太阳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因此春节所剪的鸡,实际上是象征着天鸡。
7、说是“初一吃药整一年,而且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吃药。
8、唐宋时期,人们已将饺子视为美食。明朝张自烈《正字通》载,唐代称饺子为“牢丸”,又称“粉角”;宋代称为“角子”,据《东京梦华录》载:汴京有卖“水晶角儿”和“煎角子”。
9、浙江绍兴人有大年初一上茶楼喝“元宝茶”的习俗。所谓“元宝茶”,一方面是这里用的茶叶比往常提高一个档次,并且在家里的茶缸中添加一颗“金橘”或“青橄榄”来指代“元宝”,象征新年“元宝进门,发财致富。”二是因为茶缸上贴有一只红纸剪出的“元宝”,大致意思也不外乎“招财进宝”。
10、在初一这一天不能洗头,洗澡,洗衣服的,说是会洗掉一年的好运。
11、做好的枣馍下放钱,寓意早早有数不尽的钱。这个习俗小朋友喜欢,不论多少都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同时也代表长辈们对晚辈美好祝福。
12、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
13、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也有“祖训”:先少后老。即少年得岁,老年失岁,未来属年轻一代,上一辈自觉退让。顾况诗云:不觉老将春共至,手把屠苏让少年。
14、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开门爆竹”一说古已有之。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15、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16、除了我们生活中还在流行忌讳不吉利的话、忌讳打碎盘碗、忌讳动针剪、忌看病吃药等。还有不少忌讳今天很陌生了,例如忌在床前拜年、忌借火种、忌讨债、还忌打水、忌五更前大声喧哗等。
17、点击上方↑↑↑“崇道堂之家”关注我们
18、禁止打扫:因为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所以初一家中再乱很多人也不会去打扫,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19、说是“初一借了别人的钱,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给别人钱,财产外流整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