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西林壁古诗
1、这首诗字面意思理解起来并不难,请人翻译一下。
2、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面貌。
3、对大家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4、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5、——因为身处庐山之中看不到全部,只能见到局部。就像那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6、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7、《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宋朝开始开始流行写哲理诗。很多人不喜欢哲理诗,觉得诗歌一讲道理,就太理性,就不像诗歌了。这从侧面说明哲理诗难写。
8、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9、(6)缘:同“原”,因为;由于。
10、前人指出:“作诗者陶冶物情,体会光景,必贵乎自得。”(宋·魏庄之《诗人玉屑》)苏轼登临庐山,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与发现,又善于把这种感受和发现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眼前之景”与“物外之理”两者巧妙融合,写下了这一首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诗篇。
11、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12、——横、侧、远、近、高、低。
13、这个道理并不深奥,很多人明白,但是大家觉得这首诗写得好,不是因为这个道理,而是因为什么呢?
1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5、(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16、我闺女生出来用小被包着,哭到是没哭,就是脚丫子特别不老实,老是给包着的小被踹开,自己蹬哒有十来分钟就不高兴了,开始哭,家里老人说应该是饿了,先不喂呢,要不以后紧嘴,然后她就使劲哭,隔壁生的也是小丫头,人家安静的睡着,她是一边哭一边蹬,后来给她弄了点白开水喝,才算好,现在两岁半了,对吃饭特别积极,从一岁半开始学吃饭从来不让人喂,都是自己吃,关键还吃的特别干净,有时候我老说她,肯定是饿死鬼投胎
17、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身处在庐山之中。
18、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各不同:各不相同。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19、古诗词学习方法:读诗文、解诗题、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这五个方法也是学习古诗词的5个阶段,层层递进。
20、“悟诗情”指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思念、理想、社会现实、风景等)。
二、题西林壁古诗
1、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2、那么,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又是怎样的情形?请你展开想象,试着说说看。(学生先自己说,然后交流)
3、从正面看是山岭,从侧面看则是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4、题西林壁点明该首诗写在哪里的,题是写之意,西林壁指庐山西林寺的墙壁。苏轼与友人游览庐山,看见壮美景色,触发诗人壮志逸兴,于是在西林寺墙壁上写下这首充满哲理的诗。
5、题西林壁(宋)苏轼héngkànchénglǐngcèchéngfēng横看成岭侧成峰,yuǎnjìngāodīgèbùtóng远近高低各不同。bùshílúshānzhēnmiànmù不识庐山真面目,zhǐyuánshēnzàicǐshānzhōng只缘身在此山中。
6、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7、老师说的那句是正确的。因为表达的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看不到庐山本来的样子。是因为自己在这座山中。
8、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形象的描绘之中。
9、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它应当以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饱满丰富的感情感染人、教育人。但是,诗歌又十分讲究立意和造境,讲究通过饱含感情的艺术形象表现深刻而明确的思想。因此,好的诗并不排斥议论和说理。宋人多“以议论为诗”,明代的何大复说:“宋诗言理”(《汉魏诗序》),清代的吴乔说:“宋诗主于议论”(《围炉诗话》),在宋代诗歌中,确实出现了不少味同嚼蜡的作品,但也有不少议论精辟、充满理趣的佳作。
10、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
11、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12、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赏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13、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四时田园杂兴》
14、《望庐山瀑布》李白《静夜思》李白
15、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16、才有了美丽的花草树木。
17、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18、《望天门山》李白《独坐敬亭山》李白
19、这句诗是诗人在写庐山的景色时所写的千古名句,意思是说之所以无法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就是因为在庐山里面,目光被庐山遮蔽了。现在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表示看不清事情的本质,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当你在为一道数学思考题而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时,经别人一点拨而变得豁然开朗,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0、(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三、题西林壁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3、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4、宋苏轼三苏《惠崇春江晓景》横侧远近高低庐山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5、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6、这些古诗啊,都是小学必背的篇目,
7、——宝贝计划粉丝思亲若怡
8、儿童背诵、学习古诗,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使孩子终生受益,好处数不胜数。
9、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10、诗的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人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各不相同。诗的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形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11、听诗、读诗、背诗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爱的教育,也是我们华夏民族流传千年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早期的诗歌启蒙,不仅可以让他们领略中国文字和古诗词的音节之美,更可以锻炼孩子的吐字、用气,提升他们的语音语感,对这个时期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要。
12、即可收听往期。图示如下:
13、所以苏东坡不只是讲了看山的道理。要认识山很难,认识其它事物也难,还有哪些事物认识全面很难呢,你能举一个例子吗?(要学会等待,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14、后两句先说结果,后明原因,从而更加突出了后一句。全诗寓哲理于写景之中,意在说明:如果对复杂的事物不作全面深入调查,就容易因为个人的局限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对事物就难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15、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16、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
17、苏轼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苏轼,是多才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答案是什么?(只缘身在此山中),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小组讨论。
18、希望树2021级全年制幼小衔接招生
19、《小儿垂钓》胡令能《竹枝词》刘禹锡
20、从远处看,庐山像(),
四、题西林壁古诗书法作品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太直来直去,对于诗歌来说,有时是致命伤。我们现在尝试写一首讲道理的现代诗,因为写古诗要学平仄押韵等,对我们来说比较难。比方说,你要说一个道理“坏事有时可以变成好事”,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么怎么来写呢?
3、《春夜喜雨》杜甫《绝句》杜甫
4、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各不同:各不相同。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缘:因为;由于。
5、立即进入丫丫语文全部资源内容
6、“解诗题”即了解诗歌标题的意思,很多古诗从标题中就能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7、题西林壁(宋代文学家苏轼)
8、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早发白帝城》
9、——要认识大自然很难。
10、太阳,把光芒丢三落
11、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12、丢三落四雷欣宇(学生)
13、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14、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15、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16、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17、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1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小组合作讨论)
19、《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告诉了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需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这个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需站在客观的角度上。
20、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五、题西林壁古诗朗诵视频
1、他走到一处向远看去,庐山像一条绿色的大蛇,绵延逶迤,郁郁葱葱;等他走上一会儿,眼前的景色却变了,刚才连绵的山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高耸入云的奇峰,像锋利的剑一样直插云霄。苏轼不禁感悟,从不同地点、不同方向看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庐山面貌都是不同。
2、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3、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4、《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5、“明诗意”是要了解整首诗的意思;
6、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
7、《鹿柴》王维《竹里馆》王维
8、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9、四年级上册第8课《蝴蝶的家》
10、——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1、清代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苏轼的《题西林壁》正形象化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12、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13、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14、小朋友们知道春晓这首古诗的意思吗?知道作者是谁吗?他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写出这首古诗吗?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中国古诗吧!
15、(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16、诗人借描写庐山风景表达一种富有哲理的观点,即观察事物不能只从一方面看,否则“不识”事物“真面目”;另一方面,认识事物,要跳出主观的范围,冷静地,客观地,全面地看,否则不能真正认识,因为作为当事人“身在此山中”。
17、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8、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意: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深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19、——如果直接说道理,就太直白了,太理性,没趣味。
20、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六、题西林壁古诗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2、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以理语入诗,写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元丰九年(1084)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改任汝州刺史,他特地过江登临庐山,游山十余日,并在西林寺写下这首题壁诗。诗人从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出发,勾画出庐山的千姿百态,秀美迷人。但是,这不是一首纯粹讴歌壮丽山河的写景诗,作者在措写景物中,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3、师:说道苏轼,哪位同学先来给大家介绍下诗人。哦,你说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你的文学储备可真丰富,好,请坐!
4、目前小学生已经开始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该版本语文课本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
5、古诗题西林壁的意思: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原文:《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每天一首古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
7、——横着看像是山岭一样,侧着看像是山峰一样巍峨远看近看风景各不相同。看不清庐山的真景实貌,只是因为我在山中。
8、《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这首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9、戊戌年︻狗年︼癸亥月壬申日
10、《小池》杨《山村咏怀》邵雍
11、《悯农其一》李绅《悯农其一》李绅
12、《题西林壁》前两句写,后两句写,这首诗借写庐山的自然景象,还告诉我们。
13、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14、——苏轼没有直接说道理,而是通过一件事来说道理。
15、诗人:苏轼朝代: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就是在横着看是蜿蜒连绵的山峰,但是在侧面却又是险峻陡峭的山峰。在不同的角度看庐山都是不一样的,它的景色随着你观察的远近高低而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后面两句的意思是: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它本身是什么样子的呢?细细一想,原来自己就在这座山里面,所以只能看到它的局部,而不能从整体去观察它。
16、此诗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白纸黑字写清楚作者就是苏轼,你现在提问,我还以为有新考证说作者是另有其人呢?
17、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18、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19、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0、(3)各不同:不相同。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游山西村: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