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
1、於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乃为装遣荆轲。
2、(6)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同上)
3、图穷而匕首(见通"现",显露)
4、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动词,引导,率领)──《赤壁之战》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
6、(故)1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7、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日夜:在白天在晚上)
8、②使毕使于前(第一个是动词,让;第二个是名词,使命)
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举起。提:掷击。)
10、②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而乃以手共搏之(介词,用)
11、③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加在动词前表被动,被)
12、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时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就派秦武阳做副手。
13、1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14、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示儿》
15、荆轲“取──奉──发──把──持──揕”;秦王“惊──起──绝──拔──操──急”,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
16、比比诸侯之列(并,列)
17、图穷而匕首见通"现",看到
18、(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9、④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20、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重金征求,悬赏。邑:封地。)
二、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全部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动词,开始)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李凭箜篌引(名词,乐府诗体的一种)──《李凭箜篌引》
4、感谢您关注孙东霞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生命,因您而精彩!
5、②轲既取图奉之(动词,献上)
6、顾计不知所出:不过,只是
7、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动词,遗留)──《石钟山记》
8、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9、1、以次进(名词,次序)
10、(5)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
11、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12、(6)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1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师说》
14、(无可奈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15、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介词,用)──《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刀试人(介词,用)──《荆轲刺秦王》
16、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荆轲刺秦王》
17、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荆轲刺秦王》
18、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9、刺之因:(“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开端(矛盾出现)。
20、犹厌言兵(名词,战争)──《扬州慢》
三、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总结
1、(为)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2、剑长,操其室(握住剑鞘。)
3、(5)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4、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应为“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5、四)既祖: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马上)
7、所要表现的是荆轲,为什么要写送行的宾客?如《口技》中的“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观众的表情是为了突出口技人技艺高超。(次要任务对主要人物的烘托)
8、函封之(函:用盒子)
9、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槌胸,这里形容痛心。)
10、陵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侵犯,欺侮)
11、毕使毕使于前(结束,完成)
1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荆轲刺秦王》
13、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只是,不过)
14、箕踞以骂曰(箕:像簸箕一样)
15、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16、③不得持尺兵(名词,兵器)
17、(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18、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庖丁解牛》
19、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荆轲刺秦王》
20、樊於期乃前曰(前:走上前)
四、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次
1、见陵之耻:被(表被动)
2、(4)仆: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3、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
4、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副词,表示访问语气,难道)──《荆轲刺秦王》 岂可得哉(疑问代词,怎么)──《荆轲刺秦王》
5、太子听到这个消息,急速驾车赶去,伏在(樊将军的)尸体上痛哭,悲哀。事已至此,无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起樊於期的头,装在匣子里封好它。
6、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荆轲刺秦王》
7、少、假借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宽容,原谅)
8、今其室十无一焉(名词,家)──《捕蛇者说》
9、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条件,有……办法,有办法)
10、见:见陵之耻:被(表被动)图穷而匕首见通"现",看到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召见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顾:顾计不知所出:不过,只是顾笑武阳:回头将军宜枉驾顾之:回来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表被动)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为变徵之声:发出
1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游褒禅山记》
12、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3、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1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荆轲刺秦王》
15、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
16、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被动)──《五人墓碑记》
17、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动词,对待)──《荆轲刺秦王》
18、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19、1、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
20、(4)麾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五、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穷,诚,见,就,以
1、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表被动,被)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是形式变化的转折点。
4、自1从2亲自其1这2他的宾客1以宾客之礼相待2客人闻1听说2听到的事然1这样.....的样子
5、辞决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辞别,告别)
6、刺之备:(“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发展(矛盾发展)。
7、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屈原列传》
9、1、以刀试人(介词,用)
10、使工以药淬之(介词,用)
1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动词,出发)
12、3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
13、④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不敢兴兵以拒大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来)
14、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1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形容词,(言语)真实)
16、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词,资本,依据)
17、见:见陵之耻:被(表被动)图穷而匕首见通"现",看到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召见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顾:顾计不知所出:不过,只是顾笑武阳:回头将军宜枉驾顾之:回来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表被动)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为变徵之声:发出
18、易水送别感情基调?并中文中找到依据。(可讨论)
19、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荆轲刺秦王》
20、缮甲兵,具卒乘(名词,士卒,士兵)
六、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
1、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2、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用来„„的)──《荆轲刺秦王》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荆轲刺秦王》
3、重点文言实词释义(根据个人情况归纳)
4、1、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
5、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走上前)
6、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副词,表示访问语气,难道)──《荆轲刺秦王》
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8、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荆轲刺秦王》
9、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10、(14)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11、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驻扎)──《陈涉世家》
12、乃今得闻教(副词,却,竟然)──《荆轲刺秦王》
13、太子迟之(迟:认为……迟,以……为迟)
14、原举国为内臣(做)
15、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荆轲刺秦王》
16、①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句,应为“燕王于庭拜送”)
1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被)(来源:Z。xx。k.Com)
18、“秦武阳年十二就杀人,见秦王竟“色变振恐”,引起了众人的猜疑,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形势危急。
19、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荆轲刺秦王》
20、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荆轲刺秦王》
1、④乃为装遣荆轲(动词,准备)
2、注:此归纳仅作参考,如有不全,请各位同学自己补充。
3、过了一阵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晚了,怀疑他改变主意后悔了,就又请他,说:“时间已经快到了,荆卿难道不想去了吗?请允许我先派秦武阳去!”荆轲生气了,呵斥太子说:“今日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现在只提着一把匕首深入不可预测的强暴的秦国,我所以停留,是在等待我一个朋友同他一起去。现在太子嫌动身晚了,我就辞别了。”于是出发了。
4、②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代词,指荆轲自己动身这件事)
5、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介词,按照)
6、微太子,臣愿谒之(微:假如没有。谒:请。)
7、①诚能得樊将军首(连词,如果)
8、为之奈何(动词,对付,处理)(来源:学科网)
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动词,计较,讲究)──《鸿门宴》
10、第荆轲是怎么把匕首带进秦王的宫殿的?秦国当时不是有重兵把守宫门的吗,怎么做到带武器进宫殿的?
11、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随便)──《琵琶行》
12、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用来……的)──《荆轲刺秦王》
13、以次进(介词,按照)──《荆轲刺秦王》
14、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仅仅)──《荆轲刺秦王》
15、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刺之果——结局)
16、顾恋慈母(动词,思念)
17、(13)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
18、箕踞以骂曰(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19、乃为装遣荆轲(动词,准备)
20、第荆轲怎么可以这么近距离的接触秦王,按当时的常规操作,不应该是先对侍卫指出那里有瑕疵,然后侍卫再按照荆轲的指示给秦王指出的吗,,后的是,秦王怎么会如此大意,他面对的可是割地赔款方,怎么可能会如此放心让对方接近自己。
1、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燕王真的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起兵抗拒大王,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象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只要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按时祭祀就行了。(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恭敬地砍下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用匣子封好,燕王亲自拜送庭前,派使者来报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的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