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枫桥的钟声
1、泱泱华夏5000年的文化,唯有诗是灿烂的明珠,唯有诗是明亮的珍宝。
2、《使至塞上》的全文如下:
3、从表面上看,这一部分内容和课文的开始,结构上形成了一个大大的语言,但是我们应该感觉到,在内容上,王老师带着孩子们回到的,不是刚开始的那个原点。
4、“悠然逆旅频回首,天复松窗半夜钟。”
5、学生再一次走进文本,静静读一读这首诗,找诗的哪些地方,哪些字眼给自己传递了这种感觉。
6、后王老师说,假如你长大了,有那么一天,你有机会到苏州去,我相信你一定要去看一座桥?你一定要去看一座寺?你也一定去听一听寒山寺的钟声对吗?
7、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8、渔火青荧泊棹时,客星寂寞闻钟处。
9、张继《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望采纳!
10、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11、释义:深秋的夜色,漫天遍野都是白白的霜花,月亮在西边的天际落下去了,偶尔听到几声乌鸦的惨叫,更加感到凄凉。松江岸边枫树下,停泊着几只渔船,劳苦了一天疲惫不堪的渔夫们和衣而眠。生活的愁苦挂在脸上,他们相视无言。他们进入睡乡时,瑟瑟的秋风掠过,有没有惊醒他们,打断梦中的香甜?从不远处,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了深沉的夜半钟声。枫桥江边的码头,又迎来了趁夜而来的客船。
12、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13、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星星点点的渔火和隐藏在夜色里剪影般的枫树,独自一人在小船里孤枕难绵,许是思念朋友,许是思念亲人,那样的感觉充满了中国式的悲凉色彩。
14、作为张继来说,当时的唐朝刚刚经历过安史之乱,自己也在科考中名落孙山,夜晚来到苏州城外,看到这眼前的景象,不禁联想到了自己,借景消愁愁更愁。
15、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16、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17、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18、上课伊始,王老师就出示了《涛声依旧》这首歌曲,情真意切的歌词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笼罩着淡淡忧伤的夜晚,来到那个令人无眠的江边。铺设情境,巧妙带入,于是我们便跟着他来到了枫桥边。接着作者又抓住“钟声”,引出千百年来有关寒山寺钟声的诗句,先入为主,将“钟声”注入我们的意识中,以学生自己对钟声的感悟来读诗句。
19、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20、钟声响着,他穿过枫林,贴着水面来到了张继的客船之上,这钟声是在对张继说些什么呢?
二、枫桥的钟声相关的诗句
1、 渔要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
2、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渔要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
3、枫桥的钟声出自《枫桥夜泊》
4、不改前朝路,犹闻半夜钟。
5、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
6、总以为,到了这里,这节课啊,要暂停一个段落。可没想到王老师粉笔一挥又接着往下来。
7、说完之后,王老师在黑板上打了两个大大的感叹号,一个在经典的旁边,一个在文化的身侧。
8、“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的中国文人们,常喜欢寄情于山水,特别是在现实中遇到了困境之后,往往喜欢在山水之间寻找寄托和慰藉。
9、这下子,学生都找到了“愁眠”两个字。
10、尤其是在理解霜满天的时候,学生感受到了霜满天不是夜晚下的自然界的霜,而是诗人心中的孤独。
11、王老师带着学生一再地读愁眠,又寻找到了愁眠的近义词,这样又回到了导入板块当中的无眠,使得课堂的结构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圆环。
12、整堂课中,王老师的读中悟,读中品更是值得回味。生自读、师生配合读、配乐读,读后发问,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升华,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感受经典,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给予我今后的诗歌教学指明了方向。
13、枫桥的钟声出自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全文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大漠的孤烟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全诗为: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王维是以监察御史的官职奉唐玄宗之命出塞慰问、访察军情。大漠的孤烟可以说是他在塞外看到的景色。
14、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参考资料
15、诗歌从很细小的景色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诗歌二句,虽然写的是秋夜,但仍能使人感知江边各种秋物的色彩、形态,还有声音和情绪;而且前后词语之意因果相连,推论而出。四两句却是个大写笔,把一里以外寒山寺的钟声远距离传送了过来。这捎带着禅的超然的钟声,又会引发满怀愁绪的夜泊之人什么样的感受呢?诗歌前后两联,所描写的内容一繁一简,体现出来的感觉一实一虚,对比清楚。而诗歌所创造的艺术意境,也寓于这繁简虚实对比的玄妙之中。
16、在学生诵读时,王老师反复引导,引导学生说出对钟声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出感悟。而后老师和学生对诵,诵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增加诗的感染力。
17、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
18、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9、“岂知别往宫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
20、张继的确是在姑苏城外听到了夜半钟声。这虽然是个无关紧要的小问题,但却能够就此解开疑惑,并不失为有益的探讨。
三、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相关的诗句分别是
1、尽管,你跟寒山寺、跟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但是你会觉得,那枫桥就在你的眼前,就在你的心中,是那样让你感到熟悉,那样让你感到亲切。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出自(唐代张继)《枫桥夜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3、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更萧瑟些,当时正值唐代的安史之乱,张继在途径苏州城外的寒山寺时,写下了这首羁旅诗。
4、《枫桥夜泊》的全文如下:
5、当全文的“愁眠”后被寒山寺的“钟声”带走时,学生的情感已储积到了饱和状态。于是王老师又借势引导学生写一写“当夜半的钟声传来时,它仿佛在对作者张继述说着什么”,生的感情喷薄而出,下笔成文,使整堂课进入到了高潮,升华了诗的情感。学生交流汇报时,再回归到文本,体会千年不变的寒山寺的钟声,体会这悠悠回荡的经典文化传承。
6、(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7、金阊西来带寒渚,策策丹枫堕烟雨。
8、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这种对比的教学方法实在精彩,一下子能够把学生的思维从沉默中递送到《枫桥夜泊》的氛围当中。
10、古诗文网:http://www.gushiwen.org/枫桥的钟声:《枫桥夜泊》唐朝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大漠的孤烟:《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枫桥夜泊》
11、画船夜泊寒山寺,不信江枫有客愁。二八蛾眉双凤吹,满天明月按凉州。
12、这时候王老师又出示了明朝高启的诗句:
13、诗中通过对月落、乌啼、秋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等多个意象的描绘,精确再现了江南深秋的景色,并由此抒发出了一种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愁闷,是中国唐诗中写“愁”的代表作。
1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里,也没有忧愁。
15、(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16、槐市歌阑酒散,枫桥雨霁秋残。旧题犹在画楼间。泛湖赊看月,寻寺强登山。比陶朱心更懒。枫桥的钟声是出自: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枫桥夜泊①(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姑苏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④。大漠的孤烟,出自唐朝王维的〈使至塞上〉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大漠的孤烟”出自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枫桥的钟声”出自张继的《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的钟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7、“枫桥的钟声”出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
18、“愁”是整首诗的诗眼。万籁俱寂的晚上,诗人怀着孤独、忧愁的情绪,想要入睡,却难以入睡。直到夜半时分,寒山寺的钟声传来,仍能听得清清楚楚地听到。后两句把“愁”的情绪渲染到了顶点,使这首诗呈现出整体的情景交融。
19、我惊讶的是,有学生选择了第四个义项,将身边的两个景物配合起来,更加的是张继的孤独寂寞,有了具体的对象。
20、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这首诗空灵清远,意境凄冷,是写愁绪诗的经典名篇。从唐代传播以来,一直持续至今。
四、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中隐含着两首诗
1、陈小奇的诗句: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2、枫桥钟声是张继的《枫桥夜泊》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大漠的孤烟是王维的《使至塞上》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一定正确,希望可以采纳
3、而在古筝曲中,这种和谐也是无处不在的。如乐器方面的和谐,古筝是中国传统乐器,钢琴则是西方乐器,两者在律制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在本曲中,钢琴却总是能够给古筝以适时的呼应,从而让景色描绘和情感抒发得更加充分而深入。
4、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5、《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6、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从张继之后,确切地说,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可以尽相思之外,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美好的寄托之物,那就是钟声。
8、接下来,王老师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枫桥夜泊》的这种独特的感觉。
9、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象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10、“大漠的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1、地凉汀月皎,村迥水烟浓。
12、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13、随着孩子们的注解,这首诗完整地呈现在黑板上了。
14、情景一:新年刚到来时,宽阔的广场上,洪亮的钟声就响了起来,这声音与其说在天空中远扬,不如说在人们的心里敲响.因为人们都在想:如何把新的一年过得更好?情景二:张继《枫桥夜泊》中描写的寒山寺的钟声,在茫茫的夜空中由远而近地"飘落"到一个人的心里.
15、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16、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
17、这样的场景,放在我的课堂上有难度。但是在王老师的课堂上,这才是一个高潮的所在,一个点睛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