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恋父情结
1、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不止女性有恋父情结,男性也会有。积极的恋父情结能帮助男性认同自己的性别,从而提高自尊。而消极的恋父情结会让男性感到与年长者存在竞争,使关系不能顺畅发展。
2、如果你已经习惯找“父亲”一样的伴侣,你可以参考身边朋友的选择,或者看看影视、小说中“别人家的男友”,了解一段彼此对等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3、此外,心理学家建议恋父者可以把寻找父亲的方向从外界转向内在——在自己身上发现“缺失的父亲”。这样人们便不需要在他人身上寻找理想的父亲,因为他们自己就为自己成为了那个理想中的父亲。
4、第性的教育。实际上,就是性的补课教育,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性的社会角色教育,让孩子明白“男女有别”,教育孩子从依恋父亲中解脱出来;二是帮助孩子走向同龄同性伙伴,结交同性朋友,为将来青春期结交异性朋友做好垫铺。第行为配合。孩子的“恋父情结”,既源于其婴幼儿期父爱的过溢与母爱的不足,因此,矫枉时必须过正:一方面,作为父亲,应坚定而巧妙地暂时疏远女儿;另一方面,作为母亲,则应急起直追,行为上亲近。再亲近女儿,满足女儿的爱欲依附。
5、你有恋父情结应该是正常的心理状态。不必大惊小怪。父亲是家里的重要支柱,家里大小事都是听爸爸的,而且爸爸经常陪孩子玩,顾家,是个经典男人。
6、你好,一般表现亲父反母的心理情绪,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纠正自己的问题,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需要就心理医生进行细致的行为疗法调理的
7、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语小组翻译的第18篇文章
8、这是大家听得多的“情结”:一个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无法与父亲实现心理分离,结果,与母亲的关系疏远不说,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乃至婚恋也常常会受到严重影响。这样的女孩总在有意无意寻找父亲式的恋人,但即使找到了,相处也会成为问题,因为恋父的女孩性格大多内向、娇气、任性,而且往往出现性的阻抗。
9、只不过男孩更爱母亲,而排斥和嫉恨父亲;女孩除爱母亲外,还把爱转向父亲,甚至要与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对母亲的爱又加进了恨的成分。
10、在人格上表现为极端的自恋。如从张爱玲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的这两个极端,一个就是沉默不说话,按照当年看到张爱玲的那些在上海的老作家和她同学的回忆,张爱玲是一个安静得不得了的人,这种安静用文学语言来说就是埋金埋沙的安静,就是这样一个安静得不得了的一个女孩子,当她对父亲的爱被父亲背叛以后,她就恨不得自己死掉,恨不得把母亲杀死,这种人格便是那种极端自恋的人格表现。
11、另一些恋父者会出现“过度补偿”的现象,他们排斥那些与父亲相似的人,坚持要找一个与父亲截然不同的伴侣。他们认为,既然从父亲身上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那么只要避开和父亲相似的人,就能得到幸福。
12、恋父情结的发生,只要留心,在很早的时候就可以发现端倪。比如有的孩子将父亲常用的东西(如雨伞、打火机)带到幼儿园,吃饭、睡觉、游戏都抱着他,老师一旦乘她午休时将其拿走,儿童就会大哭,有的甚至用头撞地,直到昏死过去。对于其他人的同类物品,她并不接受。这个时候,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正视这个问题了。如若不然,待年纪大了以后,那种情结有可能变得更强烈,难以控制。
13、作为心理学术语,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是否真实地存在,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在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中发挥作用。譬如,弗洛伊德指出哈姆雷特迟迟不愿动手杀死叔父的原因并非是他缺乏行动能力,因为哈姆雷特在杀死偷听他谈话的大臣时毫不手软。令哈姆雷特犹豫不决的是他隐秘的恋母倾向——叔父做的不过是他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所以,由于内疚感作祟,哈姆雷特迟迟没有复仇。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在创作悲剧《悲悼》时,也有意识地运用了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14、恋父情结,即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一个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无法与父亲实现心理分离,结果与母亲关系疏远不说,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乃至婚恋也常常受到严重影响。这样的女孩总在有意无意地寻找父亲式的恋人。但即使找到了,相处也会成为问题,因为恋父的女孩性格大多内向、娇气、任性,而且往往出现性的阻抗。但“恋父”并非是件见不得人的事情,它只能说明我们在心理上依恋父亲的时间比一般人更长一些、程度比一般人更深一些罢了。若不想让这种依恋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就必须让自己成长起来,明白家庭之间不同角色的分工和定位,然后以一个成熟女儿的身份来看待父母。
15、如果有恋父情结的话,找一个比自己大一点的男生,是可以的,但是他20多岁差距太大了,你在年盛的时候。他已是苍苍老矣,还是好好斟酌一下吧。
16、父亲也会是女孩男友的一面潜移默化的镜子,父亲能做到的,男朋友做不到,那就很尴尬了。小妮的爸爸从来不当着外人的面对妈妈发脾气,所以当男友一次又一次让小妮在别人面前下不来台的时候,小妮就明白了,这就是不爱。
17、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幼儿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就是认同与自己同性的父母一方。弗洛伊德指出,在性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力比多会作用于幼儿身体不同的性感带。在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出了错,发展停滞就有可能发生。佛洛依德认为这样的停滞常常会引起紧张行为,也可能会导致神经疾病和成年后适应性不良行为。
18、发展成为反母亲父的“恋父情结”,一般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家庭里阳盛阴衰;二是父女相依为命,或父女亲近超过母女的亲近;三是女孩个性内向,心理稚嫩,富含“嗲”气。“恋父情结”是性心理障碍,亦称性心理倒错,即生理上进入“潜伏期”或“成熟期”,而性心理却严重滞后,仍停留在“性器期”,犹若蝌蚪变青蛙,变成了青蛙却仍留下蝌蚪时代的尾巴,不成熟。“恋父情结”的要害,是可能阻碍长大后走近异性,走向婚恋。困于某种原因,即使走进婚恋,亦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法全身心地投人婚姻生涯,因为她仍在深深地依恋着父亲,无法实现把感情从父亲身上转移到丈夫身上。
19、父亲是男朋友的一面镜子,照出不足
20、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解释这一现象。
二、恋父情结的表现有哪些
1、父亲永远不会伤害你,而男人不是
2、但以上内容并不是说家庭里一定要有父亲,或是指责单身母亲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爱。相反,存在父亲但不和家人有良好互动的家庭,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更多伤害。“坏父亲”对母亲的负面态度,会影响到孩子对男性的认识。
3、试着分析行为背后,是不是存在一些负面的信念?比如“我很弱,所以需要保护和照顾”、“我不够好,我需要人的引导”。
4、无论你在何方,父亲那慈爱的眼睛定会伴随你一生。小女孩小的时候总是会说长大要嫁给爸爸,这虽然是童言无忌,也表达了对父亲的喜爱,渐渐长大了,女孩子开始恋爱,她们的择偶标准多半是参照父亲的,想要找像他那样有宽厚臂膀,能遮风挡雨的男人。那么,你有没有想过,问什么很多女人会有恋父情结呢?
5、有恋父者的幼年不能获得父亲的认同与肯定,并在心理上被严重忽略,便会“强迫性重复”地把自己置于“可能受到创伤”的情境里,本能地爱上那些情感激烈、攻击性强的男人,并且想从对方身上获取那些在父亲身上没有得到的爱,即使不断碰壁、遭受虐待也在所不惜。
6、告诉女儿她在你心目中是漂亮的,称赞她运动的表现,赞美她勇敢的行为。爸爸言辞上的鼓励可以增强女儿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安全感。为了让女儿感到被尊重、被重视,爸爸应该多参与女儿的活动;如运动会、毕业典礼等。
7、《心经》在张爱玲的作品里算不上名篇,很少见到关于这部作品的评论。但这真是张的作品里奇特的一部,即使放在今天,这仍然可算是一部视角前卫大胆的小说,它描述了一个父女相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许小寒是一个家境优越,漂亮时髦的女孩子,小说一开篇就是一个众星捧月的画面,一群女孩子簇拥着小寒,正在给小寒过生日,她们调笑嬉闹,显得无忧无虑。生日聚会将散,小寒的父亲回来了,于是女孩们又逗留了一会。行文至此,一切都如无风的水面,平静平淡之极,是白描的写法,以对话展开情节。这个开篇粗看像是一处闲笔,其实不然,张在这里显露了精湛的对短篇的驾驭技巧,在女孩们看似随意的相互调侃的对话里,不着痕迹地交代了人物之间
8、霞霞从小就是被捧在手心里的公主,在家里呼风唤雨,很是宝贝,父亲也只有他一个女儿,真的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从小就告诉她女孩子长大嫁人后不是去伺候别人的,不需要卑躬屈膝,好好地生活让自己快乐就够了。
9、父亲是你一生中遇见的第一个异性,引导你的价值观
10、提到“恋父情结”,很多人以为它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父亲怀有依恋、爱慕的感情,并因此会嫉妒和排挤母亲。但实际上,恋父情结的概念比较复杂,一个通用的概述是:人们拥有的一系列复杂的、针对富有男子气概的年长男性的无意识冲动。也就是说,恋父情结中的“父”并不是指真正的父亲,而是符合社会刻板印象定义(比如阳刚、坚毅)的年长男性。
11、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男孩对母亲的渴望,和与父亲的争宠行为。男孩有一种替代父亲成为母亲性伴侣的一种无意识欲望,导致了父子之间的竞争。
12、多少随意,感谢鼓励和转发
13、在童年时期失去双亲中的任意一方,都会严重破坏儿童内心的安全感。不安全感导致的直接反应,是防御心理加重,常常拒绝或者回避一切不确定的因素。
14、翻译|一杯咖啡英语心理小组鵬鵬
15、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双眼,流放了自己。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俄狄浦斯(Oedipus)情结的说法,缘自古希腊,是一个弑父恋母的故事。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个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16、青春期的女孩子“爱”上父亲,是常有的事,因为身心的发育需要一个寄托“异性崇拜”的对象,而父亲自然是“近水楼台”。青春期过去之后,大多数人会郝然一笑、然后释怀,继而开始真正的恋爱。
17、孩子的恋父情结,既源于其婴幼儿期父爱的过溢与母爱的不足,因此,矫枉时必须过正:一方面,作为父亲,应坚定而巧妙地暂时疏远女儿;另一方面,作为母亲,则应急起直追,行为上亲近
18、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19、弗洛伊德和荣格初是挚友兼同事,但荣格很快发现他对弗洛伊德某些方面的理论并不满意。他认为弗洛伊德过于强调性欲在激发人类行为中的作用。终,荣格从心理分析联盟中退出,两人之间也产生了隔阂。再后来,荣格将弗洛伊德的女性俄狄浦斯情结命名为爱勒克拉情结。
20、其因其所恋异性长者有较为明显的成熟特征。虽然在异性的外在特征方面,年龄相当的异性亦有表现,但显露不久,远远没有异性长者来得明显和突出。在异性的内在特征方面,尤其是气质,它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与个性成熟的程度紧密相连。年龄相当的异性,有的虽有外在特征,但内在特征还未显露或显露得很不充分;相比之下,异性长者在这方面就比较成熟。因而,就异性的吸引力而言,异性长者占据着明显优势。其因其所恋异性长者能对其青春之期的不安情绪予以一定的补偿。少女迷恋异性长者,亦意味着迷恋自己的未来,迷恋自己憧憬的爱情。少女期望通过这些异性长者的“偶像”来印证自己未来的美好爱情,从而在精神上引起共鸣,在精神上暂时有所寄托。
三、恋父情结希腊神话
1、回顾从小到大和人的交往,发现自己下意识地寻找一个“男性”的存在(比如倾慕年长的老师、喜欢男性领导等等);
2、严重恋父情结的女孩长大成人之时,女孩会寻找和父亲长相性格十分相似的男性,甚至有些女孩会企图一辈子和父亲在一起,时不时的会冒出想要将母亲和父亲分离的念头,这往往会造成不伦之恋的后果。
3、因为潜意识中,他们认为如果自己终能从像父亲那样的人身上获得爱,就能改写自己不被父亲所爱的“失败感”,能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4、如何加入心理英语小组,请拉到文末看介绍
5、厚重或是凌乱过境千帆我想我是你的那颗朱砂无论来得早晚都将享有你的温润和宠溺享有你如山的厚重和广阔
6、很多小女生有恋父情结,很多人对于恋父情结还不是很了解,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7、这就是所谓的“俄底浦斯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这两个名字源于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两部著名悲剧,前者主人公杀父娶母,后者主人公诱使其弟杀死了母亲,为父报仇,自己则终身未嫁。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女人有恋父情结,都源于父亲带给女人这三种影响。
8、一些男性在成年时,体会到的和伴侣之间的问题,和领导、朋友之间微妙的关系问题,源头一样可能是恋父情结。潜意识中,他们希望从父亲身上得到的肯定、保护或引导,在他们成年后的关系中仍然发挥着作用。
9、女人的一生都应该是十分梦幻的,小时候是公主,长大后也应该是王后才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不挑剔你的物质,但你一定要让我在精神上受到满足,爱我,不背叛我,不抛弃我,像父亲一样保护我。
10、找男朋友必以自己的父亲为高标准,总在男友面前说:“我爸就不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