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阳明经典名句
1、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时时精明,不蔽于欲,自能临事不动。不动真体,自能应变无言。
2、杨绛先生曾在在百年感言中曰:“人生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而这般淡定,这般从容,不但为个人所需,更为时代所需。且看失聪女孩江梦南,她吹响嘹亮的号角,于于无声中突围。先飞的鸟儿志翱翔于天际,迟开的鲜花亦怒放于盛夏。她用专注与汗水,浇灌理想之花,终圆梦清华。再看“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先生,世俗的纷乱没有激起她心中的涟漪,唯有诗词在她心中葳蕤生长。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她于世俗的焦虑中寻求到了心灵的归宿。我们也应该拨开心中焦虑的乌云,追寻理想的光亮。抬头看暖阳,低头见春草。
3、王阳明名言二:“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4、“省察克治”必须时时去做,事事上也皆可做,能做到主动、自觉地省察、克制自己对外界事物的不正当欲望,就是自我修养。省察与存养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无事时说法有别。
5、蜡烛能发光,光却不仅在蜡烛上,还可以在太阳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心中有光,那么光便无处不在,因为你的心已经是太阳,正大光明,普照万物。这就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
6、圣人处此更有何通?===============圣人会怎么做?圣人会怎么做?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
7、关于禅修苑:弘传佛陀教诲,广集福慧资粮。同享智慧人生,共成无上菩提。定期发送经藏研学、参禅悟道,怡情养性的相关文章。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共沐甘露广结善缘。
8、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9、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10、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
11、 破山中之贼,易 破心中之贼,难 ——王阳明
12、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13、《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许修生养心立德就是从当下开始,从每一件小事开始着手。活在当下每一刻,时时省察自己,做好当下能做的事情吧。以好现在等待未知的未来。
14、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15、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16、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17、真心诚意想做王阳明心学的信徒,好好生活,好好做人,听到自己内心善的声音,听从自己内心的良知召唤,也就够了。
18、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19、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20、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
二、
1、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2、答,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3、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4、为什么“此心不动”是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如阳明先生所说,这不是天外飞来的。
5、勿忘勿助必有事焉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
8、尔身各各自天真,不问求人更问人。
9、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10、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 《传习录》
11、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2、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3、福报由供养布施而来,《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如果您读下文受益,请随手转发,分享法喜,布施法益。
14、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15、“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16、▲日本海军元帅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曾讲一生俯首拜阳明,可见阳明先生心学影响力之深远可见一斑
17、“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18、王阳明名言九:“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
19、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20、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三、
1、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2、 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自由和不伤害他人之自由的折中。通过这样一个漫长却必经的过程,善恶标准、政治文明才可能得以重建,公民社会方非镜花水月。
3、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4、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
5、破山中之贼,易 破心中之贼,难。
6、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7、动亦定,静亦定。
8、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9、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10、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1、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地睁开眼,“啊呀”一声。
12、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王阳明 《传习录》
13、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14、“我以落第动心为耻”故事背景: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15、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16、为善去恶是格物。通过传统的儒家教程“格物致知”来领悟心学的奥义。因为天理和人欲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就要不断的减损自己的人欲,来达到圣人无有忧虑无有欲望的境界。
1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8、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19、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20、“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四、
1、诚如《诫子书》中所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人只有懂得沉淀自我,方积得一身才华;只有荡平心中焦虑,方看得身旁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曾记彭士禄院士清水洗尘,静修才能,潜心向学,不怕独迎风波苦,将一生现身于核潜艇事业,苟利国家,终日乾乾。毕淑敏曾说:“树木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当柴,三年五年生当桌椅,十年百年才有可能成为栋梁。”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我们也要懂得平静内心,摒弃焦虑,方得增才干,添才华,不断地靠近前方的理想。
2、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3、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4、王名扬临终前的名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生于明宪宗成华八年,汉族,浙江余姚人。
5、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6、"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吾辈少年郎,烨烨如扶桑,要舍中得,破欲望之贼。在这充满利欲的时代,吾辈更应明辨之,莫因欲望这一繁花遮住我们的慧眼。君可见,美校长张桂梅,不慕名利,不顾顽疾只为山区女孩圆学习梦;君可见,叶嘉莹不吝积蓄,只念诗词,转蓬只为易安绝学,君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不要只因低大检拾六便士,而忘却天上的白月光,我们应当摒弃利欲之心,摒弃浮华之心,有"富贵不能移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与精神。“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当为我们新青年的态度与目标。
7、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8、致良知之外,无学矣。自孔孟既没,此学失传几千百年。赖天之灵,偶复有见,诚千古之一快!王阳明名言名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9、“当极静时,觉此心中虚无物,旁通无穷,如长空云气,流行无所止极。”——王阳明
10、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11、这个故事,同时告诉了我们修养和做事的秘诀。
12、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13、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4、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15、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16、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7、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18、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19、对于体内功夫的变化,不可太着意,那样就会拔苗助长,破坏功夫的进展;但是又不可完全落于无意,那样就会神炁分离,同样无法进入修炼的正轨。好像烧火做饭,火太大则饭烧焦,火不足则饭不熟,就在二者之中求之。妙在有意无意之“中”,其中火候,须要修炼者注意领悟。
20、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五、
1、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2、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3、王阳明: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4、年华若流水,一去无回停。
5、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即“慎独”,即“戒惧”。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6、 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7、品味生活,从茶开始。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与朋友分享,也是一种快乐。
8、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9、点题: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容易被人利用。
10、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11、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12、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13、“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14、事上练,于时局中立决断,方破犹豫之贼。
15、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6、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
17、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8、坐中静,于乱世中求从容,方破焦虑之贼。
19、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20、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六、王阳明经典名句
1、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2、▲王阳明的心学智慧,一代大儒,受万世敬仰。
3、“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唯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
4、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5、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