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寓言成语故事(精选文案83句)

一、寓言成语

1、一年级下册语文一年级下册数学

2、鱼贯而行:像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跟一个单行前进。

3、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4、亡羊补牢,画蛇添足,杯弓蛇影,鹬蚌相争,守株待兔,画龙点睛,狐假虎威,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拔苗助长,刻舟求箭,愚公移山

5、战国时期《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6、闲云孤鹤:漂浮的云,孤飞的鹤。比喻无拘无束、来去自如的人。

7、(出自):韩非子·战国《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8、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9、毕恭毕敬百感交集兵贵神速杯弓蛇影

10、人杰地灵日暮途穷入木三分人琴俱亡

11、指天射鱼:向着天空去射河里的鱼。比喻办事一定落空。

12、证龟成鳖:将乌龟说成甲鱼。比喻蓄意歪曲,颠倒是非。

13、以蚓投鱼:用蚯蚓做鱼饵钓鱼。比喻用较小的代价换得较大的收获。

14、不寒而栗不合时宜不自量力不拘一格

15、鹬蚌相争、井底之蛙、画蛇添足、指鹿为马、掩耳盗铃、班门弄斧、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南辕北辙。

16、(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7、朱颜鹤发:红润的脸和像鹤羽毛一样白的头发。形容老年人精神焕发的样子。

18、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后回来后就生病。乐广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闻知后就病愈。

19、心满意足街头巷议精雕细刻生拉硬扯

20、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二、寓言成语故事

1、负隅顽抗管鲍之交各得其所负重致远

2、那个人满不在乎的理由有:马好;赶车的本领大;路费带得多。那个人错在固执己见,不听别人的劝告。。

3、横七竖八嘘寒问暖转危为安弄巧成拙

4、死不旋踵师出无名三寸之舌水滴石穿

5、寓言成语:守株待兔、杞人忧天、画蛇添足、杯弓蛇影解铃系铃、狐假虎威、拔苗助长、滥竽充数刻舟求剑、东施效颦、狗尾续貂、老马识途历史成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乐不思蜀、得陇望蜀风声鹤唳、暗渡陈仓、直捣黄龙、黄袍加身纸上谈兵、焚书坑儒、周游列国、精忠报国成语接龙:开门见山、山摇地动、动辄得咎、咎由自取取长补短、短兵相接、接二连三教九流流连忘返、返璞归真、真才实学、学以致用稀少的成语:筚路蓝缕、天道酬勤、囚首垢面、自惭形秽尸位素餐、栏辔澄清、越俎代庖、庖丁解牛汗牛充栋、泥牛入海、白驹过隙、白云苍狗。。

6、以肉去蚁:用肉驱赶蚂蚁,蚂蚁越多。比喻行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7、小鸟依人:像小鸟那样依傍着人。形容少女或小孩娇小可爱的样子。

8、《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三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

9、出自《战国策》讲述了一个人想要乘车去楚国,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后,只能是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10、引狼入室:把狼招引到室内。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11、刻舟求剑:kèzhōuqiújiàn

12、(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契那船说:这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的。船已经走了,而剑不走,这样寻找宝剑,这不是糊涂吗?

13、天罗地网南腔北调明争暗斗东奔西跑

14、寓意: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知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15、翻译: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见杯中有一条蛇,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

16、葬身鱼腹:尸体为鱼所食。指淹死于水中。

17、以古非今叶公好龙以管窥天言过其实

18、狼子野心芒刺在背买椟还珠马革裹尸

19、出处:出自唐代房玄龄等《晋书·乐广传》,“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20、(译文):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茫茫然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病了,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急忙跑去看的,禾苗已全部于死了。

三、寓言成语大全100个

1、日不暇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给家足如火如荼

2、更羸看到大雁飞得慢,知道大雁旧伤疼痛;听到大雁叫声悲惨,知道

3、才高八斗城狐社鼠新官上任草菅人命

4、鹬蚌相争:yùbàngxiàngzhēng

5、出处: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6、“他很后悔”是因为他没有接受街坊的劝告,堵上窟窿,结果羊又被狼叼走了,接受劝告后,他堵上了窟窿,羊再也没丢过。

7、大逆不道大器晚成当务之急开诚布公

8、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9、解释: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10、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11、寓意: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到损失。

12、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13、(译文):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走。

14、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黔驴技穷、抱薪救火、愚公移山、杯弓蛇影、打草惊蛇、买椟还珠、叶公好龙、画龙点睛、伯乐相马、画蛇添足、滥竽充数、自相矛盾、惊弓之鸟等。

15、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16、出处:《论衡》:“犹守株待兔之蹊。”

17、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又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说完把酒喝了。

18、解释: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19、(解释):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20、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都是一起的,成成语故事是个大圈,寓言故事是个小圈,成语故事包着寓言故事,而画龙点睛就在寓言故事里,相当于他是寓言故事,但也是成语

四、寓言成语有哪些

1、守株待兔:守株待兔的作法只会让机会白白溜走。

2、抱薪救火:就是抱着柴火去救火,意为消除灾祸的方法错误,结果反而更加糟糕。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魏世家》,魏国一味地把土地割给秦国,终只能让秦国更加强大,魏国走向灭亡,就好比抱薪救火一样。

3、掩耳盗铃(yǎněrdàolíng)

4、每天坚持陪孩子学习十分钟,影响孩子的一生。

5、顶天立地厚此薄彼虎头蛇尾三长两短

6、刎颈之交无可奈何望梅止渴五日京兆

7、千里鹅毛千虑一得巧取豪夺千钧一发

8、掩耳盗铃:读音为yǎněrdàolíng,意思是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9、寓意:比喻做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10、曲高和寡曲尽其妙千金市骨黔驴技穷

11、狐假虎威汗流浃背后来居上合浦珠还

12、掩耳盗铃(yǎněrdàolíng)

13、“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14、煮鹤焚琴: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15、(解释):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16、白话释义: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17、出处: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18、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于真?”

19、以卵击石以邻为壑夜郎自大一毛不拔

20、(译文):赵高想作乱,怕群臣不听,于是先进行试验,拿只鹿献给秦二世,说:马啊。二世笑着说:你错了吧?对鹿为马。问身边的人,旁边的人沉默,有人说是马为了迎合赵高。

五、寓言成语的四字词语

1、朋友提醒那个人走错了,那个人满不在乎的理由有哪些?那个人错在哪里?

2、惩前毖后自始至终争先恐后转败为胜

3、我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就永远也达不到目的。”

上一篇上一篇:寒露诗句有哪些(精选文案145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