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阳明名言
1、志不可立无可成之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王守仁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王阳明名言三:“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5、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时时精明,不蔽于欲,自能临事不动。不动真体,自能应变无言。
6、出自《王阳明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王阳明这里圣人的标准是要”纯乎天理“,关于这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古代的东西,早就落后于时代潮流了。好吧,我们换一个说法,把圣人换成人才。把标准从”纯乎天理“换成核心竞争力。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说,人才的标准是要有核心竞争力。我想这样大家就没有异议了吧。
7、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9、搜“知行合一学友会”,
10、王阳明名言诗句精读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1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1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空谈误国,实于兴邦。”主席一句句一声声都告诫我们当代青年应当身体力行,事上练,破犹豫之贼。任正非曾说过:“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把握互联网机遇,带领华为开创5G新时代,果敢中断。吾辈青年身处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是好的年华,应当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果敢中断,去拼搏努力。吾辈少年郎更当以功成不必在我,内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和信心,要身体力行,用行动去耕耘。
13、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
14、全文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取自《传习录》)
15、“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6、(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17、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18、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19、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0、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二、
1、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2、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
3、王阳明名言二:“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立意:人生若想实现理想,必先破除心中“三贼”,即焦虑、欲望、犹豫;追求理想过程中,感到痛苦时,不妨从内心获取真正的力量;专注、洒脱、决断是我们获得成功的三大法宝。
5、(译文)善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制止它。
6、出自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若想找寻天理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通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达到对天理的体悟,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主义。
7、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8、“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9、什么是父母?孩子是父母一生的牵挂
10、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11、细听历史跫音,那一串串绵延于泾渭良田间的话语仍在耳畔回响。“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若破得焦虑,欲望,犹豫之贼,则万事可成。我们也要破心中三贼,在追寻理想之路上,抬头是亘古明月,万年粲然;低头是前路漫漫,先贤圣人行。
12、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13、好玩的国学:认清自己!克制自己!成全好的自己!
14、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守仁
15、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16、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17、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8、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19、“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20、“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三、
1、(译文)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即“慎独”,即“戒惧”。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5、王阳明名言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6、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7、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8、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9、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0、王阳明曾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身处葳蕤年华的吾辈青年,在泛海学舟之中也有此迷雾,我们应拨云见日,明晰理想,让青春年华烨烨飞扬。
11、王守仁名言名句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12、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
1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思之,便明之,蟹的无穴寄托正是浮躁的直接回应,我们应当坐中静,破焦虑之贼,戒骄戒躁,宁静方以致远。正如顾诵芬院士,如静水流深,在宁静与专注中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中国的航天路,振长策,击长空,强国家臂膀,他,让我们中国人站得更稳!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应当行的当今时代,我们不能随波逐流,我们应当在纷繁的现实中找到一方静土,为理想之种觅一方静土,去用心播种,细心耕耘,方得一片林荫。“我贴着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跳舞。”正如维特根斯坦的话一样,我们要祛除焦躁,守住心中的理想静土,方可收获累累硕果。
14、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时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
15、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王守仁
16、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7、王阳明名言八:“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8、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9、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20、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四、
1、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这也是对心学恰当的阐述,王阳明所表达的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他没有说“同归于无”,如果这样说,那就是一种西方的思想。他是说“同归于寂”,“寂”不是“无”,而是在没有交感时处在一种寂静的状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个概念叫“寂感”。
2、“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4、王阳明名言九:“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5、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6、王阳明名言十:“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9、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10、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11、王阳明名言六:“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2、笃行之,果敢中断或不可缺。
13、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14、好玩的国学:用一颗光明澄澈的心灵,抵抗时风浇薄!功名利禄过眼云烟,唯有心灵可以抵达彼岸!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16、王阳明名言十句(精读)
17、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8、有志於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於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守仁
19、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20、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五、
1、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2、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3、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王守仁
4、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5、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6、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7、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8、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9、男人与女人之间靠的是什么维持?
10、哲学家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诚哉斯言。我们身处世俗浊流,心灵之河也难免受到污染。在追寻理想的路上,我们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我们的心贼。
11、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12、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13、一辈子啥都不重要,活着就有希望
14、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15、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16、“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7、顾炎武《日知录》卷七中提出,“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管仲)。”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节庵公墓表》)王阳明《传习录拾遗》说:“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此说被称为“新四民论”。
18、好玩的国学:心若能指挥你的情绪,心平则气和;气和则得乐!心若做情绪的奴隶,则戾气满胸,人一有戾气,则万事皆苦矣!
19、“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学界对四句教的理解众说纷纭,历来就有争议。
20、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六、王阳明名言
1、人的宿敌只有一个,便是他自己。
2、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3、(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4、为学大病在好名。
5、抖音: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6、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8、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9、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10、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励志·立志·志向·信念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诚信·拼搏·努力·老师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谦虚·生活·励志·做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励志·哲理
11、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