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王阳明名句(精选文案98句)

一、王阳明名句

1、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2、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3、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

4、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5、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6、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7、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8、来源:读者文摘(vduzhe1981)

9、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10、王阳明名言十句(精读)

11、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12、诗的开篇便仪态潇洒,表现了世间荣辱,淡然处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后来解放了无数人的心灵,打破了数百年来理学家对人性的钳制。但要解放世人,首先就要解放自己。他说,海上的风起云涌,巨浪滔天,只要心不为所动,那这点风浪又能算什么呢?世间的一切艰难险阻,自己原本就没放在心上;世间的万物变化,也不过似浮云掠过长空,根本就不会在心中留下痕迹。这种心境的超越,是完成了人与自我的和解、与世界的和解。他既反映了王阳明刚毅无畏的品质,也反映了阳明心学“戒慎不睹,恐惧不问,养得此心纯是天理”的观点。有了如此境界,在诗歌的四句,诗人进一步抒发此时的心里感受——

13、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14、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15、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16、“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7、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18、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9、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王阳明

20、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王阳明

二、

1、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2、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这也是对心学恰当的阐述,王阳明所表达的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他没有说“同归于无”,如果这样说,那就是一种西方的思想。他是说“同归于寂”,“寂”不是“无”,而是在没有交感时处在一种寂静的状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个概念叫“寂感”。

3、“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王阳明

4、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知行合一。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一直以来,书都没错,只是读的人错了。

5、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王阳明

6、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7、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8、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9、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0、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王阳明

11、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12、勿忘勿助必有事焉。

13、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4、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15、王阳明名言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6、抖音: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17、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18、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19、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0、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三、

1、好玩的国学:认清自己!克制自己!成全好的自己!

2、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3、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4、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5、使用它的时候就去使用不使用就不使用,人的本身就好像一叶飘荡在茫茫大海上的孤舟。

6、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7、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

8、好文欣赏,点击即可阅读:

9、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1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1、“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12、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13、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14、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15、什么是父母?孩子是父母一生的牵挂

16、“夫学术者,古今圣贤之学术,天下之所公共,非吾三人者所私有也。天下之学术,当为天下公之。”

1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18、王阳明,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击溃数倍于己的敌人。王阳明堪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史上极为少见。下文是王阳明讲过的十句话,以及十段小故事。

19、常快活便是功夫。

20、“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四、

1、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

2、意思是:大丈夫做人光明磊落,没有畏惧,自然能明心见性,有翻天覆地之能。不会因为有小人非议,害怕被陷害,而如同囚犯一样处处小心翼翼,被自己的恐惧所束缚呢。

3、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6、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7、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8、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9、有官员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会疑。”

10、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11、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12、心无外物,物以心生——王阳明

13、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14、“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5、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16、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

17、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18、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19、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20、王阳明名言七:“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五、

1、“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2、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3、王阳明名言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4、“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5、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6、男人与女人之间靠的是什么维持?

7、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9、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0、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11、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12、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3、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1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5、“夜静海涛三。月明飞锡下天风”。

1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7、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王阳明

18、“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王阳明

上一篇上一篇:高中学籍卡班主任评语30字(精选文案65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