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经核心句
1、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3、中国的北宋王朝,被野蛮的金朝灭国;南宋王朝被野蛮的蒙古人灭国;文明古巴比伦,被野蛮的亚述人灭国;文明古国埃及,被野蛮的罗马人灭国;文明古国印度、波斯以及希腊,都是被野蛮民族数次入侵,终走向衰落而毁灭。
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5、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6、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7、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8、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9、为了维护尊严和,即使君主做了错误的决策也不应该去认错,去承担责任。
10、品德高尚的人,总是用实际行动去做事,而不是用语言或者以自己的行为准则去左右别人,那样的话对别人没有说服力。“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作为一个统治阶级的统治者,他以身作则,治水10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到回到家中儿子都已经快10岁了,可想而知这种作为,对贵族也好,平民百姓也罢,其影响力至深、至广。
11、5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2、道德高尚的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把做过的事情带有一定的目的性,随着自己的品性去做,也不大肆宣传,做了和多有益于别人的事情,不把这件事与自己的名利挂钩,做过的事情无论别人怎么评论,都不会影响自己继续做有益于别人的事情。
13、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第二部分:第二十五章》
14、“国家的责任,是把青年锻炼成一副有用的工具。⑧”
15、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16、道德与我们的真面目
17、20世纪中期以前流传广的版本是汉代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
18、各个诸侯王从一开始就没法直接造反。
19、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无为”,“无为”是在事物起始阶段的时候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万物尚未成形,没有竞争,没有邪恶,处于混沌状态,婴儿未孩之态!所以老子想方设法让“圣人”将事物回归到“无为”状态,“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故“为无为,则无不治”,“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在“无”的阶段,它的特点就是没有竞争、没有欲望,更谈不上失败。
20、15)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二、
1、如果你喜欢,记得关注+点赞哦!
2、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3、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4、善行无辙(zhé)迹;
5、各个诸侯王的土地死后不能只传给嫡长子,必须全部分封给自己的儿子们③。
6、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7、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mò)身不殆(dài)。
8、8)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9、古今中外,研究和注释《道德经》的人难以计数,以养生学、哲学、政治、兵法、自然科学等角度,众说纷纭。这些理解既有片面性,又有合理性。“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从某一侧面来理解,把它当成某一局部的东西,是盲人摸象,显然是片面的。从另一方面看,“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从这方面来理解,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10、由此可见,坏人背道而驰是显而易见的,但好人也并不等同于悟了道的人。说到这里,也许你已经看清了自己和坏人的真面目,也就知道了,人生唯有悟道,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说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急不可待地问:我们怎么才能悟道呢?这就是下面我要说的第三个方面的主题。
11、所以,有用和无用之间怎么转化?现在的中国人放在有用的事情上的时间太多了,由于我们没有很多时间花在无用的事情上,所以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相当贫乏。这是对我的启示。
12、好的统治者是这样,发现桥被冲毁,立即组织人修好桥,无声无息地就把桥修好了。人们不知道桥是谁修的,或者说人们仅仅知道统治者很快修好了桥,或者根本不知道桥坏过。
13、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gǔ)。
14、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pī)甲兵。
15、虽有舟舆(yú),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16、所以,我们还是用英国近代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的开篇打个圆场吧:
17、对此,现场听众赞叹道:“听了这堂讲座,恨不得马上买本《道德经》细读。”;“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比网上的鸡汤文更打动人。”......
18、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19、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2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三、
1、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2、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3、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
4、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5、这一章的核心是:不要过多地干涉别人,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强调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不能一味地标榜。重心就是“守中”。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道”,“道”又是如何体现在个人和社会上呢?老子提出了他的核心思想——“无为”!文学思想:
6、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7、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8、澶渊之盟的签定不仅不是丧权辱国,反而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一桩。
9、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道经·第五章》
10、为什么?因为“推恩令”并不像“削藩令”那样,得罪的是诸侯国整个家族的集体利益,从而激起反抗。推恩令并没有直接收回诸侯王的土地和权力,只是给了诸侯王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儿子们——一个争夺“家产”的合法性理由。
11、恰巧那时,曾国藩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曾国藩闭门不出,左宗棠骂他“你以你爸去世放弃太平天国之责任”,但是曾国藩就是在这次回家的过程中,重读《道德经》,结果豁然开朗,忽然发现,刚强无法胜柔弱,结果,他带着老庄的哲学出山,人际关系全部捋明白,一举攻下南京,奠定了他的事业直至顶峰。这是曾国藩的人生故事。
1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13、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御注道德经》,明太祖
14、塞(sāi)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15、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16、如果我们得到的教训是:
17、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18、经常有人说“我现在太忙了,你等我哪年退下来,我就静下来。”其实,没有我们以为的“等我忙完这段就静下来”,等你真退下来,闲下来,你反而不适应了,会说“我去找点事情干吧”;
19、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0、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四、
1、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从这类生活现象我们知道:即使你是好人,也未必是懂得规律和悟道的人,那就有可能不按照规律做事,当然也就没有办法把事情做好、做大、做成。至于坏人,他已经背离了天地人间正道,即使掌握了一些术,得到的也不是受益,而是罪证,失败是必然的,这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
3、道德经是先贤老子的鸿篇巨作,内容博大精深,流传了几千年,对世界有很大的影响。它的核心主题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学习领会道德经,应做到精进、拼搏,同时也要尊重规律,遵守规则,接近自然,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接下来,老子还举了几个例子,我翻译成白话文来说,比如说杯子,我们都说瓷杯子、玻璃杯子、紫砂杯子等等,我们都在强调杯子的性状是瓷、玻璃或者紫砂等等,但是老子说了,杯子真正有用的不是瓷、玻璃或者紫砂,而是围出来的空。
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7、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世间恩怨,生生不息,如何才能放下对欲望的追求和执着、对世俗生活的喜怒哀乐?如何淡然面对生老病死,富贵贫穷等“外相”,达到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宇宙真相学说)来告诉你如何幸福快乐地去走人生的道路......
8、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9、大意:让我们合起来才能抱住的大树,也是生长于细小的萌芽。而九层的高台,也是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也是从我们脚下的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所以,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好高骛远。
10、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11、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12、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13、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14、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15、6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
16、《道德经》的思想解释,《吕氏春秋·不二》用了一个字为其定义,即“柔”字。《道德经》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通过《周易》、通过升华,以贵“柔”为核心,创造了完整的理想体系。用三个关键词概括《道德经》的思想体系: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佳状态;第二是“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这就是第三个词:“道”,“道”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
17、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
18、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19、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20、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五、
1、描写田园山水风光,而怡情悦性的纯文学作品,也是受了道家的影响而产生的。诗经、楚辞、汉曹,已现道家意味。魏晋以后,由于道家思想盛行,于是文学作品中充满了道家的情味和意境。“这种影响,应以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一显著的开始。陶渊明本人不仅具有道家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实践道家的教训。因此,他的诗全部反映着道家的情调。”(张起钧先生《智慧的老子》)朱熹曾说:“渊明之辞甚高,其旨出于庄老”(朱子语类)的确是深有见地的看法。这一类作品所描写的都是自然风光,如田园山水诗。所表现的,则是闲适的心情,恬淡的胸怀,隐逸的情操,高雅的意境。而这些在儒家人物的文学作品中,是难以找到的。(7)
2、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无”,说的是开天辟地时原始的东西;“有”是万事万物生成的开始。因为初的那个“无”,才有了后来的“有”;没有“无”,就没有后来的“有”。没有“有”,也就谈不上原来的那个“无”。
4、5)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5、由此可见,“道”在先,“德”在后,“道”是客观规律,“德”是人心悟道。因此,自然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有“道”才能有“德”,无“道”自然无“德”。
6、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7、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8、9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9、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蒲克明
10、(解析)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11、换一个角度,我们用虚表示“无”,实表示“有”,无是我们尚未认知的事物虚无的一面,有是我们已经划定边界事物具体的一面。
12、从这个逻辑线条中,我们就更加明白了,为什么要多看书,因为看多了书,知道的就多了,就越懂得包容,包容了就会公正了,公正了就有领导力了,才能接近“道”,才能长久地把一件事做下去。
13、大意:天下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坚硬的东西中。以柔克刚的道理我们不难理解,但是当我们真正去做的时候却很难。
1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15、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1)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2)
16、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
17、是以圣人执左契(qì),而不责于人。
18、无为,而无不为道可道,道;名可名,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这些都是比较有名的,但我欣赏的还是“无为,而无不为”
19、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20、所以,如果让我说道德经中为重要为核心的一句话,我将会说:道法自然。
六、道德经核心句
1、老子的《道德经》一书基本是抽象的理论阐述,而不涉及人物描写。内容句式比较整齐、多用韵语、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老子在韵语之外,还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散文,这种韵散结合的文体,既不同于《论语》的语录体散文,也不同于《诗经》的韵诗,使得它在先秦诸子的散文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本书在世界上,也备受关注和推崇,形成了老子热。《道德经》被译成多种文字,海外发行量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首,可以和《圣经》相媲美。他的思想影响了诸如奥尼尔、托尔斯泰、爱因斯坦、海德格尔、汤川秀树等的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2、这就好比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对万事万物都不了解,不清楚某件事物叫什么,不清楚这种事物会有哪种变化,这就是“天地之始”。
3、如果我们反思出来的道理是:
4、好,现在言归正题,为什么要虚心、实腹、弱志、强骨?因为:
5、当然,这里的有机和有利都是不正当的机会和利益。如果政府的资源分配足够公平,法令措施足够完善,人民就会呈现出一片无知无欲的状态。
6、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kuī)牖(yǒu),见天道。
8、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9、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yāng),是谓袭常。
10、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11、我怎么跟《道德经》结缘的呢?为什么说叫我的生命之书呢?
12、点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诵读美文
13、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4、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
15、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16、老聃著;梁海明译注.老子.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
17、如果人人都弱志,恪守本职,不追求非分的欲望,国家自然安康太平。
18、致虚极,守静笃(dǔ)。
19、无狭(xiá)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20、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1、现代: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任法融《道德经释义》韩金英《内在小孩解道德经》(4)
2、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3、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5、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指大善的人。大善的人好像是水,水总是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却不与万物相争而以平静自持,甚至甘心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地方。这句话以水的品性来赞扬利他、无私的美德和品格,以及“不争无忧”、“甘于平淡”的精神。
6、因此我们常常保持一颗“无”的心态,观察事物的本质,才能领悟到“道”的奥妙。“徼”是边际的意思,如果我们保持“有”的心态,从现象看本质,也能窥探到“道”的端倪,结果和从“无”那领悟到的奥妙其实是一样的。
7、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8、1)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