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说廉颇这个人物的特点是什么
1、本课学习的阅读策略是“连词成句地读”。教学时,关注阅读速度,先复习前面学过的不回读的阅读方法,再学习“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然后运用这些方法进行阅读文章的训练,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3、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位大将?(骁勇善战、勇气可嘉……)
4、找一找:在秦王提出要交换和氏璧的过程中,赵王与大臣、秦王和蔺相如三方面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各找一个词概括他们的态度。
5、师:这又是一个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蔺相如。那蔺相如以命相逼的是什么呢?这句话是在哪个故事中?
6、“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7、(3)精读趣演第7自然段,体会蔺相如的智慧。
8、(1)“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9、《将相和》是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速读,语文要素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分析语文要素不难发现,第一条语文要素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属于阅读策略的范畴;第二条语文要素是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属于写作方法的范畴。
10、师:这个也可以,你刚才也说了一个词“不怕死”,也可以说——
11、第三段与第四段的界限:
12、“头可断血可流,国家的尊严不可践踏!”全班齐读:
13、师: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14、(2)小结:这一课给我们的阅读建议是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15、(1)蔺相如的职位一升再升,原因是什么?(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两件事上立下汗马功劳。)
16、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17、手持金箍棒,捉妖降魔,七十二变。(孙悟空)
18、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19、师:从他们小组剧本的人物对话中,你体会到蔺相如什么特点?
20、从这些语句学生能概括出人们善良、相互帮助、尊老爱幼的美好品质,通过这些词语我再一次让学生走进课文找到相关的内容进行品读(记录时间),去体会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的写作方法。再次读文的过程,同样也是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过程。
二、廉颇 特点
1、(通过阅读策略的补充,让学生通过找关键句到概括四字词,从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师:有自信,掌声送给她。
3、地点:蔺相如府、廉颇府
4、知错能改、不畏强敌、通情达理、见机行事
5、要结合与廉颇有关的历史事件下结论。
6、荆: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7、本单元是本册的一个特殊单元,以“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为主题进行专项阅读策略训练。“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是本单元语文要素。《搭石》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要求学生学会集中注意力,不回读,遇到不懂的词句,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跳读。《将相和》安排在了第二篇课文,考虑到历史题材的文章被编排在阅读策略单元,在体味传统文化、走进历史人物的同时仍要引导学生借助文本学习如何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品质。
8、(3)小组内交流并理解“和氏璧、召集、商议、强逼、抵御、推辞、无价之宝、完璧归赵、同心协力”等词语,扫清字词句的障碍。
9、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要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10、每一次登台献课,青年才俊宋鹏校长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5月17日下午三点,茂名市茂南区山阁镇中心小学电教室座无虚席,甚至还有老师坐到了电教室外,就是为了能观摩宋校长的精彩课例。
11、()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12、小教高级,汉语言文学、英语双文凭,历任语、数、英、美等课,有三十多年小语教学经验。曾在湖南省湘潭市湘江区、雨湖区担任小学行政各职。曾任湘江区小学语文学会理事,湘江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湘潭市小语学会个人会员。先后任湘潭市雨湖区教育局法规股长、教育股长、教育督导室主任、雨湖区中小学管理学会秘书长。2013年至2019年在深圳市盐田区林园小学任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学课程,担任语文科组长、年级长职务。
13、(1)出示段落:廉颇很不服气……
14、《将相和》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篇描写历史人物的文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对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是学生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好例子。宋校注重文体意识,深挖文本,在一千六百多字的长文中,没有一段段按故事情节去分析,而是抓住“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中能凸显人物特点的个性语言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做到长文短教。
15、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用关联词造句)
16、(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划句子并做批注)
17、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18、生1:我用了3分多钟的时间,在秦王和赵王会面时,有些字我不认识,但根据上下文,我能猜测出来。
19、你读了几分钟(反馈2人),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是怎么读的?
20、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读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想一想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上三个故事的标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廉颇有什么人物特点
1、将相是什么意思呢?将相意指将帅和丞相。亦泛指文武大臣,出自《墨子·法仪》。
2、示例:现实生活中,我也遇到过像廉颇这样性格直爽、知错就改的人。那是我的邻居张大叔,他脾气有点暴躁。有一次,他看到我们单元门口的自行车被砸坏了,非说是我干的坏事,直凶我。后来,经过了解情况,发现是别人而不是我干的。为了这个,张大叔还专门到我家来给我道歉呢。
3、教:如何概括故事内容。
4、生:视死如归(板书)。
5、宋校长一直是板块教学与组块教学的追随者。这节课,他把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
6、师:可以做下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同学们,在我的家乡——雷州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在课后资料袋中是这样介绍《史记》的!(出示句子)请位同学读读。
7、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回顾所学故事。让学生练习讲故事,一是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8、师:“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的“颈”什么意思?
9、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知错就改(板书)。
10、关于廉颇忠勇的事例,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事例很多。廉颇为赵国人,忠心为赵国做事,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率赵军攻打齐军,取阳晋之地。赵王赏识他的忠勇,官拜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后“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攻齐,几拔之。后二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可以说正是廉颇的忠勇,才捍卫和拓展了赵国的安全,也是赵慧文王的慧眼识才,才成就了廉颇的功名,使廉颇对赵国产生了深厚的爱国感情。
11、(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12、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历史故事真不少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则新的历史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13、他们liǎ()胆小,一到这个时候就露qiè(),真让人无奈。
14、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
15、师:紧凑,我们可以换个词叫做节奏鲜明,这个韵味怎么样?有味道吧!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言简意赅,节奏鲜明,韵味十足。我再问你,容易看得懂吗?
16、(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7、师:谁想跟她比,现在老师就是秦王,有没有勇气跟她(蔺相如)比?我相信饱读诗书的六(1)班同学肯定不止一个蔺相如。看来这个重担又落在你身上了,是吧,人家女生读了,男生该干点什么,男生掌声响起来!
18、师:觉得他们演得怎么样?有没有把人物特点演绎出来?
19、学生练习把握好角色,朗读《将相和》。
20、②小组讨论:你怎样理解蔺相如对秦王说的话?(蔺相如洞悉秦王本性,料定他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并且以“信用”作为法宝来震慑秦王,使得秦王即便想杀他,也不能杀他,只好将他送回赵国。)
四、廉颇有什么特点和品格
1、先自己说说,然后同桌交流交流。
2、认识下列事物(图)。
3、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4、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5、B廉颇是个好大喜功,骄傲自大的人。
6、(3)小结:只要抓住“谁干了什么,后结果怎么样。”就能快速便捷地概括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7、四下的《将相和》在第七单元,重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五上的《将相和》在第二单元阅读策略单元,重点学习如何快速而有效地阅读。不同的年级,不同单元目标,教学设计随之调整,难度随之提升。
8、其实“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并不只是这一课或这一单元的事情,而是在以后的课内外阅读中,都应该有提高阅读速度的意识,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9、师:同学们,快看看题目下方的学习提示,你知道了什么?
10、方法:抓关键词。如何找关键词?先提问。
11、*因为在渑池会面的时候,秦王要求赵王鼓瑟以欺侮赵王,而蔺相如用“拼命”的办法逼迫秦王击缶,使秦王没占到便宜,为赵王争回了面子,所以蔺相如被赵王封为上卿。
12、学习第第三个故事,了解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复述故事,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13、生:我看到“廉颇”“很多战功”“不服气”,“免得”“见面”我觉得是写廉颇不服气,蔺相如躲着廉颇。
14、生:勇敢机智、视死如归的蔺相如。(师指板书)
15、“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6、师:请坐。《史记》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有文学价值的就是人物传记。那话又说回来,同学们,咱们要写人物,要学人物,我们都掌握了哪些方法呢?有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
17、“将相和”是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18、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的文学名著、历史名著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名著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家知道是哪一部吗?(《史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板书课题:将相和)
19、第三段的界限:
20、(5)生交流阅读体会。
五、廉颇的形象特点
1、师:那现在你们知道蔺相如是打算如何跟秦王拼?你来说一下。
2、以《搭石》为例,浅谈如何有效提高阅读速度
3、沪: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4、②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第7自然段的内容。
5、不过我想,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正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啊,如果两个老虎相搏斗起来,那情势发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这正合秦国的心意,我对廉将军一再退让。
6、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或听说过廉颇或蔺相如这样的人?举个例子说一说。
7、快速阅读方法指导:
8、(1)秦王的言而无信从哪些语段中可以表现出来?(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9、走进“负荆请罪”,感受“知错能改”
10、教师随机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11、武艺超群,酒量过人,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武松)
12、蔺相如原为宦者令缪贤的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
13、将、相分别指的是谁?跟老师书空“廉颇”、“蔺相如”。古人把短尾巴的鸟称为“隹”。
14、我们该如何精准把握语文要素,处理好“双线”关系,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是每一位教师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
15、师:嗯,不容易看得懂。那咱们的现代白话文有什么特点?容易看得懂吧?
16、赵国为抗击秦军,派大将廉颇屯兵长平,在今高平市米山村西北的摩天岭驻重兵。一日廉颇到摩天岭察看阵地。发现山腰有大量黄沙,为迷惑秦军,便令士卒用牛皮和苇席,在山中修起一座座“粮仓”。又暗令士卒于夜间拉运黄沙,装入仓中。
17、师:这是每个故事的中心句,我们学习课文要学会抓中心句来概括文章的内容。第二个问题,谁又能够把这10个自然段,这1627个字读成3个四字词语?你来说。
18、(3)强调易错字音:“臣、辱、擅”是翘舌音,“罪、辞”是平舌音;“怯”读qiè;“诺”读nuò。
19、(2)历史上的他不仅胆识过人,更具谋略。出示《力劝赵成王》一文。思考: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从中你又认识了怎样的一个廉颇?完成相应练习。
20、生3:我发现文章中有些句子是总结前面的内容,比如“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有些词也可以概括故事,比如“完璧归赵”“渑池会面”。
六、说说廉颇这个人物的特点是什么
1、师:同学们很会学习,运用之前所学集中注意力、不停顿、不回读的方式了解了关于《史记》的很多内容。下面我们一起走入《将相和》,继续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3、献:左下部里面不是“羊”。
4、主人公是谁?完璧归赵的经过?完璧归赵的结果?为什么要完璧归赵?
5、创设快乐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6、理清脉络,概括段意。(出示课件6)
7、宋鹏校长身居数职,不仅要管理学校大小事务,还要带领全镇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但他从未离开过课堂。他说:“自己是从一线教师慢慢成长起来的,不想也不会丢掉自己的老本行。”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无论多忙,他总以十二分的热情全身心投到自己热爱的语文课堂中。正是因为坚持与专注,他的课堂总是那么灵动与实在。这节《将相和》的教学设计一样别出心裁,课堂教学可圈可点。
8、士大夫: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称。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9、廉颇这个人物的特点是知错能改,性格直爽,是个豪爽的英雄。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一说山西运城,山东德州)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阳,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奔魏居大梁,后老死于楚,葬于寿春。
10、①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
1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12、(板书: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13、师:这里的“您”指的是谁?
14、①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品质?
15、生:①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16、思考:将与相“和”的思想基础是什么?从第三个故事里找一找有关词语,找到了词语,你就懂得了课文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17、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18、师:你这蔺相如的指甲有多长啊,才能够把自己脖子上的血给掐出来。(笑)试想一下,古人一般用什么方式“颈血”?
19、师:谁再来试一下?(一女生读得理直气壮)怕了你了,璧给你了(全班笑)好,掌声送给她。其实她读得挺好,如果后面的语气再加强一点,那会更好。好,同学们一起用我刚才教你们的方法,握紧拳头,声音大一点,重读某一个词,是哪个词你自己把握。好,“我看您并不想——”(生齐读)
20、组织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是因,负荆请罪是果。)
1、第二招:巧妙归纳课文内容。老师抛出疑问:课文一共有10个自然段,1627个字,谁能把课文读成三组句子?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很快找出每个故事的中心句。接着,老师又问:谁还能把课文读成三组词?学生也很快说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组词。长文短读,既交给学生归纳课文的方法,又巧妙地为课堂做了铺垫,有效!
2、“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3、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4、(2)带着问题读也可以加快阅读的速度。遇到不懂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先不管它,继续一口气往下读。
5、智取生辰纲——《水浒传》施耐庵
6、(出示课后第二题),(计时15秒)读下面这段话的时候,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你是怎么读的?(概括:扫读)
7、②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
8、师:正像同学们所说,我们要一眼看到更多的内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阅读小伙伴说的话吧。
9、(3)将相又和好,原因是什么?(蔺相如和廉颇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
10、(设计意图:设置复习检查这个环节,可以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同时引出这节课要讲的内容。)
11、《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12、在生活中要积极进去,要求上进,不要因为条件的优越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切还有有探索生活的精神。不要让自己的一生就这么平平淡淡的流逝,另外,如果遇到了困难,要镇定,要做到临危不乱,要利用自己的智慧,想办法解决,而不是自暴自弃,因为就算这样也无济于事。
13、剖析“将相分和”,领悟“爱国情怀”
14、(3)思考: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