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帝王寓意的字
1、先后:先世君王的称呼。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帝王。先皇:前代帝王的称呼。
2、王:先秦以前帝王的称呼。
3、◆ ◆ ◆
4、南北朝
5、足下:战国前后,臣下对君主的敬称词。相传起于春秋时晋文公怀念介之推
6、荆南(南平),分别以后梁和后唐所封爵位荆南节度使、南平王作为国号。
7、庙号 指君主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所设的名号,通称某祖某宗。庙号初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比如著名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则出现了例外,出现了三个“祖”。 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开拓者;清世祖顺治帝是入关后的第一位帝王,他迁都燕京统一中原,即统治整个中国的第一祖!清圣祖康熙玄烨,则系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敢于称“圣”的帝王。这一圣祖一方面来自于康熙史无前例的61年还算杰出的统治。《清史稿·圣祖本记》曰,康熙是“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所以康熙是圣祖。 著名的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的有:唐太宗、唐玄宗、宋仁宗、清世宗等等。
8、皇辟:帝王的别称。《隋书·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9、刘邦本来打算先进入关中做关中王,但在项羽的压力下被迫放弃,被改封在汉中郡和巴蜀地区做汉王。刘邦心里感到很憋屈,认为自己成果的果实被项羽夺走了,如今只能做山沟里的诸侯王。但根据萧何等人的解释:“语曰‘天汉’,其称甚美”,这就是说汉这个国号象征上天银河,有天意护佑,这种全新的解释为刘邦统一全国提供了一种文化上的优势地位。胡阿祥教授在国号研究中特别指出汉在古代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汉,漾也”。汉水的上源是水量较小的漾水,寓意盛大。后来汉朝果然开疆拓土,声望远播,成为了我们国家主体民族的名称。
10、《正名中国·胡阿祥说国号》,胡阿祥著,中华书局
11、粱,建立者朱温本来追随黄巢叛乱,后投降唐朝成为地方藩镇,即宣武军节度使。老巢在汴梁一带,古为梁国地,后被唐朝封为梁王,以此得国号。一般为了区分称为后梁。
12、承颐:传承创新,颐养心和;天人合健康无虞之义。
13、周,宇文泰第三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自称周公。宇文觉在废除西魏恭帝的帝位后,以封爵为国号。联系到北周官制的改革学习古制,也与周的命名有一定关系。
14、陵号: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名号,称为陵号。与谥法相近,身后由臣子议定。陵号,由历代皇帝的陵墓而得名,如汉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昭陵,唐高宗的乾陵,明代的十三陵等等。
15、◆ ◆ ◆
16、推荐阅读
17、君王:对帝王的称呼。《国语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18、现简单作一解释,以供大家了解参考。
19、大明
20、熙诚:明盛显赫,诚信卓著,熙即指吉祥、安康。
二、有帝王寓意的男孩名字大全
1、社君:对幼主的称呼;
2、北汉,北汉的开国之君刘崇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任河东节度使、太原尹。郭威灭汉建周。刘崇占据河东十余州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北汉。
3、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严格来说,除非僭越或者中国处于分裂时期,否则东亚汉文化圈只有一个皇帝——中国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称“朕”。
5、一副春联,两个错字,中书协主席孙晓云又让网友“尴尬”了!
6、陛下:秦以后专称皇帝为陛下。
7、朕的来源
8、社君:对幼主的称呼。
9、他称:皇上、陛下、万岁、上、天子、圣上、君王、主上、主公、皇爷、朝廷、乘舆、宅上;
10、不过也有学者提出了更有趣的看法,胡阿祥先生认为在甲骨文里的“夏”是一只蝉的模样,在古人看来,蝉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不断,这从考古中出土的玉蝉就可看出。古人可能注意到了蛹——蝉——蛹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现象,他们认为不断地周期性变化象征着生命的周而复始。
11、嘉:嘉字的含义较多,主要有善美赞许表扬吉庆幸福欢乐等。由于嘉的含义都好的,因此多用在人名中。
12、唐,因为李存勖认为自己中兴唐朝,所以并没有以自己的封爵晋王作为国号,史称后唐。
13、元后:对天子或君主的称呼。后世又称帝王嫡妻为元后。
14、少主:年轻的皇帝。
15、北朝:
16、宋,创建者刘裕的祖籍在彭城,古代是宋国地盘。刘裕后来接受了宋王封号,取宋为国号。史学家为了与南北宋的宋相区分,所以称刘裕建立的宋为刘宋。
17、夏 朝
18、◆ ◆ ◆
19、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20、至于大元的国号则取自《易经》。在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颁发建国号诏,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这样的与众不同的国号也显示出蒙古人希望获取中原正统文化的企图,但同时也与大蒙古国、大朝的前国号一脉相承,体现出鲜明的蒙古民族特色。
三、有帝王之意的字
1、大元
2、南唐(徐齐):南唐的情况也比较特殊,改换过一次国号。本为齐,后来徐知诰宣称自己是唐王室的后裔,恢复原来的李姓,改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3、先主:对开国君主的称呼。先公:对天子、诸侯祖先的尊称先圣王:古代的贤明君主。
4、西汉末年因为土地兼并严重,自然灾害不断,蓄奴问题也很突出,国家统治面临危机。很多儒生根据谶纬学说和天人感应的看法认为应当异姓为帝王。权臣王莽借机夺权篡位,实施改革,美其名为新政。所以新朝的国号实际寓意与前朝不同,天运重开的意味。(只不过王莽改革很多更像是机械的复古。)
5、年号:
6、新 朝
7、◆ ◆ ◆
8、闽,909年王审知被后梁封为闽王,以封爵为国号。
9、他用《两只老虎》曲子改编了“中国朝代歌”:“商周秦汉,商周秦汉,隋唐宋,隋唐宋。元明清Republic(注:中华民国),元明清Republic,,。”
10、金:以按出虎水产金而得国号。也有说法认为“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于是以大金为国号,望其永远不变不坏也。就是说阿骨打希望金国能永远不朽坏如黄金一样可靠。
11、孤、寡、孤寡、寡人、不彀:古代王侯的自称的谦词
12、周,郭威建立。郭威自认为周代虢叔的后裔,建国号为周。史称后周。
13、大皇:对帝王的尊称。
14、帝、帝王:古代君主的称号。如,三皇五帝。
15、国主:国君、国王。
16、商代皇帝自称“予一人”,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早的皇帝的自称
17、承:承字的本义是捧着,托着。此外,承字还有顺承,接受,继承等含义。取名用承字,则一般取继承接续等义。
18、五代十国
19、隋 朝
20、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四、有帝王寓意的字音ling
1、上:在上者,有时特指君主、帝王。
2、《说大朝:元朝建号前的蒙古的汉文国号》
3、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4、如果说三国时期的魏、蜀、吴是以古代的袭称有关,而晋朝的国号则是大不一样。不少研究者认为晋的国号有浓厚的谶纬色彩,和东汉末年以来流行的一句“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有关。“晋”字,是上进、晋升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时的司马昭由“高都公”变成“晋公”,地位更高了。这样一来,“晋”既符合“代汉者当涂高”的神秘预言,又符合司马氏的籍贯封地。“司马昭以晋为国号,司马炎以晋为新王朝的国号,其实隐含了以晋朝继承汉朝、而不承认汉魏禅让的心态。
5、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一种称呼
6、有人持五行相克说的观点,因为明朝的明为火的含义,而原先的金被火克,所以要引水灭火。这种观点主要是范文澜先生主张。
7、县官:在汉代,常用县官作为皇帝的别称。真正意义上的一县的长官,则称为县令长,不称县官。《汉书·霍光传》:“县官非我家将军,不得至是。”注引如淳曰:“县官谓天子。”
8、少主:年轻的皇帝;
9、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三国志蜀志法正传》: "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书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11、书法批评中的情怀论
12、日本学者市村瓒次郎则认为可能是清和金的发音相近,将原金国号改为清,是选取发音近似的合适字代用。
13、汉 朝
14、各位师友您认为呢?欢迎到文章后面留言板留言表达您的观点哦!
15、素王:远古帝王的称和竖呼;
16、大清
17、君人:指皇帝。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先君:古代帝王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人。”
18、(五代的国号规律是越来越早,从唐、晋、汉、粱再上溯到周代,复古时代的潮流)
19、吴,以创立者杨兴密所封吴王爵位为国号。
20、宋辽夏金
五、有帝王寓意的字女孩名字
1、楚,907年后梁建立,马殷主动向中央称臣,被封为楚王,以封爵为国号。
2、晋 朝
3、陛下:人臣对皇帝或临朝皇太后的称呼。上:史家记载历史,或臣下相互对话时多称皇帝为“上”或“今上”、“皇上”、“圣上”、“明上”、“主上”等,凡皇帝所作诏书或指示,也叫“上谕”。
4、秦 朝
5、梁,创立者为萧衍。因萧衍在齐的封爵为梁王,以此定为国号,国号大梁。史学家为区分也称其为南梁、萧梁。
6、社稷主:国君的代称。
7、后王:古代君主的称呼。后王:当今之王。
8、拓展资料:
9、 中国古代帝王名号很复杂,一般除姓名字号外,还有庙号、年号、谥号、尊号、陵号等等。
10、◆ ◆ ◆
11、景:景字的本义是指亮光或日光。又引申指景象或风物,以及表示大或仰慕之义。
12、◆ ◆ ◆
13、前蜀,创立者王建以唐封的蜀王爵位为国号,为“大蜀”。
14、皇辟:帝王的别称。《隋书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15、魏,取名来自曹魏,意图证明鲜卑人建立的政权接续了曹魏。《魏书》里记载“故躬率六军,扫平中土,凶逆荡除,遐迩率服。宜仍先号,以为魏焉。”讲的就是鲜卑人用魏作为国号来传达一种祖先源于华夏,继承正统的文化观。后来的历史学家为了便于区分,称南北朝时期的魏国为北魏。
16、◆ ◆ ◆
17、峻辰:高深渊博,繁盛无垠;稳重康泰,岿然平安。
18、博森:博,博学,多指学问的渊博高深,森,具繁盛感。
19、驾、大驾、车驾、御驾、圣驾、尊驾:原为帝王车乘的总称,后来常用为帝王的代称。《旧唐书.宦官传》:“车驾频致播迁,朝廷渐加微弱,原其祸作,始自中人。”
20、关于帝王的词语
六、有帝王寓意的字
1、车驾:古籍中以车驾称皇帝者,比比皆是,所以用车驾作为皇帝的别称。《汉书·高帝纪》注引颜师古曰:“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不敢指斥也。”
2、石涛山水画中的“小景”构图,大胆新颖,独具风采
3、想不到,一幅艳俗的画挂到了人民大会堂,还是名家手笔
4、世主:国君。
5、皇祖:帝王的祖先。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
6、◆ ◆ ◆
7、大行、大行皇帝:对初死皇帝的讳称。
8、国家:自东汉始,常用国家代表皇帝。《资治通鉴》记载晋惠帝元康元年“今内外阻隔,不知国家所在。”注曰:“国家谓天子。自东汉以来皆然。”
9、关于帝王的成语
10、◆ ◆ ◆
11、三国里蜀国的国号是汉,蜀国是魏国对它的贬称,也称为蜀汉;吴国是根据孙权的封爵吴国公和江东故地的地理名称而得名,也称为孙吴;魏国则是取自曹操所封的魏国得名,曹丕袭之,史称曹魏。
12、圣、圣主、圣明主、圣上、圣君、圣明、明哲:都是对皇帝的尊称。
13、◆ ◆ ◆
14、山水画学习中的3大雷区,你踩了几个?
15、素王:远古帝王的称呼。道家称有帝王之德而不必居帝王之位者为素王。儒家称孔子为素王。
16、元首:君主。
17、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清国号的含义均应从汉文化元典中去寻找。比如《尚书·泰誓》末句为“永清四海”,《诗经·大雅》首句“肆伐大商,会朝清明”,以及《周颂》首句“维清缉熙,文王之典”。据此,“清”乃周室受命之象征。所以用大清作为国号实则宣示了女真人受命为帝,有正统性。这种观点受到皇太极在得到元代的传国玉玺后很快称帝改国号而推测。
18、君人:指皇帝。《商君书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19、天子:“天子”一词的出现,早于皇帝制度的产生。君天下者以天子自居,故称天子。皇帝制度产生后,皇帝也称天子,但为他称。董仲舒《春秋繁露》云:“德侔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
20、◆ ◆ ◆
1、中国古代的国号名目繁多,但却大体上有规律可循。大体上在元代以前多以先秦古国、所封爵位、地理区域名称作为国号,如十六国时期的五燕、五凉、三秦,五代时期的梁唐晋汉周都是如此。到了元代为一大变,开始从古代经典、宗教教义、民族特色等方面取材作为国号。
2、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资治通鉴》卷二-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
3、乘舆:“乘舆”的本意是指皇帝所乘之车或皇帝的衣冠器物,由于皇帝至尊无上,便用“乘舆”作代表。
4、绍玮:绍祖明德,质美福泽;绍先祖之德,而兴后世之业。
5、◆ ◆ ◆
6、◆ ◆ ◆
7、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曾被封随国公,杨坚后来承袭了这个爵位,但因为随有走的含义,所以改为了隋。
8、寡君:人臣对别国称自己国家君主的谦词。
9、商 朝
10、君:君主、天子。君王:对帝王的称呼。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
11、◆ ◆ ◆
12、上皇:上古的帝王。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