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
1、第三段写的是阴雨天气,描绘了萧条阴冷的景象,抒发了迁客骚人凄凉悲伤的情感;
2、(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3、《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4、迁客骚人因物而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译:不因为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6、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岳阳楼记》中的“,”。
7、为后文引出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铺垫。以此来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与古仁人作对比,以引出主旨。
8、滕子京本来会被重罚,但在范仲淹的极力维护下,只官降一级。可后来,因御史的接连弹劾,于是,被贬谪到岳州为官。如此,才有了《岳阳楼记》的开篇所写,“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9、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10、通:1)顺利政通人和2)通向北通巫峡
1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12、浩浩()(),横无际()。
13、《岳阳楼记》中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
14、(5)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15、通过描绘岳阳楼的雄伟景色和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第一种:“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远离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诽谤和讽刺的悲伤)第二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胸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辱偕忘的喜悦)目的是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lz如果想要岳阳楼记的全套复习资料,我有哦!
16、表现作者的远大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7、“古人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的是古仁人不同于原文中的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即"不已物喜,不已己悲"。原句的意思是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两句皆出自于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18、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译: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风浪。
19、由“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对联,你一定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0、嗟夫(唉)!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思想感情),或(或许,也许)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因为)物喜,不以己悲;(此句为互文,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居庙堂(指朝廷。庙指宗庙,堂指殿堂)之(定语后置的标志)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远则忧其君。是(这样)进(在朝廷上做官)亦忧,退(不在朝廷上做官)亦忧。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在……之前)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之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如果没有)斯人(这种人,指前文的“古仁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宾语前置,就是“与谁归”)
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表现在哪里
1、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一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指的是迁客骚人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而发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指的是古代仁人不同于前文所写的“迁客骚人”,他们为人超然物外,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今:准备)增其旧制(古:规模今:制度)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异:不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异:不同于
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结构作用:因为三段写迁客骚人的因己悲,四段写迁客骚人因物喜,所以说他的结构作用是启下,即统领了三四段。回答时答;启下,即统领了三四段。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译:在朝庭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7、微:1)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2)微小,轻微:名微而众寡
8、你好!!!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的不同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是指古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即"不已物喜,不已己悲"祝你学业进步!!!
9、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10、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11、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让人佩服。
12、《岳阳楼记》中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的句子是“,”。
13、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得……乎”译为“”)
14、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15、噫(yī)!微斯人,吾谁与归:译: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6、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8、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19、《岳阳楼记》重点知识检测参考答案
20、朝()夕阴,气象万千。
三、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句式
1、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力。
2、《岳阳楼记》里借鸟欢鱼跃来写晴明之景的句子是“,”。
3、《岳阳楼记》中描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是“,”。
4、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的不同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是指古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即"不已物喜,不已己悲"
6、忧()畏讥,满目()然。
7、一:1)一片:一碧万顷2)全:长烟一空3)整个:在洞庭一湖
8、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古仁人之心”.“古仁人之心”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具体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即先人后己的济世思想.
9、议论作用: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10、“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乎”是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11、进:1)在朝廷做官:是进亦忧,退亦忧2)奉献:进尽忠言
12、《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指的是“”;“退亦忧”指的是“”。
13、第一个异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诗人的不同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心境.第二个异指古仁人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即不已物喜,不已己悲
14、“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15、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勉励友人不要因坎坷灰心,先苦后乐,也同时警策自己学习“古仁人”。
16、(10)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目的、作用?
17、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奋发有为,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颇有政绩。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18、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否定。
19、《岳阳楼记》中经过写景和心境的对比,后境界顿开,表达作者坚定的志向及对友人的勉励的句子是“,”。
20、()子京()守巴陵郡。
四、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1、渔:1)捕鱼的人,渔夫:渔歌互答2)捕鱼:临溪而渔
2、一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指的是迁客骚人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而发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指的是古代仁人不同于前文所写的“迁客骚人”,他们为人超然物外,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4、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5、若夫(fú,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像那)淫(过量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天气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冲向天空);日星隐曜(yào,光辉,日光),山岳(高大的山)潜(隐没)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折断);薄(bó,迫近)暮冥冥(昏暗的样子),虎啸猿啼。登斯(这)楼也,则有去(离开)国(国都,指京城)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6、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的不同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是指古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即"不已物喜,不已己悲"
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指同自景物引发迁客骚人同感触,即悲与喜两种同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指古仁人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受自风物好坏影响,即"已物喜,已己悲"
8、第一个异 指 在不同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受,即悲、喜两种不同的心情
9、(6)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10、和:1)和乐政通人和2)和煦春和景明
11、临:1)迎着:把酒临风.2).临:来到:临溪而渔3)居高面下:翼然临于泉上
12、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