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气谚语
1、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2、惊蛰刮起土,倒冷四十五。
3、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4、晴冬至,年必雨(鄂)。
5、当头雷无雨,闷雷雨凄凄。
6、“立春”陕北人又称“打春”,或“开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首个节气,即指春天的大门被打开,天气将会慢慢地暖和起来。不过,在陕北天气要暖和起来,到了“惊蛰”之时,万物复苏,天气才转暖。“春打六九头”,为立春六九的第一天。如果是立春在五九的后一天,为“春打五九尾”。“春打六九头”,由于农历每个节气是15天,冬至到立春间,就有小寒和大寒,三个节气的45天,与五个九的日数45天正好相同,故有“春打六九头”一说。不过,也有“春打五九尾”的一说。
7、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8、棉怕八月连天阴,稻怕寒露一朝霜。
9、一场春雨一场暖,十场春雨穿单衣。
10、“冬春雨水贵似油,莫让一滴白白流”,“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雨水无雨天要旱,清明无雨多吃面”,“春雨贵如油”,“雨水节,把树接”。
11、意思是立春若是天气好,整个春季天气都不错,阳光很灿烂。但若立春就阴雨绵绵的,那到清明前后,可能都是没完没了的阴雨天气。
12、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13、对于以农耕为依赖的古老中国而言,农人对气象气候的准确把握有多少,意味着来年的收成能有多少,二十四节气便为农人预判、把握气象气候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其实践价值不言而喻。
14、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
15、头伏锄地一碗水,二伏锄地半碗水,三伏锄地碗底水。
16、山黄石头黑、套犛种早麦。
17、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18、谷锄马耳豆锄瓣,苗未出土就锄棉。
19、雨过生东风,夜里雨更凶。
20、麦里苦虫,不冻不行。
二、节气谚语
1、雨水节气南风紧,则回春旱。
2、雷轰天顶,有雨不猛。
3、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4、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
5、东明西暗,等不到吃饭。
6、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7、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8、南风送大寒,正月赶狗不出门。
9、“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是指陕北入种冬小麦的地势走向。秋天的高山风大,易干旱,地温快速降下来,故播种小麦首先从高山开始,以免除此等不利因素。平川地段湿气较大不易干旱,山风刮到平川地带较小,气温又要高一些,所以较迟缓入种冬小麦,不会影响冬小麦的出苗生长。
10、南风冷有雨,南风烧有风。
11、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12、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
13、大雪不冻倒春寒。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大雪晴天,立春雪多。大雪不寒明年旱。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寒风迎大雪,三九天气暖。大雪不冻,惊蛰不开。大雪纷纷在年关,来岁定是丰收年。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今年的雪水大,明年的麦子好。
14、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15、寒露是暖节,双降才变天。
16、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
17、雨洒清明节,风刮六十天。
18、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19、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20、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三、节气谚语有哪些?
1、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
2、立冬节气民间谚语: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北方)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北方)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北方)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江南)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客家)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立冬补冬,补嘴空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
3、秋分 农谚说:“白露看花,秋分看稻。”“白露过去是秋分,忙过秋收忙秋耕”。
4、小暑种芝麻,头顶一盆花。
5、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6、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7、久雨不见晴,一声霹雳鸣,阴雨即转晴。
8、今年麦子雪里睡,明年枕着馒头睡。
9、也就是说,二十四节气科学地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包括寒来暑往等季节变化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规律,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发生时刻。
10、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些节气已逐步成为大众欢庆节日,并与民俗相结合,发展为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节日文化。例如冬至节,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吃羊肉等习俗。现在,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存着冬至时节用九层糕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
11、(解析)题干中的两个词白露和寒露均为节气,且在节气表中相隔一个节气,C项秋分和霜降两个节气满足同一关系。A项立春和立秋之间相隔11个节气,排除;B项立冬和冬至之间相隔2个节气,排除;D项小寒和大寒两个节气相邻,排除。故本题选C。
12、冬在头,冷在节气前;冬在中,冷在节气中;冬在尾,冷在节气尾。
13、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14、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15、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16、冷惊蜇,暖春分。
17、进入小暑,即要数伏了。数伏时期,天气炎热,土壤中的水份很快被蒸发。所以为了防止干旱,保持水份,锄地应及早动手。在极为炎热的天气里,土壤中的水份顺着土壤毛细管被蒸发,锄地可以切断土壤毛细管,不致水份蒸发掉,起到保墒作用,所以谚语强调锄地越早越好。
18、农谚是指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对农业生产与天时气象关系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比如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五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等等。
19、立冬晴,柴米堆得满地剩;立冬落,柴米贵似灵丹药。
20、雪化水成河,麦子收成薄。
四、雨水节气谚语
1、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
2、“过了小满十日种”和“小满天天赶”都是说时令到了“小满”,陕北的秋作物很快要入种,不可再延误时间了。
3、霜降不起葱,越长心越空。
4、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5、过了重阳节,一怕霜来二怕雪
6、霜降露凝霜,树叶飘地层。
7、立夏不下,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8、惊蛰闻雷米似泥,春风有雨病人稀。
9、遭了寒露风,收成一场空。
10、清明南风起,收成好无比。
11、锄板响,庄稼长。
12、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13、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
14、立夏即指一年一度的夏季开始,这时就炎热了,即有“就地生火”的趋势。古人对立夏的节气极为看重,据史载周朝时,逢立夏日帝王要带领文武官员,到城外举行盛大的“迎夏”仪式,以示农人们在夏季里劳作。
15、谷雨 农谚说:“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16、谚语“霜降见霜,谷米满仓”忌讳霜降期间不见落霜的现象,此为气候反常的征兆,天气温暖的显示。有谚语说:“该热不热,五谷不结。该冻不冻,没有收成。”道出气候反常,不正常年景的恶果。这“霜见霜”是正常气候的反映,紧跟上就是“立冻地不消”的寒冷走向。冬天天气严寒,可将土壤中的病菌,虫卵、有害物等杀死掉。第二年的“谷米满仓”是很有保障的。霜降是一个硬节气,老天爷这时会抽出尚方宝剑,将所有的作物和杂草杀死。
17、立秋一百草结疙瘩。
18、寒露霜降,胡豆麦子在坡上。
19、小雪封地地不封,老汉继续把地耕。
20、小暑起燥风,日日夜夜好天公。
五、小满节气谚语
1、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
2、A.蓄水如屯粮,水足粮满仓——雨水
3、夏日雷雨三后晌。
4、冻断麦根,挑断麻绳。
5、寒露到立冬,翻地冻死虫。
6、秋分天晴必久旱。
7、霜降露凝霜,树叶飘地层,蛰虫归屋去,准备过一冬。
8、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9、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10、雨下重阳,冻死牛羊。
11、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
12、小满一枝花,芒种乱开花。
13、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
14、春分不暖,秋分不凉。
15、四月不拿扇,急煞种田汉。
16、六月秋,提前冷;七月秋,推迟冷。
17、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
18、正月冻死龟,二月寒死牛;
19、立秋百草结疙瘩。
20、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六、节气谚语
1、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2、冬季雪满天,来岁是丰年。
3、立夏到夏至,热必有暴雨。立夏后冷生风,热必有暴雨。立夏汗湿身,当日大雨淋。立夏蛇出洞,准备快防洪。立夏小满青蛙叫,雨水也将到。立夏小满,江河水满。立夏见夏,立秋见秋。清明秫秫谷雨花,立夏前后栽地瓜。立夏芝麻小满谷。立夏的玉米谷雨的谷。
4、夏至落大雨,八月涨大水
5、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6、陕北农人到了惊蛰时,土地解冻松软,开始了翻地活动。耕牛就不能在圈里“聚牛”,故“揭地不能歇”、“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是指惊蛰期间进行翻地耕田,使土壤里的水份不会顺着土壤毛细管上升而蒸发掉,起到保墒养水的作用。故有“春分地气通”之说。
7、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8、还有各地方都有一些谚语,比如四川地区传唱的《节气百子歌》,则将四川的民间风俗和节气相结合,以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
9、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10、冬雪一层面,春雨满囤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