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歌鉴赏
1、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2、(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3、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4、旮旯老师更多课程请点击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7、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8、对比:既是修辞手法,又是写作手法
9、(2018年全国II卷)古代诗歌阅读
10、暗示式。诗人使用春秋笔法,不直言其意,字面意义看不出诗人的褒贬态度,但是字里行间却暗示了诗人褒贬之意。
11、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12、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13、抒发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14、(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15、献上我赞美,也倾吐我思慕。
16、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17、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18、年来所行路,是备尝人世苦,
19、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人妇、商人妇、游子妇、劳动妇女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宫怨诗专写宫中的失宠后妃以及宫女的怨情。
20、隐居闲适的意象:菊花、东篱、五柳、三径、渔樵、渔父、乌巾、终南山、采薇、东山
二、诗歌鉴赏作文800字
1、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2、中间诗句:过渡、铺垫、蓄势、承上启下等。
3、(解析)(1)A项,“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4、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广的佳作之一。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6、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7、反问:明知故问,不做回答,增强表达语气
8、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9、试题会在注释中交代诗人所处时代或当时处境,这些注释内容恰是解题所需的关键信息。
10、(3)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11、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2、清晨告别白云之间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
13、但主手领我,仍前进不后顾。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5、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16、设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引发读者思考
17、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18、触景生情: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19、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20、古诗常用借代、互文和互体修辞。
三、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板
1、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2、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3、还在陆续更新中……未完待续……
4、(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5、(17)直接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间接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人自比)。
6、(1)选项的信息切分,信息点与四要素及相关艺术手法的对应。ABCDE五个选项,对每个选项做信息切分的勾画圈点。把勾画到的词语做四要素的对应分析,比如是内容(意象、形象及其特点)、主题、结构和语言,及这四个要素涉及的艺术手法。
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8、(26)反复和叠字(词):“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是反复;“凄凄惨惨戚戚”是叠字(词)。
9、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0、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11、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12、将你混乱的概念一一厘清
13、(1)内容作用(①表现对象××特点;②抒发××感情;③渲染××气氛;④定下××基调);(2)结构作用(①为××作铺垫;②与××对照;③与××呼应;④总领××内容;⑤总结××内容;⑥线索;⑦点题)。
14、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15、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1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7、第三句转笔写雪霁初晴时始见终南山的真实面门,“霁”字真实而传神地写出了夕阳的余光平射在山上,染红了林表的美丽画面。末句承上句的夕阳,写因望见终南山余雪而更感冬天的寒冷。
18、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19、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作者没有这方面的意思;D项整体表述错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故选CD。
20、⑥句式组合: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反问句,设问句,排比句
四、诗歌鉴赏摘抄
1、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2、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3、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4、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但鲁仲连的为人钦敬不仅如此,还在于他高尚的人品。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说罢辞去,终身没有再见平原君。“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5、含义相对凝固的意象,有时候也是典故。
6、(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集中的反映。
7、③古人咏梅、菊、松、竹、蝉、孤雁、鸿鹄,多是托物言志。一般也使用象征手法。
8、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9、(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
10、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
12、“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13、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14、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15、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排比、对比、
16、诗贵含蓄。它通常有下面几种形式:
17、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8、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19、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20、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情景交融。
五、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
1、托物式。诗人借助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2、“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3、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4、双关式。诗人所使用的词句既有明的一层意思,也有暗的一层意思,明的意思是次要的意义,暗的才是诗人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5、(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6、利用这些“情感载体”即可管中窥豹,见微知著,把握全诗抒发的情思。
7、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