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歌的来源
1、上面两个例子,可以说明,至今各地乡野仍保留了古代歌谣的痕迹。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史诗、歌谣,更具诗歌活化石的功能。如瑶族山歌、壮族三月三对歌,藏族史诗《格萨尔王》等;早期诗歌的创作分为民间与官办两套体系,这样有采诗官统一收集,汇编成书。
2、10月19日李梦痴诗歌风的传统4
3、“群众合作说”与“个人创作说”虽相反,却未尝不可折衷调和。民歌必有作者,作者必为个人,这是名理与事实所不可逃的结论。但是在原始社会之中,一首歌经个人做成之后,便传给社会,社会加以不断地修改、润色、增删,到后来便逐渐失去原有面目。我们可以说,民歌的作者首先是个人,其次是群众,个人草创,群众完成。民歌都“活在口头上”,常在流动之中。它的活着的日子就是它的被创造的日子;它的死亡的日子才是它的完成的日子。所以群众的完成工作比个人草创工作还更重要。民歌究竟是属于民间的,所以我们把它认为群众的艺术,并不错误。
4、上海格律诗词社l中诗协交流|
5、随着文明进程的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生,出现了专司诗歌的“诗人”。诗人与非诗人的分裂便产生了。诗、诗人总是与某种神秘莫测的力量联系在一起的。
6、余一l周拥军l马惊飙Ⅰ张耀光
7、这首为人们广泛传诵的诗中,用白日、青山、黄河、碧海等这些在大自然壮观的景物启示下,开拓了诗人的思想境界,而这种思想境界,又只有同这些景物融合起来,才显的更为阔大、高远,诗意浓雾,含义深刻,而情愈深 。再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8、后来许多选集家继刘勰的搜罗古佚的工作,如郭茂倩《乐府诗集》、冯惟讷《诗纪》诸书都集载许多散见于古书的诗歌。不过近来疑古风气大开,经考据家的研究,周以前的历史还是疑案。至于从前人搜罗古佚诗所根据的书,如古文《尚书》、《礼记》、《尚书大传》、《列子》、《吴越春秋》之类大半是晚出之书。于是《诗经》成为可靠的古诗集本了,也就是中国诗的来源了。
9、2月1日刘成宏文心养江山
10、诗是古老也是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11、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12、可是他们的祖先却永远都是歌。
13、6月7日黄莽诗词的规范与出版
14、时代在发展,信息在飞速传播。今天,网络上的诗人、写手、创作者众多,这是历史上诗歌繁盛的时期。我们的诗歌创作也呈现出各种风格、各种形式、各种流派共存的局面,怎样从诗歌的源头汲取营养,值得当代诗人思考。我们的诗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诗歌的主旨与诗歌传统不能丢,《诗经》中对自由、天真、美好的向往,对社会的批判、刺讽的功能不能丢,我们通过诗学的传承,将华夏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特色发扬光大。
15、诗是古老也是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16、明朝此谣还流行,不过字略变,据《明诗综》所载:
17、麟之定,振振公姓,吁嗟麟兮!
18、“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诗学。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考证学),构成一部中国学术史的基本框架,考究起来,里面都有诗学的融入,所以诗学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象征。
19、此外澳洲还盛行各种模仿舞。舞时他们穿戴羽毛和兽皮做的装饰,模仿鸟兽的姿态和动作以及恋爱和战斗的情节。这种模仿舞带有象征的意味。例如霍济金生(Hodgkinson)所描写的“卡罗舞”(Kaaro)。这种舞也是在月夜举行。舞前他们先大醉大饱。舞者尽是男子,每人手执一长矛,沿着一个类似女性生殖器的土坑跳来跳去,用矛插入坑里去,同时做种种狂热的姿势,唱着狂热的歌调。从这种模仿舞我们可以看到原始歌舞不但是“表现”内在情感的,同时也是“再现”外来印象的(以上二例根据格罗塞《艺术的起源》)。
20、舜承于尧,明尧已用诗矣。故《六艺论》云:“唐虞始造其初,至周分为六诗”,亦指尧典之文,谓之造初,谓造今诗之初,非讴歌之初;讴歌之初,则疑其起自大庭时矣。然讴歌自当久远,其名曰“诗”,未知何代,虽于舜世始见诗名,其名必不初起舜时也。
二、诗歌的来源与发展历程简述
1、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诗歌形式。
2、长期以来,文风总是以优为先。
3、章寿l罗满昌l刘成宏l丘廷荣
4、神造了声音穹苍满了歌唱赞美
5、汉代产生的“乐府”,也是合于乐可以唱歌的诗。初它并不是诗歌,而是由汉武帝开始创立的音乐。乐就是音乐,府就是官府。汉武帝建立这样专司音乐的官府,制定乐谱、搜集歌词。
6、你骑驴儿我骑马,看谁先到丈人家。丈人丈母没在家,吃一袋烟儿就走价。大嫂子留,二嫂子拉,拉拉扯扯到她家,隔着竹帘望见她:白白儿手长指甲,樱桃小口糯米牙。回去说与我妈妈,卖田卖地要娶她。
7、中国诗群主(800多个诗群)联合会|
8、承认诗歌属于文学,那它就具有文学的共性。
9、那么,它们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
10、《周易》凡六十四卦,竟有四卦言及婚烟制度。其中的屯卦,位在亁、坤之后居第三位。“贲”、“大过”两卦都在上経,只有“睽”卦在下経,而其内容恰与伏羲创八卦的时代相合,可视为伏羲创八卦确有其事的有力证据。
11、有应用到全章的,例如:
12、当语言出现的时候,歌自然也有丰富的语言发音做为填充。而部落的首领在祭祀,战争期间,自然也需要这种充满情感的表达方式。
13、人爱诗歌,诗歌为什么会叫人觉得回味无穷,因为诗歌:
14、古时候,古代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15、“表现”情感与“再现”印象
16、诗歌是古老也是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17、5月10日郑清健略谈诗人情怀
18、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它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
19、诗伴随着雅乐音乐兴起。雅乐,即典雅纯正的音乐,雅,正也。是一种中国古代汉族的传统宫廷音乐,指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以后一直是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首先,我们要搞清一组问题:在远古时代,诗与歌是一体的,诗与歌都是存在于人们的口口相传与表演中,那么问题来了:是诗在前,还是歌在前(这又是一个蛋与鸡的问题)?其次,歌与乐,声乐、礼乐,歌是可以传唱的,那么就是,先有音乐、乐感(劳动号子,船歌、杭育杭呦等),再有韵律的诗吗?
三、诗歌的来源说法有哪些
1、踢踢脚背,跳过南山。南山扳倒,水龙甩甩。新官上任,旧官请出。木椟汤罐,弗知烂脱落里一只小拇指头。
2、5月17日江荣清“百年庆“律诗体会
3、东边来了一个小学生,辫子拖到脚后跟,骑花马,坐花轿,走到丈人家。丈人丈母不在家,帘背后看见她:金簪子,玉耳挖,雪白脸,淀粉擦,雪白手,银指甲;梳了个元宝头,戴了一头好翠花;大红棉袄绣兰花,天青背心蝴蝶花。我回家,告诉妈:卖田卖地来娶她;洋钻手圈就是她!
4、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5、远古先民诗歌创作及其意义
6、我自己在四川北部也听到一首:
7、个人意识愈发达,社会愈分化,民众艺术也就愈趋衰落,民歌在野蛮社会中发达,中国边疆诸民族以及澳非二洲土著都是明证。在开化社会中,歌谣的传播推广者大半是无知识的婴儿、村妇、农夫、樵子之流。人到成年后便逐渐忘去儿时的歌,种族到开化后也逐渐忘去原始时代的歌。所以有人说,文化是民歌的仇敌。近代学者怕歌谣散亡了,费尽心力把它们搜集写定,印行。这种工作对于研究歌谣者固有极大贡献,对于歌谣本身的发展却不尽是有利的。歌谣都“活在口头上”,它的生命就在流动生展之中。给它一个写定的形式,就是替它钉棺材盖。每个人都可以更改流行的歌谣,但是没有人有权更改“国风”或汉魏《乐府》。写定的形式就是一种不可侵犯的。
8、转而到了魏晋时期,撑起当时诗歌文化的就是三曹,建安七子,也就是所谓的建安风骨,他们表达的多是人生短暂壮志难酬悲凉幽怨意境比较宏大,具有鲜明的个人魅力特征。
9、第二问题:他们为什么有灵感?
10、我们今天看到的诗,先是口头文学,乐歌的形式。因为古代没有录音设备,只能保存在文字的形式里,口口相传,因此,文字的出现,就有了诗,这个命题是否成立呢?
11、从诗篇到歌中之歌─雅歌
12、一首诗揭开项羽失败之谜
13、3)、《食货志》曰:"孟春之月,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献於天子。"采诗,谓采取怨刺之诗也。
14、所谓“邪许”意思如同后代集体劳动(如抬木头、打夯)中的劳动号子,许多人一起抬大木头,用喊号子协调大家的步伐,鼓励大家出力,号子很有节奏。如果在号子中加进一些有内容的话,那就是原始诗歌了。鲁迅曾把这种喊着“杭育杭育”声音的劳动号子称作早的诗歌,并风趣地说这就是“杭育杭育”派。
15、第诗歌乃是人对神经历所产生的那种细致的感觉,人不喜欢粗鲁、人不喜欢粗糙;人喜欢细致。我们的神是细致的神,我们对神的认识若不能成为诗,就表示你对神的经历还是粗糙的。凡成为诗的,大部分的经历都是细致的,让人觉得满了滋养,这是诗歌的特点。当然也就是它的要求。所以,当我们来考虑古圣的诗歌时,第你要看它的真理如何,精粹不精粹?准确不准确?第就是要看它的诗意如何?既然是一首诗,就要看够不够有诗意的发表。第就是它的经历是不是深刻而细致的。
16、那些诗是诗?那些诗是不是诗?谋一个学者不能说得清楚,是诗文化过度的时代所决定的。
17、11月30日边义谈诗的起承转合
18、而这一切,是在商周时期。
19、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
20、诗歌的变迁,也是从先秦诗经、战国楚辞、两汉辞赋、魏晋风骨(建安诗学)、六朝绮靡(六朝乐府)、唐律宋词、元代散曲,民国新诗(新文化运动),诗歌的变幻,层出不穷,在每一个历史时段,写出各自精彩的华章。
四、诗歌的来源
1、宏观定位与微观定性的辩证统是科学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本方法,诗不例外。据《周易•大过》,诗的纵向历史定位是起源于原始群向母系氏族过渡阶段,其标识是描写“级别婚制”的诗歌。诗歌的形成,是进入部落联盟中期的尧舜时代,其标识是大舜的“诗言志,歌咏言”。《易•系辞下》言:“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诗大约起于“有夫妇”,成於“有父子”。
2、先民“诗者”有着怎样的诗学观
3、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伦,神人以和。’
4、从目前可以查到的资料来看,《断竹》应当是大声喝斥,以赶早乌鸦;《击壤歌》里的歌词已经成形,应当是后人伪作。《南风歌》更是如此,明显带有知识分子的痕迹。如果《卿云歌》所载无误,那么显然在卿云歌之间就已经存在诗歌了。
5、大中华宝塔诗出版社l汉诗l
6、12月14日白洁散曲对仗手法例谈
7、西汉时代的典籍《淮南子•道应训》里有这样的记载:
8、随着时代的发展,诗歌内容越来越丰富,种类也越来越多,诗人们自然也越来越多,他们或因风格相近,或因时代相同,或因同乡好友,或因父子师生,而各自被归人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下面从各个时间段对这些诗歌与流派进行划分。
9、以适当的韵律节奏和形象精炼的短句构成的脱口秀、劳动号子,在形式上可称作初的诗。此外,文字产生以前的口述历史或文学,可统称散文。本文一探诗的起源,二论诗的本质及定位。因字数所限,这里仅发起源部份。疏误之处,诚祈时贤、方家教正。
10、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的诗、歌与乐、舞是属于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11、6月14日彭彪古诗的新方向
12、“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先民的诗歌,从个人的主观与对事物的理解出发,表达个人的情感、寻求自我的释放,将时空、季节、大自然的变化与个人的情感相联系,后来,发展到“诗者,民风升降之龟鉴,政治张弛之本原也。”
13、——漫谈诗歌的起源及其他
14、比如:清人·赵翼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5、4)、司马迁在《史记.周本记》中说:“共王崩,子懿王囏立。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
16、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17、少卿l彭彪l梦飞l山越夫
18、所以,诗词的起源不是文字,而是商朝以前(夏朝)的歌,商周时期变成谣,又变成民歌,然后是《诗经》!
19、悲伤的哭泣,愤怒的喊叫,细声的安慰,这种生物与之俱来的声音本身就是抑扬顿挫。
20、此外在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加上道家的、佛家的相互融合,诗学也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形态与美学品格:哲学思辨上的得意忘象、越名任心的精神追求、象外求象的审美转换、诗外之旨的笔情意趣,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继承自《诗经》以来的光辉传统,必将指导与促进我们今天乃至今后的诗歌发展,这既是源也是流,渊源流传,经久不息。
五、诗歌的来源有哪三种说法
1、人的七情六欲,内在自发的本能和思维方式,决定何种事物、现象能唤起主体人的灵感、冲动和激情,使作者不把它说出或写出就不能平静。这种冲动和激情的时空广度及深浅程度,决定选择文体、韵律、节奏和形式。
2、唐代还形成了另一种文体——词。它是合乐歌唱的。后来盛行于宋代,发展到元代成了散曲。它是一种新体诗,每个配乐唱歌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格律要求,有曲牌名。
3、或有问于予曰:“诗何为而作也?”予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馀者,又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4、在以方文山、陶喆、王力宏、胡彦斌等为代表的音乐人,相继创作了优美的中国风之后,二次元慢慢开始兴起一种与中国风相抗衡的古风音乐。今天就来说说古风音乐的起源!个人认为,古风音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古代。如古诗十九首、诗经等诗歌的影响,以及后来的唐诗宋词。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诗歌,不单单是诗词,更是具有音乐性,多为有曲牌格调,只是后来丢失了。首先,古风音乐的作曲,主要以宫商角征羽五声调,这也符合古代中国音乐的特点;其次,古风音乐的填词,除了引用、化用古诗词以外,大多是仿古写法,另外,故事内容、时空背景等,多以古代为题材;后,古风音乐的配器,也是以中国古典民乐为主。综上所述,古风音乐的源于中国古代,流行于唐宋年间,发展变化于现代。
5、诗一开始,不分高低贵践。
6、新诗出现,说明诗文化又进入一种文体之中,墨客们大胆运行、所向而迈进。
7、那么,人类唱歌的时候为什么要作诗呢?
8、3月29日余根全诗词修辞艺术技巧
9、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1).诗歌原是(诗)和(歌)的统称,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它是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选自{《诗经》),后者是我国(早)的诗歌总集,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0余篇,因此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了我国文学实现主义的传统,列为“五经”之一。
10、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仰望星空,我们就会看到有许多用诗人名字命名的恒星。那些永远被人类铭记的诗人和他们的诗并不只是在星空中。诗就是我们的生活。诗歌起源于劳动,还有祭祀,是人们感情的宣泄,也有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中国的诗词在体现中华文化上起的作用也是无法比拟的。
11、(附2016年至今的演讲、讲座题目)
12、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harmony),舞蹈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有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
13、“诗”,是言+寺的组合,大多数人以“诗言志”来解读“诗”字,但其实,诗的本义是“寺人之言”(王安石语),这里要了解古代的“寺人”的身份与特定的所指,寺人是宗教祭祀的主持人,也是史官之长,古代寺尹文化中,他是祭司,相当于现在外交部或文化部的官员。
14、先民的创作是自己深入生活,深入社会的体现,今天的诗人需要走进乡野与农村,走进祖国的名山大川,只有自己深入了一线,那样的诗歌才有感染力。
15、诗从歌中脱离了开来,变成了吟,而吟也是唱的一种!所以当时有许多诗后面要加上一个“吟”字,比如《节妇吟》、《白头吟》,刘备顾顾茅芦孔明不是在吟么,曹操《短歌行》不也是在吟么,这个吟就是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从唱中脱离开来。
16、6)、“不学诗,无以言”。《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诗礼传家,诗书载道。
17、第它对于真理,也就是对我们所经历的神在认识上精粹的发表。对任何事情你要来解说,你要来发表,都是希望愈精粹愈好、愈精炼愈好;任何一个东西,愈罗嗦愈没人要;愈罗嗦,愈觉得平淡。诗歌是能够把对神的、对真理的认识以精粹的言词发表阐明出来。
18、从诗歌的起源,探寻我们诗歌的未来
19、然后到了十九章,羔羊婚娶的时候到了,有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神的众奴仆,敬畏祂的,无论大或小,都要赞美我们的神!”哇!从穹苍开始赞美,约翰听见了,好像大批群众的声音、众水的声音、大水的声音,今天你常常一个人独唱,将来就没有独唱了,乃是全宇宙大合唱。独唱的时候,孤单的感觉多一点,路途遥远,一合唱呢,就没有人唱异乡的客旅了,唱着:“美哉,善哉!搬羊的新歌,荣耀归神,荣耀归神!”。这样的歌一个人唱味道不够,一定要全宇宙的欢唱。
20、“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左传》,可见,当时祭祀时的咒词、祷诗何等重要,而这些保留下来的,我想,那就是先民心目中的“好诗”。因此,诗,除了“诗言志”,还有这层意思。
六、诗歌的来源
1、《诗经》→《楚辞》→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新诗
2、10月26日邓国琴晨崧导师作品赏析
3、就是用一堆短小的句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可以采用押韵、朦胧等形式,表达一种音节和感情丰富的感觉~~~
4、在《诗经》四字句的基础上,《楚辞》发展了五言、七言句式,在内容上首开中华文学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先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第二节说,祂所给的得救证实,远超我们的赞美。直到今天我能对祂所给的得救的证实,我仍能这样的在羊群中,这一个证实是我赞美不尽的,因为,每当我想到祂所给我们的救恩,我的心就直指天上的座位。一想到我的得救,马上想到主在天上的那一幕。那一幕是在作什么呢?乃是父的爱子,作了我们永远不变的寄托。在宝座那里(请记得唱的对象是父),祂成了那一个永远的祭物,祂成了我们永远的信靠,祂成了我们永远不变的寄托,使我们得救到永远、称义到永远。无论我刚强或软弱,祂作了我不变的信托,父阿!为了这一个,你能将生命分给罪人,祂能为罪人谋解脱。在羔羊神的宝座,父能将生命分给我们,为什么?因为子为我们谋解脱。这是为着以过我们里面满了赞美。
6、江有泛,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7、一道诗艺社总社l新上海文友l
8、1)、“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9、(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10、(每周一晚8点同步转发讲稿)
11、有丰富的感情和联想,语言简洁精炼,读起来就像唱歌一样。由此看来,不管是古体诗、近体诗还是新诗,都与歌有着密切的关系。诗和歌就是这样不可分。
12、你有否发现,一个人一离开身体,一下沉,显明的就是没有歌了,脸上、口上都没有歌了,如果有的话就是苦酒满杯。唉呀!我觉得这个词真好,表达传道书上的人生,但是对我们来说,没有这个东西,我虽然有喜乐的酒,但还不敢说满杯,至少也有一小滴。我们的命不是苦酒满杯;我们的命注定喜乐洋溢。这就是诗歌的由来。作为一个神国的子民,我们要会唱歌,我不是说一定要会五音齐全的唱歌,你只要会唱就行了,不要吝啬你的赞美,要作一个爱唱诗的人。(请唱一八九首)。
13、这就是说,诗歌是伴随着生产劳动产生的,人们作诗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
14、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5、8月16日余一谈谈诗歌的起源
16、以上五说,选自古今中外。应该承认,希腊柏拉图的“灵感说”、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日本学者的“韻律格式及要素说”,在某些形式方面,多有发现及发展,但在宏观本质的揭示上,至今尚未达到“诗言志,歌永言”的哲学高度;在诗歌创作的目的上,都未达到追求“神人以和”的崇高目标。况且,与虞舜相比,他们至少晚了一千八百多年。综上可知,世界早的第一首诗歌在中国原始群向母系氏族过渡时期,证据在《周易•大过》卦中。早的诗歌理论也在中国,证据在《尚书•尧典•虞书》。时间有限,匆匆草成。疏误之处,诚祈时贤、方家指正,谢谢。
17、承认诗有自身的起源、形成、发展、繁荣、起落的历史,就是承认诗歌具有与万事万物不同的差别,不同的特殊性,也就是承认诗歌有自己的灵魂、心脏和躯体。正是这些差别、特殊性和属于自己的灵魂,才构成或形成自身的本质。当诗歌产生形成时,政治还没有降生。很难成为诗的统帅与灵魂。到共产主义,国家、阶级、压迫、剥削,统统消亡的时候,诗歌将永远伴随着人类。由此可见,只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阶段存在政治与诗的关系。
18、诗还是诗,民歌的一部分变成了词。
19、《上海滩诗叶》唱和诗人航母群丨
20、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语言具有音乐美。
1、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
2、写格律诗就是格律诗,历史上格律诗辉煌,后人一般不能至及。
3、本期主要内容:仰望星空,我们就会看到有许多用诗人名字命名的恒星。那些永远被人类铭记的诗人和他们的诗并不只是在星空中。诗就是我们的生活。诗歌起源于劳动,还有祭祀,是人们感情的宣泄,也有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中国的诗词在体现中华文化上起的作用也是无法比拟的。
4、内容提要:本文证明诗字的结构,不是从言从寺的形声字,而是由三个形体构成的会意字。左旁是張扬双臂跳舞的独体象形;右旁上体是祖先、神灵牌位的标识,下体是高举灵牌的人手。若此,诗当是载歌载舞祭拜祖先、神灵中的唱词。其次证明,中国诗歌起源于原始群末期,向母系氏族过渡初期;世界早的叙事诗诞生在中国。后,讨论了诗歌的要素、结构、定位、及本质。
5、也就是说,当时的诗,和夏,商,周,春秋一样,都是唱的。后来的乐府也是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