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离离原上草全诗
1、不可思议,你们相见恨晚
2、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3、(名家名人典藏)联盟战略合作平台网站:
4、沉默里,一只乌骓马在荒原上失了前蹄
5、是一截木头,隔绝了人世
6、⑵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7、唐代的律诗大都对仗工整,格式严谨,无论删减句子还是改换文字都会破坏诗的完整性,但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不同,将这首诗前后部分分开后,前半部分就变成了一首对仗工整,自成一体的绝句,而这首诗少了后半部分之后,原本低沉的离愁别绪不见了,变成了一副生机盎然,歌咏自然,赞扬生命的诗,这使得这首诗有了新的意境,更能凸显诗的大气。
8、破碎声开始时轻微,后来,才刺痛了耳朵
9、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10、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11、⑴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12、首句“离离原上草”,平仄为“平平平仄仄”,这是典型的平起仄收五言律句,所以,如果是律诗的话,我们根据“对”、“粘”的规则可以得到整诗的平仄关系:
13、翻译:古原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昌荣。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遍地滋生。远处的春草侵占了古道,阳光下的绿色连着荒城。我又在这里送友人远去,萋萋芳草尽是离别之情。
14、⑶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15、一首诗不合格律,有问题吗?没有问题。古体诗中精品无数,没有格律的限制,诗意更加浪漫自由,只要语句通顺清朗,不影响阅读,有好的意境,是不是格律诗并不重要。
16、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17、赏析一下这首诗,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
1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
1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颔联则是表意,眼前的春草让人联想到,秋天到来之后的一场野火,将这蔓延的春色烧为白地。但是来年春风一吹,在化为焦土的地方都会长出青草,大地又将重新焕发生机。
20、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二、赋得古原草送别
1、顾况是进士出身,对读书人一向乐于帮助,在读过白居易的作品后满意,称赞他有才华。在顾况的推荐下,白居易很快在长安有了不错的名声,也为后来的科考铺平了道路。
2、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
3、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4、诗名《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是唐代白居易。
5、一双翅膀,越飞就越苍茫
6、露水,也是一枚辽阔的天空,刀光剑影,爱恨情仇
7、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现译):长长的原上草哇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掩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8、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9、yuǎnfāngqīngǔdào,qíngcuìjiēhuāngchéng。yòusòngwángsūnqù,qīqīmǎnbiéqíng。
1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赋得古原草送别
11、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12、诗人专栏||春天一个多情的季节
13、绕山一圈,仿佛走了千里
14、作者:茗·溪主播:离离原上草
15、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16、踩折了一支薇,又踩折了
17、茱萸,狗尾草,车前子,野荠荠和迷迭香
18、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19、白居易自幼聪颖好学,读书十分刻苦,因此诗词上的功底十分深厚,天才过人。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十六岁的白居易离开家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唐朝时期,科举考试还未十分完善,风气相对自由,而且有考察诗作。
20、诗人简介:茗溪,本名:徐明。现居上海,职业:教师,爱好写诗作画。
三、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二
1、张衡《西京赋》:“神木灵草,朱实离离。”“离离”是用来描写一种果实累累,枝繁叶茂的状态。所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二句的重点在“荣”,而不在“枯”。
2、小草们的神色不善,未必认出了你这个故人
3、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4、远方,是岸边石头,一碰就流下鲜血
5、《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6、总第1060期名家名人典藏
7、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
8、离离原上草全诗名字为《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
9、相信很多人读到这里,都会不自觉地想起很多小学时候的启蒙诗歌。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骆宾王的《咏鹅》等等。这些诗歌,成了无数人诗词启蒙的深刻记忆,如同刻在骨子里。
10、蔓延到村庄,蔓延到人群和祖地上的坟冢
11、远处的春草侵占了古道,在阳光下延续到荒城边上。
12、我又在这里送别友人远去,萋萋芳草尽是离别之情。
1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4、睁开眼,却已是无尽的岁月
15、适合放飞那惹情的纸鸢
16、浮城月‖日拥夜恋的黄土高原
17、cháodài:táng
18、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
19、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0、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四、唐诗三百首古诗大全300首
1、白居易,字乐天,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诗坛上的地位,足以与杜甫、李白比肩。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此时李唐王朝藩镇割据,连年战火,民不聊生。
2、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晴翠:草原明丽翠绿;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3、一个卑微的生灵,一只瘦小的蝴蝶
4、离离②原上草,一岁一枯荣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④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⑤去,萋萋⑥满别情.
5、男女合诵||在美的时光里与你遇见
6、看过了节目,你们知道下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吗?
7、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晴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
8、一颗种子,终将埋葬所有秘密
9、⑷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10、原野上的大火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又遍地绿意。
11、欢迎留言,点评,赞赏!
1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3、首先不是所有的唐诗都能拦腰“斩断”,很多格律诗都是浑然一体,如果删除了后半部分,诗歌就不再完整。但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在删除了后半部分之后,依然能够自成一体,从格律诗一变而为五言绝句,起承转合,对仗工整。
14、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15、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16、于是象妈给他读了下面这首诗。
17、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
18、《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19、《荒漠》80x70公分,布面油画
20、在尘世飞进飞出,累了时,落在一枚落叶上
五、离离原草一岁一枯荣全诗
1、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2、zuòzhě:báijūyì
3、浮城月‖我用文字的质朴对抗
4、白居易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五言律诗中的佳作,也是少有的特殊之作。
5、●往期名家精彩作品链接
6、被父亲,种植成一丘汗水
7、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8、凡事都会有两面性,将古诗删减后收录课本中的做法也引起社会上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他们认为这种删减的做法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是教导学生投机取巧。这样牵强的解释,也只能见仁见智了。
9、回到这个问题,是不是律诗,真的那么重要吗?
10、白话释义: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11、其则是出于小学生识字水平的现实考虑。“离离原上草”的前四句,汉字结构都很简单,便于小学生认读理解。但是原诗的后半部分,则有“翠”、“荒”、“城”、“萋”等结构比较复杂,而字义又难以理解的生词,对小学生而言是提高了认读的门槛。小学诗词教学,是以兴趣启蒙为主,不宜太过高深复杂。
12、⑹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13、由此可见,工作者对《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删减是成功的,这种成功地改动也开启了教育的新思路。我们尊重传统文化,并愿意将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但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需要我们从小就要完整地学习和理解。在适当的年龄学习适当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14、“离离原上草”这首诗的诗名是《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
15、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16、轻咬一下,一阵疼痛就会蔓延到屋外
17、还有一段路程,神秘的相遇,在走近时沉陷
18、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