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种一粒粟的下一句
1、山中如此色,天上有无情。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句中的加点词语分别与镰刀和耧有关。耧”(lóu)是古代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把扶,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这种农作工具是现代播种机的前身。镰刀:是农村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右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一般用来收割稻谷,在江南的一些农村现在还有广泛的使用。
3、这个“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反而成了《广陵散》的曲情。虽然故事情节与史书的记载有太多出入,但《广陵散》一曲主要表现的内容,如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等,并未因故事的走样而减色。
4、惊:吃惊,害怕。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5、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6、老屋系列人物之五:二皮哥
7、历史文献中对他的记载颇有微词,纵观他的整个人生,他是个生活奢侈且人品低劣的人,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并没有维持到后,他的是非观在不知不觉间变了模样,早已不再是曾经那个他。
8、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9、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10、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母子二人住在乡间,母亲卢氏亲自教以经文,望子成龙之心迫切。在李绅15岁那年,为了让他有更好的学习氛围,母亲在惠山脚下租下房屋,命他从师苦读。
11、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1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3、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14、一年接着一年的丰收,创造这一切的人又得到了什么?收获的粮食堆满粮仓,可为何依旧有饿死的农家人?他们用双手耕耘,用汗水浇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日忙忙碌碌,却连一顿饱饭都无从。
15、释义:春天中下一粒粟米种子,秋天就有大丰收。
16、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三十五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17、富贵的生活蒙蔽了他的眼睛,遮蔽了他的心,他再也看不到百姓的疾苦,听不到百姓的哀叹,曾经立誓要造福百姓的豪言壮语,都消散在风中,百姓都还记得,他自己却早已抛诸脑后。
18、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19、第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
20、四海:指普天之下、全国。
二、春种一粒粟后面是什么
1、粟:俗称小米(学名:Setariaitalica),中国古称“稷”。悯农(作者)李绅(朝代)唐译文对照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2、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3、本想请李逢吉斧正,谁料他别有用意。辞别李绅后,他直接进京,为了达到自己高升的目的,不惜出卖自己的朋友。回到朝中,立即将李绅的诗作呈给皇上看,诬陷他写反诗、发私愤。
4、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5、春天被冠以一切的希望,是四季之首,是轮回之初。在沉寂了一个隆冬之后,万物盼来了苏醒的时刻,春风徐徐,吹暖了人们的心田,吹绿了岸边的芳草,嫩芽悄悄钻出地面,小心翼翼地打量着似曾相识的这个世界,一切是那么陌生,又是那么熟悉。
6、《广陵散》虽“声调绝伦”,但历来有人批评《广陵散》“不和平”,“愤怒躁急”,有所谓“臣凌君之象”。想必嵇康当时在刑场上以此曲来抒臆积郁于胸中的不平。曾著有《声无哀乐论》的嵇康,一向主张音声来源于自然的本质,而与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无关。嵇康临刑时,神气不变。但曲为心声。不知嵇康面对大辟之刑时如何在“怫郁慷慨”处,表现出“雷霆风雨”和“戈矛纵横”的气势,从而以此曲作为对强权的后反抗?
7、正是李绅传诵千古的悯农诗篇,带给中华儿女心灵上的震撼,妇孺童叟无一不会吟诵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对普天万民的警示,也是对劳苦大众的尊重。
8、长久身处生活底层,让他亲眼目睹了农民的艰辛与不易,对社会贫富不均的现实有了更切身的体会。正是由于多于他人的感受,才使他有了“悯农诗人”的称号,在别人歌颂大好河山的时候,他的目光正聚焦在农夫身上。
9、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10、修水丁氏外迁初探
11、如若他能保持那一颗悲悯苍生的心,断然是个好官,定能造福一方百姓,可惜世事难料,人心总是善变。
12、酒要与了解自己的人去喝,诗要向懂得的人去说。认识的人很多,可彼此知心的没有几个。
13、作者简介:丁会仁,博士,独立作家,高级学者,畅销书作者,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多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网》《光明网》《市场信息报》《劳动时报》《湛江日报》《作家网》和《作家》等报刊杂志。
14、作者:李绅 年代:唐
15、《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16、因此值此春时,定当抓住时机,努力耕作。清人陈子升在他的《玩月山池》中这样写到:
17、点击"溪山小语"免费订阅
18、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19、嵇康曾被钟会指责为“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他的独立不羁,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记载,“嵇中散(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即便有三千太学生上书“请以为师”,司马昭也不允。为了铲除异己,司马氏早已族灭了曹爽、何晏等八家名门望族,如何会对嵇康这个名士下不了手呢?
20、求天求神,祈盼风调雨顺,这关乎着一家人的生计,甚至关乎一家老小的性命。淳朴的愿望往往动人,不掺杂任何虚伪,没有尔虞我诈的艰险,唯有实在的希冀。
三、春种一粒粟全诗
1、以现代人的标准来看,刺杀一国政要是严重的罪行,聂政也许是凶残的恐怖主义分子之一。根据《战国策·韩策二》的记载,聂政当时还刺伤了正在侠累府中的韩国国君韩哀候。《史记·表》中提到这一事件时,仅一句,“贼杀韩相侠累”。不提聂政的名字,而简略为“贼”,明显带有贬抑刺客行为的意思。然而太史公在刺客列传里则对聂政的事迹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正面的肯定态度。另外,《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中提到,唐睢称赞聂政是“士之怒”,气概丝毫不弱于秦王的“天子之怒”。唐睢还说:“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当时天现晴空彩虹的景象,弦外之音即是,聂政刺韩相是顺应天命。可见,聂政的行为在当时被看作是英雄义士的行径。
2、对这种不公落笔的人,正是唐代诗人李绅。他自幼敏而好学,20岁便中了进士,可谓才学出众,皇帝赏识他的渊博学识,特意招他来做翰林学士,可见对他的器重。
3、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的影响。所谓“不虚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吗?可惜的是李绅写的《新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不过,他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一称《古风二首》),亦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
4、可那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则会永永远远地盘据在后人的心头,成为不可不铭记的警句,告诫后世子孙,珍惜每一粒米,一饭一蔬都是用别人的汗水换来的,作为享用者,怎能不知感恩。
5、雨霁山池晚,悠然逢月明。
6、社会不公所带来的空洞,也许是那个时代所盛行的现象,劳动创造了一切,劳动者自身却没能享受到富足安康,富贵人家看似稀松平常的一日三餐,却是农家人每天奔波操劳的事情,衣食无忧的人怎会了解贫苦人家的无奈和忧愁。
7、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8、春种一粒粟,下一句:秋收万颗子。出自《悯农》其一。《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词句注释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⑵粟:泛指谷类。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⑸犹:仍然。原文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9、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10、春天种下一颗种子,秋收时可以收获万颗子粒。
11、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封建时期农民生活苦不堪言,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12、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13、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1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5、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16、没有这个诗句,不过《原》里面有相关诗句:千里鸿雁几时归,俯瞰原野绿思绸白云飘飘野马狂,落日余晖照红楼
17、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18、物质的充裕改变了李绅的性情,他不再关心人民疾苦,只顾一个人花天酒地,逐渐陷入人生的享乐当中,一掷千金更是稀松平常,一顿饭的花销可达几百贯、上千贯。除此之外,他偏爱鸡舌,每餐必有一盘,每盘必耗费活鸡三百多只,宰杀的鸡堆积如山,浪费程度可见一斑。
19、此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20、正在他大发感慨之际,李绅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有了不一样的体会感悟。他看到在田野之上,烈日骄阳之下,辛苦锄地的农夫,心潮起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四、春种一粒粟怎么念
1、首先此诗以简洁浅显的文字,巧妙地把画面上的形象叙述出来。每一句诗的第三字,依次序为“山”、“水”、“花”、“鸟”。青山耸立,水流其间,鲜花盛开鸟嘻枝头,构成了一派生意盎然的、优美的整体境界。
2、四海之内并无闲置荒芜的田地,可是仍有农夫饿死。
3、辛勤耕作的农家人,不懂古玩玉器的内涵,也不懂吟诗作画的乐趣,他们只知道,春天的播种会换来秋天的丰收,比起名人字画,金黄色的麦田才是美的风景。
4、李绅之所以拥有浓厚的悯农情怀,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原本出身官宦之家,却在6岁时痛失父亲,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对他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
5、我们笃信“春种一粒谷,秋收万斛粮”的朴素真理,我们固守“努力了就会有收获”的坚定信念,明天属于我们,成功与我们同在!我们是在黑夜里追赶黎明的行路人,用创造的激情和对生命不息的热情,拥抱东方第一缕荣耀的曙光。
6、唐宪宗元和元年,寒窗苦读的李绅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初出茅庐的他,从国子助教开始起步,一点一点稳步前进,官场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都是无可避免的,李绅便是趟过了腥风血雨,晚年官至宰相,封赵国公。
7、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8、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9、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0、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11、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12、《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根据刘东升的《中国音乐史略》,《广陵散》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据说,《广陵散》这一旷世名曲,因聂政刺韩相而缘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绝世。因而古曲《广陵散》的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
13、出自于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原文:悯农二首(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祖籍安徽亳州。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诗》。赏析: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封建时期农民生活苦不堪言,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14、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15、聂政所在的时代大约过了六百多年,西晋一位才智超绝、旷迈不群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这个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有影响力的名士――嵇康。
16、出自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一)》,原文为:
17、曾经的简朴荡然无存,更何况是对粮食的珍惜,对劳动人民的怜悯,都在斗转星移间悄悄发生了改变。流水的光阴带走了他的初心,只留下叫人唏嘘感叹的劣迹。
18、自古以来,歌颂劳动人民的诗篇比比皆是,可创造粮食的人,却没有机会填饱肚子;养蚕织布的人,却没有机会为自己做身像样的衣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差。他们为国家付出了什么,国家又为他们带来了什么,这些看似平常的问题,值得人们思索。
19、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20、在一旁的李逢吉听闻此诗,连声称赞,与一心为己的自己相比,李绅的胸怀和眼界更为开阔,不知他心里作何感想,是否有一丝惭愧。
五、春种一粒粟的后面是什么
1、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2、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3、你好楼主,出处是陈晖《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4、粟:(sù):谷子。这里指代所有粮食作物。
5、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6、出自唐·罗隐《自遣》诗:“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8、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
9、春种一粒粟的下一句是秋收万颗子。全诗: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释义: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10、下一句是不尽长江滚滚来是著名诗人杜甫的名著登高全诗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收起
11、沉迷酒色的李绅,家中私妓成群,纵情歌舞享乐之中,浑然忘却了需要安抚的黎民百姓。这个人的变化是巨大的,由内而外的蜕变让他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个与先前大相径庭的人,一个不知节俭、肆意挥霍的人。
12、运锄耕劚(zhú)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
13、在李绅自己的笔下,有着全然不同的描述。他每离开一个地方,当地百姓都会对他依依不舍。当他准备离开浙东时,当地“父老男女数万携壶觞至江津相送”;离开洛阳时,洛阳城的数万人簇拥着他的车马,尾随一路,直至白马寺;当他到浙西任职的时候,当地百姓听闻消息,早早出门迎接,拜倒一片。
14、走向远方寻找美的诗行
15、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全诗为:《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释义为: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16、这几天的冬奥会,许多冬奥健儿是早早播下种子,现在是收获的季节。当然,冬奥会也是在播撒下一个种子,只有“春种一粒粟”,方能“秋收万颗子”。詹冬龙说:“春天,播下一粒善。冬天,收获一条龙。”我走向了后院,多年前种下的苹果树开满了鲜花,是白里透红,是红里带紫,嫩绿的树叶,粉红的花瓣。我慢慢的悟出了耕耘争朝夕的道理。这个春天里,如果多些詹冬龙一样的人,这个世界该多好。他们在平凡的日子里做着不平凡的事,他们在平凡的世界里播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期待生根发芽,未来带给这个世界上苹果花般的芬香和美丽。我有点点惊喜,满树的苹果花开了。我仿佛看到了满树的苹果,在秋天的时节里幸福的微笑……
17、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18、《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19、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祖籍安徽亳州。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诗》。
20、春种秋收,农民们四季忙碌。然而四海的田地都结满了果实,那些劳动者还是两手空空。强烈的对比带给了人们沉重的思考: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
六、春种一粒粟的下一句
1、起初不明所以的皇上大为恼火,命他拿出证据,李逢吉便将先前李绅写下的诗作呈给皇上看,岂料结果出乎李逢吉的意料。
2、犹闻小桥畔,农父话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