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气”这个字在传统医学/文化里极其复杂,孟子自己也很难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难言也”,于是根本就没有解释到底什么是“浩然之气”,只是说有正义、仁义、道德的话就会从心底里生发出来一种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浩然之气”。
2、“浩然之气”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种刚正宏大的精神,这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创造的一个词语,是一个富有创新思维的哲学概念。它对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8)揠(yà):拔起。
4、生:以为无益而取之者。
5、公孙丑问:“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
6、生活在战国时代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称为“亚圣”。面对当时列国相争、兵革不休、生灵涂炭的局面,孟子强调道德修养的必要性,认为每个人都用道德标准要求自身、追求较高的精神境界,是停止战争、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
7、师:对,整齐的样子。“怡然”呢?
8、“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该句典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中。这个句典的意思是:我善于养护我正大刚直的气节。
9、(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0、(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1、(9)褐宽博:朱熹《集注》:“褐,毛布。宽博,宽大之衣,贱者之服也。”此指“衣褐之匹夫”(焦循《正义》),即下文的“褐夫”。
12、师:我们始终围绕“浩”,“浩”在说文解字中为“浇也”,浇是一个动词,有灌溉之意,浩气似乎可以理解为灌溉气,灌溉和第一章中的哪个字意思相似呢?
13、浩然,正大、刚直的样子;气,精神。指正大刚直的精神。
14、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5、孟子说“养吾浩然之气”,显然他的经验体验出“浩然之气”需要养,在孟子的时代,养“浩然之气”的途径是仁义道德的优越感累积会加厚与社会的连结性,现代社会的“浩然之气”的培养,除了经济实力支撑起与社会良好的连结性,也可以通过放下自我(宗教修炼是一种途径)去实现与社会更好的连结。
16、 坚持经常,顺其自然。
17、《孟子》——儒家经典之由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也有说为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孟子学说的主要材料。
18、《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堂实录(视频)
19、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拔起它们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我疲累之极啊,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干枯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不给作物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20、孟子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共分7章:《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万章》、《告子》、《尽心》、《离娄》共计261篇。
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ppt课件
1、(24)集义所生者:是由内心义的凝聚而产生的。此句中的“义”指内在之义。
2、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3、(36)离:背离,偏离。
4、师:大家一起仔细阅读文本,在第二章、第三章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式?我们一起来齐读。
5、生:“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生:我觉得浩然之气就是微微一笑,就比如校长在大会上讲过,他在校园,有学生不小心踩到了他的鞋,他对那位学生微微一笑,这就是与人为善的品质。
7、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①乎长?”
8、(25)非义袭而取之也:不是外在的义侵袭心而取得的。此句中的“义”指外在、客观之义。
9、孟子认为,浩然之气要符合道义,也是勇担道义之气。“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假如没有道义的支持,一个人的气质自然会衰败,更谈不上养浩然之气了。培养浩然之气,就是要用正义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不做有愧于心的事。
10、浩然之气是一种大勇,不是鲁莽无知、毫无原则,也不是一心求胜、不问是非,而是刚毅果敢、临危不惧的凛然正气。在孟子眼中,能做到这种大勇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景春曾经问过孟子:像公孙衍、张仪这样的纵横家,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们一发脾气,连诸侯都害怕;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
11、师:开阔,敞亮。那么“俨然”呢?
12、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抗元斗争中兵败被俘,他在条件极其恶劣的牢狱里写下的《正气歌》,歌颂的正是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意思是:天地之间有一股堂堂正气,它赋予万物而变化为各种形体。在下面表现为山川河岳,在上面表现为日月星辰。在人间被称为浩然之气,它充满了天地寰宇。清明太平之时,它呈现为祥和开明的气氛;而当时运艰危的时刻,它鼓舞着义士出现,他们的光辉形象,一一垂于丹青。“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正是正义凛然、不可侵犯的浩然之气给予了文天祥铁肩担道义、为捍卫民族大义而坦然面对死亡的力量。
13、对于浩然之气,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意思是,浩然之气至为广大、无比刚健,倘若能妥善地培养,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间。培养浩然之气,就是要树立一种勇敢无畏的凛然正气。
14、曰:“是不难,告子(4)先我不动心。”
15、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16、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对后来的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17、孟子说:“志专一时能鼓动气,气专一时也能扰动志。那些跌倒和奔跑的人,都是由于气,反过来扰动了他们的心。”
18、如今信息社会信息的狂轰乱炸,让本来更应该能更少阻力与他人连结的孩子都早早的包裹起来孩子本应该更真实,更能感受到肉眼看不到的感受。
19、师:几乎是异口同声,为什么是“浩然之气”或者“浩然”呢?
20、师:当然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明确的浩然之气。老师理解的浩然之气是什么?就是一路向善。前进的路上,时刻回问自己,心灵的深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师:既然“浩”与水有关,我们再去看看古代典籍中关于“水”的描述。请同学们齐读。
2、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3、师:大家从文本中迅速地找到了“浩然之气”的特性。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
4、在孟子看来,养浩然之气不是神秘莫测的学问,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进行的切身实践。只要自尊自强、以道义作为人生的准则,自然能够涵养出浩然之气,自然能够刚毅果敢、威武不屈。
5、本书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
6、《孟子》中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
7、我需要培养我的浩然正气。天下的跟本在于一个国家(是不是繁荣富强)。国家的跟本是在于百姓(是否安居乐业)。(百姓)家的跟本是在于自身(是否勤俭自律)。
8、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您擅长哪一方面呢?”
9、公孙丑问:“如果先生担任了齐国的卿相,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即使成就了霸业和王业,也不足为怪。如果这样,您是否会动心呢?”
10、孟子说:“这不难,告子先于我做到了不动心。”
11、师:同学们把老师所说的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又进一步升华拓展。
12、上面讲这么多,与医学有关么?前面讲了浩然之气是指个体与外界的连结性,与医学相关的更多是身体复杂系统内部的连结性,如果系统内部连结不畅,尤其是痰阻、湿热到了一定的程度,身体内部严重阻滞,患者自身感受也是有气无力,脉诊就会看到气虚征象,临床往往气虚通过药物补足后,就会湿热重现,当然,身体内部动力不足(阳虚),也会造成气虚,这个相对好理解「阳气不足,推动力不足,身体内部阻滞」。只有身体系统内部的阻滞消除,“浩然之气”才有真实的根基,不然,你仁义道德再强,再有钱,再修炼,也只是走向另一个极端罢了。
13、公孙丑问曰:“夫子加(1)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2)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14、出自—春秋战国孟子《孟子》。
15、师:如果还是让你用四个字概括。
16、写这句话的作者是孟子,其中可以作为名句的有: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兼于心,则馁矣.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17、(6)不肤桡(náo):赵岐注:“人刺其肌肤,不为桡却。”桡,屈从。
18、《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以“言近而指远”为“善言”(《尽心》下)。
19、孟子:正是有了这一代代英雄志士,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才能磅礴浩大,万古长存啊!
20、我是和孟子抬杠的人——告子
四、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1、原文: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师:堵水是揠苗,疏水就是育苗,关系理顺了,育苗实际就是养气,养浩然之气,养浩然之气也就是养心,养心也就是养仁与义。
3、“浩然之气不依行而立,不恃立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这就如同孟子的思想,一直浸润着现代人的灵魂。刘老师带领学生,用现代人的视角审视浩然之气,走向美好和希望。
4、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加冠礼。
6、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
7、新书特惠价:00元
8、(5)北宫黝(yǒu):姓北宫,名黝,生平不详。
9、“诐辞(31)知其所蔽淫辞(33)知其所陷邪辞(35)知其所离遁辞(37)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10、(12)会:会合,指交战。
1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说的.(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2、孟子,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13、人类若是无法感受到存在于周遭的人或物之间的连结性,就无法健康的活下去,抑郁孤独直至自残。反之,即便是无精打采的人,一旦体验到与其他人的共鸣,就会充满活力。故而,我们经验里的“元气不足”的状态,正是指得周遭世界的连结状况不佳,而“活力十足”,则是与周遭世界连结良好。适才看诊,脉诊得气虚,患者自嘲说,归根结底一个字,qiong,没钱气虚,有钱气盛!虽是开玩笑,但正好说明了与世界连结的状态「孟子的经验是只要仁义道德足备,就会有浩然之气,而现实经验却指向只要钱多,就有浩然之气的感受,不同时代的时代性」。当然,脉诊得到的身体气虚与“浩然之气”还是有些差异,但与世界的连结状况却完全一致的(气虚则身体动力不足,与外界的连结状况不可能优良)。
14、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15、师:实际上这个特别简单,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之前在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文章《桃花源记》,大家还记得吗?其中有一句:复行数十步,——
16、生:“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7、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18、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意思就是,我要养成光明正大的作风习气,世界是由各国组成的,国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由人组成的!
19、曰:“不动心有道乎?”
20、师:写的都很不错,给以上同学掌声。
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出自
1、生:我认为它说得是能力的,它的意思是突出广居、正位和大道?体现是大。
2、他的文章前襟如话,明白晓畅,而又寓意深远,真正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其形式上虽然没有脱离语录体,但相比之于《论语》有了很大的发展。
3、因此一定要在心中有集义这件事而不要停止,心中不要忘记。
4、公孙丑又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那什么是浩然之气?然后下面是孟子对浩然之气的解说。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5、师:同学们以这两句句式为基础仿写,来说明“浩然之气”的特性,请大家现场来创作。
6、“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18)焉。故曰:‘持其志,无暴(19)其气。’”
7、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坦荡之胸怀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8、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人性本善。(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
9、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0、生:我觉得浩然之气可以用《傅雷家书》中的一句话,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还有一句话就是“恶言不出口,苟语不留耳”。
11、师:同学们发现,“浩”与什么有关呢?
12、师:第三句“塞于天地之间”对应的是哪一句呢?
13、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公孙丑问道:“请问,先生擅长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
14、孟子的“浩然之气”是。指浩大刚正的精神。
15、孟子:这位苏大人,曾代表西汉王朝出使匈奴。因誓死不降,被单于流放到边境苦寒之地牧羊。十九年来,苏武风餐露宿,吃尽苦头,却始终握持代表汉朝的汉节,不曾向匈奴屈服。
16、师:孟子的论辩长于譬喻,譬喻就是比喻,打比方,在我们的三段选文中,揠苗助长,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些都是孟子式的譬喻,说理透析,可谓化抽象为具体,同样,在2300年前,孟子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在议论文中更要汲取这样的营养。
17、生:“富贵不能赢,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8、(23)配义与道:赵岐注:“言此气与道义相配偶俱行。”朱熹《集注》:“配者,合而有助之意。”
19、生:我认为“刚”的意思是“刚强”,表现出一个人的坚定、坚持以及有毅力。
20、(32)蔽:掩盖,掩饰。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生:气者何也?天地之正义也,道义之基础也,浩然之气,起于己身而自强。
2、师:还有一句:土地平旷——
3、师:的确是,浩然之气,可大,可小。
4、③馁(něi):饥饿,这里指没有力量。
5、师:孟子是思想家也是哲学家,中山大学的一位教授,他叫杨凯文,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哲学家就是善于把简单问题说的复杂化。”孟子在论辩中想办法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让人更加容易理解,孟子更是一位文学家,什么是文学家?文学家就是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可见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已经初具文学家的某一特质了,请为自己鼓掌。
6、孟子的弟子公孙丑曾问他:“老师您擅长些什么呢?”孟子的回答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孟子富创造性的见解之它所代表的刚毅正大、勇担道义、自强不息的内涵,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孟子觉得大丈夫应该行天下正道,而这些纵横家不择手段、没有原则底线,“焉得为大丈夫”!接着,孟子提出了自己对大丈夫的标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8、公孙丑又问:“请问先生擅长于什么呢?”
9、曾经有一个叫曹交的人慕名前来拜访孟子,他问道:听说您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这是真的吗?孟子说:是的。曹交反而更加疑惑地问:据说文王身高一丈,汤身高九尺,如今我有九尺四寸高,只会吃饭,这样怎么能够成为尧舜呢?孟子回答道:这有什么难的呢?只要去做就行了。他又说,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在孟子看来,人不应当有不能胜任之忧,很多时候,只是不去做罢了。孟子认为,养浩然之气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那些做不到的人只是以不能做到为借口而自我否定、早早地放弃了。
10、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受苦;使……受劳累;使……挨饿。
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扰乱;使……改变;使……屈服。
12、知道它的偏颇片面之处,言过其实的话,我知道它缺失之处,邪曲的话我知道它离开正义之处,躲
13、句话的意思是,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出自:《孟子》,孟子认为浩然正气这种气,极端浩大有力量,所以就应该用坦荡的胸怀去培养它滋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原文: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浩然之气”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种刚正宏大的精神,这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创造的一个词语,是一个富有创新思维的哲学概念。它对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行为有一点亏心之处,气就软弱无
15、投稿邮箱:11085841@qq.com
16、生:勿正勿忘,勿助长也。
17、师:疏水,疏通,疏浚,这是大禹治水的方法,他父亲采取的方式是什么?
18、①恶(wū)乎长:宾语前置,擅长什么。
19、师:大家对此有很大的困惑。
20、(22)直:公正,正直。
1、(2)异:以为异,感到奇怪。
2、师:大家会发现,老师列举的句子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呢?“豁然”、“俨然”“怡然”,和题目中的“浩然”是不是类似呢?那么“豁然”如何解释呢?
3、孟子说:很难说清楚。这种气,至为宏大至为刚强,用正直来培养它而不加伤害,它就会充塞在天地之间。这种气,与义和道相互配合;没有义与道,它就缺乏力量。它是正义累积在心中而产生的,并非偶然的正义行为能够获取。如果行为有愧于心,它就会缺乏力量。”
4、曰:“有。北宫黝(5)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7);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8)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10)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5、公孙丑又问:“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
6、生:因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养”的对象。
7、(27)正:朱熹《集注》:“预期也。《春秋》传曰‘战不正胜’是也。”
8、生:“至刚至大,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9、当然是孟子了。因为孔子是大圣人,他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人,只能排在老二的位置上了。所以叫做亚圣。
10、生:我所理解的浩然之气,就是直面人生,直面差距的勇气,何为直面人生,就如同陶渊明所说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平和与从容,还有就是赵州禅师的弟子曾问他:“四山相逼时如何?”他回答:“无出迹。”何为四山?就是生老病死。他的意思就是在生老病死面前,要平和地接受,不需要逃避。我认为这就是直面人生的勇气,何为直面差距?我认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世界上因为有差距才变得多彩,我们不需要觉得世界很不公平,要有一种从容和自我欣赏。
11、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2、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13、师:孟子在论辩中善于运用排比句式,早在2300年前,他以此来增强论辩的语势。如今,我们再写作中也要学会运用这样的句式。什么是至大,什么至刚,什么是塞于天地之间,这可以摸到呢?这样语句读起来都很抽象,大到底有多大?刚到底有多刚?塞于天地,这都是怎样的概念?请同学们从第二章和第三章中找到与“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对应的语句。
14、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进行补充的?
15、善于料理生的,也就等于把死料理好了。指生的价值,能决定死的意义。这句话出自《庄子•大宗师》:“夫大块假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16、《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17、生:“以直养而无害”意思是用正义去培养而不加损害。
18、译文:(公孙丑问说):“请问先生在哪方面擅长?”
19、(1)加:使居其位,担任。赵岐注:“加,犹居也。”
20、生:集义而产生,也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合乎礼义。
1、师:如果用四个字来进行概括呢?
2、 实行仁义,修养道德。
3、公孙丑:老师,“在汉苏武节”指的是啥?
4、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