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两岸青山相对出全诗及译文(精选文案69句)

一、两岸青山相对出全诗

1、“天门山”位于哪个省份?安徽省: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

2、《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3、在这首七言绝句中,诗人用“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样传神地诗句,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欣然目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青山似有情,张开臂膀将客迎;远客自多情,乘舟御风破浪行,阳光洒在江面上,若融金,似铺银,驶入天门山,眼界顿时开阔,心胸更加壮阔!这样意境开阔,气象雄伟,气魄豪迈,动静虚实,相映成趣的诗作不愧为古诗中的瑰宝。

4、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5、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6、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7、断、开两字,下得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之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摹绘出来。

8、每晚8点,与优爸相约,不见不散

9、千百年来,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名流、墨客来遨游题咏,然富气势的仍是李白《望天门山》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烟浪”的意境,正在于此。

10、“天门山”位于哪个省份?

1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12、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1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14、青山、绿水、红日、白帆,一切美得如诗如画,惊险过后的美丽,让人觉得特别舒畅又心安。李白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更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让人叹服。

15、《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16、指博望山和梁山。出处于李白《望天门山》。

17、诗以赏心,画以悦目,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孩子们在诗中赏尽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当他们铺纸勾勒出心中领悟到的意境与生命力,诗便不再是远方,而是日常。

18、被誉为“诗仙”的是谁?李白

19、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字面意思是: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赏析: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20、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一作“至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二、两岸青山相对出全诗及译文

1、喜欢就给优爸点个赞、留个言再走呗!

2、(打两句诗,在优爸播过的诗里面找哦,你的答案是什么?在留言里告诉优爸吧)

3、(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4、《望洞庭》(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5、出自唐代李白《望天门山》,全诗为:

6、这里的出是突出、出现的意思。“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7、出处:唐朝李白的《望天门山》

8、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9、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10、“两岸青山相对出”,是正面刻划天门山的山势。“两岸”指出了天门山与长江的关系。“相对”二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天门山隔江兀立、崖峭如削、对峙如门、巧夺天工的雄姿,给人以只可仰观的高峻感。一个“出”字,出神入化,化静为动,令人感到郁郁葱葱的天门山生机盎然,更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感。

1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2、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乘船沿长江东下,经过安徽天门山时,创作了七绝名篇《望天门山》。

1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4、被誉为“诗仙”的是谁?

15、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16、我台首档诗词鉴赏类节目

17、诗词在考试中多以对应题的形式出现,关于本首诗词,测测你了解多少?

18、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19、优爸诗词前五:大丹、记忆时光、张颖、希言、千秋素光童

20、左边关注,右边打赏,我怎么这么机智(偷笑)

三、两岸青山相对出全诗尊书作品

1、李白的诗总是给人一种意境开阔、大气磅礴之感。《望天门山》亦是如此。李白于长江之上,乘舟远游。起初,风平浪静,舟过当涂之时,突然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李白用一个“断”字将长江之水奔腾不止的气势写得淋漓尽致,好像是江水把一座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2、意思是: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描绘了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出自《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6、蓬勃的朝气和积极向上的力量,“诗仙”李白,总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创造。

7、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8、(3)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9、意境: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原诗: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10、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11、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12、一首诗词,一个故事,一处风景

13、诗人是在船上写的。或者准确的说,视角是在船上。他顺江而下,过了天门山,从西边奔涌过来的长江,向北面折了一个大角度,变成从南向北了,“碧水东流至此回”就是这个意思。

14、(浪漫诗派特点)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15、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知识学酷~

16、(鸣谢:上海江东书院)

17、写的是早上旭日东升时候的景色。《望天门山》,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全文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今安徽省当涂县境内)的情景。译文楚江东来冲开天门奔腾澎湃,一路奔流的长江到此突然回旋徘徊。天门山东西默然相对,一片白帆从旭日东升的远处驶来。名句赏析——“孤帆一片日边来。”

18、两岸的青山夹岸对峙,一只船扬起风帆从太阳那边驶来的意思。

19、这是李白行舟沿长江顺流而下经过安徽天门山时根据自己所见而作的一首诗。题目中说是“望”天门山,就是诗人坐在行船中远望天门山。

20、作者属于哪个诗派?浪漫诗派

四、两岸青山相对出诗中的景色

1、两岸青山相对出的诗意是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2、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下一句是:“孤帆一片日边来”。

3、拼音:(liǎngànqīngshānxiāngduìchū,gūfānyīpiànrìbiānlái)

4、解释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出处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全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注释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5、从这里开始,后面的长江南岸,又叫江东。“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意为: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为: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6、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当涂在战国时期属楚国,故流经此地的长江称楚江。开:劈开,断开。

7、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8、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9、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上一篇上一篇:生肖表十二顺序(精选文案57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