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禅学讲座(精选文案76句)

一、禅学

1、禅学是唯心论的,易经属于道学,道则是唯心论和唯物论的结合体,可以说禅学属于易经的一部分而已,但是看过易经的都知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不可分割的,易经认为唯心论和唯物论也是这样不可分开的,禅学只讲了片面的唯心论,禅学认为世间一切皆为虚幻,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受苦受累的,所以禅学总是讲大彻大悟,脱离苦海,易经认为宇宙是由基本的物质(道体,有)和万物所运行的规律性(道性,无)而组成的,且俩者是不可分割的,故有无相生!总体来说这俩者不冲突,反而还有其相同之处

2、沉浮之间,在苦海之中挣扎,有几人能参透“回头是岸”?无常之间,才明白一切全是身外之物,纷纷嚷嚷一场空;聚散之间,悲欢离合半点不由人。世间万物,自有缘起缘灭,缘分缘散。有缘则聚,无缘则散…

3、禅学由静中思虑,令心安住于一种清晰而稳定的状态,以专注达至一种清晰明了的精神境界。

4、清静的诗歌可以进行反复阅读品味,而且越读越有味道,简直可以当做是粮食了。性情随意而自由不羁,不遵守佛家那些清规戒律。

5、禅学先于禅宗而出现,禅宗里有禅学,但禅学却并非单指禅宗之学。

6、时间:2018年3月9日

7、中的云藏线∶古时候的人总以为天地有一条线连着的,作者就说是憎人的迷惑跟雪印眉∶大概是愁眉苦脸的意思吧。

8、禅宗的不立文字,注重直观把握禅意的思想符合了日本人讲究意会的文化风格

9、人世间的事就是这样无奈,有缘的无份,有份的无缘。

10、4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1、谈禅修,莫老是谈感受谈情感,禅修的是心性是精神是精神生命不是情感,情感性身心感受违背智慧德性,情感性心绪心境也是与智慧和精神违背的。莫在禅修场合里倾泄心理垃圾,莫在禅修场合里晒疮挖疮,不要在禅修场合宣泄情绪,你的智慧和神志力量还没有达到处理垃圾的能力时,先要扶元固本,修觉观把能够自觉自控的精神力量激发出来。

12、不执着,不是不修善法,而是仍然要修善法,修了以后不执着,看破、放下,用缘起性空,“以舍摄善”,那就是无量的功德,就是真正的般若智慧。如《金刚经》所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这念心归于菩提、归于涅槃、归于空性,就能得到出世间的无上果报。

13、对文人的影响:以提高自身修养为主要目的,通常在不得志后遁世隐居,追求恬淡、娴静的生活,精神上独立高绝,不愿沾染尘污,作品风格从容洒脱、悠闲幽远,是禅学上“出世”思想。这类人如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对士大夫影响:信仰“普度众生”,以拯救苦难之人为己任,慷慨从政,积极救世,即便遭受打击也绝不回头,是禅学上“入世”思想。如清末谭嗣同、梁启超等就属此类。

14、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15、「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16、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愿朋友们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刹那便是永恒。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17、佛教的禅法理论,中国佛教的重要学说。禅,全称“禅那”,源于梵文,意译“静虑、“思维修”等,谓静中思虑,心绪专注一境,深入思虑佛教义理。“禅那”,也就是止观,“止”是心的安静,“观”是思虑某一事物。“禅”原是印度古代各种教派修行的普遍方法,而在佛教生活和佛教哲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禅是定的一种,而中国佛教往往把禅和定并称为“禅定”,含义比较广泛。

18、大的段子作坊,每日精选新、热的内涵笑话(段友提醒:吃饭或喝水时,请勿阅读!)

19、日本禅的清寂思想体现了日本文化朴素的审美观念

20、(近义词)鹦鹉学舌东施效颦数典忘祖邯郸重步西颦东效优孟衣冠步人后尘学步邯郸(反义词)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择善而长

二、禅学讲座

1、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2、禅修不能脱离心性体认,不能违背觉性,不会脱离慧性和德性,能见性地光明,能开显性德,性明性德会给你人生带来正向性的智慧和力量。你要明白这些基本原理,错也错不到哪里去。所以,你们真正要学禅的话,一方面防止犯低级错误,更主要的是要抓牢这些根本原理原则。也就是提醒你,要做对的,莫做错的。

3、二者共通的地方是都关注宇宙的本质,关注真实的存在。但二者采用的方法完全不同。哲学依赖语言和逻辑,信赖理性的力量;禅学依赖直观和顿悟,信赖非理性的力量。哲学通过语言的建构而营造一个真实的存在,禅学通过对语言构建起的世界的解构而直接把握真实的存在。高境界的哲学家和禅学家对世界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不管把握方式有多大的差异。

4、把禅修的某些境界某些体验说成是空,说成是空性,那不仅是错的,而且是有害的!如果真实修,观进去了要死人的。嘴说都没有事,那是由于不实修,只在假名上,不入实际,怎么出得了大事呢。这就是我不准门下说空说空性的原因。

5、出生于1918年的南怀瑾是我国著名的禅学大师,其学问涵盖儒、释、道、医卜天文、诗词歌赋等。南先生拒绝一切溢美之词,为人谦逊。而今,南先生已是93岁高龄,但他依然活跃于讲学、写书和繁忙的工作之中,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的精力如此充沛呢?

6、一般人认为眷属的贪爱很好,为什么说不好?不贪爱并不是不要,而是要互相护持、互相敬重、互相成就,以慈悲心、平等心来成就眷属的智慧、事业、功德、解脱,这就是大慈悲心,而不是贪爱心。

7、禅不等于禅定,禅学就是佛学,只不过禅学的修行方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8、禅修是修道,要神志要醒豁,要有智慧观照,是精神修炼;禅具备是佛教的标志性的修道学,佛教以自性觉悟为根本教义,禅修是要有强大的心志,没有神志力量的静坐,不是真正的禅修;没有正知正觉,没有投注精神力量,怎么是觉悟性的修炼呢?这就是我们讲禅修“以觉观为入门”的逻辑所在。这都跟不上,说明你真有智障,学不了真正的禅法。

9、“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10、禅是佛心,讲求明心见性,需要去悟,如果在文字上论禅,已经离禅本身很远了。好比指着月亮的手指,文字和经论比作手指,我们要追寻的是手指所指的月亮。

11、回首是缘。人的一生,被切割成一段一段。童年、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像电影胶片,静止时是一张张画片,转动起来,就组成了生动感人的系列剧。当你拿起相册,尘封的记忆一下打开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一幕一幕潮水般地涌上心头。每一集,都以一段难以忘怀的缘。

12、人除了物质生活以外,还要重视心灵的净化与提升。假使只知道纸醉金迷、花天酒地,无论拥有多少财富,心灵始终是贫穷的,将来还会堕落。如果起了贪心,就属于饿鬼道;起了慈悲心,乃至布施的心,就是菩萨、就是光明。

13、“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是缘,白浪滔天、浩浩荡荡的三千大水,只与取到的那一瓢有缘;“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是缘,一切自有天注定,人力岂能强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缘,随缘而生,随缘而灭。

14、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15、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16、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红尘十丈,却困众生芸芸,仁心虽小,也容我佛慈悲。情之一字,如冰上燃火,火烈则冰融,冰融则火灭。故此,佛曰不可说。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7、佛教将禅定分成世间定与出世间定两种,世间定是佛教追求解脱的方法之一。

18、把禅修视为放松是错的,把禅修视为休闲是错的,不过危害性不大。流行文化、世侩江湖,以盲引盲,怎么引诱人心怎么来,我们不忍深责,但你们专门学过,以后少犯点这种低级的笑话。

19、佛经上说:“短短今生一面镜,前世多少香火缘。”红尘滚滚,芸芸众生,缘分缘散,处处皆缘。

20、禅学先于禅宗而出现,禅宗里有禅学,但禅学却不一定就是指禅宗之学。

三、禅学的高境界是什么?

1、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2、“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3、日本禅宗的世俗化体现了日本文化现世本位,注重现实的思想

4、邯禅学步:有一个燕国人到赵国的首都邯禅去,看到那里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跟着学了起来。结果不但不像,而且连自己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比喻生搬硬套,机械的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丢掉。

5、把禅说得很神秘,很玄奥,动辄宣传称“言语道断”,动辄宣称“禅不可说”,说禅是“说不得”的,那种说法要么是抄来的,要么是自己没有透彻,即便有修有证也只是见了点“相似法流"(大品般若经),这种人不足以指导人,指导人要误事的。祖师所谓“顶门眼不瞎,为人则祸生”,就是指这类修证未彻似是而非的。

6、9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7、另外,茶道与禅宗的有机结合,集中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修禅方式和日本文化朴素的审美风格.茶道与禅宗结合,尤其注重茶室的意境经营,讲求了清寂的审美意境.

8、无论是自己的钱财,或是别人的钱财,都不要去贪。贪心的人,什么糊涂的事情都做得出来;不贪心的人,自己有自己的主张,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就是智慧。有了智慧,心就能够定、能够静、能够明。

9、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10、良医终不救无病之人;导师亦不引识路之者。佳肴美膳,岂可劝饱人之餐;异宝奇珍,未必动廉士之念。

11、10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2、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13、生老病死,相爱却分离了,怨恨长久积压在心里,追求却得不到,放弃又不舍得。这是人生的八种苦。佛祖说,你的命运是由你自己造成的,外相由你的心生出。就是说人喜欢自寻苦恼。佛家是唯心论,里面有好有坏,不要太痴迷。

14、日本禅房讲求清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朴素意境是日本禅宗所追求的.

15、禅宗不一样了,它专门解决那些慧根很深厚的众生,因为禅宗立宗之初佛陀就有言在先,这门教法是不立文字,属于直指人心,见性成性的教外别传法门,所以禅宗看起来好像都是一些公案故事,挺有意思,也不难,实际上它的门槛是很高的,一般的智慧根本就打不进去。

16、一般说来,读书不能妨碍禅悟。那么,悟透一本书就足够了。这首先该读《坛经》。禅学是中国的产物,惠能大师又是开宗立派的集大成人物,他的言行录便值得珍重。

17、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18、“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19、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些是必然的,有些是偶然的。必然里面有偶然,偶然里面也有必然。上天安排我们做父母,做子女、做兄弟姐妹,是必然的;但为什么是我和你,而不是你和他,却是偶然的。一个生命的孕育、诞生是必然的;但是经过奋勇拼杀,闯过层层关隘才能孕育成功却是偶然的。在这大千世界,我们能够相遇在一起,做夫妻、做朋友、做同事,是偶然的;我们每天在一起生活、工作,同在一片蓝天下,却是必然的。无论是偶然,还是必然,都是缘。

20、禅宗是汉传佛教的宗派之在禅宗创立之前,就已经有了禅学。

四、禅学经典句子

1、无论是禅宗还是禅学,都是对禅的展开,所以说禅宗和禅学中有禅,但禅并不仅仅存在于禅宗和禅学之中。

2、心理学教育会普及,人类心智慧命会开发,禅学会普及,禅法本来走在人类的前列,是佛教和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宝藏,可是现在还有人对禅学对佛教打压,动机不纯。我们禅法学修者和佛法学修者自己还不争气,跟着错误的跑,正确的东西不珍惜不坚守,自己糟踏自己,真是造孽啊。你们还不自尊处重,自觉自强,就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3、「禅」初属于六度中能去除人生烦恼的修行法门之也就是「禅定」法门。

4、把禅的证悟用诗化的语言成诗意盎然天花烂漫,纯属捏造,是假的,是哄外行人的,是自欺欺人的。禅外说禅,自己都没有出自于实际经验材料,凭臆想猜度演绎的东西,怎么能信呢。你若信了,是对自己的性命不负责任,自己都对自己不负责任,让别人说你什么好呢。

5、搞笑段子、糗事精华、泡妞技巧,你的生活必备,每日分享搞笑糗事、段子!

6、佛学是“教”,属于一个大的文化系统,禅学则是“宗”,是从佛“教”这个大体系里具体出来的分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佛学相当于是一个药品仓库,里面有各种药品,可以调节各种疾病,而禅学则相当于是仓库中存放调节某种特定病症的专区。佛学与“教”我们现在讲“宗教”,乍听之下,好像都带有一定的唯心色彩,或者会直观的认为是一种迷信,是与科学相违背的,这是我们多数人下意识的感觉。

7、我们花了两年,为世界众神画像!

8、凡是说,禅悟得到了什么,悟得了什么,这个人不会有真正开悟的经历,也缺乏禅修证道专业知识,因此凡是听到某人说“我悟到了什么”、“按怎么怎么修,你会悟得什么什么”,你不要听,那是外行,其指导是以盲引盲。

9、对释迦牟尼与佛陀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佛教经典的整理与注疏上。

10、财贪。每个人都有贪心,一见到钱财,一定会起贪心、起执着,有了一万想十万,有了十万想一百万,有了一百万就想一千万……贪着钱财,悭贪不舍,就堕入饿鬼道。

11、佛学就是这样,从法相基础学开始,包括阿毗达摩、中观、唯识、如来藏等等,这些都在佛学的范围之内,各类经典中既有佛陀亲自宣讲的经,又有各大菩萨所著的论,还有后世历代祖师所撰的疏、注等等,这样就以经为核心,构成了一个个完整的体系,这样就是佛学中“教”的来历。禅学与“宗”禅学准确的讲应该叫“禅宗”,后世人演化出的所谓“禅学”和“禅宗”其实已经不是一回事了,后世的禅学多数流于口头,也叫口头禅,而真正的“禅”指的是“宗”,也就是宗旨,这是实实在在的修行,和耍嘴皮没半点关系。

12、《六祖坛经·妙行品》云:「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13、奘师啊,细微处见真灼啊,看得懂,已经只指人心了。厉害!每天看不到您的开示,阳光不会灿烂。

14、人生的贫富贵贱,是由于过去行善或造恶所感。假使以恶心追求名利,不仅徒劳无功,更难逃恶业苦果。一个人的福德,有些是前世修的,有些是现在修的。如果前世修善法、累积福德,今生只要稍作努力,一定是水到渠成。相反地,如果前世没有修善法、没有修福报,就得靠现在精进努力。第要从事正业与净业;第要积极地修善法、修福报;第要知惭知愧。只要能从这三个方向去努力,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假使不起贪心,处处都以利他为出发点,就不会产生执着、烦恼,未来更能获得六根圆满、财富丰足的果报。

15、打造第一网络文摘,做好的电子杂志,好的交流平台,随时随地阅读您喜欢的文摘

16、5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上一篇上一篇:类似船到桥头自然直心态的句子(精选文案149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