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庞涓和孙膑
1、当年孙膑和庞涓一同和鬼谷子学习兵法,三年后庞涓耐不住寂寞,决定下山干一番大事业。临行前鬼谷子为他取花卜算,对庞涓说你必出仕于魏国,‘遇羊而荣,遇马而卒’。庞涓分别时对孙膑说:“我们同学一场,我准备去魏国,如果我能获得魏国重用,一定迎取孙兄,共同建功立业,也不枉来一回人世。庞涓下山来到魏国后,由相国王错引见于魏惠王,魏王问他有何才能?庞涓倾尽胸中所有,滔滔不绝地讲了很长时间,并说:“若用我为大将,则六国就可以在我的把握之中,一定战必胜,攻必克,此时正值庖丁为惠王上“蒸羊羔”的菜肴,惠王大加赞赏庞涓,封他为元帅职,正好应验了“遇羊而荣”。
2、马陵之战后,老对手庞涓死去,孙膑却也突然神秘失踪,从此史无记载,留下了无数猜想,比如:隐居山野了此残生,遭人陷杀,去了楚国(邹忌陷害,田忌出逃楚国,孙膑或跟随)等。总之,一代超级军事天才,在人生辉煌的时刻,却又消失不见,留下了无数遗憾!
3、齐军乘胜追击,正好太子申率领的后续大军赶到。秦军俘虏了太子申,取得全面胜利。历史上称这次战役为“马陵之战”,这一战中所用的计策被称为“减灶之计”。
4、老师问:“这怎么能够呢”?
5、于是,他就开始算计孙斌了。
6、孙膑是齐国人,庞涓是魏国人,二人年龄相差无几,师从鬼谷子。一开始的时候,两人的关系十分融洽,一起吃住,都是学的兵法谋略。也许孙膑的天分比庞涓高一些,常常可以触类旁通,领悟能力极强,而庞涓固然也不错,只比孙膑差一些。时间一长,庞涓心中就开始嫉妒了,觉得孙膑以后是个潜在的威胁,但他这个时候的他还不敢对孙膑怎么样。
7、当年孙膑和庞涓一同和鬼谷子学习兵法,三年后庞涓耐不住寂寞,决定下山干一番大事业。临行前鬼谷子为他取花卜算,对庞涓说你必出仕于魏国,‘遇羊而荣,遇马而卒’。
8、庞涓走后,在魏国当了军师,后孙膑又学得鬼谷子的孙子兵法和孙武子的兵书十三篇,后经墨子之徒秦华礼推荐给魏国,和庞涓一同做军师,庞涓写信请孙膑来魏国。
9、庞涓还以巧言蒙蔽,欲骗孙膑所学兵书。幸亏童仆实情相告,孙膑才如梦方醒,佯装疯癫,保全性命。后得齐使搭救,侥幸逃到齐国.
10、第二年,齐威王命田忌做主帅,孙膑做军师,率军救赵。
11、孙膑出生的时候,自己家里的家庭情况还是不错的,很早便把他送去接受名师鬼谷子的教育,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同窗庞涓,两个人都有要做一番事业的决心,于是两个人谈话投机,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是真真正正的好朋友。
12、孙膑辞别师傅后,便到到魏国投靠庞涓,一番交谈之下,庞涓发现孙膑才能已在自己之上,担心自己的权位受到威胁,就想陷害孙膑,他找人假扮孙膑在齐国的亲人写信给孙膑,让其回齐国探亲。然后庞涓假意建议孙膑回家探亲,同时向魏王告状说孙膑想要投奔敌国。
13、但庞涓只是设计挖去了孙膑的膝盖骨,让他成为了残疾人,而不是直接杀了孙膑,我认为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4、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作为赌注。孙膑发现比赛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建议田忌加大赌注,并且向他必能取胜。孙膑在“田忌赛马”故事中所采用的方法,被视为“策对论”的早运用。
15、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16、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将领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将领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17、02 庞涓如果直接杀掉孙膑,会有损个人形象,在仁义上无法立足。
18、田忌听了,连声称好,就按照孙膑的计谋行事。
19、庞涓收拾好残兵败将,狼狈地逃回了大梁。
20、这样的和谐氛围在庞涓学成下山之后被打破了。孙膑因为天赋甚高常常比庞涓懂得更多,而且他学习时间更长,水平比庞涓高许多。庞涓难免对孙膑这种别人家的孩子产生嫉妒之情,而后扯出一大段问题。
二、庞涓和孙膑的电视剧
1、可以这么说,庞涓属于自己上进的富一代,而孙膑则是受到祖先福泽的富多代。由此可见,庞涓要显得更加不容易。
2、后世之人知道这段历史,还是通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了解的,即便司马迁秉承着史家求实的精神所记载与事实相符,但也难保不会遗漏了一些细节之处。
3、此时魏军主力已攻破赵国首都邯郸,庞涓率军八万到达茬丘,随后进攻卫国,齐国方面田忌、孙膑率军八万到达齐、魏两国边境地区。田忌想要直接与魏军主力交战,但被孙膑阻止。
4、庞涓到了魏国之后,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军,在他带兵攻打楚国之前,魏惠王曾让庞涓和他一起吃烤全羊,这在当时来说是极大的荣幸,正应了鬼谷子“遇羊而荣”。
5、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6、庞涓发现齐国军队这么没有战斗力,为求功名,决定回援大梁,先把齐军尽数歼灭,再回来灭了赵国!
7、相信大家对孙膑这个人并不陌生,他所编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一直传承了长达上千年的时间。比起他所编著的兵书,孙膑和庞涓之间的爱恨情仇也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这两人在鬼谷子门下一起学习了好多年的时间,可自从这两个人出山之后,庞涓就和孙膑反目成仇,甚至还做出了迫害孙膑的事情,要不是孙膑装疯卖傻的话,可能已经死在了庞涓手里。
8、第三天,他们追到齐国军队第三回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只剩了2万人用的了。庞涓这才放了心,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10万大军到了魏国,才3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他吩咐魏军没日没夜地按着齐国军队走过的路线追上去。
9、庞涓见齐军退兵,就跟在后面,紧紧追赶。第一天,他追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只见营地上到处都是煮饭用的灶。他叫人点了一点灶的数目,不觉吃惊地说:“想不到齐军竟有十万人吃饭,人数真不少呀!”
10、后来齐国的使者发现了孙膑,认为这人有大才,便暗地里把他偷运到齐国。被齐威王拜为军师,成为庞涓具威胁的对手。
11、庞涓没想到孙膑能够前来,表面上当然十分高兴,自己的师弟那就是自己的嫡系人马,如果换做其他普通的师弟,庞涓可能就果断给安排了。
12、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南)举行会盟。之后,魏国以韩国没有前来赴会为借口,兴兵讨伐韩国,在梁、赫击败韩军。韩昭侯向齐国求救。
13、从史料上看,孙膑与庞涓之间,除了上述两件事之外,还有一次沙场直接交锋,即桂陵之战。所谓桂陵之战,即是魏国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邯郸,齐国后来采取围魏救赵的战略,不去救助赵国,而是围攻魏国,促使庞涓回兵救援。
14、而孙膑则认为,韩国现在还有力量与魏国抗衡,而且魏军士气正旺,不如先答应韩国,让其奋力抵抗牵制魏军,等到魏军实力被削弱时再出击救援。
15、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16、鬼谷子其人,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因其修道,所以又有一个道号称玄微子,而鬼谷子的称号则是因其在东周阳城一座山谷中修道,这座山谷丘高沟深,林木茂盛,到了夜间更是鬼火闪动,幽不可测,当地人称为“鬼谷岭”,鬼谷子后来隐居此地修道,自号鬼谷先生,于是人们便尊称他为鬼谷子。
17、果然,庞涓丢下赵国,急速回军。走到桂陵,不料孙膑早已在这里设下埋伏。魏军指手不及,被齐军打得大败而逃。
18、庞涓真有点本领。他天天操练兵马,先从附近几个小国下手,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后来连齐国也被他打败了。打那时候起,魏惠王更加信任庞涓。
19、庞涓在想若是长期以往,自己魏国主将的位置将会不保。
20、师兄弟庞涓妒忌孙膑的智谋才略,想尽办法将孙膑置于死地,将其膝盖骨挖去.后来,庞涓仍然被孙膑逼到自杀.
三、庞涓和孙膑的电影
1、庞涓这个人自视甚高,可偏偏孙膑比他要强,这就让庞涓有些生气,把孙膑认为自己成功道路上大的绊脚石,要是孙膑还活着一天,自己就永无出头之日,从鬼谷子那里毕业之后,庞涓就想要把孙膑干掉。
2、这样成就别人的时候,顺带也能成就自己。
3、当然是孙膑,孙膑诚心好学,深得鬼谷子赏识,将绝技授之;庞涓虚的,偷奸取巧,急功近利,忌贤妒能而终无能,后至被乱箭射身而亡。
4、庞涓果然信以为真于是带兵追逐齐军,就在路上他发现了,军队做饭用的土灶数量变得越来越少,于是他断定大部分齐军都已经逃脱,所以他抛下了自己的步兵,只率领自己的骑兵进行追击。追击到一个叫马陵的地方的时候,再次遭遇了孙膑的埋伏,这一次庞涓没有那么幸运,他被乱箭齐发的齐军射死在马陵道上。
5、在庞涓扬名于天下的时候,孙斌也开始出山找工作了。
6、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实践看来,三人行未必同心也。例个大的,民国时两大巨头,一个主张抗日救国,一个主张“曲线救国”,分道扬镳后各自率领几百万大军(国军和伪军)自己打起了自己,侵略者得利。说点小的,同学、战友、同乡、同事个个都心心相印吗?“夫妻同心,其利断金”,都能同心吗?不一定。话回到远古孙膑和庞涓本是师兄弟为何闹翻,直至一伤一亡,两个字可以概括:名、利。前人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是否由他二人典故中而来,不好结论,专家文豪们研究的透彻。听大家也信大众的评说。
8、公元前354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区服于他,但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如今赵国却想让其背叛魏国亲附于自己,魏惠王是个十分好面子的人,觉得赵国这样做是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不由觉得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里,庞涓就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此时,赵国邯郸城危在旦夕,赵王一面派人固守,一面派人前往齐国求救。
9、前352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大约在此时齐国将庞涓释放,使其回魏再度为将。
10、看你说的是什么水平了。孙膑庞涓都是搞军事的,商鞅是搞政治的,就军事水平而言,孙膑>庞涓>商鞅,就政治水平而言,商鞅强,其余二者不分明
11、魏惠王也学秦孝公那样,要找一个商鞅式的人才。他花了好些金钱招徕天下豪杰。当时有个魏国人叫庞涓的来求见,向他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挺高兴,就拜庞涓为大将。
12、孙膑到魏国后,庞涓嫉妒他的才能,于是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当齐国使者出使至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时,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齐国使者,用言辞打动了他。
1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膑他们两个都是同为鬼谷子的得意门生,他们两个开始关系也是挺好的,但是慢慢的庞涓就发现孙膑的战术理论还有思维都比庞涓要强很多。所以庞涓的嫉妒,想尽办法陷害孙膑,一开始是让孙膑犯错误被魏王处罚,剜去了孙膑的膝盖骨,让孙膑成为废人,然后又假装好心收留孙膑,引诱其写出《孙膑兵法》。后被孙膑识破,在朋友的帮助下离开魏国,终被齐威王赏识。后在齐魏大战中打败庞涓!孙膑是齐国阿鄄地方人,春秋时期“兵圣”孙武的后裔,曾与庞涓一起同鬼谷子学习兵法。
14、孙膑和庞涓都是战国时候有名的战将,不过孙膑已经成为了军事家,在很早一段时期,他的地位在兵家中是高的,著有《孙膑兵法》一书。至于他和庞涓为什么打仗,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私人恩怨,庞涓为了得到《孙子兵法》,在魏惠王面前谗言,使得孙膑被处以膑刑,后装疯卖傻,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才得以回到齐国。值得注意的是,春秋转国时期有仇必报,是中国人推崇的一种行为,而不是现在的道德礼仪。其国家争霸方面,魏惠王利用庞涓等人的辅助,成为三晋当中强的国家,也是能够与齐国争夺霸主的国家。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二人各位其主,这一站也是不可少的。
15、孙膑被致残后,发愤钻研,终写成《孙子兵法》传世。而庞涓则落下残害同窗好友的骂名。
16、庞涓之所以有这样优秀的战绩,一方面除了他自己确实有大将之才外,更凸显出鬼谷子的厉害之处,让途中辍学的学生都能够迅速天下,可以说,在孙膑未出山之际,庞涓集功绩荣耀于一身。
17、可以,到马岭道打黑骷髅就可以掉的。那个东西很容易打,但是任务需要用一个。多余的还是要卖掉的。
18、孙膑看到魏军来势汹汹,而且与敌军兵力相差悬殊,决定智取,不与敌军正面直接接触。所以他建议田忌用欲擒故纵的计谋,引诱庞涓中计。
19、此后发展果然如孙膑所料,庞涓带兵回援途中,中了孙膑的埋伏,魏军大败,庞涓本人也被生擒。
20、第孙膑建议田忌“请南攻平陵”,但平陵却是“人众甲兵盛”,很难攻打的城池。一旦这么做,就是齐军“粮途绝也”。如此危险之境,孙膑为何这么做?孙膑目的是“吾将示之疑”,故意装出不知道这种危险,让魏军认为齐军主帅无能,或者不知道自己步入险境。
四、庞涓和孙膑是哪个朝代
1、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2、孙膑和庞涓本是同窗好友,早年共同跟鬼谷子先生学习兵法。孙膑学业精进,超过庞涓,为此庞涓就起了嫉妒之心,费尽心机,加害孙膑。庞涓投奔魏国,掌握魏国军队大权后,更开始施展阴谋,诱骗孙膑至魏,毒辣地制造罪名,对孙膑施以,膑刑,并挖去膝盖骨。孙膑看透庞涓的险恶用心,后来逃回齐国当了军师。
3、孙膑和庞涓分别是齐国人和魏国人,拜师路上偶遇,并结为兄弟,同拜师鬼谷子学艺,学习兵法,孙膑和庞涓两人性格却不相同,孙膑为人善心实在,庞涓为人险恶人心狠,学艺中听到魏国正在招贤纳士,庞涓觉得机会来了,自己学的东西足可以独当一面,可以得到高官厚禄和国王的赏识。
4、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
5、尽管孙膑严重影响了庞涓在魏国的地位,但庞涓也不能够直接杀死孙膑。因为他们二人师出同门,情同手足,如果庞涓直接杀掉孙膑,会被天下人所不耻,会让他的个人形象遭到毁灭性打击,无法立足,他也更加难以统帅军队,让士兵们跟着自己卖命。
6、孙膑的到来,给齐国带来了不少的作用,齐国的势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孙膑围魏救赵,孙膑呢第一次战胜了他的仇人庞涓,这个故事在此不再叙述。
7、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8、任何漫长的铺垫之后,总有伟大的表白!孙膑这三步妙棋,让庞涓彻底上当,终为齐军所擒获!
9、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是讲究仁义的,凡事都是有礼有节。就连诸侯国之间的争战,也是事先互送文书,约好时间地点。在那个年代,个人名声和形象颇为重要,是活在世间的通行证。如果一个人失去仁义,那就相当于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10、就我们所知道的,鬼谷子的徒弟中,出名的就有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苏秦和张仪。除此之外,还有两位优秀的军事家,那便是庞涓和孙膑了。
11、后来,庞涓还是忌惮孙膑的才能,便暗地里安排人把孙膑接到魏国严加监视。孙膑来到魏国不久,庞涓找理由给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将他的膝盖骨挖去,并在脸上刺了字,想让他废在魏国。
12、大将军田忌惊慌劝道:“我军刚遭惨败,现在悉数出兵攻打大梁,只怕不合适吧”!孙膑道:“此前兵败就是为了麻痹魏国,好让他们误以为我们齐国人没有战斗力”!
13、所以说孙膑之所以遭到庞涓的那种打击报复,主要是因为他太优秀了。要是孙膑稍微普通一点的话,可能结局就不同了。03孙膑惨遭膑刑,从此再也无法带兵打仗。孙膑为啥叫孙膑?膑可不是他的真名字,而是一种刑法。所谓膑刑,那就是挖掉人的两个膝盖骨的刑法。而孙膑正是因为承受了这样的刑法,所以才得到了这个名字。
14、可孙膑就不同了,他有一个牛的祖先,那就是孙武。当年吴王阖闾之所以能够称霸东南,其实所依靠的,那就是孙武的帮助。
15、后来,庞涓到魏国做了将军,很得魏惠王的信任。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就假意把他请到魏国,暗中却在魏惠王面前诬告他私通齐国。魏惠王大怒,命人把孙膑的膝盖骨挖去,还在他脸上刺了字。
16、成了残废的孙膑,依旧还是被庞涓圈禁在城里,多亏了齐国人的帮助,他才从魏国逃脱。从此这两个师兄弟成了一生中,大的仇家。
17、桂陵之战并没有击溃魏军主力,齐国也没有正式进攻魏国首都大梁,赵国首都邯郸仍为魏国所占领。
18、这一发现意义重大,除了证明《孙子兵法》、《六韬》等不是伪书之外,《孙膑兵法》等书籍里记载的内容,还改写了历史,证明了孙膑果然强于庞涓。
19、庞涓得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只好退兵赶回去,齐国的兵马已经攻进魏国了。
20、庞涓倾尽胸中所有,滔滔不绝地讲了很长时间,并说:“若用我为大将,则六国就可以在我的把握之中,一定战必胜,攻必克,此时正值庖丁为惠王上“蒸羊羔”的菜肴,惠王大加赞赏庞涓,封他为元帅职,正好应验了“遇羊而荣”。
五、庞涓和孙膑的关系
1、当然,齐国也包藏祸心,即等了一年多才出兵救援赵国,围魏救赵时,庞涓起初并未回兵,等到邯郸城破之后,才派兵回国。
2、第二天,庞涓带领大军赶到齐国军队第二回扎营的地方,数了数炉灶,只有能够供5万人用的了。
3、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领10万大军,向东迎击齐军。庞涓想一洗桂陵之战的耻辱,又依仗自己的强大兵力,想与齐军速战速决。
4、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打赵国,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国内防务空虚,应当采用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战术,直捣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军,魏国一撤军,赵国自然得救。
5、很高兴回答您提出的问题。
6、但是孙彬的心在经历了监狱的灾难和刑法后坚定。他更加装疯卖傻去了齐国。魏国打了祖国,祖国这时找到了自己的盟友帝国。于是派孙膑和田忌大败魏军。这就是微信结构的由来。在这场战争中,为了迷惑自己的师傅,防范了。孙彬想出了减少灶洞的方法来迷惑敌军。十万兵马从十万个灶开始,后来变成了五万个灶,后来变成了三万个灶。古代根据你有多少炉灶来判定你有多少士兵。敌人的侦察也是以这种方法为依据的。这种方法给了庞涓错误的信号。因此,庞涓认为敌军军机涣散,每天都有逃兵,人数在减少。这个缩小的炉灶就是证据。庞涓对此深信不疑,孙彬开始了自己的计划。
7、庞涓虽说和孙斌是同门师兄弟,但是他在学识上还是差孙斌一筹的。
8、不久之后就出现了微魏国的大将军庞涓率领军队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的事,这时候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命令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率军救援赵国,这个时候孙膑建议田忌率领军队直接攻击魏国的都城大梁。这时候远在赵国的庞涓,听说自己的都城被包围立即回师救援,这个时候孙膑将自己的军队埋伏在庞涓回来必须经过的道路两边,就这样当庞涓风尘朴朴的带领军队准备赶回去救援的时候,埋伏在路两边的齐军趁势杀出,庞涓没有想到齐军会在此埋伏,很快被打败。
9、庞涓也是好样的,他没有辜负魏王对他的期待。
10、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那时候,齐威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齐宣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国。孙膑又使出他的老法子,不去救韩,却直接去攻魏国。
11、孙膑为了取胜,不惜以两位大将和8万名军士的性命作为代价。
12、甚至有人认为什么商鞅、李斯、白起等等所有战国名家,由此我推断,鬼谷子或许是一个学校的名字,这个学校里面有很多专业,跟现在的大学一样,所以大家都是师从鬼谷子。01庞涓和孙膑,倒是跟他们的老师,学习了同样的专业,那就是军事学。其实我觉得庞涓是比较励志的人物,你回想一下古代庞姓的大人物都有谁?除了庞太师,可能大家很少再想到其他人了。
13、老师听后点点头说:“嗯,有道理,有道理,很好,很好”。
14、可是孙膑却选择了中途退出,从此我们再也找不到他的相关记录。有人说他到了楚国的一个乡下,一边传授学问给徒弟,一边享受退休生活,过得逍遥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