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李白写黄鹤楼的古诗有哪些(精选文案87句)

一、李白写黄鹤楼的古诗

1、乘古人无福消受的现代爬楼工具——电梯踏上二楼,迎面是明静雅洁的大理石墙,唐人阎伯瑾意富词华的《黄鹤楼记》镌刻其上。楼记左右分列着孙权筑城,周瑜设宴仿汉壁画,看上去色泽斑驳;形貌苍古,却诉说着古城年湮代远的历史。步入三楼大厅,顿感满眼****,满壁生辉,一幅通栏绣像壁画,李白、崔颢、孟浩然、白居易、王维、贾岛、宋之问、刘禹锡、陆游、范大成、岳飞等十一位唐宋诗人一字儿排开,神态洒脱,仪容风雅,身边选录着他们题咏黄鹤楼的名句。在此景仰前哲,便不由泛起自己是文明礼仪之邦的子孙而自豪。

2、李白写的古诗,如下: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送行舟。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静夜思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讲的是友人出发的时间和目的地,是要在三月份前往扬州。不过,你可能会问,这里的“烟花”是什么意思呢?难不成是孟浩然在船上,李白在岸上给他放烟花送行???非也非也,这里的烟花其实指的是柳絮。这种用法在唐诗中还挺常见的,什么”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无情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都是用烟来形容柳絮。而且这首诗写在三月,这可是个春光明媚,繁花如烟的季节,这“烟花“”二字既可合指柳絮,或分指柳絮和花,形象又唯美,如梦如幻。

4、词的下片重在抒情。“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传说中的黄鹤和黄鹤楼到哪里去了呢?眼前只剩下供游人凭吊的遗址。这是根据传说故事和黄鹤楼几次被毁的情形而抒发的感叹,这其实也是对革命前途的担忧,以此暗示大革命将会如眼前的景物一样可能毁于一旦。“把酒酹(lèi)滔滔,心潮逐浪高!”面对滔滔江水,祭酒立誓,心潮激荡。诗人的心情由沉重担忧而变得悲壮、豪迈,他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绝不会因革命处于低潮而退缩,他发誓要扭转局面,抗争到底,欲与天公比高!

5、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6、在晴天的时候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7、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

8、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9、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

10、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因而被人们推崇为写黄鹤楼诗的绝唱。

11、这首诗是李白出居安陆时所作。时间大约是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这首送朋友孟浩然下扬州时的诗作,是传诵千古送别诗的杰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方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就这样一次不同寻常的离别,被李白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12、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13、简析:这首诗是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送别时所写,诗中没有描写黄鹤楼的景色,也没有朋友之间离别的伤感,只有诗人对友人目的地的向往和对友人的一片深情。

14、当年,在白居易为黄鹤楼写诗的时候,正好是此楼被烧毁的时候,同时也是白居易被贬到此时。在这两种心情下,这位著名的诗人便写下了一首颇为萧条的诗:

15、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

16、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7、从唐代起,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

18、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19、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

20、黄鹤楼共有五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每一层都有宽大的回廊和休息室,室内布置有仿古的桌椅,墙上有古今名人的字画。我们登上第四层楼,进入室内,一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巨大壁画出现在眼前。

二、李白写黄鹤楼的古诗有哪些

1、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2、李白写完,搁下笔后怅然而去。

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5、据历史记载,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的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战乱频仍,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也有10次。所以黄鹤楼又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后一座黄鹤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6、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7、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出自唐代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题北榭碑》

8、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

9、一首宋词,短短56个字,却写尽了人之一生

10、这首诗是讲什么的呢?聪明的你一读题目肯定就猜出来了!没错,题目已经把一切都交代得明明白白了。这首诗写在黄鹤楼,是为了送别即将去广陵当官的孟浩然而写的。对,就是那个春天睡不醒的孟浩然。孟浩然当时要去广陵,也就是现在的扬州,走水路必经黄鹤楼,所以李白选择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别。

11、在唐代,除了崔颢和李白为黄鹤楼写过诗,还有杜牧、白居易、王维和刘禹锡等人,也为这座著名的建筑写过诗。

12、因此,我们在评判一个诗人时,应该联系整体来看,而不应只着眼于局部。

1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4、明月千里来相送,错把心事牵动。休将白发对明镜,思潮如海,汹涌澎湃。风平浪不静。风风雨雨同一梦,生生死死谁与共?无情岁月无情:漫漫长夜,一人独座,叹息到天明。

15、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16、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7、你马上就要像黄鹤一样振奋玉羽,西飞到长安城——帝王州去。

18、江夏送友人 李白

19、词亭在黄鹤楼东南方206米处,于1992年建成。词亭的由来源于1927年登蛇山时写的一首词《菩萨蛮·黄鹤楼》。

20、由于这首诗句中饱含了李白对好友的真挚情感,又写出长江浩浩荡荡的气势,所以后来,人们认为,崔颢和李白在为黄鹤楼作诗的过程中,两人“打”了个平手,于是,这两首诗都成为了我国唐诗中的著名诗篇。不仅如此,后来,李白还为这一著名建筑写下了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三、李白写的关于黄鹤楼的诗句

1、译文:我以前在巴东三峡之时,曾西望明月遥想家乡峨眉。遥忆家乡的峨眉山月从峨眉而出,普照沧海,长与人相随。在黄鹤楼前的月光下,我忽然遇到了您这位从家乡峨眉来的客人。如今,峨眉山月又将随风伴送您西入长安。长安的大道直通九天,峨眉山月也随您朗照八百里秦川。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让狂人李白折服的男人

4、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5、《江夏县志》所引的《报应录》有个这样的说法。据它所说,从前有位姓辛的人,卖酒为业。有一天,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lánlǚ)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

6、简析:这首诗是李白晚年和朋友在黄鹤楼上听笛声的经历,通过描写诗人怀念往事、西望长安,听到笛声,想起梅花飘零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满腔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其中“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流传较为广泛。

7、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中间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阳。

8、嗨,小朋友们好,蔷薇老师来喽!

9、不是的,是因为黄鹤楼离他们太近了,就像一棵近在门前的树,你会去仔细观看吗?更何况这棵树还要花钱观看。

10、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11、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12、神明太守再把黄鹤楼重建雕饰,

13、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14、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5、首先,《黄鹤楼》诗开风气之先,而《凤凰台》则仿效在后,所谓先来后到,《黄鹤楼》是有天然的优势。再者,仿效因为要受到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一般是难出佳作的,而要后来居上,就更是难上加难。因着这种思维惯势,《凤凰台》某种程度上是被低估的。

16、那么话说回来,“狂人”李白是不是真的因为崔颢写了这首诗在黄鹤楼上,就再也没写过关于黄鹤楼的诗句呢?显然不是,不然“故人西辞黄鹤楼”一句又是怎么来的呢?

17、我去严君平帘下打探过,

18、这种说法得到了很多诗家学者的认同,但也有人认为杨慎所说为妄论!据诗家考证,李白诗集中虽无“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之句,但有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有句曰:“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可见“捶碎黄鹤楼”还是有根有据的。

19、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20、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四、李白描写黄鹤楼的诗

1、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

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出自唐代崔颢《登黄鹤楼》

4、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5、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6、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7、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8、除了搁笔亭,黄鹤楼还有一处大家都会去看的景点,就是词亭。

9、你竟然在我面前写诗调笑我!坏我酒兴,哈哈,关公面前耍的什么刀?

10、那么,在这场较量中,到底是崔颢赢,还是李白赢呢?没有确定答案。崔颢的《黄鹤楼》固然是经典传世之作,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不赖。两人实属平分秋色,不分伯仲。

11、李白兴冲冲地走过去,刚提笔,突然看到了此门上还留着崔颢写下的《黄鹤楼》。

12、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13、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14、——关注“唐诗宋词天天读”——

15、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诗人在黄鹤楼留下的此诗,在后来建成的黄鹤楼景区内的奇石馆内,还刻成了一块以崔颢题诗的浮雕石照壁,精美。

16、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17、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8、《黄鹤楼》名扬天下,凭借此诗,崔颢应该是知名度很高的吧。然而,历史中关于此人的记载并不多,除了与李白搁笔的典故和一句“唐诗人,有文无行。终司勋员外郎……”怎么个无行?并无记载。崔颢跌宕一生,一辈子只混了个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一个不起眼的官,越发使人想探问个究竟。

19、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出自唐代李白的《望黄鹤楼》

20、元代著名诗人杨载在《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述仙人乘鹤传说时,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接着论述了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思是说章法上至六句时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在写昔人黄鹤时,突出其杳然已去的情状,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能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不仅使诗意重归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而且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五、李白写的黄鹤楼诗句

1、在黄鹤楼以东132米处,有一座“搁笔亭”。亭名取自盛唐时期黄鹤楼上“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崔颢,河南开封人士,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中进士。《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那么,崔颢究竟在黄鹤楼上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居然能让说出“我本楚狂人”这样豪情壮语的“诗仙”李白搁笔?

2、易接道甘久生.崔颢“黄鹤楼”诗与李白“凤凰台”诗比较谈

3、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4、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向西挥挥手,告别了黄鹤楼。是不是感觉很简单,但这里其实藏着一个典故!黄鹤楼这个名字来源于仙人驾鹤凌空而去的传说。南朝祖冲之在《述异记》中提到,一位得道高人于黄鹤楼随仙人一起乘鹤飞升,这就是早的关于黄鹤楼传说的记载。李白在第一句中点明黄鹤楼的地理位置,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仙人驾鹤飞升的传说故事,使送别充满了仙气,仿佛告别的不是好友,而是一位仙人。

5、"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这是黄鹤楼上,游客们津津乐道的楹联。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汹涌奔腾的长江呼啸而来,在三楚腹地与汉水交汇。龟蛇两山兀然而立,夹江相峙,山川灵气吐纳,大江气象动荡,黄鹤楼于是应运而生。檐角高翘,轻巧飞扬,气势恢宏,金碧辉煌。这,就是"天下绝景",就是"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

6、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7、我只是说因这首诗传下来的神道的故事。唐人以后盛传此诗,认为它是七律的优范式。其实这诗照七律的戒律来比对,它的拗句和重字都是大忌。

上一篇上一篇:思念家乡的古诗100首月亮(精选文案113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