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军行古诗
1、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
2、③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就是玉门关。玉门关:关口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途径此地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这一段是全诗的节选。《从军行》是一类乐府诗的题目。
4、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5、géng chut qiang di guan shan yué wú nuò jin gui wan li chou 。
6、——意味着要常年忍受天寒地冻、黄沙漫天的恶劣环境。
7、②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长云:连绵不断的云。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8、(出处)《从军行》——唐代:王昌龄
9、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10、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1、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1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3、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14、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士
15、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
16、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还。
17、huàng shā bǎi zhan chuān jin jiǎ
18、《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19、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20、《后一日》张海龙画作:王琪博诵读:姜林杉
二、从军行古诗意思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3、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
4、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5、敢于写败仗,那是因为经常取胜,才有足够的底气和豪气。
6、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7、①从军行: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以唐李颀(qí)、王昌龄等所作为著名。
8、接着,镜头拉近,对准守边的将士。身上的铠甲已经磨损很严重了,但将士们都是豪情万丈,立下了不破敌人不回家的誓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9、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10、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11、在枫华谷枫叶泽怪物残疾尸人身上可以掉落以及碑铭可以抄錄在枫华谷沁枫林神策北营大门外的桥边
1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14、诗的内容大概是:在青海湖,常年乌云压在雪山上,雪山遥望着玉门关那座孤城。驻守在边疆的,久经沙场的将士已经把身上的铠甲磨穿了,下决心必须打败楼兰国的强敌才可以重返家园。
15、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
1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7、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18、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19、▍主讲人:玉笙老师,小学语文签约老师。
20、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三、从军行古诗原文
1、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2、“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八两句是说,胡地的大雁惊飞着哀鸣不停;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流泪滂沱。
3、《从军行》其王昌龄.唐
4、 feng huǒ chéng xi bai chi lou, huang hun dushang hǎi feng qiu.
5、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6、李白的《从军行》有两首,一首五言、一首七言。
7、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8、这首诗就是通过描写玉门关及其周边的崇山峻岭,来体现玉门关对于祖国安全的重要性和驻守在玉门关将士艰苦抗击外敌,不将敌人赶走不回故乡的雄心壮志。
9、——孤城是比玉门关更靠外围的一座城池,望玉门关就是望家乡的方向,以解思乡之苦。
10、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11、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12、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愁。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从军行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13、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频繁的战斗磨
14、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15、这一首七言则重点描写了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在被敌军合围之时,突击射杀地方将领,带领将士突围的英雄事迹。
16、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17、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18、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才还在交战,现在就传来俘获敌军首领的消息。
19、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20、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琵琶声声,歌舞阵阵,随着舞蹈节奏的变化,琵琶也随之翻出新声,尽管琵琶可以不断翻出“新声”,但在久别家乡的征人听来,总不免勾起剪不断、理还乱的“旧别情”。这旧日的离乡之情始终萦回在他们心间,身在边地,这绵绵乡思,这无尽头的边愁借着琵琶声,得到抒发,但又是奏不完、听不尽的,一轮秋夜的皓月在音符和舞蹈之中升起,照彻莽莽长城。
四、从军行古诗配画
1、“野云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六句是说,野营广漠荒凉得不见城郭;大雪霏霏弥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2、所以这首诗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好多边塞诗都是这样的。现在我们把王之涣的《凉州词》和《从军行》放在一起比较,说说他们的共同点。(小组讨论)
3、《从军行七首其一》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这首诗运笔十分委婉曲折,“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无那金闺愁”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4、“青海长云暗雪山”,青海,指青海湖,在青海省西宁市境内,是中国大的内陆湖;长,常年。在青海湖附近的云,总是黑压压的笼罩在雪山上。
5、——“黄沙百战穿金甲”里“百战”一词说明大大小小的战斗很多。(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戍边已经很长时间了。
6、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7、《从军行》一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8、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
9、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10、从军行古诗的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的思想感情………
1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
12、——我从“青海长云暗雪山”感受到,这个暗字不仅是指长云遮住了雪山,也写出了边境的紧张气氛,让人感觉战斗一触即发。
13、这是一场败仗,但是虽败犹荣,志气不堕。因为“百战沙场”,这场战斗虽然惨烈,但不过是大大小小战斗中的一场罢了,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士气不倒,依旧无所畏惧。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出来,这逃出来的千骑并非士气低落,而是奋勇从血泊中杀出,以图后战的英雄。
14、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
15、你从哪里看出边塞战士们思乡心切?
16、ming chi xing chi feng bǎo jian, ci jun yi yé qǔ lou lan 。
17、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18、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19、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0、黄河远上白云间,|青海长云暗雪山,
五、从军行古诗
1、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2、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
3、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4、 bù pò loulan zhong bu huan 。
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6、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7、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
8、“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
9、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10、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 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11、“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12、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13、——“青海长云暗雪山”写出了那个地方寒冷,风雪多。青海湖上连绵的云层遮暗了雪山,感觉又一场风雪就要到来。(教师解释,“青海”未必就是“青海湖”,可以理解成一个大的湖泊)
14、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15、诗文的前两,镜头呈现的是远方的大场景。青海湖附近的云压在雪山上,雪山和孤城玉门关遥相呼应。“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6、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17、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18、你从哪里感受边塞环境的恶劣?
19、《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作。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第三四句描写了军队辞京后的出战;第五六句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激烈的战斗场面;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全诗虽仅四十字,但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同时对仗工整,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20、“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六、从军行古诗
1、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3、这两首诗,前半部分几乎写得一模一样。这两首诗具体写于哪一年,没有准确的说法,但大体是王昌龄的《从军行》在前面,王之涣的《凉州词》应该参照了王昌龄的《从军行》。你看——王昌龄写“青海”,王之涣写“黄河”,王昌龄写“长云”,王之涣写“白云”。王昌龄写“孤城遥望玉门关”,王之涣写“一片孤城万仞山”。环境描写相似度太高。但是这两首边塞诗又很不一样,什么不一样,小组讨论。
4、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
5、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愁绪。一作“谁解”。
6、(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带动对话,例如:战士们为什么要望远处的玉门关?战士们能望到家乡啊吗?战士们想望又望不到的是什么?刚刚离开家乡,戍边很轻松的情况下,他们思乡之情回如此迫切吗?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7、第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8、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
9、先看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10、——都感叹环境的艰苦。都写到了孤城、气候恶劣。(可追问细节)
11、诗的前两句写边疆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12、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13、看颔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14、从军行的后两句让我们感受到将士们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豪情壮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希望能帮助到你
15、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16、我们先来看一下诗题,“行”没有特定的意思,因为它是一种体裁。诗的题目当中后出现的“行,歌,曲,吟”等字,是古代乐府诗的体裁。
17、《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18、诗人并不从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而是别出机杼,背面敷粉。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19、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高高地悬挂着一轮秋月。
20、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2、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3、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4、——写战士们思念家人、家乡。
5、da mò feng chén ri sé hun ,
6、在艺术风格上,王昌龄的七绝以委婉含蓄为主要特色,表现曲折,意境深远。其中不少是用比兴、寄托手法,抒写了诗人对现实的揭露和幽怨,因而与屈原的《离骚》在精神上有一致之处。王昌龄诗亦善用典故。其《诗格》提出“诗有六式”,第五就是“用事”:“谓如己意而与事合。”王诗用典不多,但往往用得巧妙而贴切,不露迹象。王昌龄很重视诗的境界,他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他反对意与景的分离:“若一向言意,诗中不妙及无味。景语若多,与意相兼不紧,虽理通亦无味。”他很重视情与景的结合,认为:“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
7、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
8、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9、这首诗,我们使用镜头辅助的方式进行背诵。
10、从军行古诗的意思是: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从军行古诗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11、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蒲桃:今作“葡萄”。
12、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愁
13、王昌龄dà mò fēng chén rì sè hūn大漠风尘日色昏,hóng qí bàn juàn chū yuán mén红旗半卷出辕门。qián jun1 yè zhàn táo hé běi前军夜战洮河北,yǐ bào shēng qín tǔ gǔ hún已报生擒土谷浑。
1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
15、从军行七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独坐一作:独上)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16、——《从军行》虽然也写了环境恶劣,战斗艰辛,战士思乡心切,但是后一句有一个大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