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的黄鹤楼
1、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长相随。
2、诗的首句写的是登楼所想。传说中从前有仙人骑黄鹤过此,诗人到此地时,已经是年代久隔,了无痕迹,因而感慨系之,不由得吟出了“昔人已乘黄鹤去”的诗句。这是心灵中的意象,而人乘鹤去又是运动中的形象,它是现在时间里对于过去的回忆。承续这个时间的是当前,是崔颢登楼游览的瞬间,在这个瞬间里所见的只有眼下的实实在在的黄鹤楼,所以“此地空余黄鹤楼”一句,把思维又拉回到现实空间。
3、洞庭湖以北,叫“湖北",以南叫“湖南”。湖北地图像一顶“大沿军帽”。湖南地图像一位“美女头像”。两个省合起来,就像一个美女戴了一顶大沿军帽。
4、敦煌抄本(唐诗丛钞释门杂字)“春草萋萋”在此本作“春草青青”
5、我只是说因这首诗传下来的神道的故事。唐人以后盛传此诗,认为它是七律的优范式。其实这诗照七律的戒律来比对,它的拗句和重字都是大忌。
6、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7、此诗第一句就用了贾谊的典故,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故李白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间有自我辩白之意。这是李白第三次上黄鹤楼。武昌蛇山留下了许多李白的传说和遗址,有搁笔亭、太白亭、李白读书处等。
8、清顺治十七年(1660)守真草堂藏版
9、黄鹤楼位于湖北省,面临长江。登楼远眺,旖旎风光,所以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称。
10、“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11、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12、清代搁笔亭已是著名的景点,为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游玩歌咏之处。吴趼人“名胜不留天地老,只今回首有余哀”(《眺黄鹤楼故址》);张竹坡“名楼已圮夕阳斜,满径荒凉馀蔓草”(《黄鹤楼遭兵燹感题》);黄侃“虽无好句赓崔李,到此登临亦快哉”(《登黄鹤楼故址》)。历代文人咏黄鹤楼的诗不可胜数。
13、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和清人王琦在《李太白全集》分别在书中谈及此事,还为李白添了一首诗:
14、唐李阳冰《草堂集序》载:“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隋朝末年,李白祖先被贬谪西域碎叶城,李白的出生地,5岁时随父回绵州昌明(今四川江油),在江油生活20年。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金陵(今南京)他遇见了在金陵游历的孟浩然。
15、“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黄鹤楼名字的来历说到武汉,很多人会想到黄鹤楼。如今黄鹤楼虽已成为全国5A级旅游景点,并被冠以“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名号。
16、研学、游学就是一种亲身体验式学习
17、结句“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给人留下了悬念,让人忍不住遐想,酒醒后的李白又会作出怎样惊天动地的诗歌来。
18、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19、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20、白云黄鹤句多奇,具眼人来自避之。
二、李白的黄鹤楼之千年预言诗
1、江面上烟波浩渺,暮霭沉沉,
2、“大语文,趣历史”系列研学素养课程
3、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永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4、学习唐诗很有意思,从李白到崔颢,再到孟浩然、杜甫、王维、张九龄...学着学着,发现他们都是有交集,甚至是一个朋友圈的。李白和杜甫是铁杆好基友,一同出游还互写诗给对方点赞。李白同学同时还是孟浩然的铁杆粉丝,写诗直抒胸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5、ISBN:9787108067012
6、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7、江南的太守将黄鹤楼又重新装饰了一番,新近粉刷的图壁还散发着清香。
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huáng hè lóu sòng mèng hào rán zhī guǎng líng
10、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11、莫怪纷纷题壁者,模糊未见上头诗。
12、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1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4、不过也有人认为这首诗大胆有余,却仙气不足,是后人假托李白之名所作,不知你们怎么看呢?
15、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16、李白一读之下,眼泪“哗哗”地流下,心道天呐,这是谁啊?把这么牛的诗写在这里,还让不让人活了?叹息良久之后,李白擦干眼泪,把毛笔一扔,就离开了。
17、崔颢何许人也?唐朝著名诗人,汴州(今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年)进士,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早期诗作多写闺情和妇女生活,少年为诗流于浮艳,“(颢)行履稍劣,好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辛文房《唐才子传》)相传北海太守李邕闻崔颢诗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正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时斗百草,度日不成妆。”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予接而去。”这可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李邕比崔颢年长26岁,对崔颢所写的“十五嫁王昌”闺房乐诗甚为反感。
18、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19、那么,李白在黄鹤楼到底写过诗吗?当然写过,而且还是传世名作。
20、[元]夏永《黄鹤楼图》册页绢本墨笔
三、李白的黄鹤楼古诗输给谁了
1、顾谓今日战,何如随建威。
2、十年后,辛阿姨的酒楼生意也稳定了,生意越做越大。道士再次来到了辛阿姨的酒楼,这次他可不是来蹭酒喝的。而是觉得他帮助心地善良的辛阿姨目的已经达到了。于是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而去。原来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道士,是一位仙人。
3、拂水柳花千万点,隔楼莺舌两三声。
4、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5、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6、诗的第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
7、也正因为李白,让崔颢的这首诗无形中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8、有文化跟没文化就是不一样。所以,同学们要多读书,多吟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走出去气质都不一样!
9、大概《黄鹤楼》胜于《凤凰台》,这是众口一辞的定评。《凤凰台》能否媲美《黄鹤楼》,这是议论有出入的。到金圣叹,就把《凤凰台》一笔批倒了。现在我们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作出评比。我以为,崔诗开头四句,实在是重复的。这四句的意境,李白只用两句就说尽了。这是李胜崔的地方。可是金圣叹《选批唐才子诗》却说:
10、崔颢诗一起就是四句,占了律诗的一半,馀意便不免局促,只好以“睛川春草”两句过渡到下文的感慨。李诗则平列两联,上联言吴晋故国的人物已成往事,下联则言当前风景依然是三山二水,从这一对照中,流露了抚今悼古之情,而且也恰好阐发了起句的意境。
11、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12、在春秋战国时候,湖南湖北是一家,都属于楚国,后来才分的家。所以有的人喜欢用“荆楚”代指湖北,“湘楚”代指湖南。
1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4、所以,《鹦鹉洲》的头一句“鹦鹉来过吴江水”,实际上完全没有根据。可没有根据不等于没有出处,它的出处就正是崔颢《黄鹤楼》中的“黄鹤一去不复返”!黄鹤的掌故与鹦鹉毫不相干,用到《鹦鹉洲》中,自然造成了名实之间不相吻合。“江上洲传鹦鹉名”,已经是空有其名了,正如“此地空余黄鹤楼”。而“鹦鹉来过吴江水”从一开始就子虚乌有,有名无实。它的凭借正是它与《黄鹤楼》之间的互文关系:这是一个文本上的联系,因文生事,因事见情,只不过用“鹦鹉”偷换了《黄鹤楼》里的“黄鹤”罢了。
15、此即千载喧传所云《黄鹤楼》诗也。有本乃作“昔人已乘白云去”,大谬。不知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且使昔人若乘白云,刚此楼何故乃名黄鹤?此亦理之浅显者。至于四之忽陪白云,正妙于有意无意,有谓无谓。若起手未写黄鹤,先已写一白云,则是黄鹤、白云,两两对峙。黄鹤固是楼名,白云出于何典耶?且白云既是昔人乘去,而至今尚见悠悠,世则岂有千载白云耶?不足是当一噱已。
16、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