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黄鹤楼诗
1、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出自宋代刘过的《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李白呵呵一笑说:“大诗人亦非圣人、非完人。我若写黄鹤楼绝不会出于崔诗之右,何必再画蛇添足呢?”满坐之人见这位“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傲诗人竟能有如此自知之明,不禁交口称赞。
4、还有晚年时,他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途径江夏,登上黄鹤楼,写下了一首极其悲凉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5、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
6、由于这首诗句中饱含了李白对好友的真挚情感,又写出长江浩浩荡荡的气势,所以后来,人们认为,崔颢和李白在为黄鹤楼作诗的过程中,两人“打”了个平手,于是,这两首诗都成为了我国唐诗中的著名诗篇。不仅如此,后来,李白还为这一著名建筑写下了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7、李白狂的一首诗,古今无人能比
8、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9、译文:被贬谪的人要远去长沙,日日西望长安方向也看不见家。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在这五月的江城好似见到纷落的梅花。
10、这是一座楼与城相连,纵横轴对称将建筑物置身于城墙之内,颇有北京四合院味道的建筑群。此楼阁的颜色是以绿色为主,红黄色为次,这种色调搭配以及唐楼中轴线对称的结构布局,给人一各端庄、大方的感觉。
11、“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12、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13、问题:怎样才能每天免费收到这种文章?
14、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1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16、因为有了这则故事,虽然那座题写了这两首诗文的黄鹤楼在后来被毁,但人们又在黄鹤楼的旁边,修建了一座亭子,并为这座亭子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名为“搁笔亭”。
17、李白越读越觉得崔诗精妙,全诗从传说入笔,抒发岁月如流、世事茫茫的感慨。尤其是后四句,实写登楼所见又借景抒发了诗人胸中的缕缕乡愁!李白连声呼妙,驻足诗前久久凝视。
18、由于崔颢的《登黄鹤楼》使得黄鹤楼,在唐朝时就名声大噪。更有传说李白初登黄鹤楼,感慨良多欲题诗于此。但提笔便见崔颢的诗作,于是戏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后人在黄鹤楼附近建造了“搁笔亭”,传说诗仙李白就搁笔于此。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我们留下了三月去扬州的理由。更在贬谪途中,再登黄鹤楼写下《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让我们看到诗仙的落寞之情。
19、李白另一首黄鹤楼佳作,就是下面这首《黄鹤楼闻笛》。
20、阎伯理的这首《黄鹤楼记》古诗后来被人们刻写在重建黄鹤楼第二层大厅内正中央的墙壁上,这是唐代诗人中对黄鹤楼描写得全面的一篇,它偏重于写实景,珍贵。
二、李白诗黄鹤楼原文
1、“李白搁笔”的故事不知真假,但是,李白仿写了《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可见他对《黄鹤楼》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
2、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3、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该走的,还是走了。你就这样走了,把我的思念和牵挂都带走了。我的泪水掉落在江水里,随着江水的波浪,去追寻你的踪影。唯见长江天际流,终于看不到你的一丝一毫了。帆也好,影也罢,没有了,全都没有了。从此以后,每当看到江水,我就想到,曾经在江边送你走,我就想到你,我就想到和你相处的一点一滴。想到这些,我的泪水掉进了江水里。我是多么希望,现在就去追你。但是,我没有去。就让江水带着我的泪水,陪伴着你前行。
4、清代沈德潜曾评价李白:“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
5、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6、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7、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坐在黄鹤楼中,看着天上的一轮明月,听着耳边的《梅花落》,布满皱纹的脸上,全是疲惫与沧桑。
8、黄鹤楼已经被捶碎了,黄鹤仙人无所依靠,便上了天庭向玉帝哭诉,玉帝没有理会它,又将其放回了江南。
9、他没写过,据说他到黄鹤楼的时候叹服于崔颢的黄鹤楼诗,于是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诗》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诗》,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10、明·郎瑛《七修类稿》:古人不以饾饤为工,如“鹦鹉洲”对“汉阳树”,“白鹭洲”对“青天外”,超然不为律缚,此气昌而有余意也。
11、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品读下这首诗——
12、谨以本文,告慰曾经亲密无间的朋友们和没有把握住的情感,以及在将来难以割舍、但又不得不放弃的人和事。
13、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
14、gù rén xī cí huáng hè lóu,yān huā sān yuè xià yáng zhōu。
15、在唐代,除了崔颢和李白为黄鹤楼写过诗,还有杜牧、白居易、王维和刘禹锡等人,也为这座著名的建筑写过诗。
16、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书阅吧”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免费收到我们的新内容了,每天都会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17、李白诗写鹦鹉洲,实际上是通过怀祢衡而抒发自己晚年饱经颠沛流离之苦的孤寂伤怀。
18、白话译文:雪花点缀着翠云裘衣,正当冬季,我在黄鹤楼携酒送你。你马上就要像黄鹤一样振奋玉羽,西飞到长安城——帝王州去。
19、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0、这一年,李白“朝辞白帝”,途经“江陵”,又来到了黄鹤楼。他撩起长衫,快步登楼,眺望烟雾升腾、滚滚东去的长江不由诗兴大发。正当他转身准备为黄鹤楼题诗一首时,抬头看到正厅大匾上镌刻着崔颢写的《黄鹤楼》。
三、唐诗300首 幼儿早教 古诗大全
1、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2、说起关于黄鹤楼的古诗词,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崔颢的这首千古名篇《黄鹤楼》。《沧浪诗话》曾经评价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据说连李白读过此诗都自叹不如,无奈留下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悻悻而去,自此从不题诗黄鹤楼。
3、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4、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出自宋代刘过的《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5、纠错:武皇开边意未已一句出自杜甫的《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李白关于黄鹤楼的诗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听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黄鹤楼送别》一文中,李白送的老朋友是(孟浩然),这位朋友也是(唐代)的一位大诗人。简介:当时,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
7、明·高棅《唐诗品汇》:刘后村云:古人服善。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句,至金陵乃作《凤凰台》以拟之。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刘须溪云:恨以滔滔莽莽,有疏宕之气,故胜巧思。
8、译文:芦苇的枯叶落满沙洲,浅浅的寒水在沙滩上无声无息地流过。二十年光阴似箭,如今我又重新登上这旧地南楼。柳树下的小舟尚未系稳,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因为过不了几日就是中秋。
9、交天下朋友,读绝世好书,作惊天奇文,享浪漫温情。
10、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翻译
11、当然狂妄如李白,自然不可能一直用这些虚无缥缈的神话来反击,后他开始绕回自身的才华。
12、我虽然是凤,却无琅玕来充饥,我用什么来赠送你远游呢?只好徘徊顾影,泪满汉江,留恋难别。
13、李白写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诗很多,下面列举几首:
14、远远望去,鹦鹉洲上,花团锦簇,水气缭绕,那嫩绿的兰叶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令人陶醉而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15、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16、诗的第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
17、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8、就这样走了—赏析李白黄鹤楼送别诗
19、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20、通联方式: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路553号邗江文化馆4楼李小峰邮编:225009
四、李白的《登黄鹤楼》
1、骄傲如李白,在看到崔颢的《黄鹤楼》时,也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击节叹赏:这诗写得也太好了,我都写不来。
2、这首诗备受后世称道,是李白的代表作。“烟花三月下扬州”更被学者称为“千古丽句”。
3、在晴天的时候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4、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5、国庆假期,在老家散心。有一天,正要午睡,在酝酿睡意时,脑海里浮现出“故人已乘黄鹤去”这句诗。这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的句子。反复默念这首诗,老李不禁潸然泪下。
6、他曾在此处送别了他一生中为钦佩的大诗人孟浩然。“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前两句意境浪漫绝美,后两句境界全开,飘逸灵动,全无一般送别诗的伤感,妙绝千古。
7、楚思渺茫去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
8、读这两首诗,可以读出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你写得好,我偏要再写一首,和你比比高低。
9、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10、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11、这些诗文分别被刻写在当时黄鹤楼的门柱、大厅和墙壁上。不过,后来这些古老的墨宝都在黄鹤楼被毁时一起被毁,但这些诗歌却被人们记录在古籍中,一直流传。
12、李白,生于长安元年(701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一生写了一千多首诗,其中那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连孩子都能背下来。其实诗仙李白特别钟爱黄鹤楼,那么李白为何如此热爱黄鹤楼,又做了哪些黄鹤楼的诗?
13、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表达了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4、整首诗想象奇特浪漫,风格奔放狂荡,酣畅淋漓,读之令人大呼痛快!虽不如崔颢《黄鹤楼》境界格调之高,但这般狂态却也令人读来痛快无比!但后世文人却质疑这首诗并非李白所作,而是唐末无名文人伪作!
15、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16、譬如送别孟浩然时,那默然望着小船背影的伤感与不舍;譬如在黄鹤楼中听玉笛时,那历经人生悲戚之后的沧桑与恋乡。
17、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冯舒:何有声病,即是律诗,且不拘平仄,何况对偶?冯班:真奇。上半有千里之势。起四句宕开,有万钧之势,纪昀:偶尔得之,自成绝调。然不可无不可有二。
18、其实,在《全唐诗》就有李白一首黄鹤楼诗——《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这首诗读来逸兴遄飞,豪情狂放,酣畅无比,但却如此冷门,着实令人费解。且欣赏李白的这首黄鹤楼之作: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20、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五、李白黄鹤楼诗词
1、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本想赋诗,因看见崔颢诗《黄鹤楼》在上,随后停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如今,崔颢的《黄鹤楼》依然高标后世,而李白的这首《鹦鹉洲》也成为传唱的经典。
3、加上当时他又喝醉了,于是便写下了这首狂妄至极的诗歌,读完直呼过瘾。
4、在武汉的黄鹤楼,有一个搁笔亭。
5、而在李白的虚构中,他将这充满仙气的黄鹤楼捶碎了,但是他如此胆大的作为,却没有受到玉帝的惩罚。
6、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7、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8、世事难料,我竟一下就成为贬官,远谪长沙;西望长安,云雾迷茫,何处才是我的家乡?
9、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李白《江夏送友人》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贾岛《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南三大名楼之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曾有多位诗人在此送别友人并做诗
10、李白登黄鹤楼的三首诗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黄鹤楼》、《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例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登黄鹤楼的三首诗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黄鹤楼》、《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例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黄鹤楼发出的感慨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想到老朋友走了,望着滚滚的长江,心中不免有些凄楚,因此发出了如此的感慨。
11、读这首诗,极爱“芳洲之树何青青”和“长洲孤月向谁明”,意沉悠远,余味无穷。
12、这是李白在黄鹤楼所写的出名的两首七言绝句,一明丽轻快,一凄凉婉转,代表了李白不同时期的心境。
13、“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含蓄不尽的凄凉之情令人不忍卒读。
14、—关注唐诗宋词天天读传统文化美刊—
15、望黄鹤楼 李白
16、作为一个曾流放的人,李白以曾被贬官到长沙的贾谊自居,充满了愤懑与不平。
1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8、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19、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20、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六、李白黄鹤楼诗
1、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2、——关注“唐诗宋词天天读”——
3、再说李白为黄鹤楼题诗后的第二年春天,李白在黄鹤楼送好友孟浩然去广陵时,又做了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