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1、游子中秋念故人,佳节寂寥倍思亲。月儿因之分外明,寒光表我忠孝心。远离家乡和亲人,每逢佳节倍思亲!默默祈祷之外,偶尔吟诗。
2、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3、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4、3)(唐)韩偓《寒食夜》:
5、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6、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诗句很好当我在外打工时才能深刻感受到前两句的深意!
8、一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对传统节日的古诗词积累不够。今天抽空给大家进行了整理,需要的老师们、家长们可以为孩子收藏。本文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并对每个节日附了几首代表性很强的古诗词。
9、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10、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1、立冬之日,天气寒冷,墨笔冻结,正好偷懒不写新诗,火炉上的美酒时常是温热的。
12、比如说99重阳节,就很多的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3、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14、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1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6、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灿烂的灯,缺少皎洁的月,无以尽兴,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皎洁的月,没有灿烂的灯,无以为春。
17、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18、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9、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20、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二、
1、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3、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4、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5、如果不尽兴游玩,开怀大笑,怎么对得起这样的吉日良辰?
6、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
7、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2)(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9、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10、译文:端午节日从何而来,前人传说是为了楚国大夫屈原。可笑汩罗空自浩浩荡荡,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11、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12、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13、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1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5、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6、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17、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的冷食。
18、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9、让我们和诗歌为伴,共享诗情画意!
20、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三、
1、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2、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6、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7、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8、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9、《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0、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
11、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12、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
13、3)《中秋月》(宋)苏轼:
14、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5、你的支持就是我不断更新的动力
16、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17、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18、这孤独的旅人是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
19、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20、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四、
1、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2、盛了半盏屠苏酒的酒杯还没来得及举起庆贺新年,
3、除日,又称”除夕“、”除夜“、”岁除“、号称”百节之首“,是看见交替、除旧迎新的时刻。
4、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5、《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6、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7、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8、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9、甲子今重数,生涯只自怜。
10、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
11、3)《中秋月》(宋)苏轼 :
12、偁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14、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15、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16、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美人如花似玉,彩灯带着欢欣的笑意燃烧月下,月亮如水似银。
17、一二班的小豆豆,不仅抄写了古诗,还配上了插图呢!
18、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19、3)(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0、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五、
1、《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4、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5、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6、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7、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8、考试再也不怕丢高分了!
9、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10、《端午》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2、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13、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14、译文清明时节,桃红李白,含笑盛开。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春雨充沛,滋润郊野旷原,使草木变得青绿柔美。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烧死。不管是贤者还是平庸之辈,千年之后又有谁知道呢?后留在世间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15、高堂添白发,朝夕泪如泉。
16、东坡居士有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世间所有亲人都能共享这中秋之夜的美好月光。
17、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18、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