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京大屠杀文案
1、“几乎没人知道,日本的士兵用刺刀挑起婴儿,活活把他们扔进开水锅里,”永富说,“他们结帮奸淫12岁到80岁的妇女,一旦她们不再能满足他们的性要求,就把她们杀死。我砍过人头,饿死过人,也烧死过人,还活埋过人,在我手下死去的人有200多。这真可怕,我简直成了动物并干了那些无人性的事。实在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我当时的暴行。我真是个魔鬼。”
2、据了解,南京大屠杀中,江东门是日军集体屠杀中国居民的地点,在这里遇难的同胞就将近三万人,祝再强一家回到南京时,南京大屠杀已接近尾声,但江东门的尸体,还是没有人处理,当时又是隆冬腊月,“尸堆里竟没有多少腐臭的气味!”祝再强说。
3、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4、人们因为伤痛泪如雨下,奔走呼号。
5、大学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可以在里面找到和你一样兴趣的人,你可以学一把吉他,也可以学跳着街舞,也可以画着素描,只要你能找到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让你自己开心的爱好,就可以了,毕竟生活很难,但是我们很甜
6、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目前共有三季,每季都有好几集,每一集又都有不同的美食,带你走遍全中国,领略各地的不同风味的美食,虽然都是很普通的各地美食,但是在每一个美食背后又有一个故事,这样不会只突出了吃而让内容很单薄,大家也都知道央视的镜头是不会加滤镜美颜的,但是这种情况下拍出来的美食还是这么的色香味俱全,这么的具有诱惑力,那就说明《舌尖上的美食》真的是良心纪录片啊。
7、“那个情形实在是太惨了,都是被日本鬼子杀害的中国人,有刺死的,更多的是枪杀的!”说到这里,祝再强哽咽了,哭出了声音,这么多年来,这段恐怖的记忆一直萦绕着他。
8、实际上,南京大屠杀恰恰契合了由杰弗里·亚历山大、罗恩·艾尔曼及其同事发展出的文化创伤理论的基本观点。事件本身并不会导致集体创伤,创伤是社会中介过程的产物:“当集体成员认为他们遭遇了一个在他们的集体意识中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骇人听闻的事件,并且这一事件从根本上无可挽回地改变他们未来的身份性质时,文化创伤就发生了”。
9、从媒体报道带社交媒体讨论,从线下纪念到线上公祭,在记忆生成与维系的过程中,媒介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阿斯特丽德•埃尔看来,记忆带有天然的媒介性,“文化记忆不可能脱离媒介而存在。若无媒介在个体和集体这两个层面所扮演的角色,文化记忆根本无从想象”。
10、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祝再强,爬过尸体堆回家,家却被鬼子烧光了!
11、历史事件往往遵循着自然的记忆曲线,承载记忆的一代人逝去,活生生的记忆变成历史,刻入纪念碑,继而在公众视野中淡去。但南京大屠杀的记忆轨迹有所不同,它曾在战时和战后受到国内和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虽然也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淡出公众视野,但却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复兴,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家国意识与国际观念。与个体记忆不同,社会共同体没有一个共同的大脑,集体记忆只是一个隐喻,但这个隐喻却具有巨大的“重量”。
12、南京大屠杀期间,生于德国的约翰•拉贝和国际友人奔走呼号,奋不顾身阻止暴行,保护25万中国平民免遭屠戮。回国后,他因揭露日军罪恶而受纳粹迫害。1996年10月28日,《拉贝日记》发表。1997年,拉贝墓碑运抵南京,碑上仅书:“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
13、文化创伤不是一种事物,而是一个文化过程,它既需要时间,也需要“中介化”和“再现”或“表征”。一旦文化创伤和历史记忆确立起来,其创伤地位就需要不断地维持并再生产。文化创伤由此进入不可避免的常规化过程,创伤中的“历史教训”随之沉淀在纪念碑、博物馆和历史纪念物的收藏之中。经由各种表征所中介的文化创伤过程,终导向集体身份认同的革新和集体记忆的再造。
14、1937年12月2日,正当日军开始进攻南京时,日本大本营任命日本天皇裕仁的“皇叔”、朝香宫鸠彦王以陆军中将衔接替松井职务。5日,朝香宫抵达南京前线司令部,责令部下尽快攻陷南京。12日南京沦陷前,朝香宫发出了一连串由他本人亲自盖章签署的命令:“杀掉全部俘虏。”
15、五千年未有变局,百余载国恨家仇。
16、拉贝等人在南京建立的安全区里面,多时候收容了20多万人。当时人满为患,疾病流行,粮食不足,安全区面临着大的困难。这时一位国际友人捐赠了一百吨的蚕豆,成了难民们的救命口粮。所以安全区里传唱起一首歌,开头是这样唱的:“我们用蚕豆做早饭,我们用蚕豆做午饭,红豆蚕豆绿豆蚕豆,顿顿都是蚕豆。”
17、在这本书出版之前,西方社会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浩劫知之甚少。
18、我一直都认为读书这件事,无论是在高中,大学,社会,都是一个核心的存在,100本,只是一个概念,你可以读10本,也可以读1000本,重要的是你在读书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我大学的时候,喜欢每个星期天的下午去一次图书馆,选几本我爱看得书,然后在坐着,运气好的时候,还可以看到夕阳从远方缓缓的落下。等到你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后,你就可以以试着放下手机,和自己独处
19、一江遗恨同胞血,万古深仇父老心。
20、何为文化创伤?我在《记忆的纹理》中对其做过定义。打个比方,我们经常会遭遇一些创伤事件,比如看到南京大屠杀当中的一些暴行。但这些暴行需要经历一个被讲述、被传递的过程,否则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会知道这段历史的。而讲述的这个过程,把一个历史事件的讨论扩展到更广阔的人群中,让更多人了解它的过程,就是建构文化创伤的过程。
二、南京大屠杀文案100字
1、暴虐公行,苍生如临倒悬!
2、历史型。中国的历史上下5000年,一提及XX历史、XX朝代上XX的事情,往往必定会引起轰动和关注。利用这个特点,在软文标题写作的时候可以借助史上XX事情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3、然其罔顾华恩,心怀觊觎,
4、而1982年拉开帷幕的“建馆立碑编史”活动,其直接诱因是当年的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在事件的影响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1985年8月15日正式落成开放。受到日本广岛和平集会的启发,1994年12月13日,纪念馆举办“南京各界人士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鸣放防空警报、武警战士敬献花圈、放飞和平鸽。此后,按照“大小年”的模式,持续举办纪念活动。
5、2017年8月14日,一部记录中国幸存“慰安妇”的长篇纪录电影《二十二》在全国公映。片中二十二位老人,如今只剩九位。
6、“他们终日生活在恐怖灾难之中,精神正处于歇斯底里的惊恐之中,这种状况何时才能停止啊!”
7、那么我们是怎么知道他的故事的呢?这要得益于已经自杀的《南京大屠杀》(TheRapeofNanking)的作者张纯如。她在写《南京大屠杀》时,重新发现了拉贝日记。于是,我们得以知道拉贝的许多故事。
8、这段历史,与你我的过去和未来勾连
9、以下是本次沙龙的文字实录,有压缩编辑。
10、烘托出品牌的核心内容,明确重点。
11、这一幕在书中不是孤例。
12、国家要统不能分裂。日本人对中国的入侵,是瞄准中国当时处于军阀混战四分五裂的情况下,可以乘虚而入,于是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团结统分裂国家是数典忘祖,重蹈覆辙的先兆。
13、一座城市不能忘记血火曾经,
14、你说,南京大屠杀和她有什么关系?
15、后一点,对于南京大屠杀,我们要努力让它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记忆。
16、“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这句引发网友共鸣的话,也是朱彦所在团队想出来的。朱彦介绍,当时为了找灵感,他们听了许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音乐和相关影视作品,加上在此前的工作中,曾经做过关于此事的专题策划,有一定的经验,文案中的每一个字都经过反复地推敲,“当时我们想了好几个版本,这句话是在发布前几分钟才后确定下来的。”
17、我看了一眼,只看了一眼,
18、13日晨,日军谷寿夫师团首先从中华门进入南京,血洗了聚集在中山北路、中央路的难民区,由此,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拉开了帷幕。次日,其他三个师团相继进入南京南北各市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
19、后来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在记者会上,针对日本APA酒店事件发表评论称,放在酒店客房内的书籍“别管什么内容,没什么大不了的”,对APA酒店的行为表示理解。
20、如何去“记”这个前嫌?他说:“记住过去的灾难和创伤不是要算账还债,更不是要以牙还牙,而是理清历史的是非对错,实现和解与和谐,帮助建立正义的、新型的社会关系。”
三、南京大屠杀文案短句
1、第二次:1982年之后的“建馆立碑编史”;
2、中学语文课本里有这样一句话:“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
3、当然我知道,只是重名;
4、一名网友对北青报记者表示,用漫画的方式将历史和现在放在同一时空相遇,给人一种震撼,“身边有很多朋友都转发了这两张照片,也是纪念的一种方式。”
5、采取谐音、同音等方式令标题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还能引人入胜。
6、让和平的炊烟氤氲人间,
7、我社自2013年起,对2001年审定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进行了修订。在修订过程中,我们将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一文换成张纯如所写的《南京大屠杀》一书节选,课文题目为《死里逃生》。更换的原因主要是张纯如所写《南京大屠杀》片段《死里逃生》,不仅写了南京大屠杀的惨无人道,而且刻画了一个普通中国妇女李秀英在日本鬼子惨无人道的暴行面前智勇双全、勇敢反抗的事迹,感人至深,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因此,我社教材中不存在将南京大屠杀题材撤掉的问题。
8、传遍朋友圈的这幅漫画让很多人感动。供图/朱彦“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昨日,这句话被许多网友转发提及,这句话来自于一张漫画图,图中两名分别来自1937年和2017年的女孩隔空相对,一人身边战火纷飞,一人身处和平现代。这幅图的作者朱彦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该图创作于去年12月,今年有网友把原图中的2016年换成了2017年,之所以想要画这张图,是因为想让大家不要忘记这段历史,而网友的大量关注在他们意料之外,“说明我们想表达的情绪网友感受到了。”
9、这个“一句梧桐美,种满南京城”的载情地
10、关系就是,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一代,在现在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一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而它只过去了短短的80年。
11、对于几代中国人来说,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意味着发生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的那个惨绝人寰的具体历史事件。它已经构成中国人感情记忆中一个突出的象征符号,象征着二战中日本军队在中国国土上犯下的罪行,象征着中国人对至今不肯真正认罪的日本政府以及日本右翼的愤怒,也象征着战后五十余年中国人与日本人在感情创伤方面无法修复的鸿沟。
12、提示1:来自2014新京报13本年度好书(点击即可查看)
13、围绕文化衫和语文教科书的争议展现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的记忆状况的某些侧面。它们意味着争议不仅会发生在“自我”和“他者”(“他者”:文化衫事件中的美国商家或更多情况下的日本政府或右翼势力)之间,也会发生在自我内部;意味着南京大屠杀已经变成神圣的民族/国家记忆的一部分,其神圣性表现在不可以被商业化,不可以更换成其他表述,等等。
14、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
15、在大学毕业以后,找工作的时候,你获得的证书越多,那么你在就业竞争上就越有利,而且在大学里考证书的时候,遇到难题还可以向同学和老师请教,进了社会,再考证的话,不仅价格很贵,而且过程很繁琐,特别是在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很难找人请教
16、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一书中,有这样的片段:
17、没有人看病,青龙白虎快死了。
18、但是,你觉得南京大屠杀和她,又有什么关系?
19、文化衫事件和教科书争议在在说明,南京大屠杀并不是尘封在“死的历史”中的往事,而是“活的历史”中的当代事实。正如孙歌在二十一世纪初评论东史郎诉讼案时所说——
20、松冈环是日本大阪的一名小学教师,1988年,她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之后,被历史真相震颤,下定决心要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这段历史。自此她陆续在日本采访了250多名参与过进攻南京及南京大屠杀的日本老兵,录取了作为加害方的历史证言。同时,80多次自费来到南京,寻访了300多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记录了受害者们至今仍未愈合的创伤。
四、南京大屠杀文案短句干净
1、今天的南京城注定会堵车,
2、抛却事件背后的误读不论,这一事件凸显出南京大屠杀再现的“边界”或适当方式,正如一位批评者所言,
3、走到江东门附近时,要翻上高高的田埂,爬上上面的水田。突然,祝再强觉得脚下踩到一堆软东西,同行的家人也喊了起来,借着月光,5岁的祝再强才发现,脚下是数不清的尸体,从视野中延伸开去,有放下武器的军人,有普通百姓,男女老少都有。
4、本期编辑:胡洪江、田丰、李娜
5、这是永富角户,曾经的一名日本士兵的原话:
6、也难怪日本右翼会越来越肆无忌惮。
7、朱剑,男,1975年出生,湖南益阳沅江人。诗人,学者。担任某大型文化刊物主编。著有诗集《陀螺》、《磷火》。长安诗歌节现任秘书长。
8、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9、到了1980年代之后,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它的关注点不仅仅是讨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实,还要去讨论日本当代如何处置这一问题。典型的事件,是1982年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问题。当时的日本文部省在审查中小学教科书时,对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多有篡改。于是,中国媒体也对其进行了各种讨伐。
10、三十万冤魂聚拢在金陵城上空,
11、NanjingMassacre,RapeofNanjing
12、这段恐怖而又奇特的经历让祝再强无法忘却,若干年后,他重新走访江东门,询问当地的老居民,才算解开了心中的疑团,1938年初的那个晚上,他看到的日军汽车,是从江东门“军人模范监狱”中驶出来的,在这个监狱里,日军屠杀了难以计数的中国军民,尸体由汽车运出来,开到江东桥上,再扔到河中。而那天他和家人所攀爬的“尸山”,很可能和江东门万人坑有关,也就是如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所在的地方。
13、当中方要求酒店撤下有关书籍时,酒店非但没有接受中方意见,反而挑衅般将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全文附在了酒店官网的公告后面。
14、诸君莫醉笙歌里,席罢应闻警报音。
15、以“议”动人。建议性的标题是我们经常看的标题,特别是做促销活动时候,这样的带有鼓动性标题更为多见,但是建议性的标题要想跳出常规,需要下一番苦工,笔者建议可以从人们都有逆反的心理着手,不让他干什么,这样读者往往都会想着干什么。
16、其实,大家会发现,无论是张纯如,还是我上面所提到的各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纸和文字,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讲故事,把这段历史讲给更多的人听。在这一过程中,南京大屠杀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就慢慢被转变成一种文化创伤了。
17、1937年11月8日蒋中正下令全线撤退,四天后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上海被日本占领后,日军趁势分三路急向南京进犯。
18、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
19、借”名人”。名人的任何事情都是大众所关注的,无论是他们的工作,还是他们的生活,或是他们的兴趣等等,如果你所宣传的事物或者产品能和名人靠靠边,借着名人的噱头,定会吸引不少读者的眼球。记得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林丹夺冠后把自己的鞋扔向观众席,第二天淘宝即出现不下1万的林丹冠军鞋,这就是明星效应。
20、点一盏灯,祭八十年乾坤。
五、南京大屠杀文案200字
1、知乎上有一个帖子很热,
2、勿忘国耻爱我中华句子:
3、祝再强是地地道道的老城南人,从小生活在城南大夫第附近,如今则居住在长乐路一栋居民楼中。“我住的这个地方,就靠近当年我们老房子的堂屋”。在1937年12月日军打到南京之前,祝再强一家过着安宁平静的生活,祖父经营一家米店,父亲则是夫子庙小学的教员。
4、你是一个独立的人,独立的个体。没有任何人有权力可以把你与这类历史事件绑架在一起,你完全可以选择不关注,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你的自由。
5、网上所传我社九年义务教育修订教材将南京大屠杀题材撤下之事,与事实严重不符,混淆视听,特此严正声明。
6、写到这里,后院里响起了日本士兵的砸门声。见佣人不开门,几个日本士兵就在院墙边探头探脑,看见我突然打着手电筒走了过去,他们立即就一溜烟地跑掉了。我们打开大门,跟在他们后面走了一段距离,直到他们消失在一个黑黢黢的巷子里,这个巷子的下水道里3天来也已经塞满了好多具尸体。
7、《南京——被割裂的记忆》武田伦和与一名退休的大阪市小学老师松冈环武田伦和导演今年只有30岁,祖父曾是一名日本兵,生前从未谈过战争问题,去世前才说起了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片子是武田伦和导演的第一部公映作品。武田与证言录像的拍摄者、22年前就开始调查南京大屠杀的退休小学教师松冈环合作,从2004年年底开始采访工作,前往南京近20次。这部影片在拍摄期间遭到了日本右翼的骚扰。
8、先辈热血映透这如画江山,
9、第三次: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10、这些评论或许很难称得上理性思考,因为标题改动并不意味着南京大屠杀的改名,但其间流露出的强烈民族情绪却折射出南京大屠杀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意义。
11、“今天在鼓楼医院看到的情况,真难以描述。一个小男孩只有七岁,肚子上挨了四五刀,没法救了。我看见两个人登记就医,两个人都被日本兵用刺刀刺伤,一个人颈子上的伤口真吓人,我还看到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同她父母站在难民区的壕沟边,日本兵进来,先把她父母杀死,再给小女孩手肘上一刀,她就此终身残疾。我看到一个十三岁的男孩,抬进医院的时候,浑身都是血,日本兵用一根钢管打得他遍体鳞伤……”
12、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
13、1951年初,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背景之下,中国政府以美日签订《旧金山和约》为切入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美国重新武装日本的抗议活动。《新华日报》开辟专栏“旧恨新仇”发表幸存者的血泪控诉,《人民日报》也刊登十余篇文章。当时的宣传思路是“从控诉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暴行开始,联系控诉美帝及反革命分子的罪恶,引导民众逐步认识到‘美、蒋、日、特务是一家’”。
14、为国捐躯,虽死优荣。
15、目击日军汽车往河里扔尸体
16、2017年9月22日是美国旧金山市首个“慰安妇日”。当日,“慰安妇”纪念雕塑在圣玛丽广场揭幕。
17、15日夜,被日军俘虏的南京军民900余人,被押往上元门外鱼雷营江边,遭集体屠杀。除9人侥幸逃生外,余者全部遇难。16日,日军在下关煤炭港、鼓楼四条巷一带屠杀我无辜同胞数万人。17日,日军在下关上元门屠杀我同胞3000余人、在三叉河杀害四五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