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10字(精选文案104句)

一、陶渊明的简介资料

1、乃瞻衡宇(衡,通“横”)

2、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3、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

4、陶渊明耕读人生的另一面是“读”,相对于躬耕的沉重,诗书相伴是他生命中空灵又自在的一面。他56岁作《五柳先生传》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清代学者林云铭指出,陶渊明是“好读书亦不知有章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编:《陶渊明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65页。).他强调的是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功夫,而着重“会意”,即以一己之心直接与古人相接,领悟、神游古人文中的玄理、意趣,所谓:“衡门之下,有琴有书”(《答庞参军并序》其一);“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有了诗书,陶渊明的精神才不会枯寂。尤其到了晚年,生活日益困顿,他依然读书自励,在与古人的精神交流中坚定自己的选择。

5、本书为陶渊明的诗文集,收录了陶渊明120余首诗歌及10余篇文章,较为全面地展现了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及其自然率真的个性和高洁洒脱的人格。

6、官场生涯总令他感觉缺少了什么

7、蚱蜢的耳朵不是长在头上,而长在它的身体下侧。蟋蟀是蚱蜢的近亲,它的耳朵则长在膝盖上。交配以后,雌性蚱蜢将卵产在卵囊中,卵囊则被埋在土里,以防被敌人发现它。蚱蜢身上的条纹和斑点有助于外形的伪装,使它难以被发现。有些蚱蜢的伪装技巧相当高。蚱蜢靠着长长的后腿和良好的弹跳能力来逃离危险。逃跑的时候,它能够连蹦带飞。每种蚱蜢都有独特的叫声,这一点相当重要,因为不同种类的蚱蜢是不能互相交配的。而雌性蚱蜢需要知道,它所听到的”鸣叫”声是否发自于与己同类的雄性蚱蜢。

8、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9、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丰富的时期。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10、我带着幼儿们进入屋室,早有清酿溢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

11、描写归耕后亲身从事劳动的生活,寥寥数笔,随手写来,造语极其平实,却把劳动的辛苦,劳动时所见到的景物,写得有情有致。末两句说夕露沾衣而不足惜,只要有劳动的喜悦和收获就行。对于一个孤高傲世、诗书满腹的人来说,这是何等恬淡朴实的心境啊!

12、他的诗歌,或叹行役之劳,或抒厌仕之感,或写田园之美,或记闲居之趣,或咏务农之乐,或述贫困之苦,或发人生之感慨,或言自然之理趣,或缅怀远古之盛世淳风,或赞赏历朝之高人雅士,莫不真情流露,使人回味无穷。其中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3、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14、陶诗显著的,被公认的艺术特色就是平淡自然、质朴无华。

15、陶渊明作品的价值还受到世界公认。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等都有陶诗的译本。《大英百科全书》《苏联百科词》还用专门词条对陶渊明作了详尽的介绍。

16、✦幼稚:指孩童。✦盈:满。✦缾(píng):同”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瓮之类。✦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资:凭借。✦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17、(9)《乞食》,附苏轼读后语,卷二;

18、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hé)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gāo)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9、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0、《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

二、陶渊明的简介资料10字

1、(10)《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卷三;《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道丧向千载”,卷二;

2、自南北朝至清代长达千年以上的陶渊明研究文献,真可谓汗牛充栋。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凡是超的作家作品,有名的别集、总集,文学流派或文学思潮,积累的相关资料都特别丰富,但如陶渊明及其诗文的评论与研究,历时之长,资料之多,影响之广,历代研究者兴趣之持久,均堪称罕见。

3、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4、《哲学走向荒野》一书中说:“我们在森林中,不会还给自己戴上面具;所以我们走向偏僻野外的每一步,都是向自我的回归。”“面对孤独,一个人接触到了自己生命的本质。我独思,故我在。”((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哲学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423页。)这似乎是专为陶渊明作注脚的。他多次离开终又回到田园,认识到田园生活的自在、纯真符合他的本性,与其精神受苦,不如身体受苦。陶渊明的诗文也是他“自我”层面上美的收获。他用一己之心体会天道自然,形之于文,创造了一个蕴含深远的诗文境界。

5、✦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胡,同“何”。

6、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7、让您怀抱大志亦不失清欢

8、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9、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10、归去来辞陶渊明(闫效平)

11、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1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13、“即事”两句说如果对现实事物的认识正确,就不必去华山、嵩山修仙练道。“存生”两句谓长生不老是无稽之谈,养生之术也苦于难学。这种认识,让我们看到他对道家思想还是保持着一定距离的。

14、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15、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16、(1)《诸本序录》;(书名见后)

17、✦木欣欣以向荣:草木茂盛。✦欣欣,向荣,都是草木滋长茂盛的意思。✦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羡慕自然界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善,欢喜,羡慕。行休,行将结束。

18、(14)《荣木并序》(其二):“贞诡由人,祸福无门。匪道曷依,匪善奚敦!”,卷一;

19、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难怪连造语峻峭的王安石也大发感慨: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20、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三、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哪个朝代

1、✦切:迫切。✦违己:违反自己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尝:曾经。✦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2、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

3、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就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4、以上仅就陶诗的主要艺术特色略略作了阐述,其他如用典信手拈来,运用贴切自如,讲究篇法的浑厚完整,语言上为加重感情而反复运用叠词等等,就不一一细说了。

5、幼稚盈室(幼稚:形容词用作名词,儿童、小孩)

6、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7、风吹过青草连绵——听苏日娜读《我命中的枣红马》

8、谷中风评远心||让诗像马一样,直立在高原的阳光下

9、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实为古今字)

10、时矫首而遐观(时:名词作状语,常常)

11、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12、非:觉今是而昨非(错误的)

13、(4)问征夫以前路(即“以前路问征夫”)介宾结构后置

14、苏东坡在研究陶诗、推动陶渊明更广泛地被人们接受方面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但他才气太大,有时喜欢越位帮古人改诗(参见顾农《陶诗发微(三题)》,《书品》2004年第5辑),这在抄本时代这是常常会发生的事情,对此我们应保持足够的警惕。

15、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16、赵卡评《我命中的枣红马》||不需要骑手的马(《文艺报》2022

17、也曾被漫漫“上班路”所扰

18、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题名叫《饮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19、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20、陶渊明29岁出仕之前,受到家族以及乡邻隐逸之风的影响,一直在田园生活中读书。他出仕之前是否躬耕,并无直接的文献证明。他曾说“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20岁时江西荒年,家里便十分贫乏。他29岁出仕,“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受不了作小吏的牵绊,不久便此致回家。这以后,他“躬耕自资,遂抱羸疾”(萧统《陶渊明传》),也就是说29岁便已经开始躬耕的生活,甚至因此而瘦弱多病。我们可以猜测,陶渊明出仕之前也应该是经常在田园耕作的。

四、陶渊明的简介资料20字

1、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2、陶渊明著作颇丰,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归园田居》(其一)、《饮酒》(其五)、《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3、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4、时:时矫首而遐观(时常)

5、至于佛家思想,陶渊明对之似乎更多一些保留。虽然他有好几位佛学界的好友,诗中偶尔也出现“空无”一类的佛家语,但他对佛家却似乎始终少有兴趣。高僧慧远和好友刘柴桑邀他加入白莲社(一佛教团社),他说:“‘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忽攒眉而去。”(事见《莲社高贤传》)“慧远作《三报论》《明报应论》《形尽神不灭论》,皆慑于生死报应之反映,故陶渊明为此诗(指《形影神三首》)斥其营营惜生也。”(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又如:“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饮酒二十首·二》)“我闻为善,庆自己蹈;彼苍何偏,而不斯报!”(《祭程氏妹文》)这种感慨,也是与佛家“善恶相报”之说相左的。

6、远心的诗||2021年发表诗歌总汇

7、庐山是一座文化山,庐山南麓曾经有陶渊明的身影。他曾在山脚下写出“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佳句,一册书在手,低首抬头之间,思维穿越千载,这是何等的惬意。我们需要像陶渊明那样,循着发自内心的声音,让自己的身心与周围的自然、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同时涵养精神,护持自我,使生命既扎根现实,又面向古今,拥有一个充实、广阔的精神时空。“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耕读过后,好风微雨的一幕,宁静而充满生机。

8、书号:9787101120882

9、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10、饥寒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

11、(16)《归去来兮辞并序》:“…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乐乎天命复奚疑。”,卷五;

12、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一定)

13、《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

14、本文原载于2017年3月22日《中华读书报》

15、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也有说是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29岁开始出仕,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41岁任彭泽县令,八十多天辞官,从此归隐田园。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耕读人生,以诗书、田园风物和乡里人情,构建了一个诗意栖居的现实和精神家园,1600余年来,对中国传统文人和现代东西方学界一直产生很大的影响。

16、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17、再说“自我”,自我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根本,是自己肯定自己,自己实现自己。苏轼说“渊明形神自我”(苏轼:《刘景文家藏乐天,戏书一绝其后》,王文浩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818页。)陶渊明耕读人生的喜忧好恶全都展现在诗文中,矛盾也罢,高远也罢,平淡也罢,是一个有个性、有操守的生动纯真的人,是一个理想和现实统一的人。

18、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19、古义:挽救,补救。今义:追赶,追求。

20、陶渊明的崇尚自然之情,孤高傲世之情,淡泊功名之情,真刚质朴之情,感叹人生无常、及时行乐之情等等,常常隐含在他的描写景物风光的诗句中。甚至可以说,如果我们不接触任何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只读他的这一类诗,我们也能够勾画出他人格形象的基本轮廓。

五、陶渊明的简介资料50字左右

1、悦亲戚之情话(悦:意动用法,以……为愉快)

2、《嬾真子》一书旧有《儒学警悟》本、《稗海》本、夏敬观校理劳权整理本,流传都不算广。我以前是从《陶渊明资料汇编》一书中读到过摘引来的一段文字(即《靖节公田之利》),觉得其人其说还是值得注意的,应取《嬾真子》原书来读,看他还有些什么高论。但正如陶渊明的诗句所说,“世短意恒多”(《九日闲居》),许多想读的书因为事繁人懒,都因循过去,不了了之了。近日中华书局新出了一种崔文印先生的《嬾真子录》校释本,整理得好,“释”的部分尤其精彩,大为兴奋,因得以通读一过,获益甚多。马永卿关于陶渊明的议论只有这么寥寥数则,诚所谓少而精者矣。因略加评述,请文印先生和同道批评指正。

3、陶渊明之看重公田之利是不奇怪的,有了这一份利好,用作“三径闲居之资”固然可以,用来喝酒也很可以。有了钱有了粮食,干什么不行啊。马永卿这一段笔记中的议论似失之于迂腐。宋儒迂论较多,随便看看即可,不必与之较真也。

4、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5、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6、(7)云无心以出岫(省略介词,云无心以出于岫)

7、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8、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9、盛名之下,准备挨骂。无名之辈,其实是幸福的。

10、《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斜川》《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刘柴桑》;

11、后担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在叔叔晋安郡太守 ( 治所在今福州 ) 陶夔协助下当上彭泽县令,因厌恶当时的政治,做了大约八十天就辞职归故里,终生不再出仕。

1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3、你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

14、趁着春天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放下手杖,拿起农具除草培土;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呼啸,傍着清清的溪流吟诵诗篇。

15、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

16、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

17、“耻事二姓”说的影响。“耻事二姓”说源于沈约《宋书·隐逸传》:“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以为因曾祖陶侃为东晋宰辅这一家世的原因,使渊明不肯再仕刘宋新朝,并以作品所题年号、甲子的不同,隐约表示忠晋愤宋的情绪。沈约之说,有人信有人不信,无不深刻影响到作品的正确解读。

18、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19、引用评论资料,大多转引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编的《陶渊明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其余引用资料,一律注明来源。

20、杨瑞芳评《我命中的枣红马》||来自“他者”生命的壮美

六、陶渊明的简介资料

1、(19)《挽歌诗三首》,卷四;

2、马背上夺取天下,李世民浑身是胆

3、《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4、10年之后,陶渊明62岁,临终前一年,日常生活已经到了粒米皆无,多日不起炉灶,诗书无暇顾及的程度。他甚至穷到到善良的老乡家去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设想当时情境,陶渊明走到一家素不相识的老乡门前,敲开门却不知该怎么张口,好在遇到的是和他一样的“素心人”,立刻摆出酒食,与他晤谈如故。老病如此,不是陶渊明不辛勤,实在是上天负人,收成有限。想要躬耕自足,并非容易的事。这一场持续二十多年的坚持,给了陶渊明精神、人格自由的同时,也使他身心俱疲,贫病交加。

上一篇上一篇:自相矛盾翻译及原文(精选文案56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