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4、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5、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有价
7、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阅读是一种修养,分享是一种美德
9、译文: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10、(注释)(1)无道:指无道的人。(2)有道:指有道的人。(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4)偃:仆,倒。
11、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
12、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13、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14、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要学习与思相结合。启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5、(译文)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6、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7、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18、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0、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二、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2、寓意:要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想、多问。
3、子曰:”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4、(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6、(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字词解释:饭:吃饭,名词作动词水:冷水,肱:胳膊,于:对于。
9、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5)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10、子曰:“三军①可夺②帅也,匹夫③不可夺志也。”(《子罕》)
11、(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2、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4、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5、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1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7、译文: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爱在里面了。”
18、《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19、翻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20、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三、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
3、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5、如何学:眼、口、耳、手、心
6、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7、①[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8、(译)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9、(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并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10、(注释)(1)达:通达,显达。(2)闻:有名望。(3)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11、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12、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3、第六条是: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不改他乐观的情绪。多么贤德啊,颜回!”
14、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15、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16、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7、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18、(译)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9、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20、试译:子贡想取消当时告朔仪式上装样子的饩羊。孔子叹道:“赐啊,你可惜那只羊,我痛惜那种礼啊。”
四、七年级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大意: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2、(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3、(注释)(1)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诸,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恶。意为选拔直者,罢黜枉者。(2)乡:音xiàng,同“向”,过去。(3)皋陶:gāoyáo,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4)远:动词,远离,远去。(5)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6)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4、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5、展开全部《论语.里仁》记载,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尽管古往今来,真正能够这样做到的人实在很难见到,但毕竟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咱们应当往这个方向努力。
6、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8、(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9、大意: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思、多问)
10、③[好(hào)]喜爱,爱好。
11、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
12、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译文:孔子说:“好啊,回了!一筐饭,一瓢饮,在陋巷,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虑,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好啊,回了!”
14、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15、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6、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
17、试译:曾子说:“慎重料理父母丧事,诚心追祭历代祖宗,人心就复归忠厚了。”
18、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19、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五、大学语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口)诵读,朗读,而熟之
2、樊迟从游於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後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汝弗能救与欤?”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4、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5、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述而》)
6、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8、求知态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求知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修身做人: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 “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③惑:迷惑,疑惑。
10、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 )
13、试译:王孙贾问道:“俗话说‘与其讨好奥神,不如巴结灶神’,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那个说法。违背了天理,就没法祈求上天保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