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释迦牟尼名言300句励志(精选文案58句)

一、释迦牟尼名言300句励志

1、保护和发展从来都是一对矛盾的命题,但愿藏区的发展在不破坏它的原貌下能保留那些曾经的历史见证和老风貌,这样,今后进藏区想来看看的也有更多乐趣可以选择吧。看到这里,我又多句嘴,那些有进藏计划的童靴们,不要再犹豫了,要来需赶紧乘早,不然今后你懂的,随着交通的发展,估计藏区也是双节景点的那副恐怖模样,想看景发个呆怕是真要做梦去了!

2、刚入八廓前街,便见大昭寺广场正前面,蓝色的天幕下,一排高低错落的红檐白墙建筑格外显眼,顶上金色的金轮和胜利幢在这下午三点多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一排排黑框橙色垂缦的梯形窗户点缀在白色的墙身上,这里就是大昭寺。藏族人民心中一直有一个“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心中及其重要的地位。

3、从上午的十一点左右,直到耍到下午的一点半,我站在湖边一直久久不愿离去,要不是考虑到同车人的感受,或许我会坐在湖边静待日落,看夜空的羊湖下繁星点点,待日出朝霞染遍这湖水时,许下心中美的夙愿。可是,我得离开了,但一次的离开换来的定是未来N此的回来。

4、四种对治力即:依止力、破恶力、恢复力、对治力。依止力,如人误服毒后,需依医调节,造罪之人应归依三宝,发菩提心,然后观想诸佛菩萨的种种功德庄严来忏悔业障;破恶力,如误服毒物之人极想将毒物吐出,造罪之人从内心深处发露忏悔,没有覆藏心;恢复力,如误服毒物的人发誓再也不吃毒物,造罪之人发誓纵遇命难亦不复造罪业;对治力,如误服毒物的人,为了疗毒需服药物,造罪之人以精勤行善,念诵金刚萨埵心咒等来清净罪障。

5、世尊告诉目连:“迦叶佛时,有位沙门行路,极其热渴,正逢一女人在井旁汲水,于是前去乞水。女人说道:‘即使你渴死,也不可能让我舍弃自己的水来送你。’得不到水,沙门只好离去。这女人对于其他乞水的人,同样悭吝不愿施舍。后来命终,她堕在饿鬼道中,此女人就是你所见饿鬼的前身。”

6、究竟,他人理解所说语义。

7、明宜兴节妇陈氏,有姿色,一木商见后心生爱慕,百般引诱,终不能就犯。乃于夜里,将木头投掷于妇家,以盗木之名上告于官,同时又贿赂上下,刁难污辱,欲使妇屈从。妇日夜祷于玄坛,一晚梦神说:“已命黑虎去矣。”没过几日,木商入山,丛柯中突然窜出一只黑虎,越过数人而将木商咬死。

8、这一路看过了大山大水,听过了动人的故事传说,也品尝过了一路沿途美食,浮躁的心暂时得到了一丝安宁和慰藉。再过三天,即将到达心中的那个圣域之地,行程即将过半。一面期盼着能快点飞到山的那一边,一面又对逝去的这些日子唏嘘感叹不已。人生就是这样,总是对未来某天翘首期盼,认为那才是自己所需要的小美好;但在不经意间回头发现,转身后的那片世界原来也同样精彩过。所以,不管未来风雨彩虹、昨日辉煌如否,每个当下才是自己需要去真实活出的精彩。

9、有个传统的例子是这样的,有六道众生同时来到了河边,这时人道的众生看到眼前是水,可以洗涤、灌溉;地狱的众生把它看成熔化的岩浆;饿鬼众生看到的是脓血;对鱼类来说,这河流是它的家;天神把它看成是带来喜悦的琼浆玉液;而阿修罗则把它看作是泪水。

10、如同欲去拉萨,心中已经发愿,便会时时渴望到达拉萨。如是生起愿菩提心后,心里始终不会忘记自己一切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救度一切有情,使他们得到究竟的安乐,自己所愿惟是无上菩提。正如常用的发愿文说:“我今发心不为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菩萨,惟依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一切众生一时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1、稽首释迦天中天,慧眼圆明澈大千,

12、漫步在这条转经之路上,三三两两的虔诚信徒执着的前行,有的手拿经筒,有的手拿串珠,各个喃喃自语,无论什么原因,当我们与这些善男信女眼神交会的刹那间,也会被这里充满信仰与精神追求的气氛所震撼和感动。转经的信徒川流不息,凑热闹的游客也偌依不绝。一边走着,一边在其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脚步会不由自主的就这样静静跟着前行,仿佛心中此时就能听到这条老街喃喃的述说。

13、大家都有点不安了,问小韩师傅:“离姊妹湖还有多久,会不会正赶上这阵子雨呢?”,小韩师傅也很无奈的说:“兄弟姐妹们,不好说啊,以我的经验,有点小麻烦哈,咱还是看缘分吧”迎着这雨,途哥也似乎有些焦躁不安起来,发了疯似的穿云过雨,咆哮着、怒吼着,似乎此时更急的是它,而不是我们。

14、黑绳地狱:十二万九千六百亿年。

15、然乌湖事实上并不大,不似青海湖那般辽阔无边,整个湖成一个狭窄不很规则的长条形,与下游的安目错实则相连在一起。位于八宿西南边的然乌镇,正好处在318和S201三岔路口,是川藏线沿途必经之地,我一下自己又脑补起来想,为哈上游的叫安目错,下游的却叫然乌湖?为啥不直接叫然乌错呢?这样搞得我好像还没进藏区一样,不太合适吧。

16、恨永远无法止恨,只有爱才可以止恨。

17、宜兴潘书升,康熙甲子年秋,梦至关帝殿,正逢散卷,只听殿上宣布:“第一名到”。随即踢下。第二名正是自己,宣布第三第五名都未到。又见壁上挂一黄榜,榜首之名,是“为楫”二字,却不见其姓。不一会儿,来一赤面人,将他所戴的头盔放在潘的头上。潘一梦醒来很觉惊讶,等到榜发,潘果得中第一。之后遍访名叫“为楫”的人。不久知是娄县的傅鹿野,特地前往拜会。傅素以文章驰名,主司原先预选他为首名,第第二场文,都评阅甚佳,因丢失第三场卷,遂被摈弃。原来,傅之为人,有口才,生平多绮语,喜欢扬人之短,故得如此报应。揭榜之后,主司欣赏其文,特请会面。此后傅怏怏不乐,抱恨不已,不多久,以鼓胀暴亡。

18、诗中透露着作者丝丝淡淡忧伤,对生活的坦然之态。于我们也一样,生活中当你看尽一切阴暗、丑陋的东西发生在身边的时候,当时可能让你不快,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的不好都随着某种因素慢慢流失。看淡一切不如意或许便会有或大或小的惊喜在不经意间涌出,如同草原上的野花一样微不足道,可当它们一点点累积,一点点簇拥的时候,终究会变成一片花海。人生亦如此,当你历经了一些事情起伏的前后变化,慢慢会更加向往一些小幸福,小温馨,那才是现实为真实和宝贵的部分。因为通往现实的途径就是活好当下、把握美好。

19、又有问曰:既然了知世间是苦,则应苦后直接宣说灭苦之灭谛,为何苦后必须宣说集谛。

20、佛在世时有个薄福的婆罗门子,十二岁时,父母把他逐出家门,遂行乞食。一日来到袛桓。佛慈悲地为他摩顶,头发即落,袈裟著身。佛为他取名为罗旬踰。当时共有五部僧,每出分卫罗旬踰所在部往往空钵而返。佛敕比丘分食与他,这样多次,目连心想:这样比丘僧都不得食。佛知其意,便与舍利弗一起,使目连和罗旬踰一起,这样各分为一部。佛告目连:“我所在处,你不能来。”目连遂与罗旬踰同行,正欲所至,却见佛与舍利弗恰好在门口,如是历经五百亿国,终不得食。

二、

1、造业的力量有强有弱,所以在感果方面,有决定受报和不一定受报的差别。在感果的时间上,也有迟速的不同。业力强大的有一种难以逆转的趋势,决定了将来必定要受报,就象苹果熟了就要落地一样,这种必然要受报的业称为定业。另有一种业是否会受报,何时何地受报都不决定,这种业称为不定业。

2、当车子依山下行至两岸青山谷底竹巴龙乡附近时,耳畔传来阵阵水流的轰鸣,如万马奔腾呼啸而来,又似雷鸣般,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走着走着,行进间眼前豁然开朗,一条浑黄色的巨龙似利斧般劈开两岸青山,从巨大的山缝隙里奔流而下,径直翻滚着冲向两岸、击起阵阵浪花,发出了有节奏的怒吼;而水中央处大大小小的旋涡排队拼命挤着向前,表面一派平静,实则暗流涌动,那中间蕴含着的怕是千钧一发的能量,只待厚积薄发的一刹那。这里便是《山海经》中称之为“绳水”之地的“金沙江”。

3、既知集谛,若见我执亦能息灭,就会欣慕寂灭我执的解脱境界,因而誓愿现证息灭痛苦的灭谛,故于集后宣说灭谛。

4、再看受、想、行、识四蕴,它们都是念念迁变的无常性,并不见具足常恒之相。当下之念,下一刹那即已转变,这其中哪一个是我呢?若此念是我,则下一刹那此念灭,我亦应灭,所以并不常恒。又分析蕴聚是由一个个念头相续而成,并不具足独一无分之相。又心识的生起也是一定因缘的产物,受着因缘的支配,并没有为所欲为的主宰力,这也与“我”的法相相反。

5、由此可知,先修有情为至亲,是为了遍缘有情产生悦意之相。而亲爱者无过于慈母,所以引生悦意相的方便是修知母、念恩、报恩三菩提种。修此三种可以产生爱执有情犹如独子的悦意慈。由此必能引发悲心。所以知母、念母、报恩三者是生起与乐慈、拔苦悲的根本。

6、晋法桥,少时喜爱咏诵,而乏音声。于是绝食忏悔,以七日为期,礼拜观音,以求现报。时同学苦谏,法桥不听。到第七日,感觉喉内豁然,索水饮之,自此经声嘹亮,可传一里之远。

7、宋镇江太守葛繁,每日行持几件善事,四十年坚持不废,有人请问,葛繁说:“我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只是每日力行一两件利人的善事。”因指座间的踏子说:“比如此物放得不正,就会蹙人的脚,我就将它放正。如人口渴施予杯水,这都是利人的事。上至卿相、下至乞丐,谁都可行。只不过行之悠久,方能有所利益。”

8、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9、这意味,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良眼前的一个情况。

10、虽然还有其它种种邪见,但在此只称上述加行中所说的四法为邪见,因为此四法能断一切善根,随顺诸恶随意所行,是邪见中极重的。总之邪见可概括为两类:无有因果之见与常断见。无有因果之见即认为修善法无有功德、造恶业无有罪过。常断见是外道的见解,可分六十二种邪见,归纳起来即常见与断见。常见认为神我常有,或认为世界的造作者是大自在天或遍入天等。断见即认为一切诸法自然而生,不承认有前后世,不承认因果报应及解脱等。如果有人认为外道的论典是真实的并随之而行,或者虽未随行但认为佛陀的经教、上师的教言、智者的论典都不真实,这样产生怀疑或者进行诽谤都是邪见。

11、此回当要慎取舍,——莫再失身陷泥犁1;

12、《遗教经》云:“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

13、与以上相逆,如能对于一切三有,不论是欲界还是色界、无色界,普生厌离,一无执取,如是为解脱而发心三门行善,则能渐远生死、渐近涅槃。

14、分析经中的密意,出家菩萨与在家菩萨在供养的发菩提心和所对的福田方面均无任何差异,在所供物方面,出家菩萨远不如在家菩萨,但前者所得的福报竟然远胜后者。为何感果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只能归结到前者具足出家律仪而后者不具,可见依具戒之身造业,感果力大。

15、德州小李儿,少年贫穷,为人运船偶然拾得遗金十笏。船主说:“我有女儿嫁与你。”遂定下婚约。一天船主外出,失金者来访。李问明情况后,将金还给他。船主有位亲戚,想夺小李儿之妇,乘机破坏说:“小李儿是薄福人,终必饿死。”船主于是将李赶走。船主亲戚正准备聘娶,其子暴亡。李离开船主后,仍为人负舟。暑天在鲁桥下洗浴,有一物碍脚,结果发现是银数十锭,李取银到街市托人代卖,投一主者,正是以前失银之家,尽心为其脱货。前船主得知其富,终将女儿许配与李,后李生二子,都得显贵。

16、五力具足,不久于见道位修八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精进、正定。之后于修道位修七觉支,即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17、通过以上阐述,对业的规律有了总体的认识。接下来就应对黑业、白业进行谨慎的取舍。业无时无处不造,面对这无量无边的业,我们该先从哪些方面着手对业果之理引发定解从而如理取舍呢?一切善恶业都依身、口、意三门而造作,就此三门所造的无量业中首要把握那些感果极大的根本之业。针对根本如理取舍,自然能防大罪生起而摄持广大的义利。依于此理,佛摄黑业之扼要而说十黑业道,即身业之杀盗淫,口业之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语,意业之贪、嗔、邪见。反之,断除十黑业,必能产生广大无边的利益,其为白业之重点,故佛又说十白业道。

18、不忍浊世众生的苦难,十方诸佛智悲的化身——上师晋美彭措法王在这个时代,重新树立显密妙法的宝幢,宣演妙法激醒我们的迷梦。为了使我们免于三恶道的堕落,能够立足于人道而顺利趋向解脱,上师悲心切切地为我等宣说了《百业经》等数多甚深的因果法门。为将因果的法门广泛地宏传于汉地,本人秉承法王的教言,参照佛经、古德论典,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撰著《因果明镜论》。

19、总之,以愤恨心而想“我应当如此这般损害某有情”;对他人具有的功德和拥有的财产不悦意;如何使某人不安乐、不幸福;对他人发生不如意事幸灾乐祸等,如此对他有情生起损恼之心都属于嗔心。

20、在《四分律》中有一个有趣的公案。

三、

1、又如,为了教育孩子,纠正其缺点,父母会严厉地呵斥孩子,但这是发自内心的慈悲,希望他好,所以是善业;相反有人为了谋求自己的私利,以恭敬的言行讨好上司,以期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是自私的动机,所以这些行为反而是恶业。

2、时间:2018年8月13日AM:08:30

3、《俱舍论》云:“由田意殊胜,及定召异熟,得永离地业,定召现法果。”论中举出定召现世果报的三种情况:对于殊胜的福田、功德田所作的业;造业时发心猛厉;指相似的现法受,当修道步步升进,欲得圣果之际,往昔的业会于此时纷纷现前果报,比如修行人快要证得不来果而超出欲界时,宿世、今生所造的欲界之业纷纷成熟,就会后报先受、重报轻受。这就如同一个人即将永别曾经久住之地,前往他乡安居,这时该地的所有债主都会前来索债。

4、上述身口意一切业都源于一念,而这一念心动机的差别决定着业的本质是善、是恶,还是无记。

5、生身父母,恩重难量,是我们必须尊重的对境。《亲友书》云:“若人孝父母,其家有梵王,现召善名称,来世生天堂。”所以对父母只要略作损益,感应有如桴鼓,至为迅速。

6、显贵:汉杨宝,天性慈善,年方九岁,一次至华阴山北,见黄雀被邸鴞所搏,坠落在地,又被蝼蚁围困。杨宝将其救回,畜养于竹箱之中,又用黄花饲养,待其痊愈而放回天空。当夜梦见黄衣童子前来拜谢,并赠白玉环四枚,说:“我是王母使者,蒙君救命,愿君子孙洁白、位列三公,如这玉环一般。”后来,果然不出所料,杨宝子孙四代都位列三公,贵显无比。

7、因为圣者已见无我的真谛,不可能再造引生死之业。而凡夫乃至随顺我执而转时,所造毕竟都是能引之业。在现证无我空性之后,如果宿世的惑业尚未消尽,则仍需随此惑业来三界受生,但受生的同时不会新造能引生死的业。即便是小乘的一果、二果罗汉,亦能以见无我空性之力断除我执,使烦恼没有力量生起,如同大力之人制伏婴儿一般。所以造集能引生死业的作者是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的一切凡夫。

8、龙树菩萨说过:没有了因果的正见,众生将堕落于痛苦的恶趣。

9、你的名字“318”……

10、如是以三殊胜而行布施,极其必要。同样两人进行等质等量的布施事业,以菩提心与空性慧摄持而行舍者,他累积的福德资粮是趋向涅槃的资粮,因布施时知其性空,布施的功德便不会成为轮回之因,又因以悲心而行布施,则不会成为小乘之因。这样不离空性和大悲来行布施,便成为无住涅槃之因而使布施行得以清净。《集学论》云:“空悲(无二)佛心髓,若能行之福清净。”

11、《法苑珠林》云:“佛言邪淫有十罪:一者常虑彼夫所杀;二者夫妇不睦;三者恶增善减;四者妻子孤寡;五者财产日耗;六者恶事常被人疑;七者亲友诽谤;八者广结怨家;九者死入地狱;十者报尽为男,妻不贞洁,报尽为女,多人共一夫。”

12、又从前,有位长者妻,自怀孕后,身体臭秽,人们都不愿接近她。怀胎期满,生下一儿,连骨骸立,瘦弱憔悴,令人不敢目睹,而且身体沾有粪便。他长大以后,不愿住在家里,却贪嗜粪秽不肯舍离。父母亲友都深感厌恶,甚至不愿见他。后来他被逐出家门,游浪在外,常常吞食粪秽。人们见到他这种怪异的举动,就叫他嚪婆罗。后来遇佛出家,证得罗汉果。

13、在天人的生活之中,也存在战争和欺凌的痛苦。与阿修罗作战时,天人被断肢截体则有伤身之苦,这只须服用天上的甘露即能恢复如初,但如果被砍去头颅,就无法疗治只有死去。在天众之中,因为福德的差别,也有强弱之分。当大福天子诞生时,诸薄福天子见后心里惊惶畏怖,充满了忧苦。而强力天子一发怒,弱小的天子即被逐出天宫,感受着被凌辱的痛苦。

14、在复活地狱之中聚集了无量的有情,由于业力的感召,各种苦具次第而起。如同仇敌相遇一般,众生之间互相残害,结果遭杀后都闷绝倒地,这时空中传来“汝诸有情可还复活”的声音,所有的众生立即又复活,继续重演上述的悲剧,如是反反复复,死死生生,感受无量的痛苦。

15、快见王子因为对般若空性及传空性法的上师生起邪见,因而不仅得不到甚深般若法的加持,反而由此堕入地狱长劫受苦。又因他发恶愿,当他投生为老仆时,由这恶愿的障碍,见佛即生厌恶、躲避的恶心,无法得佛的加持,所以恶心等流果丝毫不爽,多劫之前是何种心态,多劫之后如是的心态依然会遇缘现起。再看徒众因受他的邪见染污,都成为持邪见者,所以在修行时择师择友极其重要,如果亲近不信因果的恶友,自己也会被染上邪见而断善根。《因缘品》说:“若将纯净吉祥草,系于腐烂之鱼上,彼草亦会变腐烂,依止恶友亦复然。”

16、控制自我胜过控制世界,对世俗享乐的自制胜过全世界的财富。

17、当时死心在旁,厉声呵斥:“参禅欲了生死,发言先得诚实,清兄岂能妄语?”灵源面热不敢应对,从此之后再不敢入城,亦不敢虚妄发言。

18、答:因为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个三有世间的真相惟是痛苦,就会颠倒地将世间所谓的圆满执著为安乐,既然是安乐,何必要出离,这样就不能发起真正希求解脱的心。出离心的根本既然断绝,如何能趋向解脱?所以首先要揭示世间真实是苦,无有安乐,将世间痛苦的面目再再地揭示出来,才能触动内心,因而初先谈苦谛。

上一篇上一篇:激励人心奋斗正能量短句(精选文案59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