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夜书所见古诗(精选文案64句)

一、夜书所见古诗

1、《舟夜书所见》作者是清朝的查慎行。舟的意思是船。原文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译文漆黑无月的夜里,河面上飘着一艘渔船,孤独的灯光像是一点萤火。微风轻拂,吹起簇簇细浪,水面上的光点被吹散,如同满河星光

2、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寒意。秋风的声音,能触动在外之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3、“轻点,轻点!别把蛐蛐吓跑了!”

4、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4)

5、真是“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念亲人的温暖之情!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让童真、童趣萦绕心头,这情景使众人感觉似曾相识,情不自禁地会想到自己的亲人,想到自己的童年的伙伴,想到自己家备受宠爱的孩子。

6、本书收录有112首古诗词、15篇文言文,以及1首的现代诗。

7、宋朝诗人叶绍翁的诗以七言绝句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其字句华美精丽,令人赞叹。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漂泊在外。在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出外漫步,触景生情,因此产生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情愁闷的情感。虽然儿时的回忆给他增添了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仍然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夜书所见》。

8、夜书所见,是宋代作家宋绍翁所作。内容为:

9、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10、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时。xiaoxiaowuyesonghansheng,jiangshangqiufengdongkeqing.zhiyouertongtiaocuzhi,yeshenliluoyidengshi.

11、阅读古诗,要进入到诗情里面,去理解它的意境,去衍生联想,体察作者的心境,这样才是正确的方法。

12、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深秋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萧飒的境界。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13、出自:《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原文:

14、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宋诗人。祖籍建阳(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祖父李颖士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南宋建炎三年(1129),因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

15、这首诗主要的特点是触物兴感、触景生情,以主要笔墨正面写所见,即所触之景物,而将所兴之感、所生之情写得闪闪烁烁,只用“客情”两字逗漏之,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味,去揣摩。感情含蓄是此诗的突出特点,读者千万不要从后两句中只读出轻松快乐,而误以为此诗的基调是轻快。

16、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17、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译文注释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译文注释客情:旅客思乡之情。挑:挑弄、引动。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篱落:篱笆。参考资料:

18、诗中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

19、想到这里,叶绍翁随口吟出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0、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二、夜书所见古诗

1、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江上秋风动客情:秋风扫过江面,远行的游客见了,触景生情,不免思绪纷繁。

3、《夜书所见》叶绍翁〔宋代〕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创作背景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秋风的声音,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4、ancientpoetry

5、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6、10W+的妈妈都在关注我们

7、——宋代·叶绍翁《夜书所见》

8、“我为什么不愿教普通班的孩子?”高中老师一席话“骂醒”无数家长!

9、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10、“动客情“在诗中有两层意思,分别是: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引起诗人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出自宋朝诗人叶绍翁的古诗作品《夜书所见》。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蛐蛐儿.

11、♬点上方绿标收听主播朗读音频

12、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13、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14、在这首诗里作者用了两个定位,第一个“江上秋风动客情”的江面,第二个“夜深篱落一灯明”的篱笆小院。因为第三句“知有儿童挑促织”,所以我们得知作者并不是在篱笆小院,而是在可以看见篱笆小院的江边。“知有”意思是知道有这么回事,在这里有俩层意思,一个是作者在家的情景,孩子会经常在这个时候挑逗促织;第二层意思就是想象,由篱笆小院的灯光和作者在家时的情景引发的联想:这家的孩子应该也会在这个时候挑逗促织。

15、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16、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7、《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朝代)宋

18、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19、学习古诗词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每天早上跟着吴桦姐姐一起来学习古诗吧!

20、而这首诗的第一句就是描述作者所听到的声音和由此带来的感受。“萧萧”并不是拟声词,而是由被动的声音带来主动的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也是这个意思,用来形容秋天萧瑟的感觉。

三、夜书所见古诗图片

1、这本书可是新编小学语文教材指点阅读的。

2、用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一系列的动态美,去衬托篱落小屋,幽深夜晚的静,让人真切地感知到,恰在此时,一个不经意的转头,篱笆下那盏并不醒目的灯,让他兴奋地寻找到了童年的美好回忆,心情豁然开朗起来,这种从愁苦、哀伤到愉悦、甜美的复杂情感变化,诗人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3、心驰神往,远近互动。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4、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5、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6、《今日慧父母》小学英语、语文上下册课文朗读全面上线,点击右下角的课文朗读即可,方便快捷。国学经典有成语故事、中华诗词、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的朗诵。

7、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8、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9、《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诗意:这首诗的意思为: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出门在外的游子,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在夜深人静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呢。《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的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纷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桐树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10、一个寂静的秋夜,叶绍翁和往常一样,坐在窗前读书。此时草木凋零,百花衰残,秋天的意味越来越浓了。

11、叶绍翁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12、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13、知有儿童挑促织:世上无忧无虑的就是孩童时代,没有成年人的俗情羁糜和脚步羁绊,总是那么天真快乐,夜静更深了,还有一个小孩在那里挑逗蛐蛐玩。这里的儿童和上一句的”客“,不同的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4、清华3800余名新生报到!想上清华,要先吃得了清华的苦!

15、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16、《夜书所见》古诗拼音版

17、这就是这首诗的精彩之处,也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诗的灵魂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

18、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19、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20、“动”“知”连气,一气呵成。诗歌以落叶“送”寒, 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四、夜书所见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1、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2、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3、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4、这首诗写触物生感,抒发羁旅思归之情。古人离家、离乡的情况比较常见:平民要服役,士子要游学,诗人喜游览,官员常游宦,生计困难者须为生计而奔走道路,社会动乱时须为生存而颠沛流离,出使异国可能会被强迫羁留,因祸贬谪常常被放逐绝域……羁旅几乎成了不少人的生活常态。古代交通不便,离家离乡动辄数月,甚至数年;又因通讯不便,家书难致,所以在羁旅之中,人们常会感到孤独寂寞,常常会触物生感,触发思念故国、故乡、故友、亲人的感情。抒写羁旅的各种苦况和愁思,就是羁旅诗歌的主要内容。

上一篇上一篇:白居易诗词全集2741(精选文案61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