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可是王勃翻的太漂亮啊,所以现在大家都知道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已经很少有人提起落花芝盖、流水春旗了,这就叫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宦(huàn)游:出外做官。
3、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又是告别,又是一切尽在不言中。那接下来怎么办呢?接下来,颈联真正的警句出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6、一句“风烟望五津”,跟“城阙辅三秦”严整对仗,不仅仅点出了杜少府远行的目的地,而且把诗人心中如烟如雾的迷茫和翘手相望的心情,都点画了出来,这心情自然是难舍的。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8、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9、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1、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12、《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全诗:城阙补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首送别诗一洗千古悲酸之态,思想开阔,感情爽朗,可谓独标高格。
13、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14、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15、✦沾巾:泪水沾湿衣服。
16、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17、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18、与君离别意⑷,同是宦游人⑸。
19、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同比邻而居。
20、他的诗文集原有三十卷,大约作品不少,但现在只存诗八十余首。被选在《古文观止》里的《滕王阁序》,是他著名的作品。
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
1、这么一宽解,一下子寻常的人情味就出来了。送别到底有没有难过呀,当然还是难过的,就算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告别仍然是让人忍不住想要泣下沾襟的,所以才要相劝。
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3、比邻:并邻,近邻。
4、那关中为什么又叫三秦呢?因为关中本来就是秦国的地盘嘛,所以山称为秦岭,塬叫做秦川。
5、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6、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以“,”两句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7、那少年才子又赶上了初唐这样一个上升的时代,人生的青春和时代的青春相互呼应,才有这样浑厚的气象,才写出了这样雄壮的诗篇。
8、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9、(中篇连载)亦舒:独身女人(全篇链接)
10、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体裁属近体诗,亦称“今体诗”。
12、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13、那第二句“风烟望五津”,被送的人要到哪儿去呢?这首诗的题目就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个杜少府,也就是杜县尉,是要去蜀州做官的。
14、你好,重要的是节奏要掌握。划分好节奏: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再是带有一种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感情朗读。(诚心回答,如果觉得满意,望给“好评”,谢谢你的采纳.)
15、那可能有人知道这句话是有来历的呀,什么来历呢?当年陈思王曹植写《赠白马王彪》不是说嘛,“丈夫志四海,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16、“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17、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18、首先这是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情的一首诗.然后表达了作者的“乐观”的精神.综合起来简单说是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壮阔的胸襟抒发自己对“知己”的惜别之情.
19、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20、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初唐四杰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翻译: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书名:千家诗作者: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那在这里,诗人是说,既然“天涯若比邻”,那我们就不要学小儿小女在分手的岔路口哭哭啼啼了吧。这是在做什么呀,在劝慰朋友,其实也是在宽解自己。
4、这首诗四联均紧扣“离别”起承转合,诗中的离情别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现,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上品。
5、比方说大家都知道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漂亮吧,它也有来历,来自谁呢?来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6、城阙辅三秦⑵,风烟望五津⑶。
7、姚陈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
9、送 杜 少 府 之 任 蜀 州
10、所以诗人是用五津来泛指蜀地的。从长安遥望蜀川,只见一片风烟,风烟阻隔了视线,但也正是这风烟,把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了。
11、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12、查看往期全部内容,请点击上面蓝色字“品听经典”关注、订阅
13、这句话呀,真是豁达大度,掷地有声。它一出来,诗的境界一下子就开阔了。这个情调,也从黯然转向了雄壮。
14、既然是客中作别同病相怜,那“与君离别意”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一句“同是宦游人”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15、再比方说,陶渊明的诗,在钟嵘的《诗品》里才列为中品,但是到唐朝以后就成了神品。但是也有些事啊,具有跨时代的超越性,从古到今大家都说好,比如王勃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6、写诗固然是立意要高,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说硬话、唱高调,让人觉得高不可攀,阳刚的基调里,拖这么温柔的一句收尾,才让人觉得刚柔并济、委婉动人。
17、(唐诗三百首1)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8、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19、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
20、✦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应泛指蜀川。
四、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3、那首联这么工整、这么壮阔,颔联该怎么衔接呢?颔联要是再对仗,就不免显得死板,那怎么办呢?干脆不对仗了,以散句承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是由实入虚讲心情了,我跟你离别的意绪。
4、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5、三秦之地护卫着都城长安,你将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6、蜀州在今天四川的崇州市,那蜀州为什么称为五津呢?其实所谓五津,并不是哪个城市的代称,而是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是古人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
7、无为:无须、不必。
8、宦(huàn)游:出外做官。
9、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
10、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
11、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劝勉朋友不必因离别而感伤。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成为千古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2、(解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3、与 君 离 别 意 , 同 是 宦 游 人 。
14、⑵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1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收录于《全唐诗》中。
16、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7、从此之后,关中又称为三秦之地了。首句“城阙辅三秦”五个字,就把帝都描摹的浑雄大气。这是送别的地方。
18、“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19、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20、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这首诗四联均紧扣“离别”起承转合,诗中的离情别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现,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上品。
五、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
1、胡婷婷唱古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3、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4、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一般的离别诗,总是充满了感伤情绪。但王勃的这首诗反其道而行,奉劝杜少府不必哭哭啼啼,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充分的展示了作者宽阔的胸襟。
5、不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二十一岁游蜀之前供职长安时期的作品。是送别诗中的名作。全诗构思巧妙,以送别而不伤别为主题,层层围绕这个主题,从不同角度展示这个主题。虽角度不同,但处处扣住别意,扣住友情,没有悲伤,只有乐观和豁达,没有儿女般的依恋,只有真诚的激励。一扫一般送别诗的惆怅悲伤的情绪,真实反映了初唐时期人们的精神境界。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成为表达深厚友情而广为传诵的名句。
6、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7、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8、高考必背64篇之王勃《送杜少府之(到)任蜀州》
9、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译文
10、但是呢,它不是折杨柳,不是看孤舟,更不是执手相看泪眼,他不是小情小调,它是秦和蜀的对望,它起的浑厚壮阔,气象万千。
1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
12、✦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13、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4、风烟中,依稀可望岷江的五个渡口。
15、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16、本来诗也是有时代性的,反映特定时代的审美情趣。比方说宫体诗,在六朝是主流,后来看就是靡靡之音。
17、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8、那为什么王勃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来?两个原因重要,一个是他年轻,另外一个他赶上了初唐。大家都知王勃是少年天才,六岁就能写文章,十六岁,就科举及第。
19、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20、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扫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和悲苦缠绵之态,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六、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2、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3、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白话译文: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4、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5、✦城阙(què):皇宫门前的望楼,这里指唐朝都城长安。✦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三秦: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为雍,塞,翟三国,以封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
6、意思: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7、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8、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文如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出自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一般用来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能感受到亲近。扩展资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
10、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11、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1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于王勃在长安时期。“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13、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1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并邻,近邻)。
15、但是那些诗句的传唱度都不及这句对仗工整而又境界阔大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成为壮别的代名词了,根植于咱们中国人的心灵之中。
16、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17、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18、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1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
20、赵世亮讲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那到底是什么意绪呢,因为实在一言难尽,所以干脆不说了。改口说,同是宦游人。咱们前面讲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那时候说过,宦游是唐诗的一个重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