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唐宣宗李忱读音(精选文案99句)

一、唐宣宗李忱

1、由于李忱亲政爱民,无论是在内政还是在外交上,唐朝起色都很大,出现了一片中兴的景象,这一时期也就被后世称为“大中之治”,而李忱本人也被赞颂为“小太宗”。

2、大中十年,宰相裴休与唐宣宗谈论朝政时,再次提出立储,没想到宣宗却说:“若建太子,则朕遂为闲人”,从此之后没人敢再提立太子之事了。但唐宣宗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因服用丹药,导致中毒,“疽发于背”。

3、他们似乎也才明白,当年唐武宗为何要灭佛;那首当年传遍京城的儿歌:

4、跟外部势力那就没什么说的,安史之乱之后,基本上也就转向防御了,除了窝火之外没啥别的感觉,基本上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就是这个样子,一锅乱炖的粥。

5、等到大中四年(851),党项羌再次攻邠宁地区,向东还拓展到丹州(当地属于凤翔地区,原本就有不少迁入内地的党项部落,所以党项攻到这里就是想收聚族人壮大实力),这是唐朝无法容忍的,所以就有白敏中以宰相身份挂帅,以蒋伸为招讨副使、孙景商为行军司马,丹州防御使杨乾光一起联合的行动。

6、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三月,他被封为光王。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三月,唐武宗弥留之际,在宦官马元贽等人的策划下,三十七岁的光王李怡被立为皇太叔,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7、因为这十多年来,唐宣宗通过自己认为的努力振作,真的就陶醉在一心效法太宗的求治局面中,对册立的太子,他根本不听取大臣的意见。像他初面子上装出十分鄙视武宗李炎沉迷丹药追求长生,终他的内心同样很感兴趣,还把当年害死武宗的方士轩辕集请回宫廷。

8、李忱的母亲郑氏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谋反失败后,郑氏入宫为郭贵妃的侍女,后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忱。由于母亲地位卑微,李忱自然也得不到荣宠,只能孤独成长。所以他从小就显得落落寡欢、呆滞木讷。此后,无论哪种场合,李忱成了专门被人取笑和捉弄的对象。

9、中国历史上有着很多君王,有的是明治之君,有的是昏君,有的很强势等等,就比如残暴而强大的嬴政,明治的李世民等君王,而唐宣宗李忱是一个很特殊的君王存在,在民间传闻中都说是一个“智障”,而他前期只是装疯卖傻,后面死在毒药上令人惋惜。

10、因为目前史料记载,据说轩辕集已经很老,可看起来还年轻,显然烘托他养生修道很厉害。他还懂得分身术和一些幻术,比如一小壶酒,始终喝不完倒不尽。比如善于治病,只要他用手略加按摩,念叨几句咒语,患者基本就能好转。

11、近日陆续购得《唐帝列传·唐武宗唐宣宗》(王德忠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古刹潜龙》(夏冠洲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和《佛祖统纪校注》((宋)志磐撰,释道法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等,竟在《佛祖统纪校注》中见到新佐证。

12、后来他的二女儿永福公主选定了驸马玉琮,不过几日就要嫁过去了,公主也是很开心。可是有一次永福公主吃饭时,因为一件小事把筷子折断了。李忱觉得二女儿骄矜蛮横,怎么能到士大夫家为妻呢?于是李忱取消了这门婚约把四女儿嫁给了玉琮。

13、事到如今也真的应验了。可现在明白已经太晚了,生米已经做成熟饭了。

14、唐武宗决定斩草除根,制造意外的假象杀死李忱。为此,他派仇公武带人去把李忱给绑了,然后扔进永巷(专门关押后宫犯事女子的地方)的厕所里,以除后患。

15、李炎确定,叔叔是装傻充愣,所以决议让他死。几天后,不幸的宣宗被人抓进了永巷,类似于关押犯人的囚室,当然没有一丝自在,又是钦点的要犯。几天后,又被人扔进了厕所,其时李炎身边有个宦官叫仇公武看着宣宗很不幸,便动了恻隐之心,假意说要杀死宣宗,可却暗度陈仓,从此傻王消失了,暂时远离了纷争的宫廷内斗。

16、正如唐宣宗是大诗人白居易的著名粉丝,对科举人才一般都很欣赏,所以,他自然而然就倾向任用文学人才,这也与李德裕用人看重吏治才干完全相反。从唐代到宋代,伴随科举繁荣的一大隐患就是,历来都推崇文章辞赋杰出的进士科。但是制度选拔的初衷却需要将人才放在各个实际的工作岗位,朝廷那么多部门机构运作,更需要有吏治才干的人。尽管能够将两者兼精的并不是没有,但通观下来,毕竟不能说普遍都有。尤其重要如宰相、尚书这种,越需要懂得吏治,纯粹文学杰出的人往往做不好这些职务,这一矛盾本身也是牛李两派矛盾的主要症结。

17、蒋伸在这一次出征中发挥关键作用,比较灵活运用边打边招策略,终唐军顺利笼络党项,使白敏中身价倍增。蒋伸为大中元年进士,因此次协助白敏中的功绩升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后来懿宗在位还提拔为河中节度使,升宰相。

18、李忱登上皇位之后,完全就变了一个人,他行事果断,他在位期间只做了两件事,但是仅仅这两件事,便开创了“大中之治。

19、这一切,都还得从头说起。李忱虽是唐宪宗的亲儿子,也被封为光王,但出身却很卑微,生母郑氏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谋反失败,郑氏没入掖庭,成为郭贵妃(后为太后)的侍女,被宪宗临幸后,生下李忱。

20、李忱做了皇帝后,在他统治期间勤俭治国,减轻赋税,另外特别注重人才的选拨,体贴百姓,人们生活日渐富裕,使得摇摇欲坠的唐皇朝又开始慢慢稳定,所以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唐的中兴之治,对唐宣宗李忱本人也誉之为“小太宗”。

二、唐宣宗李忱读音

1、宦官仇公武原本以为拥立一个“傻子”当皇帝,自己能手握大权。没想到,宣宗李忱是对待宦官和朝政有雷霆手段的一个有为之君。

2、“李忠忱教学法”原名“幼儿园学具教学法”,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李忠忱同志在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的研究中,创建的一种“幼儿手脑并用,开发多元智能,教学面向全体”的幼儿园教学方法体系。李忠忱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幼儿动手操作系列智能学具,以手、眼、脑并用,教、学、玩合一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开发幼儿多元智能,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发展的特殊教学方法体系。

3、这就是历史上的唐宣宗,史称小太宗,能和太宗并列,足见这个人的能力是强的,但你不管再强,你都无法超越时代,唐朝已经是那个样子了,唐宣宗也顶多算是唐朝的回光返照吧,尽管取得了很多成绩,当时跟唐太宗比起来,真的是不值一提,所以很多人也就不知道他到底走做了什么。

4、李忱在位时期是唐朝继会昌中兴以后又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李忱性格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咏他,称其为“小太宗”。

5、大家可不要搞混淆了,唐宣宗不是唐玄宗,而是唐宣宗。宣宗李忱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唐穆宗李恒的异母弟弟。唐宣宗李忱母亲,本身是镇海节度使的小妾。后来谋反不成被他爸把李纯纳入后宫伺候郭贵妃。也许是宣宗他爸爸去找郭贵妃的时候没找到,看到宣宗他母亲姿色还不错就这样被临幸,生下了李忱。李忱小时候,宫中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不聪明的小孩。在那个懂礼数的年代,他的侄子辈们经常欺负他甚至取笑他,嘲笑他,以他做乐!

6、等到李忱即位后,宦官们就傻眼了,因为他们发现李忱是真不傻,处理起朝政来那是门清。唐宣宗李忱即位没多久就把李德裕从朝堂里给踢了出去,迅速地结束了“牛李党争”。而李德裕本身就与宦官们过往甚密,李忱通过将李德裕调离,也间接地打击了宦官的势力,朝政大权由此逐步集中到了李忱手里。

7、其实不难看出为什么李忱要装疯卖傻,他是有抱负的一位君王,有理想的一位君王。也许他的装疯卖傻根本就不是为了活命,他就是想登上高权力的巅峰。然后大展宏图。事实证明他的能力的出色,不仅结束了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军事上,政治上,志国上都说明他是一个成功的君王。并且实现了唐中兴。

8、直到此时,马元贽、仇公武才恍然大悟,原来唐武宗当年之所以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把这个“傻子光叔”置于死地,是因为在他那愚痴木讷的外表之下,隐藏着常人莫及的才干和韬略。

9、唐宣宗除了大力从牛派大臣收为己用外,把开科取士看作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这方面也是会昌年间对科举整治的一种调整。过去皇帝是天子,能坐到天下第一的宝座自然是人上之人。因为李忱在宗室里出身寒微,饱受冷眼,他却有些与众不同,想方设法希望证明自己能坐到龙椅是既有德更有才,甚至为自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凸显才学水平感到耿耿于怀。

10、当然从保卫边塞来说,需要一系列职权加强守备,同时统筹各地恢复生产,以稳定河西局势。河陇地区本就有许多部族,东面的党项、北面的回鹘、西南的吐浑部等过去都臣服吐蕃。所以,以张氏家族为首领的归义军坐镇,必须考虑实际形势的复杂,史称仍“朝朝秣马,日日练兵,以备凶顽,不曾暂暇”。

11、第李忱在位其间,其军事成就也可与唐太宗李世民类比,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在唐朝后期恢复天可汗的尊严,四方夷服。尤共是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此时重新归大唐所有,重震唐威。

12、当时是武宗后期,朝廷面临文臣党争、宦官乱政、藩镇割据的乱局。局面江河日下,李唐皇室亟待一个强有力的拯救者。“琼俊”面对着自己、宗室和帝国未来的命运选择。思考之后,他回复禅师:“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3、(唐宪宗李纯,图源网络)

14、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三月二十三日,唐武宗驾崩。皇太叔李忱即位,是为唐宣宗。甫登基,唐宣宗施展了一系列的雷霆手段。隐忍了大半生的他,似乎迫不及待地要将唐武宗李炎所建立的一切彻底推翻。

15、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知行合一人生哲理修身处世哲学98元包邮

16、“初,帝(唐宣宗李忱)为光王,武宗忌之,拘于后苑,将见杀,中官仇士良诈称光王坠马死,因脱身遁去。至香岩闲禅师会下,剃发作沙弥。同游庐山,闲禅师题瀑布云:‘穿云透石不辞劳,远地方知此处高。’闲方停思,沙弥(光王)续之云:‘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闲始知人……未几,武宗崩,百官迎王即位。”

17、沙陀的首领初是朱邪执宜和朱邪赤心两代,基本打下了声望。到武宗会昌三年,再次成为唐军扫荡回鹘的主力。从唐宪宗到唐武宗这几十年间,沙陀军活动范围毕竟还是在河朔一带的藩镇地区。可从唐宣宗新立的大中元年(847)起,沙陀部参与守护盐州,追随唐军大破吐蕃论恐热和回鹘党项联军,他们就开始从河东到河西,渐渐超出本来的驻守辖区,成为护卫整个唐朝北方疆界的主要力量。虽然后来党项归服后也算西北蕃兵,并慢慢占据了一些地盘,但毕竟党项更偏远,而且态度要比沙陀显得诡谲。

18、他以太宗李世民为榜样,实时翻看《贞观政要》。赏罚分明,事必躬亲。大唐朝廷文官党争和宦官乱政的局面得到了极大的遏制。一度失陷吐蕃人之手的河湟地区也收回了朝廷。中晚唐长年下滑的国势也走出了一波反弹,成为了大唐帝国后的辉煌。

19、事实证明,唐懿宗并非是皇位的佳人选,他在位期间,游宴无度、沉湎酒色,导致朝政腐败,唐宣宗辛苦开创的“大中之治”付之东流,唐朝重新陷入风雨飘摇的局面。不过导致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是唐宣宗本人!“以立储之大经,不先决议,及驾崩以后,竟为宦竖握权,视神器为独占之物,英明者果若是乎?”

20、到了李炎登基之后,多年前那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始终挥之不去,身边留着这么一个“深不可测”的人,迟早是个祸害。

三、唐宣宗李忱简介

1、当然唐宣宗作为晚唐时期还过得去的皇帝,并非一味宽柔,实际也有严苛一面,清代王夫之就评价他喜“申韩之术”。对大臣拉帮结派就特别敏感,严厉整肃,像他就是用牛派打倒了李派,希望就此消灭大臣中的派别,可是谈何容易。

2、宣宗在位后期地方常发生水旱灾害。到大中十二年(858),因地方所任将帅管理不当,相继发生动荡不安:宣州都将康全泰驱逐其观察使郑薰、湖南都将石再顺驱逐其观察使韩琮、广州都将王令寰驱逐其节度使杨发、江西都将毛鹤驱逐其观察使郑宪。宣宗分命崔铉兼领宣、池、歙三州观察使、温璋任宣州刺史、蔡袭任湖南观察使、李承勋任广州节度使、韦宙任江西观察使,平定各州。

3、《唐语林》还记载:“宣宗爱羡进士,每对朝臣,问‘登第否’?有以科名对者,必有喜,便问所赋诗赋题,并主司姓名。或有人物优而不中第者,必叹息久之。”在朝堂上会见群臣的时候,喜欢进士及第的唐宣宗经常会问询官员是否考中进士。如果是,还要询问进士的诗文词赋等等,然后欢喜赞赏一番;如果否,就叹息半天为之惋惜,这在历代皇帝中可谓仅此一家。

4、诸王一哄而上,对他百般戏谑。可李怡始终像根木头,无论大伙如何戏弄,他甚至连嘴角都不动一下。看着他那副逆来顺受的模样,众人越发开心大笑,文宗在一旁也笑得前仰后合。

5、《旧唐书》称他:“使权豪敛迹,奸臣畏法,宦官收敛,刑政不滥,贤能致用,十余年间,颂声载路

6、当然,并非李忱随时随地都喜欢当宫廷剧演员,并非完全虚情假意,如果大臣们提出异议有正确的,他很多时候的确接受改正,连发出去的诏命也可以改正。只不过史书的形容比较过,像唐宣宗对大臣递来的奏疏,往往会先洗手焚香,然后才认真阅读,难免就有打粉作秀的嫌疑。

7、不但是诗写得好,用得好,而且还给白居易绑定在了一起,相当于给自己增加了永久的知名度,白居易的名气大,而提到后世对白居易的评价,很多人都会提到这首诗,而这个皇帝也就成了晚唐时代,还经常被大家提到的皇帝,当然不是因为他的事功,而是因为这首诗。

8、大中初期的宰相马植,因为内侍送了一条腰带被宣宗看到,犯了结交内侍的忌讳,直接罢相。善于理财的萧邺,已经准备当宰相,诏书已送到学士院门口。枢密使多问了一句:“要不要继续让萧邺判度支?”宣宗就怀疑萧邺和枢密方面早有勾连,居然追回圣旨,让萧邺到手的宰相没了。

9、几年后,李炎病危,由于儿子太小,世人便协商册立皇储。有人说三朝皇叔忠诚可靠,可堪造就,所以公推李忱做皇帝。宦官们天然摇旗呐喊,其实我们都晓得傻子上台,江山便可都分一杯羹。不想李忱上台,马上雷厉风行,不只免去了其时炙手可热的丞相李德裕的权力,并且将其羽翼都贬出朝廷,对宦官们也做了相应的处理,自此我们才理解,本来这个人才真是韬光隐晦的高手,惋惜晚了,再见到皇帝是无不毕恭毕敬,从此唐王朝又开端走进了一个新的盛世。前史叫做“大中之治”,而唐宣宗又被人称为小太宗。

10、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13个儿子,他登基称帝时37岁,是唐朝第16位皇帝,当了13年的皇帝。唐玄宗在位的这这段时期,可以说国泰民安,是唐朝中的一段稳定繁荣的时期。

11、有关唐代河西归义军的研究著作

12、敦煌有关张议潮的著名壁画

13、3鲜为人知的明代中期治理西北的四川籍名臣余子俊

14、李忱,唐朝第16位皇帝,唐宪宗李纯的第13个儿子,唐穆宗李恒的异母弟弟。他母亲是宫里的一个侍女,机缘巧合之下被唐宪宗临幸,后来生下了李忱(刚开始的时候叫做李怡,登基前才改的名字)。

15、李忱为了保全自己,被迫离开长安,流落民间,隐姓埋名,逃到浙江盐官的安国寺落发为僧,法名琼俊。野史中记载了唐武宗迫害皇叔李忱的故事,说唐武宗曾密令人将李忱囚禁起来,并抛入粪池中。幸的宦官怜悯,才用粪土车偷偷将李忱运出宫外,秘密保护起来。还有野史说,李忱经过几次这样的死里逃生,遂出家为僧,云游到江南避祸。这类故事的真实性存疑,但李忱在几个侄子当皇帝期间的危险处境,应该是真实的。

16、谁知李忱一继位,眼前的李忱突然变得无比陌生,他神色威严,目光从容,言谈举止沉重有力决断政务有条不紊,出乎所有人预料的透明事理,睿智气魄,雷厉风行,发挥了一系列雷霆手法。李忱首先就按捺立他为帝的宦官实力,该杀的杀,该放逐的放逐,只关于他有救命之恩的马元贽手下留情,授了个虚职养着;对朝臣,打击权贵、外戚,贬谪李德裕,完毕牛李党争;对外大破北狄,安稳北方,驱赶吐蕃,收复河西,平定安南,都护南疆,抚平党项,安定西陲。历史上把这一期间称之为“大中之治”,称李忱为“小太宗”。给晚唐打上了一抹绝无仅有的辉煌亮彩!

17、像魏谟出任重臣(为魏征五世孙,大中后期出任西川节度使),早年与杨汝士、李宗闵、牛僧孺等关系密切,宣宗顺理成章地启用。魏谟也像祖先魏征一样喜欢谏言,李忱常叹:“魏谟有祖辈(魏徵)的风范,朕心极重他。”

18、参考资料:《大唐兴亡三百年:第七卷》作者:王觉仁

19、如果觉得写得不错,那就点赞、关注或者“在看”吧,多谢阅读。

20、唐宣宗装疯卖傻三十六年实现晚唐中兴唐宣宗李忱从小就孤僻木讷,一直被皇宫里的人当作傻子嘲弄,出生三十六年来几乎从未享受过真正的亲王唐宣宗装疯卖傻三十六年实现晚唐中兴唐宣宗李忱从小就孤僻木讷,一直被皇宫里的人当作傻子嘲弄,出生三十六年来几乎从未享受过真正的亲王待遇,可谁也想不到,三十六岁登基唐宣宗突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聪明与英武,短短一年,就消灭了为患大唐帝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而且极大地遏制了一贯嚣张跋扈的藩镇势力和宦官势力,收复了沦陷于吐蕃人手里近百年的河、湟全境,缔造了唐朝中晚期的后一抹辉煌。。

四、唐宣宗李忱的儿子

1、1一代明君唐宣宗李忱究竟为何要打击一代名相李德裕?

2、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柳文香令景灏一见倾心,立誓非她不娶。传位大典已安排妥当,可就在此时景灏却被人暗算,成了傻子。

3、这样的出身,老爹死了皇位当然不会传给他,但就是这样,这个光王一直维持着自己傻子的形象,但有个人似乎从他的目光中看到了什么,尽管只是一闪而过,这个人就是后来的武宗李瀍。

4、李忱的生母并不是高贵的妃子,而是一名卑微的宫女,从小就被皇宫中的其他人欺负,常常一人呆在角落中发呆。后来有一次李忱遇到了懿安太后被刺杀的事件,人显得更加的呆滞了。因此,李忱成为了当时的帝王唐穆宗以及他的儿子们敬宗、文宗、武宗嘲笑欺负的对象。

5、武宗李瀍(chan)在位时,经常找自己这位叔叔到宫里玩马球。然后,光王李忱就多次在马背上“意外”摔下来。

6、唐宣宗时期是唐朝的“大中之治”时期

7、因为从小到大,他一直被视为“痴呆、智障,至少是弱智”,在整个长安城,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这么认为。从他出生的元和五年起,到他登基的会昌六年止,在整整三十六年间,他几乎从未享受过真正的亲王待遇。而当武宗皇帝病危,各派政治势力正为新君人选展开激烈较量的时候,他却在远离长安的某地云游漂泊。

8、元和中兴是由唐宪宗李纯一手开创的唐朝的正轨时代。自中唐以后,唐朝就走向了下坡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藩镇割据的影响,中央的权力被急剧削弱,地方藩镇的力量却日益强大,影响到了唐朝的统治,也影响到了国家的稳定。因此在唐宪宗李纯继位之后,便致力于削弱藩镇的力量,使得唐朝一度恢复到了正轨。

9、张议潮、张议潭兄弟出身敦煌沙州的豪族。张氏在西北地区的渊源很深,早在魏晋时期,凉州就有张氏家族建立了前凉。稍后中原南北朝阶段,敦煌张氏张孟明在西域建立张氏高昌,时间短,但一般认为是当地人拥戴其为王,表明敦煌张氏在高昌、鄯善、哈密一带很有声望。能说明问题的是,尽管张氏高昌很快过渡,之后隋唐之际著名的麴氏高昌,麴氏实际也来自河西榆中(今属于甘肃兰州市)。麴氏高昌仍有著名的敦煌张氏作为辅佐公卿,这就是张雄一家,张雄出任高昌左卫大将军,后来成为劝说麴文泰投降唐军的重要人物。

10、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光王李怡,从此离开长安,流落民间。后来的许多笔记逸史都称李怡隐姓埋名,跋山涉水,一路逃到了浙江盐官(今浙江海宁西南)的安国寺落发为僧,法名琼俊。

11、到唐懿宗咸通八年(867)二月,张议潮在长安为人质的兄长张义潭去世,已经六十九岁的张议潮离开沙州前往长安接替,授为右神武统军(一说左神武统军),赐给田地,于宣阳坊赐宅,加官司徒,遥领河西节度使。在敦煌当地以张义潭之子张淮深担任归义军留后,实际算是接班。过了五年(872),张议潮在长安过世,年七十四岁,获赠太保。

12、李忱的一生奇特而又丰富,恐怕连编剧都不敢这么写,但历史比小说还有趣,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13、这个时期,唐玄宗“惠民爱物,用法无私,恭谨节俭”,在历史上把这一段时期称为“大中之治”。明朝末年的大臣李廷机评论唐玄宗说:宣宗威命重,中外两安康。一句话道出了唐玄宗称帝时期的国泰民安的繁华景象。

14、从弱智儿到流亡者,再到游方和尚,后君临天下。唐宣宗跌宕起伏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给后人带来无限的遐想,那么,这极富遐想和传奇色彩的一切,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15、河西的收复对唐朝自然有正面的意义,不过对唐宣宗个人的成就而言,又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反而唐宣宗对当时地方局势,大体采取包容和笼络态势,并没有多少积极振作的雄心,和唐武宗、李德裕相比完全不同。所以,后人不少研究者对晚唐局面的败坏,有一种观点就直接追溯到唐宣宗。

16、张议潮为响应唐军,于大中二年(848)率众在沙州起兵驱逐吐蕃守军。吐蕃军败退后,想从周边调集兵力包围沙州。张议潮率兵马出战,再次击溃吐蕃,终于在沙州一带站稳脚跟。

17、然而,所有知道他的人做梦也不会想到,仿佛一夜之间,历史的诡谲之手就把这位“弱智”光王变成了皇太叔,并一举推上了大唐王朝的金銮宝殿,又让他华丽变身成了大唐王朝的第十八位天子。

18、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王德忠所著的《唐帝列传·唐武宗唐宣宗》一书,严格参照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未言光王李忱出家事,且同样记载,得益于宦官、神策军左军中尉马元贽的拥戴,李忱被立为皇太叔,并嗣大统。这是唐政使然,隐也宦官,立也宦官。

19、在中国古代皇帝中,再没有比唐宣宗更富有传奇色彩的了。他的经历,可以说几乎秒杀一切电视连续剧的胡编乱造。其励志与坚韧,更实在是我们当今青年人努力学习的好榜样。唐宣宗为什么传奇?因为他在当天子前的36年里,一直被人认为是傻子。但当了天子以后,却一下变得睿智气魄,雷厉风行,创造了晚唐历史上著名的“小贞观”,给晚唐打上了一抹绝无仅有的辉煌亮彩!

20、九皇子,天资聪敏,智慧过人,深得皇上喜爱,也是众望所归的皇位继承人。可谁知聪明成了祸害,他虽无意争夺皇位,却在皇位的争斗中被人暗害,庆幸的是被人及时发现救回了性命,可却失去了往日的聪明,成了一个傻子。

五、唐宣宗李忱是明君吗

1、《傻王闯天下》是由江苏浪淘沙影业公司于2004年制作的36集古装轻喜剧,由程宏庆导演,云晓璎编剧,郭晋安、曾宝仪、刘晓虎、何苗、赵亮等领衔主演。主要讲述了一位傻王爷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而浪迹江湖,在经历许多坎坷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2、首先我们都知道在君王的皇宫内,明争暗斗各种阴险狡诈每天无时无刻发生着,而尤其是君王的孩子们从小就被各种算计着,就比如我们都知道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就完全可以看得出来,所以李忱小时候其实就是知道的;我们来看看他的身份,虽然说是一位皇子,但母亲却只是一个宫女,身份根本比不上那些妃子,更没有关系依靠,在宫中可谓是没有任何可帮助自己的人。

3、哈佛中国史(全6册)(精装套装版)全六册

4、(全文完,图源网络,侵联删)

5、张议潮、张议潭兄弟就是敦煌张氏在晚唐时期的重要代表。他们成长在吐蕃势力在河西鼎盛的阶段,作为汉人豪强大姓后人,据说张议潮对唐朝失去西域及河西无奈,曾经抄写过《封常清谢死表闻》,表达对英勇边将的崇敬之情。终于会昌年间,吐蕃灾荒连年,“人饥疫,死者相枕藉”(貌似和回鹘遭遇灾害是同病相怜)。

6、李忱出身低微,他的母亲本来只是一个藩将的小妾,藩将作乱失败他的小妾也就被没籍入宫,没想到居然被皇帝看上了,临幸之后,就剩下了一个男孩。

7、作家二月河生前在《香严初话》一文中写到:“我初读到这个人(李忱),是在1948年版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上,说他少年装傻、扮痴,躲过了杀身之祸,但他为了韬光养晦,制造一个谎话,‘堕马而亡’——这有点像今天说的‘出了车祸’。李忱的藩号从此失踪,算是‘死了’……光王李忱躲在香严寺。”

8、唐宣宗李忱在掌握权力后,对“甘露之变”中百官昭雪,赢得朝臣和民众的支持。他在位期间重视吏治,从不用人为亲,李忱的舅舅郑光本来是节度使,但李忱认为郑光能力实在是不行,于是就将其降职,哪怕李忱老妈亲自来说情也不管用。他为了能治理好国家,特地向自己的偶像唐太宗学习,将《贞观政要》写到屏风上面,有事没事就过去读一读。

9、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是唐宪宗第十三子,唐朝第十八位皇帝(不算武周政权)。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他生于大明宫,论辈分,他是唐敬宗、文宗、武宗的皇叔,论年龄,却比敬宗、文宗还小一岁。

10、直到现在仇公武才明白,当年皇帝为什么非要杀死一个毫无危险的人,现在他才明白,这个人才是危险的,因为他实在是太能忍了。

11、859年五月,李忱因为食用太医李元伯所献的仙丹中毒,到了八月,李忱驾崩,享年五十岁,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12、安史之乱之后,唐帝国基本上就两件事,内斗与外斗,内斗就是宦官跟大臣斗,大臣之间斗,皇帝跟大臣跟宦官斗,斗来斗去都是一地鸡毛,没有精彩的故事,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历史老儿没有什么新花样,翻来覆去就拿几样。

13、(仇公武剧照,图源网络)

14、因为在谁当天子宦官说了算的晚唐,被宦官救出来的“弱智”的光王,就成了新储君的佳人选,让这样一个傻子坐在龙椅上,起码不必再担惊受怕。这年暮春,光王李怡在宦官马元贽等人的策划下,被立为“皇太叔”,并更名李忱。

15、母亲身份卑微,但后宫一向都是内卷严重的地方,为了能够活下去,这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装傻,起因就是因为目睹了一起行刺事件,十岁左右的李忱本来就呆头呆脑,再加上这么一吓,就彻底变成白痴了。

16、李忱的母亲郑氏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谋反失败后,郑氏入宫为郭贵妃的侍女,后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忱。由于母亲地位卑微,李忱自然也得不到荣宠,只能孤独成长。所以他从小就显得落落寡欢、呆滞木纳。此后,无论哪种场合,李忱成了专门被人取笑和捉弄的对象。

17、《谥法表》上的谥号号分三类,分别是表褒扬的美谥、表怜惜的平谥以及表批判的恶谥,“宣”是美谥,跟文、武并列。据《谥法表》记载,“宣”的评判标准为:圣善周闻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问周达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诚意见外曰宣;重光丽日曰宣;义问周达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达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闻式布曰宣。只要符合上述条件之就有可能获得“宣”这个谥号。

18、李忱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更是严格可以说是不近人情。他的大女儿万寿公主是李忱与元昭皇后之女,深得李忱的宠爱。当时万寿公主到了嫁人的年龄,李忱亲自为她挑选如意郎君。后李忱选了当朝状元兼起居郎的郑颢当万寿公主的驸马,可以说是公主下嫁了,而按照礼节,结婚当天应该用银马车送亲,可是这李忱觉得这太过铺张浪费,硬是要勤俭节约从自己做起,改用铜马车为万寿公主送嫁。

19、唐宪宗死后,中间还有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其中穆宗是李怡的哥哥,敬宗、文宗、武宗都是李怡的侄子。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李怡一直是人们取笑找乐子的好材料。有一次,文宗宴请诸王。席间,所有的人都欢声笑语,只有李怡坐在那里,默默不语。文宗便拿李怡开玩笑,说:“你们谁要能把光王叔逗笑,朕便重重地赏他!”于是诸王各展才能,百般戏谑。但是不管他们用什么办法,都不能让木头一样的李怡掀一掀嘴唇。众人见他那模样,越发开心。

上一篇上一篇:采莲赋原文及翻译(精选文案81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