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采莲赋原文及翻译(精选文案81句)

一、采莲赋

1、赋,在东晋经过一段短暂的沉寂之后复呈崭新气象,到了梁代,赋风有所变化,文体以华美繁复著称,这篇文章属于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全文语言整饬,首尾周全,换韵频繁,音节谐美。而其举体小巧轻灵,笔调婉娈多姿,闪现出玲珑剔透、潇洒飘逸之气。

2、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嫩的荷叶映衬着初开的荷花。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于是船桨击水缓缓向前,芦花点点飞上绫罗绣垫。荡舟湖上不思回返,梧台已经遥遥可见。带水的荇菜沾湿了衣衫,长长的菱草缠住了臂环。泛着柏木舟多么悠闲自在,水洲边放开歌喉唱一曲《采莲》。

3、《采莲曲》描绘了采莲姑娘在莲池里若隐若现的美丽形象,荷花盛开时的娇艳姿态与采莲姑娘的脸庞交相掩映,由此愈发显示出采莲姑娘充满朝气的美丽形象,也展现了采莲姑娘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采莲曲》的创作背景《采莲曲》一诗写于公元748年,当时王昌龄正担任龙标尉。一次,王昌龄行走在龙标城外时,在东溪的荷池遇见了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为此触动,从而创作了这首诗。《采莲曲》的原文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的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4、歌唱道:碧玉姑娘本是小户人家之女,前来嫁给身世显贵的汝南王。莲花映衬着她的容貌,荷叶染上了她的衣香。手持莲花荷叶进献给君子,希望穿上用它制作的美丽衣裳。

5、全文语言整饬,首尾周全,换韵频繁,音节谐美。而其举体小巧轻灵,笔调婉娈多姿,在在闪现出玲珑剔透、潇洒飘逸之气,堪称梁朝体物抒情小赋中的上佳之作。

6、羽杯:一种雀形酒杯,左右形如鸟羽翼。一说,插鸟羽于杯上,促人速饮。

7、好听吗?分享给您的朋友们吧?

8、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9、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10、全篇以莲起,以莲结,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抓住采莲过程中的“棹移”和“船动”等动态渲染。赋中的采莲之欢愉,人物体态之优美,小家碧玉与荷花之相映媲美,体现了江南特有的生活情调。全篇语言整饬,音节谐美。

1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12、菊泽:指湖泊。菊字是藻饰词,芬芳之意。

13、《采莲赋》和《西洲曲》的引用,是朱先生在孤独、冷清的现实世界中的一次快乐的精神畅游,它反映了朱先生对青春快乐、自由美好的憧憬,是对麻木不仁、对“我”一切心理活动全然不知全然不晓的局外人似的“妻”的生活态度的否定。也增加了当时的美感

14、现在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鷁形画船徐徐前行,雀状酒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浮萍移开偏为船儿放行。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嫩的荷叶映衬着初开的荷花。

15、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於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馀,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於枉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容裳。

16、靓丽少女俊伟男,默默相念荡舟玩;船头慢慢来回转,盛情酒杯频频传;桨将划动水草绊,船头微动浮萍散。姑娘身段多窈窕,白纱绸衫束细腰,走走停停看动作,绵绵情义难分舍;春末夏初好时节,莲叶正嫩花出角。撩水逗乐微微笑,害怕水珠湿裙袄,忽然才觉船倾斜,起身提裙乐陶陶。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峤贫骞遥伎6?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17、敛裾:把衣襟紧抓成一团。形容害怕船倾的样子。

18、望江南兮清且空,对荷花兮丹复红。卧莲叶而覆水,乱高房而出丛。楚王暇日之欢,丽人妖艳之质。且弃垂钓之鱼,未论芳萍之实唯欲回渡轻船,共采新莲。傍斜山而屡转,乘横流而不前。于是素腕举,红袖长,回巧笑,堕明珰。荷稠刺密,亟牵衣而绾裳;人喧水溅,惜亏朱而坏妆。物色虽晚,徘徊未返。畏风多而榜(2)危,惊舟移而花远。歌曰:常闻蕖可爱,采撷欲为裙。叶滑不留綖,心忙无假熏。千春谁与乐,唯有妾随君。

19、萧绎早年封湘东王,因病导致一眼失明。526年出任荆州刺史、使持节、都督九州诸军事、镇西将军。侯景之乱时,梁武帝遣人至荆州宣读密诏,授萧绎为侍中、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司徒,承制行事。

20、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于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1)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馀,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荐。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枉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二、采莲赋原文及翻译

1、《采莲赋》是南朝梁元帝萧绎写的一篇体物抒情小赋,赋中的采莲之欢愉,人物体态之优美,小家碧玉与荷花之相映媲美,体现了江南特有的生活情调。

2、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画船迂回慢进,雀状酒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浮萍移开偏为船儿放行。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

3、鷁(yì)首:船头。鷁是一种大鸟,古代常被画在船头作装饰。

4、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5、萧绎出生在文学世家,文才十分了得,在历代取得文学地位的帝王之中,“四萧”(梁武帝萧衍与三个儿子萧统、萧纲、萧绎)堪比“三曹”(曹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萧绎又是“四萧”之中的佼佼者,文学成就堪称翘楚。

6、上一期钢笔字练字的题目是南梁朝代的萧绎的一首《采莲赋》

7、碧玉:古乐府有《碧玉歌》,属《吴声曲辞》。郭茂倩《乐府诗集》四五引《乐苑》曰:“《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

8、《采莲赋》是南朝梁元帝萧绎写的一篇体物抒情小赋,全篇以莲起,以莲结,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抓住采莲过程中的“棹移”和“船动”等动态渲染。赋中的采莲之欢愉,人物体态之优美,小家碧玉与荷花之相映媲美,体现了江南特有的生活情调。全篇语言整饬,音节谐美。

9、全篇以莲起,以莲结,而中间核心部分只写了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无不是采莲过程中的动态渲染。作者运用这种笔法,把碧玉女放在了绿一片、香满天的莲荷图中,在大自然的美景中点缀以人的精灵,造成一种美景美人浑然一体的胜境,产生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效应,有美不胜收之感。

10、妖童:俊俏少年。媛女:美女。

11、2、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12、文波:微波。芰(jì)荷:出水荷叶。

13、櫂:划船用的工具。代指船。

14、(男)美艳的少年和美貌的少女,摇着小船默默地传情。船慢慢地来回荡漾着,双方传递着酒杯。桨要划动,却被水草挂着;船要移动,就把浮萍分开了。那细细的腰肢,裹着洁白的绸子,走走退退,不住地回视自己的动作。这姑娘正如春末夏初的好时节,叶儿正嫩花儿才开。你看她边采莲边担心着水珠溅湿衣裳而低低浅笑,又像是害怕船倾而赶紧提一提衣襟。

15、(女)湖水似为有意溅湿了我的船桨,芦苇牵扯着我轻柔的纱衣。那有着如菊花一般馨香品德的他还未回去吧,那颀长如梧桐的他正在高台上远远眺望着我。水中的青荇濡湿了我的衣裳,那长长的菱叶藤茎绕住了我的金钏。我划着的兰舟它不肯再向前行进,那就让我在江边把采莲的歌儿唱响。

16、采撷(xié):指摘取,犹采摘。撷,摘下。

17、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18、这篇小赋开头四句描写歌舞环境,将读者带进一幅美丽的图画。在江南水乡风光背景的布置中,有丹红的“荷花”、覆水的“卧莲”、出丛的“高房”等。清远的碧天,无边的红莲,构成充满生气的境界。翠叶遮蔽流水,荷茎顶着莲蓬,恰如亭亭少女轻歌曼舞在一片翠绿之上。“乱”字表现荷叶、莲蓬、花朵繁密丰茂的景象,自有一种天然和谐美。

19、④素实:白色果实,指藕。黄螺:莲子,色黄而有细纹。

20、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鷁形画船迂回慢进,雀状酒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浮萍移开偏为船儿放行。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

三、采莲赋表达了什么情感

1、紫茎亭亭呵立于粼粼清波,红莲朵朵呵映衬重重芰荷。莲蓬作房屋呵荷叶作屋顶,莲籽儿洁白呵莲蓬如黄螺。

2、一上来四句就将我们带进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那是清远的碧天、无边的红莲构成的充满生气的境界。看那密密的翠叶遮蔽了流水,修长而柔软的荷茎顶着饱满的莲蓬,而那深红浅红的花儿,恰如亭亭的少女轻歌曼舞于一片翠绿之上。“乱高房而出丛”,“房”指莲房,即莲蓬。这“乱”字让我们联想到那些荷叶、莲蓬、花朵繁密丰茂的景象,它们似乎分布得没有规律,但又有一种天然的和谐。

3、杭州建德泉山村,周边大量种植白莲,并已有相当的历史,至夏季,村外田畈中莲叶接天,无垠碧绿,其间缀满一个个长满果实的莲蓬;村内家家户户采莲、剥莲、通莲(芯)、晒莲、卖莲;构成一幅亮丽的“十里荷花”景象。农家莲子宴也好很好吃,有莲子青菜、莲子香菇、莲子扣鸡、鲫鱼戏莲、莲子芋头烫、荷叶肉圆、耦粉莲子羹等.可以自己采莲摘荷

4、榜:船桨,此处借指船。

5、全篇以莲起,以莲结,而中间核心部分只写了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似与主题“采莲”无干。实际上自“棹移”“船动”以至“荇湿”“菱长”等等,无不是采莲过程中的动态渲染,因为是暗写,使人不觉。如果是明写如何如何采莲,反倒呆了。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引用了萧绎这篇赋中间自“于时妖童媛女”至“畏倾船而敛裾”一段,以见“当时嬉游的光景”,可知此赋历久传诵不衰。

6、罗袸:绫罗垫子。袸:同“荐”,垫子。

7、绿房:指莲蓬。素实:白色的莲籽。

8、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9、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10、束素:捆扎起来的白绢,形容女子细腰。

11、清·许梿《六朝文絮笺注》卷一:体物浏亮,斯为不负。

12、回巧笑:平日那粲然的笑容不见了。

13、萧绎《采莲赋》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於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馀,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於枉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容裳。梁元帝《采莲赋》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峤贫骞遥伎6湎搜兀ㄑ庸瞬剑幌氖即河啵赌刍ǔ酰终瓷讯承Γ非愦柴铡?一种意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妙哉妙哉。

14、1文波:微波。此句语本《楚辞·招魂》:“紫茎屏风,文缘波些。”2芰(jì)荷:出水荷叶。3绿房:指莲蓬。因莲房呈圆孔状间隔排列如房,故称。翠盖:形容荷叶圆大如帷盖。4素实:白色的莲籽。黄螺:莲蓬外形团团如螺,成熟后由绿渐黄,故称。5妖童:俊俏少年。媛女:美女。6心许:谓心中互有情意。7鷁(yì)首:船头。鷁是一种大鸟,古代常被画在船头作装饰。徐:缓缓。8羽杯:一种雀形酒杯,左右形如鸟羽翼。一说,插鸟羽于杯上,促人速饮。9櫂(zhào):划船用的工具。代指船。一作“棹”。

15、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16、梧台:梧木搭建之台。迥:远。

17、顾步:一边走一边回视。

18、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9、紫茎亭亭呵立于粼粼清波,红莲朵朵呵映衬重重芰荷。莲蓬作房屋呵荷叶作屋顶,莲籽儿洁白呵莲蓬如黄螺。

20、赋末缀以短歌。先说丽人欲采撷莲花荷叶为裙裳。《楚辞》中常说到以香草为衣裳服饰,如《离骚》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九歌·少司命》云:“荷衣兮蕙带。”后世作者常祖袭其语,使诗文意境更美丽芬芳。又传说西汉昭帝苑中有淋池,内植荷花,宫人游宴,“或剪以为衣,或折以蔽日,以为戏弄”(《拾遗记》卷六)。“采撷欲为裙”也正是一种游戏。碧绿的莲叶那么滑泽,当然不能穿针走线;丽人们既忙着嬉戏,清香的莲衣本也不须再用香去熏。(当时贵族着衣多以香熏之。)“叶滑”这两句既写莲美,也表现少女们天真的心理。后两句反映了丽人们愿得长侍君王、长受宠爱的心情。“君”即指上文提到的楚王。全赋即在这一派欢乐的歌声中结束。

四、采莲赋原文

1、文中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采莲赋》是南朝梁元帝萧绎写的一篇体物抒情小赋,全篇以莲起,以莲结,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抓住采莲过程中的“棹移”和“船动”等动态渲染。赋中的采莲之欢愉,人物体态之优美,小家碧玉与荷花之相映媲美,体现了江南特有的生活情调。全篇语言整饬,音节谐美。

2、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温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可见这里有如画的风物,愉悦的劳动和少男少女们清纯的情爱,一切充满生机,富于情愫,作者怎能不向往呢《西洲曲》有同样的氛围和情调。。

3、萧绎(508~554),字世诚,自号金楼子,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朝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侯景作乱,萧绎命王僧辩等讨伐,事平,在江陵即帝位,是为梁元帝。在位三年,后西魏军陷江陵,萧绎遭虏被杀。

4、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5、(1)“且弃”二句:《战国策·魏策四》载,魏王与所宠幸的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说,既得大鱼,即欲弃去前此所钓小鱼。又《说苑·辨物》载,楚昭王渡江,有大物漂而触舟,乃萍实。剖食之,甚甘美。据《战国策》,与龙阳君共钓者乃魏王而非楚王。此赋写丽人采莲而托为楚王时事;本是虚构;用典亦属信手拈来,不必拘泥。(2)榜:船桨,此处借指船。

6、梁元帝萧绎(508年9月16日——555年1月27日),字世诚,号金楼子,南兰陵郡(今武进市)人。南朝梁第六位皇帝(552―554年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

7、荷塘月色中采莲赋的作用; 1、追求散文的舒展,拓开一笔,产生形散而神不散之效。

8、摄影本文根据学习强国编辑而来,来自中国文学古典名篇栏目三国两晋南北朝学习平台。

9、(1)鹢首:古代船头上画着鹢鸟(一种像鹭鹚的水鸟),故称。亦借指船。(2)羽杯:古代饮酒用的杯,作雀鸟形,有头尾羽翼。(3)菊泽:未详。梧台:《水经·淄水注》记:“昔楚使聘齐,齐王飨之梧宫。其地犹名梧台里。台甚层秀,东西百馀步,南北如减,即古梧宫之台。”按此是借用,并非实指其处。(4)枉渚:屈原《九章·涉江》:“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水经·沅水注》:“沅水又东历小湾,谓之枉渚。”按,此亦是借用古地名。(5)“碧玉”二句:《玉台新咏》卷十录晋孙绰《情人碧玉歌》二首:“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云云。杜佑《通典》:“碧玉,歌者,晋汝南王妾名,宠好,故歌之。”

10、堕明珰(dāng):脱落了耳上所戴的明珠。

11、萧绎在五千年中国历史出现的数百个帝王之中留下的著作为第一丰富,远比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博学多才,并且留下作为诸子百家学说“子”部著作的《金楼子》,在中华文化历史上镌刻下自己的名字。

12、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于是船桨击水缓缓向前,芦花点点飞上绫罗绣垫。荡舟湖上不思回返,梧台已经遥遥可见。带水的荇菜沾湿了衣衫,长长的菱草缠住了臂环。泛着柏木舟多么悠闲自在,水洲边放开歌喉唱一曲《采莲》。

13、他没有《采莲曲》也没有《采莲赋》。不知道阁下是不是要找以下这首相和歌辞·采莲归年代:(唐)作者:(王勃)体裁:(乐府)类别:()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摇轻橹。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今已暮,摘莲花,今渠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莲花复莲花,花叶何重迭。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佳人不兹期,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何处所,新物徒华滋。不惜南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更几重。

14、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5、櫂(zhào):划船用的工具。

16、荷塘月色中采莲赋的作用;1、追求散文的舒展,拓开一笔,产生形散而神不散之效。2、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3、反衬作者淡淡的忧愁。

17、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18、满庭芳/秦观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19、声音作品无特别说明皆出自管乐

20、采莲赋全篇以莲起,以莲结,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洲嬉游;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开篇描写笔法细致准确,丝丝入扣,表现出高超的白描技巧;中层写得轻盈俏皮,像芦苇荇菱特爱与人为难,富有情趣;后一层写泛舟的悠闲快活,女子唱起歌来,作画龙点睛式的渲染,以采莲为中心,表面是写男子女子采莲的情景,实际是写男女青年相爱的情景;梁元帝:原名萧绎,生于公元五零八年死于公元五五四年,是一位十分出色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和收藏家,由于博学多才,称其为“诗书画”三绝,代表作品有《孝德传》《忠臣传》《注汉书》;

五、采莲赋王勃

1、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上一篇上一篇:长恨歌原文(精选文案136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