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说说网

语文古诗文鉴赏(精选文案92句)

一、古诗文鉴赏

1、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3、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4、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广的佳作之一。

5、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6、3/韵脚记忆法古诗都有严格的韵律,这是古诗对美学的一种回归.在背记古诗的过程中,可以重读韵脚.例如:“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句诗的韵脚是韵母”an”,因此在记忆的时候,可以记住韵脚的字,从这个字来扩散到这句诗,从而加深记忆.

7、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8、这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两意,入山复出,不甘久隐。

9、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五:《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0、以孤鸟独飞写人的漂泊无定。“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

11、整天都在寻觅一切清冷惨淡,我不由感到极度的哀伤凄凉。乍暖还寒的秋季难以调养。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

1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3、春寒(作者)王冕(元)春寒多雨水,地僻少轮蹄。湿气连山暗,孤梅近竹低。林空饥鸟集,城冷野狐啼。回首关河道,风尘道路迷。赏析这句诗描绘出一副春雨延绵不绝的画卷:偏僻的地方行人稀少,春雨连续不断的下了几天,湿气雨雾笼罩着山峦使之暗淡无光,一棵梅花孤零零地杵在竹子的旁边,被雨水打得枝丫低垂……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淅沥沥下着春雨,说明时下已是阳春三月,一句“林空饥鸟集”写出了多日的雨水使人情绪低落、郁闷。这首诗整体透入出对时下社会的失望至极,有强烈的消极情绪。追溯根源,这位元朝诗人王冕,自幼家境贫寒,边放牛边自学画荷,后来已卖画为生,亦善写竹石刻字。清高孤傲,不愿与世俗为伍。

14、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15、隐逸意境的意象有草屋、空山、丘山、明月、朝云、暮雨、田园、尘网、枯树、静水、飞鸟等。

16、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17、鉴赏: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种沧桑之感涌上心头。

18、(步骤三)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19、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20、(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二、语文古诗文鉴赏

1、每年佛脚班都在不断创造神话,

2、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3、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4、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5、直到孟郊五十一岁那年,才得以选为溧阳(在今江苏省)县尉。也是在这一年,孟郊在迎接母亲到身边奉养之时,写下了感人至深的《游子吟》。孟郊想到母亲对他的谆谆教导和养育之恩,想到母亲对他一次次考试失败的温柔鼓励。

6、⑵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7、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8、再如:“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9、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10、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

11、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要么寒窗苦读再来一次,要么困顿愁苦布衣终生,男儿岂能因为困难就退缩不前?

12、⑻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13、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14、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5、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16、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二句)、颔联(四句)、颈联(六句)、尾联(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17、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18、译文: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花带给身在陇头的你。江南没有好东西可以表达我的情感,姑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以表春天的祝福。

19、诗的后两句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将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骨肉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在孕育万物的大地上,我们如此渺小,悲喜乃至生灭都微不足道,但我们会明白,这就是生命的自然过程。

20、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三、古诗文鉴赏

1、⑴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3、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4、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5、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6、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7、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于咫尺,使咫尺有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8、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

9、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1、更多童鞋在这里,和你一起进步成长

12、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13、思乡意境的意象主要有杨柳、归雁、宿鸟、明月、晚风、落叶、寒山、青山、流水等。

14、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15、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流行、传唱久的歌曲。

16、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17、“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齐己《送休师归长沙宁觐》)“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关人北归》)“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1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19、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20、(步骤三)这样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四、高中古诗文鉴赏

1、(步骤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2、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3、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二:《钱塘湖春行》

4、⑺诗句中某个字换成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试作分析。

5、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8、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9、孟郊再次寒窗发奋,日夜苦读。贞元十二年(796年),四十六岁的孟郊奉母命第三次应试,好友韩愈记录下了这一幕,说孟郊“年几以尊夫人之命来集京师,从进士试”,这次天不负苦心人,终于进士及第。

10、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11、如“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12、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温廷钧)

13、“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14、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15、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16、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17、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9、⑸对诗中某个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0、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五、高考古诗文鉴赏

1、名句赏析类: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2、而我独何事,四时心有违。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5、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6、如果你还能表达出来,那么就是一篇的赏析文章了。

7、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8、⑴这一联中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9、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王维)。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花落、月出、鸟鸣虽是动景,然而终的目的是要写出山间的幽静。

10、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11、语文特级教师,长期从事高三教学、教研工作,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有独到建树。

12、此诗表达作者在秋夜对隐居朋友的思念之情。前半首写作者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所怀之人。

上一篇上一篇:寒食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精选文案53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