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白居易
1、lí lí yuán shàng cǎo , yī suì yī kū róng 。
2、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6、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7、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8、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哪里能烧毁干净,温暖的春风又唤醒新的生命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0、离离:盛多貌。《诗·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郑玄笺:“其实离离,喻其荐俎礼物多於诸侯也。”孔颖达疏:“言二树当秋成之时,其子实离离然垂而蕃多,以兴其杞也其宋也二君於王燕之时,其荐俎众多。”《文选·张衡》:“神木灵草,朱实离离。”薛综注:“离离,实垂之貌。”前蜀贯休《经弟妹坟》诗:“泪不曾垂此日垂,山前弟妹冢离离。”宋叶适《哀巩仲至》诗:“君文蚤贵重,蜀锦载胡车,离离三千首,雅正排淫哇。”草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2、我又在这里送友人远去,萋萋芳草尽是离别之情。
13、⑦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14、释义: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所作。
15、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16、《草》的写作时间,有说是贞元三年(787),即白居易十六岁时。
17、唐诗三百首|第145篇
18、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19、“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极言春草的茂盛、原野的阔远及春日的和煦。“古道”、“荒城”紧扣题中“古原”,用人事的代谢与自然界的光景常新作对照,以“侵”、“接”二字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传神写照,可谓善于体物.末句卤草关合人事,远送王孙。王孙借指作者韵朋友。用春草之繁茂借喻别离之情的传统,由来已久。《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白居易则极尽描绘春草繁盛之能事,而结句用,“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将抽象的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语语如在目前,魂销黷黯,不胜其苦。当初受到顾况的如此赞赏,也就不奇怪了。
20、相传白居易写草的时候是十六岁,这首诗的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应考的习作,赞扬了草坚强顽强的精神。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二、草白居易
1、此诗为试帖诗,命题“古原草送别”。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此诗写出了“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还写出了新意。
2、《草》节选自《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3、《春晓》孟浩然《过故人庄》孟浩然
4、《唐诗鉴赏辞典》:“……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周啸天撰文)显然,这是把《草》视为生命的赞歌。
5、白居易《草》是赞美生命还是表达友情?
6、“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7、白居易是唐朝的大诗人,他从小就爱学习,识字很早,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十六岁时,为了求得名师指点,白居易来到京城长安。有一天,他带着诗稿去拜访诗界老前辈顾况。
8、远芳:草香远播。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
9、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10、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1、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12、yě huǒ shāo bù jìn , chūn fēng chuī yòu shēng 。
13、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草》中的一对反义词是:枯、荣。
14、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15、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
16、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17、《春夜喜雨》杜甫《绝句》杜甫
18、顾况当时在京城任职,又是有名的诗人,如果能得到他的指点和推荐,日后定能有所作为。白居易把自己的诗作恭恭敬敬地递上去,顾况接过来扫了一眼,看到署名是“白居易”,就开玩笑说:“你的名字叫居易,现在长安城米价很贵,在这里居住下去可不太容易呀!”
19、lílíyuánshàngcǎo,离离原上草yīsuìyīkūróng。,一岁一枯荣。yěhuǒshāobùjìn,野火烧不尽,chūnfēngchuīyòushēng。春风吹又生。yuǎnfāngqīngǔdào,远芳侵古道,qíngcuìjiēhuāngchéng。晴翠接荒城。yòusòngwángsūnqù,又送王孙去,qīqīmǎnbiéqíng。萋萋满别情。
20、《望庐山瀑布》李白《静夜思》李白
三、春天里当你看到生机勃勃的小草白居易
1、《草》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古原上野草的景色,实际上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惜别之情。诗的二句描写了春草的茂盛,以及春草岁岁循环,生生不息的规律;诗的四句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诗的六句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诗的后两句用绵绵不尽的春草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整篇文章看似写草,实际是借草取喻,用草的茂盛来比喻自己和友人之间的情谊,十分巧妙。
2、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白居易卷》)。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3、lílíyuánshàngcǎo,yīsuìyīkūróng。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yěhuǒshāobùjìn,chūnfēngchuīyòushēng。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yuǎnfāngqīngǔdào,qíngcuìjiēhuāngchéng。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yòusòngwángsūnqù,qīqīmǎnbiéqíng。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2009年6月18日。。。四行的!!。。。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写小草的诗:
5、《草》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解):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萋萋:茂盛的样子.(韵译):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评析):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6、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7、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8、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扩展资料:《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9、节选自《全唐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10、bái jū yì
11、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12、qíng cuì jiē huāng chéng 。
13、顾况并未答话,他翻开诗稿仔细地看起来,越看越感到惊奇,特别是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时(语文课本中的《草》删掉了后面四句),竟不禁吟诵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4、这首是写草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5、这首诗原题《赋得古原草送别》,也有叫《咏原上草送客》的。白居易生前对自己所作诗歌进行过多次整理、编集,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大类。这首诗被分在杂律类。从诗题“赋得”二字看,应该是应考的习作,题目是由他人指定、限定的,并非自选题目,有感而发。写作时,有诸多的讲究,诗句要切题,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须工整,等等。
16、咏草俞紫芝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这么看来,应该不是一首吧。白居易没有写过咏草,只是古代诗人多以草写别情,诉离忧,白居易的“萋萋满别情”,就是一个典型,只是借草抒情。
17、(注释)本诗又题《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18、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遍地滋生。
19、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20、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
四、草白居易的诗朗读
1、赋得古原草送别
2、《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作者当时只有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3、③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4、自题小草亭新结一茅茨,规模俭且卑。土阶全垒块,山本半留皮。阴分连藤架,丛香近菊篱。壁宣藜杖倚,门称荻帘垂。窗里风清夜,檐间月好时。留连尝酒客,句引坐禅师。伴宿双栖鹤,扶行一侍儿。绿醅量盏饮,红稻约升饮。(还有,见下一篇)
5、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
6、可见,把诗题《赋得古原草送别》改为《草》,并不恰当,还不如改为《送别》更切题。
7、白居易虽出身于官宦之家,但家境并不富裕,又因战乱而随父颠沛流离。他自幼好学,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谙识声韵,他这样勤奋刻苦,夜以继日,以至口舌生疮、手肘成骶。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携诗拜访京城的名士顾况。起先,他看到“居易”的名字打趣地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待他读到白居易早年的习作《赋得古原草送别》时,被其中的四句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吸引,不禁大为赞赏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白居易一生写诗近三千首,终于成为一代大家。
8、2009年6月18日。。。四行的!!。。。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写草的诗:
9、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10、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11、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12、yě huǒ shāo bù jìn ,
13、白居易的这一首少作,既渊源有自,又源远流长。上溯可以追到《楚辞·招魂》“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可以追溯到南朝梁刘孝绰妹的:“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生”,可以追到孟浩然的《春中喜王九相寻》:“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刘商(大历年间进士)的《柳》“几回离别折欲尽,一夜春风吹又长”;往后,有宋人释惠崇的《访杨云卿淮上别墅》:“河分岗势断,春入烧痕情感”。
1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5、白居易(772~846)
16、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
17、即使白顾贞元五年前没有见过面,顾况欣赏白居易才华、因白居易之名开个玩笑,也完全有可能。人没有相见,诗作可以传播。顾况读到白居易的诗作,说句俏皮话也合乎情理。
18、但是,有学者根据白居易和顾况可考的行踪,认为十六岁作此诗的说法,仅为传闻,不可信。白居易十一岁(建中三年)至十八岁(贞元五年)在江南,十五六岁时(贞元三年),随父在徐州、衢州任上;而顾况,贞元五年以后即遭贬官饶州,不久又转至苏州。二人不可能在长安相见。再者,《幽闲鼓吹》、《唐语林》等笔记的记载,时间、地点多有明显错误,相互抵牾。有人认为,只有贞元五年(789),白居易曾去长安,两人才可能相遇。
19、叫赋得古原草送别原因:
20、《草》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五、草白居易表达的感情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入声字:不,接,别。拗救在第二联。野火烧不尽,第四字拗,所以下句第三字补一个平声“吹”字。(另一种解释:不等入声字,在诗词里有“入声代平”的现象。“不”字若平,则此句未拗)
2、《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3、白话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4、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5、《唐诗三百首》的编辑者孙洙(蘅塘退士)认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是比喻小人。“野火烧不尽”,比喻小人是铲除不尽的。“春风吹又生”,比喻小人会随时出现。“远芳侵古道”,指小人侵犯正道。“晴翠接荒城”,指小人文饰鄙陋。
6、视频出处:古诗词鉴赏学法指导
7、yuǎn fāng qīn gǔ dào ,
8、(诗人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9、yī suì yī kū róng。,
10、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11、 《草》的作者的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因这首诗受到过当时一位老诗人的赞赏和鼓励。下面具体讲一讲这个故事。
12、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13、(译文)长长的草原上的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14、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15、③萋萋:茂盛的样子。
16、④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17、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
18、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19、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20、(简析)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六、草白居易
1、释词:(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远芳)草香远播。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晴翠)草原明丽翠绿,指阳光下反射的碧草之色。晴,清朗的意思。(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2、前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写景,不过是回溯动态之景,并非眼前静止之景。等于把春草发芽、生长的过程给复原了。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有趣。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相当于上世纪初李叔同(弘一法师)填写的《送别》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乃是送别时分的眼前之景。“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用的是移情手法,萋萋芳草成了对远行朋友的留恋之情。艺术手法上,跟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把滔滔江水想象成对远行朋友的留恋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3、《草》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4、全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5、《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16岁应考时的习作,按照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面必须加上“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较为相似。
6、《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7、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8、+卷四:七言乐府14首)
9、山行白居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0、(卷一:五言古诗33首+乐府7首)
11、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12、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13、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14、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1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16、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
17、这类臧否,见仁见智,无可厚非。但是,有一个事实谁也无法否定: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家喻户晓。从措辞文雅蕴藉的角度讲,释惠崇的“春入烧痕青”的确有过人之处,但是,白居易因为是少年之作,更加率真自然,别有风致。有如前人所说的,“一句之意,分为两句,风致亦自不减”(清田雯语),“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余地气象”(清屈复语)。
18、22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lílíyuánshàngcǎo离离原上草,yìsuìyìkūróng一岁一枯荣。yěhuǒshāobùjìn野火烧不尽,chūnfēngchuīyòushēng春风吹又生。yuǎnfāngqīngǔdào远芳侵古道,qíngcuìjiēhuāngchéng晴翠接荒城,yòusòngwángsūnqù又送王孙去,qīqīmǎnbiéqíng萋萋满别情。
19、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20、此诗是作者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1、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上,我为你送别,看到萋萋芳草,年年岁岁,枯了还复青,野火再列,春风细寸里,生命也会轮回。亲爱的朋友,此去几时回?遥远的古道弥漫着温馨的草香,明媚的阳光下,一片翠绿连接荒域,在这样的时刻目送你远去,心中充满离别之情。以草写离情,巧妙妥贴,令人想起“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的咏叹,也使人产生“离恨如春草,更深更远还生”的共鸣。
2、有这些渊源关系,同时也就有臧否。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话》认为刘商“几回离别折欲尽,一夜春风吹又长”,不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语简而思畅”;称有人认为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如释惠崇的“春入烧痕青”。
3、“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
4、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草《草》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解):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萋萋:茂盛的样子。(韵译):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评析):��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古诗《草》
5、②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6、白话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7、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六年。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8、名家评论前人于此诗好评甚多。《古欢堂集杂著》:“刘孝绰妹诗:‘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生’。孟浩然‘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此联岂出自刘欤?……古人作诗,皆有所本,而脱化无穷,非蹈袭也。”《唐诗成法》:“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余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
9、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10、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呢?
1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12、《草》诗白居易写于十五六岁上,是有可能的。白居易出生于父亲以上数代“世敦儒业,皆以明经出身”的家庭,早年的文化教育条件优越,早早学会诗歌写作,完全可能。《草》诗不是孤立现象,想要否定这诗写于十五六岁上,至少还事关相传作于十五岁的《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和作于十八岁的《病中作》等。
13、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14、“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15、远处的春草侵占了古道,阳光下的绿色连着荒城。
16、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17、作法:《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原上草或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传诵千古。
18、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19、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